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美玲
由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CCTV-10《地理·中国》栏目联合青海省广播电视局摄制的纪录片《青海·人与自然的大地欢歌》在《地理·中国》栏目播出。画面里,冰川雪山、草原草甸、森林灌丛、河流湿地、野生动物……向观众展示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青海位于“地球第三极”,不仅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北半球气候敏感启动区、全球生态系统调节稳定器和高寒生物自然物种资源库。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工作始终高度重视,提出“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的重大要求。
青海千山堆绣、百川织锦,是一块举世瞩目的大美璞玉。这大美璞玉,美在生态,美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指出:“建设生态友好的现代化新青海,必须坚定地扛起对国家、对民族、对子孙后代负责的历史责任,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坚持一切产业、经济活动都必须有利于促进生态良性发展,举全省之力打造生态文明高地。”省委十四届四次全体会议指出:“在青海,守护生态安全无过就是功,加快高质量发展无功就是过。”
青海的生态关乎国家发展大局、关乎中华民族未来,我们要时刻铭记,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我们要有这样的认识自觉,也要有这样的行动自觉。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青海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海工作特别是生态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开展全方位、全过程、全地域系统治理、保护生态环境,“中华水塔”更加坚固丰沛,国家公园建设走在前列,生态安全屏障持续筑牢,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绿色低碳转型步伐加快,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从三江源腹地到青海湖流域,再到被誉为“中国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的祁连山,藏羚羊、普氏原羚种群数量和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持续恢复,青海湖夏候鸟从过去四类增加到五类,监测到的水鸟种类也在不断增加,而且还在祁连山先后监测到衡量生态环境好坏的标志性动物荒漠猫、兔狲、猞猁等。行走在旷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景象不仅展现在纪录片的画面中,而且也呈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
我们要深刻认识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因为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我们要在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上持续发力,不断以生态的“含绿量”提升经济发展的“含金量”,积极探索走出一条社会生产发展、居民生活富裕、生态保护良好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以实实在在的行动力拥抱伟大时代,回报青海人民,回馈脚下这片热土。
前进路上,我们要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切实肩负起保护生态的政治使命,以“懂青海、爱青海、兴青海”的情怀和行动,始终承担好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