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岩(左二)在村民家中了解情况。牛玉娇/摄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2023年入冬后的第一场大雪,让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巴燕镇金家庄村银装素裹,11月17日是雪后第三天,金家庄的村道和田间依然白雪皑皑,寒意袭人,尽管如此,冶岩走访入户的脚步依然停不住。
冶岩是化隆县委组织部驻金家庄村的第一书记,一眼看去,他有着干净的脸庞,戴一副眼镜,是个文绉绉的城里人,但入户时熟络地与村民唠家常、关心村民生活,又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村人”。
“阿爷,尕丫头的病咋样了,去医院了吗?”
“书记,去了去了,儿子儿媳妇回来了,带孩子去西宁看病了。”
韩成祥一家8口人,儿子儿媳长年在外打工,老两口要照看孙子,还要操心家里的0.4公顷耕地,老的老,小的小,这样的境遇让入户走访时的冶岩心生怜惜。
驻村第二个月,也就是今年八月份,冶岩申请将韩成祥一家纳入了监测户,还为他妻子申请了保洁员的公益性岗位,他每月至少去一次韩成祥家已是常态,送米、送面、送油让老两口感激不已。
“冶书记常来我们家,对我们很关心,我这么大年纪还能有稳定的收入,太感谢了,你看还给我和孩子们买了过冬的棉衣,太好了。”
韩成祥妻子摸着自己身上穿的棉衣用感激的眼神看着冶岩。
而这只是冶岩做的“一桩小事”,更让韩成祥老两口笑不拢口的,是冶岩给村里办了件大事——“统种共富”,即党建引领,统一种植,共同致富。
据了解,金家庄村是化隆县典型的“拉面村”之一,全村共301户1178人,常住人口仅108户418人,三分之二的人都在外地从事拉面产业,留在村里的都是老弱病残、留守儿童,人口空心化明显,撂荒地也逐渐增多。
谁来种地?如何增收?这是冶岩和驻村工作队到村后面临的最大“试题”。
但很快,冶岩和同事就有了思路。
“当时,我们县委书记提出要在化隆推行‘统种共富’土地合作经营模式,将集中连片的土地统一整平,归于村集体耕种经营,实现集约化流转、规模化种植、机械化生产,这很契合我们村的实际。”
于是,冶岩和村党支部书记冶成良第一时间向巴燕镇党委汇报,主动请缨,在全县吹响了“统种共富”冲锋号。
然而,村民们对“统种共富”这个新概念还很陌生,持观望态度的多,主动参与的少。
如何将这项模式的利好实实在在地落实下来,还要跟村民们明明白白地讲清楚,让大家真心实意地参与进来,成为冶岩日思夜想的问题。
万事开头难,群众工作走在前。冶岩用两周时间,与村党支部书记冶成良分头挨家挨户讲政策。
“统种共富的意思,是将土地入股到村集体运作,村里会保证你们每亩地60元的入股承包经营权保底金,土地经营纯收入由村集体和农户按3:7的比例分红,你们从地里解放出来,可以外出务工,增加非农收入。”
这样的话每到一户就说一遍,最终,村民全票支持对村里64公顷土地推行“统种共富”模式,全省第一个由村党支部领办、村集体经济入股的土地股份制专业合作社在金家庄村顺利成立,涉地97户村民心满意足地签下了土地入股协议书。
其中就有韩成祥老人。
他说:“人老了干不动了,又是孩子又是庄稼我老两口顾不上,把地交给村集体种,我们放心。”
和韩成祥一样,村民冶进录也是“统种共富”坚定支持者。
今年夏天,金家庄村集中量地,冶进录最是积极,他说:“我们村是脑山村,庄稼九种三不成,好坏都得看天气,现在把地推平科学化种植,粮食增产增收,还让我们从土地上脱开了身,冶书记为我们办了件大好事啊。”
对于脱开了身的村民,尤其是村里的脱贫户、监测户等,冶岩也为他们想好了“出路”。
“村里成立了合作社,土地机械耕种,但人力也少不了,每年种收都需要至少10余个劳动力。”
“统种共富”让韩成祥、冶进录等村民看到了新希望,也让村党支部书记冶成良舒心了不少。
冶成良说:“平时最让我头疼的就是留在村里的这些村民的就业问题,实行‘统种共富’,解决了村里的好多难题。”
他说,随着“统种共富”的开展,土地撂荒、农业生产效率低下、种植成本高、留守村民的就业、外出务工劳动力解放、村集体收入……这些难题一一迎刃而解。
而在冶岩心中,“统种共富”是关乎村民切身利益的大事,更是一场“持久战”。
冶岩说:“作为脱贫村,金家庄村每年有12万元左右的光伏产业收入,不能光看着、守着,得用起来。”
冶岩产生“随行就市”念头,利用本地有青稞酒厂的便利条件,发展订单农业,还要培育职业农民、实施统种统养绿色生态循环发展……对于未来,冶岩信心十足,他笑着说:“来到金家庄,我就是金家庄村人,担任第一书记,是我人生中一笔宝贵的财富,办实事,给实惠,就是能给村民的最大利益,我得做好党在基层的‘形象代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