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时评 党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创 视频 省委文件 新闻 政务 旅游 生态 体育 专题 图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藏文网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图说青海
【经济聚焦】青海:高素质农牧民培育带动农牧产业“一路生花”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谭梅
发布时间:2023-11-22 09:46:18
编辑:谢青玉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高素质农牧民培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既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乡村振兴战略部署的具体行动,也是推动青海省农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2023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深入推进,在青海省农业农村厅的安排部署下,各市、州农业农村部门及各级广播电视学校积极发挥各自作用,本年度青海省高素质农牧民培训工作从10月中下旬自省本级至各市、州、县陆续开展。培训工作聚焦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乡村振兴“八大行动”等内容,以培育高素质农牧民,提高农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核心,设置农业科技知识、农业经营管理、农产品加工与营销、农业绿色发展等课程,重点围绕我省特色小麦、青稞、玉米、马铃薯、油菜,兼顾蔬菜等经济作物,开展单产提升培育工作。

  返乡创业大学生、产业带头人、专业农机手、创新创业典型代表……2023年,青海计划培育高素质农牧民7000人以上,通过各类实践操作和经验分享等活动,培育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牧民队伍,在提高生产技术技能、提升产业发展能力的同时,为全省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郭占福查看马铃薯茎尖脱毒苗的成活及长势情况。(受访本人供图)
白卡(左一)向观光人士介绍自己的产品。(玉树市农牧局供图)

  返乡合伙创业 生态养殖助农牧民增收

  近年来,我省无数学子在学有所成后毅然返乡回到高原,加入创业队伍,为家乡的发展贡献力量。作为高原地区的特有产业,牦牛养殖成为众多青年选择的创业项目,“90后”项青本和旦达尔的养殖故事就要从牦牛说起。

  在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沙柳河镇果洛藏贡麻村六社,一提到项青本的名字,乡亲们都会说,“这个小伙子,咱们是熟得不能再熟了!”

  之所以成为这里的“红人”,是因为项青本2019年大学毕业后返乡创业,他通过和伙伴旦达尔的摸索,将过去家乡传统的“山上放牧养殖模式”转变为“山下合作社科学养殖模式”,不但自己成功致富,还带动众多乡亲一起走上了脱贫致富路。

  “以前社里的村民都是顶风冒雨、赶牛挡羊,以散养放牧为生。”为了改变传统畜牧模式,项青本和旦达尔通过多地观摩考察,看到了舍饲养殖的商机,通过不断摸索尝试,于2021年5月建立刚察贡桑神山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鼓励村民入股加入,彻底改变了当地牧民的生产生活观念。

  项青本所在的果洛藏贡麻村,曾是一个以传统畜牧业为主的贫困村,共有639户,2458人。依托党的好政策,村里依托牛羊养殖、生态旅游两大产业,2017年实现整村脱贫。

  走进村子六社,刚察贡桑神山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便坐落于此。这片养殖小区占地1.67公顷,拥有4座养殖大棚,1座储草棚,1座饲料间……据项青本介绍,合作社由村六社和五社24户家庭入股开办,统一进行智慧化养殖。目前,合作社已经分红两次,每家每户最少分得1万元。

  合作社的草山有888公顷, 随着养殖规模逐渐扩大,养的羊从最初存栏500只已达到目前的700只,代养的200多只母羊产羔率达95%;牦牛从成立之初的1030头发展到如今的1200头。而养殖牦牛和藏羊,只是他们的初步计划。今年,合作社还开始生产牦牛酸奶、牦牛奶、酥油、曲拉、风干牛肉等农副食品并进行销售,深受老百姓的欢迎。11月初,项青本和旦达尔又大胆开办了新的饲料厂,一来方便自家合作社的牛羊养殖,二来也可以再卖给牧民增加合作社的收入。

  11月16日,在刚察县举办的2023年绿色有机农畜产品推介会暨第二届青海湖草原冬肉节上,项青本和旦达尔为现场的消费者熬制了合作社特产的牦牛奶茶。一口醇香、恋恋不舍,不一会儿,合作社生产的牦牛酸奶和牦牛奶就被一抢而空。最近,他们将牦牛酸奶、酥油、牦牛奶正式入驻美团外卖和滴滴外卖,上线后天天都有订单,接单送货,尽管目前的数量还不算多,但他们一直在为合作社美好的明天持续努力着……

  提起这本“致富经”,合作社副理事长旦达尔感叹道,“合作社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真是想不到。发展的过程中,学习、市场、技术、资金都很重要,最关键还要不断更新学识,才能将合作社良好运营下去。”

  如今,通过村里3家生态合作社牛羊养殖的产业,果洛藏贡麻村的发展看在眼里,说起村里的变化,每一位村民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这样的变化基于当地各部门的共同努力,更得益于牧民们在发展中自身思想产生的变化。

  近两年,刚察县重点围绕特色产业培育高素质农牧民。针对农牧民的自身培训意愿和需求,开设了动物疫病防控、农机操作与维修、畜牧养殖、乡村振兴与农牧业发展培训班,培育了上百位种养加能手、农村创新创业者、乡村发展带头人,以及适应产业发展、乡村建设急需的高素质农牧民队伍。

  “学员们去省内大型养殖场、大型培育繁育中心、加工厂、牛羊饲料厂等观摩实践,从牦牛养殖、动物传染病防治、牛羊肉品种分类和深加工、如何运用自媒体电商拓展销路并提升品牌知名度等各个方面深入了解学习,最终把学习成果带到产业实践中去,在提升能力水平的同时,也进一步增加了群众收入。”刚察县农牧局高素质农牧民培训相关负责人说。

项青本和旦达尔向顾客介绍自家特色产品。谭梅/摄
项青本和旦达尔在合作社的夏季牧场。李文君/摄

  高原上的“格桑花” 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在海拔4000米的玉树藏族自治州,34岁的白卡和26岁的代青永措通过大胆谋变和创新发展,成为了当地杰出的女性创业代表。

  出生在玉树市哈秀乡云塔村的牧羊女白卡,如今是玉树州玉树市牧女工贸有限公司负责人,她还有一个身份是玉树“曲克安哒”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技艺州级传承人。白卡是从小看着奶奶制作“曲克安哒”手艺成长起来的,2015年,她瞄准这项老手艺,走上了创业的新路子。

  “曲克安哒”藏语意为香醇的奶膏,距今已有4000多年制作历史。这是一种以牦牛奶为原料,将牦牛奶中的酥油、曲拉分离以后,经过数十次的提取与发酵,最后凝结出一种酸中带甜的糖浆,可做成糖果、化妆品等产品。

  从“家庭作坊”到“农产品合作社”,在创业发展过程中,白卡解决了很多妇女的就业问题,并发展起自己的特色招牌商品“藏式荨麻茶”。据白卡介绍,选择这个创业项目,一方面是为了传承这项手艺,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带动更多掌握了这门手艺的藏家妇女共同致富。

  白卡利用学到的知识和长期积累的经验,发挥牧场的养殖优势和“曲克安哒”制作手艺,将生态旅游和非遗文化有机结合,打造了一条集体验、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精品线路,在白卡看来,“有尝试才有更多的可能。”

  目前,白卡经营的公司研发的面膜、糖果、肥皂等产品已销售到北京、西藏等地,现在她正计划着进一步提高产品的生产标准、拓宽销路。

  今年26岁的代青永措出生于玉树州玉树市巴塘乡相古村。2019年,大学毕业后的代青永措返回家乡,帮助父亲打理因销路不畅而一度面临倒闭的土特产店铺。“我想通过我的努力,让家乡的产品走出大山。”代青永措说。

  为了让玉树更多的农特产品有销路,代青永措重新注册成立了玉树市察吾拉养殖种植专业合作社,与当地79个牧户及合作社签订了购销协议,发展了北京、上海、广州、西藏、四川、云南等地的农特产品代理商近39家。

  从濒临倒闭到门庭若市,从年年亏损到月收入几万元,代青永措通过直播带货、授权代理、合作购销等多种渠道,帮助合作社、周边牧民销售农特产品,为家乡的“土货”插上了“翅膀”,也帮助乡亲鼓起了腰包。

  两年多来,代青永措家的店铺销售收入从接手当年的9万元增加到了2023年的240余万元,她还把玉树的牦牛奶销往了香港市场。“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把家乡的农特产品卖了出去,消费者对产品的认可就是我最大的欣慰。”代青永措说。

  白卡和代青永措的创业之路都离不开玉树市的高素质农牧民培育。

  不久前,玉树市再次举办高效畜牧养殖培训班,50名乡村“农牧民”经过8天“理论+实操”专业培训和技能考试变身为“土专家”。据了解,结合农村电商蓬勃发展的新业态需求,今年玉树市通过学员培训意向申报,以“双语教学+经验分享”形式向农牧区青年开展农村电商知识培训,培养了一批懂市场、有技能、会网销的复合型“新农商”。

  “近年来,玉树市高度重视高素质农牧民培育,通过‘走出去看一看,带进来学一学,坐下来谈一谈’,将产业发展、乡村治理、乡村建设、科技支撑等现代化乡村建设中急需的意识、技术、基础等在一线农牧民群众中进行广泛普及,让越来越多的高素质农牧民自觉投入到了乡村振兴队伍中。”玉树市农牧和科技局科协主席才仁卓嘎说。

  培育乡土人才 助力乡村产业发展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强农兴农,人才是根本。

  10月中旬,走进海东市乐都区峰堆乡上二村马铃薯种植基地,伴随着拖拉机的轰鸣声,村民们在田间忙碌地捡拾、分类、装袋,分工合作,有条不紊。

  “今年马铃薯行情较好,近期正是销售旺季,我们种植的马铃薯品种不仅远销无锡等地,也是本地市场的热销品。”昔日用来糊口的马铃薯变成了今天的致富“金蛋蛋”,峰堆乡上阳洼村村民郭文奎说,多亏了有个带头人。

  郭文奎口中的带头人是海东市乐都区合瑞顺洋芋良种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乐都区峰堆乡上一村村民郭占福。

  峰堆乡地处湟水谷地南侧山地、沟谷地,马铃薯种植一直是这里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利用好海拔2700米以上适合种植土豆的土地优势和便利的交通优势,把传统的“土蛋蛋”变为乡亲们致富的“金蛋蛋”,这是土生土长的郭占福一直以来的期盼和渴望。

  2014年,郭占福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学习先进的马铃薯种植技术。他大胆突破传统,投资1.5万元购买马铃薯微型薯3万粒,建立了10亩(1亩≈0.067公顷)马铃薯原种基地,当年就收益8.5万元。

  为持续做大做强土豆产业,他还积极引进下寨“65”、青薯9号、乐薯1号等马铃薯新品种,并努力打造新品牌,于2015年注册了土豆商标“占福土豆”。

  “前几年,我们全乡共种植了3000亩‘青薯9号’马铃薯,平均亩产有3000公斤左右,和普通的小麦、油菜籽相比,增收效果明显。”如今,郭占福成了乐都区远近闻名的马铃薯种植大户,他带领着乡里上一村、上二村、上阳洼等村的101户合作社社员将马铃薯种植业不断发展壮大。

  2019年,郭占福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引进了马铃薯新品种冀张薯12号,当年在脑山地区试种亩产达到6000余公斤,该品种为乐都区川水地膜和双膜种植提供了优质种质资源,有效缓解了乐都区马铃薯集中上市所形成的销售滞后不利局面,延长了马铃薯销售时段,为二茬复种提供充足时间,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2020年,郭占福又一次大胆尝试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项目,建成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试验田200亩,为乐都区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目前,合作社通过租赁群众撂荒地、流转土地、土地入股、土地托管等方式,形成了合作社+农户种植模式,种植面积达2000余亩。依托青海省许振林创新工作室的资金帮扶,大力推行全程机械化种植技术,先后在省、市融资平台融资100万元,购置动力机械12台,实现了马铃薯种植由传统农业向机械化、规模化种植的转变,作业效率得到很大提高,且每亩节约成本500元左右,经济效益提高 20%至30%。

  从一个普通村民变身“乡村致富带头人”,郭占福坦言,是不断的学习培训让他懂得了怎么走好马铃薯产业的发展之路。为了让更多的乡亲掌握种植技术,他倾囊相授,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培养出了一批技术能人。不仅如此,近两年他还自己出资先后组织10名合作社社员到四川、陕西等地参加马铃薯种植专业培训,让他们掌握更加先进的种植技术。同时,从社员中选培10名丧失部分劳动能力不能外出务工的群众组建了“土豆”生态看护队,不仅让困难群众在家门口挣到了钱,而且让全村的田埂也更加整洁。

  今年10月下旬,乐都区开展了为期20天的高素质农牧民培训,共培训农牧民500人。此次培训通过集中面授、典型介绍、案例教学、座谈交流等形式开展课堂教学,同时选择具有当地特色的产业观摩点进行教学观摩,聘请农业技术专家开展观摩研讨、技能实训等现场教学。

  “通过培训,使种植户及时有效地掌握农业科技新技术,更新从事农业生产的理念,农民增收成效显著。通过产业带动农民发展,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种养殖经验,探索出了一条增收致富的道路。现在,农民家庭纯收入明显增长,农民应用技术的能力明显提高,农民思想文化素质明显提高,农民经营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全区涌现出了一大批典型的高素质农民。”乐都区农广校校长吴文祥介绍说。

推荐阅读
全省职业教育发展大会召开
省级总林(草)长会议召开
青海西宁文旅开辟“文旅+影视”电影新赛道
青海:G310线尖共公路松巴峡隧道双线顺利贯通
推进高质量发展成就奖先进集体和个人拟表彰对象
关于5起违规操办婚丧喜庆事宜典型问题的通报
西宁消防排查“九小场所”消防安全隐患
西宁市城北区发放临时救助金504.29万元
24H热点
省级总林(草)长会议召开 陈刚讲话 吴晓军主持
“青薯9号”推广面积获马铃薯全国推广面积第一
奋力开创职业教育发展新局面
十四届省委第三轮巡视向玉树州集中反馈巡视情况
青海职业教育"组团式"支援帮扶合作协议签约仪式举行
打造苏青协作升级版——"组团式"帮扶,让苏青更加亲
青海省高原冷水鱼养殖技术取得新突破
今年我省农畜产品网络销售额预计超12亿元
青海:高素质农牧民培育带动农牧产业“一路生花”
我省职教走出青海特色产教研融合新路径
热点图片
多种野生动物 邂逅美丽高原
多种野生动物 邂逅美...
“天下黄河贵德清”
“天下黄河贵德清”
青海循化:冬日麦田如“春天”
青海循化:冬日麦田...
他用生命诠释懂教育爱教育兴教育
他用生命诠释懂教育...
冲刺全年目标,重点项目建设加速推进
冲刺全年目标,重点...
黑河首座骨干调蓄工程下闸蓄水
黑河首座骨干调蓄工...
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走出高原,“青货”为何这样红
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
执着于一条绿意盎然之路——记西宁腾祥节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执着于一条绿意盎然...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img

【经济聚焦】青海:高素质农牧民培育带动农牧产业“一路生花”

青海日报
2023-11-22 09:46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全文
img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img

【经济聚焦】青海:高素质农牧民培育带动农牧产业“一路生花”

青海日报
2023-11-22 09:46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发送给朋友、保存图片

【经济聚焦】青海:高素质农牧民培育带动农牧产业“一路生花”

  • 2023-11-22 09:46:18
  • 来源:青海日报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高素质农牧民培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既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乡村振兴战略部署的具体行动,也是推动青海省农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2023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深入推进,在青海省农业农村厅的安排部署下,各市、州农业农村部门及各级广播电视学校积极发挥各自作用,本年度青海省高素质农牧民培训工作从10月中下旬自省本级至各市、州、县陆续开展。培训工作聚焦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乡村振兴“八大行动”等内容,以培育高素质农牧民,提高农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核心,设置农业科技知识、农业经营管理、农产品加工与营销、农业绿色发展等课程,重点围绕我省特色小麦、青稞、玉米、马铃薯、油菜,兼顾蔬菜等经济作物,开展单产提升培育工作。

  返乡创业大学生、产业带头人、专业农机手、创新创业典型代表……2023年,青海计划培育高素质农牧民7000人以上,通过各类实践操作和经验分享等活动,培育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牧民队伍,在提高生产技术技能、提升产业发展能力的同时,为全省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郭占福查看马铃薯茎尖脱毒苗的成活及长势情况。(受访本人供图)
白卡(左一)向观光人士介绍自己的产品。(玉树市农牧局供图)

  返乡合伙创业 生态养殖助农牧民增收

  近年来,我省无数学子在学有所成后毅然返乡回到高原,加入创业队伍,为家乡的发展贡献力量。作为高原地区的特有产业,牦牛养殖成为众多青年选择的创业项目,“90后”项青本和旦达尔的养殖故事就要从牦牛说起。

  在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沙柳河镇果洛藏贡麻村六社,一提到项青本的名字,乡亲们都会说,“这个小伙子,咱们是熟得不能再熟了!”

  之所以成为这里的“红人”,是因为项青本2019年大学毕业后返乡创业,他通过和伙伴旦达尔的摸索,将过去家乡传统的“山上放牧养殖模式”转变为“山下合作社科学养殖模式”,不但自己成功致富,还带动众多乡亲一起走上了脱贫致富路。

  “以前社里的村民都是顶风冒雨、赶牛挡羊,以散养放牧为生。”为了改变传统畜牧模式,项青本和旦达尔通过多地观摩考察,看到了舍饲养殖的商机,通过不断摸索尝试,于2021年5月建立刚察贡桑神山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鼓励村民入股加入,彻底改变了当地牧民的生产生活观念。

  项青本所在的果洛藏贡麻村,曾是一个以传统畜牧业为主的贫困村,共有639户,2458人。依托党的好政策,村里依托牛羊养殖、生态旅游两大产业,2017年实现整村脱贫。

  走进村子六社,刚察贡桑神山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便坐落于此。这片养殖小区占地1.67公顷,拥有4座养殖大棚,1座储草棚,1座饲料间……据项青本介绍,合作社由村六社和五社24户家庭入股开办,统一进行智慧化养殖。目前,合作社已经分红两次,每家每户最少分得1万元。

  合作社的草山有888公顷, 随着养殖规模逐渐扩大,养的羊从最初存栏500只已达到目前的700只,代养的200多只母羊产羔率达95%;牦牛从成立之初的1030头发展到如今的1200头。而养殖牦牛和藏羊,只是他们的初步计划。今年,合作社还开始生产牦牛酸奶、牦牛奶、酥油、曲拉、风干牛肉等农副食品并进行销售,深受老百姓的欢迎。11月初,项青本和旦达尔又大胆开办了新的饲料厂,一来方便自家合作社的牛羊养殖,二来也可以再卖给牧民增加合作社的收入。

  11月16日,在刚察县举办的2023年绿色有机农畜产品推介会暨第二届青海湖草原冬肉节上,项青本和旦达尔为现场的消费者熬制了合作社特产的牦牛奶茶。一口醇香、恋恋不舍,不一会儿,合作社生产的牦牛酸奶和牦牛奶就被一抢而空。最近,他们将牦牛酸奶、酥油、牦牛奶正式入驻美团外卖和滴滴外卖,上线后天天都有订单,接单送货,尽管目前的数量还不算多,但他们一直在为合作社美好的明天持续努力着……

  提起这本“致富经”,合作社副理事长旦达尔感叹道,“合作社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真是想不到。发展的过程中,学习、市场、技术、资金都很重要,最关键还要不断更新学识,才能将合作社良好运营下去。”

  如今,通过村里3家生态合作社牛羊养殖的产业,果洛藏贡麻村的发展看在眼里,说起村里的变化,每一位村民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这样的变化基于当地各部门的共同努力,更得益于牧民们在发展中自身思想产生的变化。

  近两年,刚察县重点围绕特色产业培育高素质农牧民。针对农牧民的自身培训意愿和需求,开设了动物疫病防控、农机操作与维修、畜牧养殖、乡村振兴与农牧业发展培训班,培育了上百位种养加能手、农村创新创业者、乡村发展带头人,以及适应产业发展、乡村建设急需的高素质农牧民队伍。

  “学员们去省内大型养殖场、大型培育繁育中心、加工厂、牛羊饲料厂等观摩实践,从牦牛养殖、动物传染病防治、牛羊肉品种分类和深加工、如何运用自媒体电商拓展销路并提升品牌知名度等各个方面深入了解学习,最终把学习成果带到产业实践中去,在提升能力水平的同时,也进一步增加了群众收入。”刚察县农牧局高素质农牧民培训相关负责人说。

项青本和旦达尔向顾客介绍自家特色产品。谭梅/摄
项青本和旦达尔在合作社的夏季牧场。李文君/摄

  高原上的“格桑花” 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在海拔4000米的玉树藏族自治州,34岁的白卡和26岁的代青永措通过大胆谋变和创新发展,成为了当地杰出的女性创业代表。

  出生在玉树市哈秀乡云塔村的牧羊女白卡,如今是玉树州玉树市牧女工贸有限公司负责人,她还有一个身份是玉树“曲克安哒”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技艺州级传承人。白卡是从小看着奶奶制作“曲克安哒”手艺成长起来的,2015年,她瞄准这项老手艺,走上了创业的新路子。

  “曲克安哒”藏语意为香醇的奶膏,距今已有4000多年制作历史。这是一种以牦牛奶为原料,将牦牛奶中的酥油、曲拉分离以后,经过数十次的提取与发酵,最后凝结出一种酸中带甜的糖浆,可做成糖果、化妆品等产品。

  从“家庭作坊”到“农产品合作社”,在创业发展过程中,白卡解决了很多妇女的就业问题,并发展起自己的特色招牌商品“藏式荨麻茶”。据白卡介绍,选择这个创业项目,一方面是为了传承这项手艺,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带动更多掌握了这门手艺的藏家妇女共同致富。

  白卡利用学到的知识和长期积累的经验,发挥牧场的养殖优势和“曲克安哒”制作手艺,将生态旅游和非遗文化有机结合,打造了一条集体验、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精品线路,在白卡看来,“有尝试才有更多的可能。”

  目前,白卡经营的公司研发的面膜、糖果、肥皂等产品已销售到北京、西藏等地,现在她正计划着进一步提高产品的生产标准、拓宽销路。

  今年26岁的代青永措出生于玉树州玉树市巴塘乡相古村。2019年,大学毕业后的代青永措返回家乡,帮助父亲打理因销路不畅而一度面临倒闭的土特产店铺。“我想通过我的努力,让家乡的产品走出大山。”代青永措说。

  为了让玉树更多的农特产品有销路,代青永措重新注册成立了玉树市察吾拉养殖种植专业合作社,与当地79个牧户及合作社签订了购销协议,发展了北京、上海、广州、西藏、四川、云南等地的农特产品代理商近39家。

  从濒临倒闭到门庭若市,从年年亏损到月收入几万元,代青永措通过直播带货、授权代理、合作购销等多种渠道,帮助合作社、周边牧民销售农特产品,为家乡的“土货”插上了“翅膀”,也帮助乡亲鼓起了腰包。

  两年多来,代青永措家的店铺销售收入从接手当年的9万元增加到了2023年的240余万元,她还把玉树的牦牛奶销往了香港市场。“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把家乡的农特产品卖了出去,消费者对产品的认可就是我最大的欣慰。”代青永措说。

  白卡和代青永措的创业之路都离不开玉树市的高素质农牧民培育。

  不久前,玉树市再次举办高效畜牧养殖培训班,50名乡村“农牧民”经过8天“理论+实操”专业培训和技能考试变身为“土专家”。据了解,结合农村电商蓬勃发展的新业态需求,今年玉树市通过学员培训意向申报,以“双语教学+经验分享”形式向农牧区青年开展农村电商知识培训,培养了一批懂市场、有技能、会网销的复合型“新农商”。

  “近年来,玉树市高度重视高素质农牧民培育,通过‘走出去看一看,带进来学一学,坐下来谈一谈’,将产业发展、乡村治理、乡村建设、科技支撑等现代化乡村建设中急需的意识、技术、基础等在一线农牧民群众中进行广泛普及,让越来越多的高素质农牧民自觉投入到了乡村振兴队伍中。”玉树市农牧和科技局科协主席才仁卓嘎说。

  培育乡土人才 助力乡村产业发展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强农兴农,人才是根本。

  10月中旬,走进海东市乐都区峰堆乡上二村马铃薯种植基地,伴随着拖拉机的轰鸣声,村民们在田间忙碌地捡拾、分类、装袋,分工合作,有条不紊。

  “今年马铃薯行情较好,近期正是销售旺季,我们种植的马铃薯品种不仅远销无锡等地,也是本地市场的热销品。”昔日用来糊口的马铃薯变成了今天的致富“金蛋蛋”,峰堆乡上阳洼村村民郭文奎说,多亏了有个带头人。

  郭文奎口中的带头人是海东市乐都区合瑞顺洋芋良种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乐都区峰堆乡上一村村民郭占福。

  峰堆乡地处湟水谷地南侧山地、沟谷地,马铃薯种植一直是这里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利用好海拔2700米以上适合种植土豆的土地优势和便利的交通优势,把传统的“土蛋蛋”变为乡亲们致富的“金蛋蛋”,这是土生土长的郭占福一直以来的期盼和渴望。

  2014年,郭占福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学习先进的马铃薯种植技术。他大胆突破传统,投资1.5万元购买马铃薯微型薯3万粒,建立了10亩(1亩≈0.067公顷)马铃薯原种基地,当年就收益8.5万元。

  为持续做大做强土豆产业,他还积极引进下寨“65”、青薯9号、乐薯1号等马铃薯新品种,并努力打造新品牌,于2015年注册了土豆商标“占福土豆”。

  “前几年,我们全乡共种植了3000亩‘青薯9号’马铃薯,平均亩产有3000公斤左右,和普通的小麦、油菜籽相比,增收效果明显。”如今,郭占福成了乐都区远近闻名的马铃薯种植大户,他带领着乡里上一村、上二村、上阳洼等村的101户合作社社员将马铃薯种植业不断发展壮大。

  2019年,郭占福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引进了马铃薯新品种冀张薯12号,当年在脑山地区试种亩产达到6000余公斤,该品种为乐都区川水地膜和双膜种植提供了优质种质资源,有效缓解了乐都区马铃薯集中上市所形成的销售滞后不利局面,延长了马铃薯销售时段,为二茬复种提供充足时间,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2020年,郭占福又一次大胆尝试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项目,建成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试验田200亩,为乐都区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目前,合作社通过租赁群众撂荒地、流转土地、土地入股、土地托管等方式,形成了合作社+农户种植模式,种植面积达2000余亩。依托青海省许振林创新工作室的资金帮扶,大力推行全程机械化种植技术,先后在省、市融资平台融资100万元,购置动力机械12台,实现了马铃薯种植由传统农业向机械化、规模化种植的转变,作业效率得到很大提高,且每亩节约成本500元左右,经济效益提高 20%至30%。

  从一个普通村民变身“乡村致富带头人”,郭占福坦言,是不断的学习培训让他懂得了怎么走好马铃薯产业的发展之路。为了让更多的乡亲掌握种植技术,他倾囊相授,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培养出了一批技术能人。不仅如此,近两年他还自己出资先后组织10名合作社社员到四川、陕西等地参加马铃薯种植专业培训,让他们掌握更加先进的种植技术。同时,从社员中选培10名丧失部分劳动能力不能外出务工的群众组建了“土豆”生态看护队,不仅让困难群众在家门口挣到了钱,而且让全村的田埂也更加整洁。

  今年10月下旬,乐都区开展了为期20天的高素质农牧民培训,共培训农牧民500人。此次培训通过集中面授、典型介绍、案例教学、座谈交流等形式开展课堂教学,同时选择具有当地特色的产业观摩点进行教学观摩,聘请农业技术专家开展观摩研讨、技能实训等现场教学。

  “通过培训,使种植户及时有效地掌握农业科技新技术,更新从事农业生产的理念,农民增收成效显著。通过产业带动农民发展,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种养殖经验,探索出了一条增收致富的道路。现在,农民家庭纯收入明显增长,农民应用技术的能力明显提高,农民思想文化素质明显提高,农民经营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全区涌现出了一大批典型的高素质农民。”乐都区农广校校长吴文祥介绍说。

作者 谭梅
编辑:谢青玉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