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10月13日,记者从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获悉,青海湖水体面积达4546.99平方公里,水位达3196.72米,水质优良率达100%。
近年来,我省合力推动青海湖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如今,青海湖草地综合植被盖度达60%,裸鲤资源蕴藏量达11.41万吨,鸟类种数达288种,栖息水鸟数量达60.6万只,普氏原羚数量达3400余只,高原独有的“草-河-湖-鱼-鸟”共生生态链趋于平衡。
青海湖不断变大,会带来哪些影响?对此,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何玉邦介绍,青海湖有着重要的生态安全地位,近年来,我省放眼流域、综合施策,以维护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多样性为重点,推进生态保护修复,生态功能不断恢复,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青海湖水域面积增大,生态向好的主要表现为“三增、三减、一不变”,即湿地面积持续增加、高密度植被覆盖率持续扩大、青海湖整体生态功能持续增强;保护区沙地、裸地、盐碱化土地面积持续减少;保护区内保护功能性用地保持不变。
作为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多年的保护历程使青海湖湿地生态环境和野生动物栖息地环境不断改善,整体生态功能持续增强。我省启动建设哈尔盖普氏原羚野外观测基地、普氏原羚科研救护中心、湟鱼洄游观赏基地3个生态教育基地,打造生态体验和自然教育新格局。
同时,青海湖水域面积增加也会带来新生生态环境问题,如河岸扩张、淹没民居和草场、水土流失、草场沙化等问题。
为强化修复治理,2020年至今,我省先后投资2.5亿元实施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监测体系建设、保护能力建设等重点生态保护项目,紧盯青海湖水位上升新生生态环境问题,投资9505万元持续推进刚毛藻水华治理,治理面积2000余公顷,打捞刚毛藻9.94万余吨,深入开展重大课题研究,形成青海湖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评估报告等10个专题报告,为青海湖湿地保护和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关新闻:青海湖国家公园建设又有新进展 拟定范围1.16万平方公里
记者从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获悉,青海湖国家公园范围拟定为1.16万平方公里,其中核心保护区0.51万平方公里,一般控制区0.65万平方公里,分别占44.3%和55.7%。
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工作开展以来,我省先后实施湿地、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等生态保护项目,形成青海湖国家公园代表性、水位上涨趋势、水生态环境问题、景区及周边环境的旅游种植养殖产业对青海湖水质影响等专题研究,以及青海湖流域生物多样性专项调查报告、青海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指南等8项成果,初步形成青海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指南、青海湖流域保护管理设施建设项目可研,正在编制青海湖国家公园草畜平衡方案。
在推进社区绿色发展方面,编制完善青海湖国家公园生态旅游空间布局、特许经营、社区发展、自然教育与生态体验等规划,深入开展自然教育和生态体验。编制青海湖国家公园社区共建共管共享指南、青海湖生态管护岗位设置方案等,推进青海湖生态保护成效共享。同时,开设环湖12个观景点,与有关部门和环湖地方政府持续规范旅游秩序,净化旅游环境,巩固提升整治成果。
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局长董富海介绍,我省将持续推进青海湖国家公园规划体系建设,修编完善《青海湖国家公园总体规划》,加快确定国家公园范围和分区,科学划定青海湖国家公园生态、生产、生活空间,力争2024年如期申报设立青海湖国家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