丰收,从彩虹门里走来。李兴发 摄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哎嘿嘿……”高原的秋风掠过穗长粒满的青稞地,除了沙沙声外,还有丰收愉悦欢快的节奏。
才昂,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亚尔堂乡村民,9月26日一早,他拿起磨好的镰刀,前往自家地里去收获这一年的耕作。挽起袖子的他,一边熟练地收割黑青稞,一边哼唱着藏族民歌。十多位身穿红色马甲、由党员和共青团员组成的助收志愿者,也随着才昂一同放歌。0.3公顷的地里,成熟的黑青稞,在欢快的氛围中很快被收捆成了几十个麦摞子。
才昂家这片位于玛柯河畔半山腰的耕地,以前不是种小麦和普通青稞,就是种点马铃薯或豌豆。“都是种了自己吃的。”2019年底,看着换种了黑青稞的乡亲,通过售卖让地里“长”出了钱,才昂也转变了观念,打算利用好耕地这个“聚宝盆”。
“种的时候有技术员站在边上教,割完了上门直接收走,我数钱就可以啦!”2020年才昂把家里这片唯一的耕地全种上了黑青稞,当年收获600多公斤,全部被村集体加工厂收购,7000多元的收入,2000多元的村集体经济分红,才昂一家从地里收获了真金白银。三年来才昂通过参加班玛县组织的“黑青稞种植培训班”,学会了翻转犁、旋耕机等农机的操作,也从一个病虫害防治的“小白”,成长为了一个翻翻叶片、掰掰麦穗就能为黑青稞“把脉”的内行人。
今年才昂采用了有机肥追肥技术,黑青稞较往年有了更好的长势,“看样子今年能多个六七十公斤吧。”才昂粗略地计算了一下,今年有望增收近千元。
将“沉睡”的土地变成“活资产”,是这几年班玛县一直努力的方向。2018年,班玛县针对农作物种植品种单一、产量低的现状,持续加大产业扶贫资金投入等政策力度,从西藏引进优良黑青稞种子50吨,在有农业种植基础的灯塔、江日堂和亚尔堂三个乡开始种植黑青稞,为当地牧民免费发放有机肥、配备农用机械,还给种粮牧民发放每亩地100元的耕地地力保护补贴。
五年时间下来,班玛县黑青稞种植从零星几处变为整乡规模种植。据统计,今年班玛县黑青稞种植面积达到了280公顷,预计能收获黑青稞52万多公斤。按照如今市场每公斤12元左右的价格计算,收益预计能达到600多万元。
源头的水被疏通,下游的湖才有碧波荡漾的美景。在班玛县亚尔堂乡王柔村,2022年依托丰富的水流资源,建起了一间传统水磨青稞面加工厂,今年正式开始运转。曾在王柔村驻村的第一书记李加告诉记者,黑青稞营养成分本就高于其他品种,传统水磨没有机械磨制所产生的杂味,水车驱动石磨,磨制的黑青稞面保留了原有的清香,加之产地班玛县绿色无污染,产品很受青睐,今年所生产的黑青稞除了供应当地市场外,还将销往四川省的阿坝、甘孜等地。
“亚尔堂乡果芒村是我们班玛县黑青稞种植示范基地,去年黑青稞种了60多公顷,收益达150多万元。”乡长旦正杰说,今年班玛县亚尔堂乡黑青稞产业发展又有了新的规划:“我们除了整合47公顷的优质耕地,用于黑青稞良种培育和育种外,还将对黑青稞进行深加工,推出黑青稞系列食品,所获收益的40%将分红给牧民,让牧民切切实实地享受到乡村振兴发展的硕果。”
依托黑青稞的丰收,活跃在清香间的不只有乡镇这些集体,闻香而至的还有在振兴路上不甘落后的个人。与忙着在田间地头收割的人不同,小网红香曲措趁着今年黑青稞丰收之际,正在直播间推销自家的青稞炒面。“今年的新黑青稞炒面过两天包装上架,石磨纯手工磨制的……”。
自从班玛县引进黑青稞种植,香曲措就开始把自家的黑青稞炒面搬进了直播间,家乡的土特产通过网络直播不仅接到了四川、甘肃、西藏、宁夏等地网友订单,黑青稞炒面和牛肉干更是销售到了深圳、上海这些大城市。去年9月至12月,她直播间带货就赚了两万多元,其中一半来源于黑青稞炒面和糌粑的销售。“今年我把黑青稞奶茶、咖啡、饼干、酸奶这些特产也加进来了。一共挣了多少还没算过,不过肯定比去年多。”香曲措告诉记者,自家做的黑青稞炒面根本不够,现在已经联合亲戚朋友一起做,时常供不应求。
秋日的玛柯河畔,堆满的是丰收的盛景,目光所及,都是沁满了喜悦的忙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