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时评 党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创 视频 省委文件 新闻 政务 旅游 生态 体育 专题 图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藏文网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图说青海
【乡村振兴在青海】和美村庄里的振兴繁花
——“乡村行 看振兴”系列报道(43)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余 晖 程宦宁
发布时间:2023-11-22 09:46:18
编辑:谢青玉
手工艺品。余晖 程宦宁/摄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初冬暖阳下,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巴塘乡相古村美丽而祥和。这里巷道干净整洁,沿路望去,民居土墙围院沿巷依次排开,家家户户门前都用木栅栏围成了小小的“植物园”,令人赏心悦目。

  作为省级乡村振兴试点示范村和玉树市旅游示范村,近年来,巴塘乡相古村依托有利自然条件和传统民俗文化,因地制宜,积极探索乡村振兴发展路径,不断使支部强起来、产业旺起来、文化兴起来、生态优起来、人才聚起来。

  2021年,通过换届选举,相古村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实现村党支部书记和村“两委”成员“三升一降”。并做实做好村党支部“堡垒指数”、党员“先锋指数”、党员“积分制星级化管理”考评,结合乡村振兴重点项目,从严落实组织生活制度,规范党员档案管理,切实把每一名党员管起来,使党组织真正严起来、实起来、动起来。

  在支部带领下,整合全村103公顷耕地,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调优农作物品种品质结构,大力发展和种植绿色有机黑青稞、有机土豆、有机油菜等作物,提高农产品的供给质量和效益,同时,以产业和景观双结合的模式,发展生态农旅产业,让种下的“常青树”变成“摇钱树”,更多群众吃上了“生态饭”。

  “相古村海拔相对较低,自然环境很好,种植和旅游是村里的特色产业。这几年,合作社的黑青稞、油菜等有机农作物品质好、叫得响。夏季旅游也很火热,特色民宿、康养中心的预订不少,像今年旺季,通过开展自助游及体验游系列活动,旅游人数有近10万人次,带动旅游消费377万元。将来,我们还要把冬季旅游做起来,冰雪游、滑雪场等都在计划内。”相古村党支部书记布尼玛说。

  相古村还充分挖掘本地民俗文化,将传统缝纫技术和各种手工编织传统手艺纳入合作社的项目内容,广泛吸纳民间工匠艺人入社,组织村里有手艺的妇女三五成群,一边拉家常一边编织和缝纫,向社会推广纯手工民俗制品,在丰富日常生活的同时增加群众收入。

  “党和国家的好政策越来越多,如今,村子发展不同产业,农家院、民宿、康养等都在为村民扩路增收,这些都是相古村振兴路上的有力支撑和保障。”布尼玛说。

  冬日的相古村,虽不见绿树成荫、青山环绕,但“青山绿水 美丽相古”的生态底色却越擦越亮。目前,全村有序完成了17户农村厕所革命,并依托村级垃圾分类压缩转运站,在村域内实行了家庭垃圾“分类+压缩+转运”一站式处理。同时,施行禁塑化或易降解袋装化垃圾集中投放和收集,村域卫生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这样的环境才配得上这蓝天白云嘛!”布尼玛说。

  为使环境保护持续见效,相古村“两委”还与村域农牧户签订了房前屋后“四至三包”责任书和“卫生公约”,形成全村共同遵守、共同保护的生态保护网,不折不扣将“青山绿水 美丽相古”生态品牌贯穿于乡村振兴全过程,使之成为全村全体党员、群众的行动自觉和村里的优势和骄傲。

  与此同时,村“两委”进一步激发内生动力,在巴塘乡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新型职业农牧民创业、就业技能培训项目中,组织村内37名农牧民群众参加为期40天的异地双语封闭式培训,将培训成果充分运用到村集体、合作社产业运营管理中,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此外,积极联系、组织本地毕业大学生和返村青年参与产业建设发展,为乡村振兴添力增智。

  “我是一名老党员,亲眼见证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给村里带来的巨大变化。没有党的领导,哪有好的发展?村党支部是领头羊,支部强起来了,群众都竖起了大拇指。如今,村集体经济和产业合作社在村‘两委’和大伙儿的共同努力下不断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人积极主动参与进来,搞种植的搞种植,上班的上班,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增收路子,收入一年比一年多,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我们的幸福好日子,还在后头呢!”村民布扎说。

推荐阅读
全省职业教育发展大会召开
省级总林(草)长会议召开
青海西宁文旅开辟“文旅+影视”电影新赛道
青海:G310线尖共公路松巴峡隧道双线顺利贯通
推进高质量发展成就奖先进集体和个人拟表彰对象
关于5起违规操办婚丧喜庆事宜典型问题的通报
西宁消防排查“九小场所”消防安全隐患
西宁市城北区发放临时救助金504.29万元
24H热点
省级总林(草)长会议召开 陈刚讲话 吴晓军主持
“青薯9号”推广面积获马铃薯全国推广面积第一
奋力开创职业教育发展新局面
十四届省委第三轮巡视向玉树州集中反馈巡视情况
青海职业教育"组团式"支援帮扶合作协议签约仪式举行
打造苏青协作升级版——"组团式"帮扶,让苏青更加亲
青海省高原冷水鱼养殖技术取得新突破
今年我省农畜产品网络销售额预计超12亿元
青海:高素质农牧民培育带动农牧产业“一路生花”
我省职教走出青海特色产教研融合新路径
热点图片
多种野生动物 邂逅美丽高原
多种野生动物 邂逅美...
“天下黄河贵德清”
“天下黄河贵德清”
青海循化:冬日麦田如“春天”
青海循化:冬日麦田...
他用生命诠释懂教育爱教育兴教育
他用生命诠释懂教育...
冲刺全年目标,重点项目建设加速推进
冲刺全年目标,重点...
黑河首座骨干调蓄工程下闸蓄水
黑河首座骨干调蓄工...
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走出高原,“青货”为何这样红
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
执着于一条绿意盎然之路——记西宁腾祥节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执着于一条绿意盎然...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img

【乡村振兴在青海】和美村庄里的振兴繁花
——“乡村行 看振兴”系列报道(43)

青海日报
2023-11-22 09:46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全文
img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img

【乡村振兴在青海】和美村庄里的振兴繁花
——“乡村行 看振兴”系列报道(43)

青海日报
2023-11-22 09:46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发送给朋友、保存图片

【乡村振兴在青海】和美村庄里的振兴繁花
——“乡村行 看振兴”系列报道(43)

  • 2023-11-22 09:46:18
  • 来源:青海日报
手工艺品。余晖 程宦宁/摄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初冬暖阳下,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巴塘乡相古村美丽而祥和。这里巷道干净整洁,沿路望去,民居土墙围院沿巷依次排开,家家户户门前都用木栅栏围成了小小的“植物园”,令人赏心悦目。

  作为省级乡村振兴试点示范村和玉树市旅游示范村,近年来,巴塘乡相古村依托有利自然条件和传统民俗文化,因地制宜,积极探索乡村振兴发展路径,不断使支部强起来、产业旺起来、文化兴起来、生态优起来、人才聚起来。

  2021年,通过换届选举,相古村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实现村党支部书记和村“两委”成员“三升一降”。并做实做好村党支部“堡垒指数”、党员“先锋指数”、党员“积分制星级化管理”考评,结合乡村振兴重点项目,从严落实组织生活制度,规范党员档案管理,切实把每一名党员管起来,使党组织真正严起来、实起来、动起来。

  在支部带领下,整合全村103公顷耕地,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调优农作物品种品质结构,大力发展和种植绿色有机黑青稞、有机土豆、有机油菜等作物,提高农产品的供给质量和效益,同时,以产业和景观双结合的模式,发展生态农旅产业,让种下的“常青树”变成“摇钱树”,更多群众吃上了“生态饭”。

  “相古村海拔相对较低,自然环境很好,种植和旅游是村里的特色产业。这几年,合作社的黑青稞、油菜等有机农作物品质好、叫得响。夏季旅游也很火热,特色民宿、康养中心的预订不少,像今年旺季,通过开展自助游及体验游系列活动,旅游人数有近10万人次,带动旅游消费377万元。将来,我们还要把冬季旅游做起来,冰雪游、滑雪场等都在计划内。”相古村党支部书记布尼玛说。

  相古村还充分挖掘本地民俗文化,将传统缝纫技术和各种手工编织传统手艺纳入合作社的项目内容,广泛吸纳民间工匠艺人入社,组织村里有手艺的妇女三五成群,一边拉家常一边编织和缝纫,向社会推广纯手工民俗制品,在丰富日常生活的同时增加群众收入。

  “党和国家的好政策越来越多,如今,村子发展不同产业,农家院、民宿、康养等都在为村民扩路增收,这些都是相古村振兴路上的有力支撑和保障。”布尼玛说。

  冬日的相古村,虽不见绿树成荫、青山环绕,但“青山绿水 美丽相古”的生态底色却越擦越亮。目前,全村有序完成了17户农村厕所革命,并依托村级垃圾分类压缩转运站,在村域内实行了家庭垃圾“分类+压缩+转运”一站式处理。同时,施行禁塑化或易降解袋装化垃圾集中投放和收集,村域卫生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这样的环境才配得上这蓝天白云嘛!”布尼玛说。

  为使环境保护持续见效,相古村“两委”还与村域农牧户签订了房前屋后“四至三包”责任书和“卫生公约”,形成全村共同遵守、共同保护的生态保护网,不折不扣将“青山绿水 美丽相古”生态品牌贯穿于乡村振兴全过程,使之成为全村全体党员、群众的行动自觉和村里的优势和骄傲。

  与此同时,村“两委”进一步激发内生动力,在巴塘乡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新型职业农牧民创业、就业技能培训项目中,组织村内37名农牧民群众参加为期40天的异地双语封闭式培训,将培训成果充分运用到村集体、合作社产业运营管理中,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此外,积极联系、组织本地毕业大学生和返村青年参与产业建设发展,为乡村振兴添力增智。

  “我是一名老党员,亲眼见证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给村里带来的巨大变化。没有党的领导,哪有好的发展?村党支部是领头羊,支部强起来了,群众都竖起了大拇指。如今,村集体经济和产业合作社在村‘两委’和大伙儿的共同努力下不断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人积极主动参与进来,搞种植的搞种植,上班的上班,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增收路子,收入一年比一年多,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我们的幸福好日子,还在后头呢!”村民布扎说。

作者 余 晖 程宦宁
编辑:谢青玉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