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时评 党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创 视频 省委文件 新闻 政务 旅游 生态 体育 专题 图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藏文网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图说青海
【百件文物说青海】青铜时代卡约文化弦纹铜鬲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黄志成
发布时间:2023-12-08 10:08:40
编辑:赵婕
本文图片由青海省博物馆提供

  鬲,是原始炊具的代表造型之一。鬲的造型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陶器中就已经出现,三足,足上部肥大内空、下部为锥足,这样的造型主要为增加受热面积,便于炊煮加热。青铜鬲是中国青铜时代主要的炊食器之一,自商代早期开始出现,春秋早中期大盛,战国中期以后逐渐衰落,至秦汉时期完全绝迹,基本上贯穿了整个青铜时代,不仅数量多,而且分布广泛,东至山东龙口,西至青海西宁,北达内蒙古宁城,南到江西新余。

  鬲有自名为“齋”,《说文解字》曰:“齋,黍稷在器,以祀者也。”即齋是盛黍稷用于祭祀,说明鬲主要来烹煮粮食作物。鬲还有另外一个用途:即烹煮肉类,且是小型动物,在考古发掘中出土的带有残留物的铜鬲可为证。如1976年陕西扶风云塘M20,共出土1鼎、1鬲、2簋、2爵、1尊、1卣八件容器,其中鬲内有残留的鸡肋骨。1991年陕西泾阳高家堡戈国墓地M2,出土鼎、甗、簋、鬲、尊、卣、觯各1件,鬲腹残留有兽骨和梅核二枚。

  1985年陕西蓝田县泄湖镇发现西周时期的车马坑,其中出土铜鬲、簋各1件和若干兵器和车马器以及工具。铜鬲内有鸡肋骨两根,鬲的底部有烟炱痕迹。出土一鬲一簋,鬲是炊器,簋是饪食器,在鬲的腹中发现动物骨骼,说明在这种情况下,铜鬲是作为铜鼎的功能使用,在一定程度上代替铜鼎用于烹煮牺牲以祭祀。这种情况在西周时期的墓葬中还有多次发现,说明从西周早期开始至西周晚期,在一些中小型的墓葬中,铜鬲代替铜鼎,与簋形成食器组合。这也反映了西周用鼎制度的严格,在西周中晚期,鼎簋制度渐进成熟的背景下,铜鬲的地位还没有上升到代表上中层贵族身份和地位的程度,下层贵族没有使用铜鼎的权利,因此在墓葬中使用铜鬲来代替鼎。

  青铜鬲也可能使用在祭祀礼仪中,如北京琉璃河燕国墓地M251出土的伯矩鬲,高30.4厘米,口径22.8厘米,束颈立耳、分档袋足、有盖,铸铭文15字。颈部用扉棱分隔为六段,每段饰龙纹。三袋足均饰牛首,牛角翘出器表。盖面饰两个相背的翘角牛首,钮由两个相背的立体牛头组成,是西周早期出土铜鬲最为华丽的一件。这件铜鬲没有烧灼使用痕迹,制作又十分精美,不排除具有在祭祀礼仪中用于盛放食物的功用。

  青铜鬲还有另外一种社会功用,即作为媵器用于陪嫁。青铜鬲作为媵器,反映了当时两姓间的关系。两周时期同姓不婚,婚姻是维持两姓间友好关系的重要手段。媵器是娘家对出嫁女子的赠送之物,即嫁妆,在媵器上铸铭文,一来可以表达对出嫁女子的祝福,二来希望两姓之间的永久相好。作为媵器的青铜器种类十分广泛,有钟、鼎、甗、簋、鬲、盨、簠、豆、敦、尊、壶、盘、盉、匜等。媵器是青铜器中比较独特的一类,具有特殊的社会意义。

  出土于西宁市城北区鲍家寨的这件铜鬲,高21.9厘米,口径20厘米,腹径11.7厘米,质地为青铜,侈口,略束颈,鼓腹,三袋形锥状足,口沿置对称立耳。颈部饰弦纹,分档处饰人字纹,纹饰简洁,线条稀疏。卡约文化中青铜容器的出现,说明这一时期铜器已经采用合范铸造方法,铸造技术达到了能够铸造空心容器的水平。目前在青海发现的青铜时代铜制容器十分稀少,此件铜鬲是罕有的珍品,胎体较薄,体积较小,便于携带,其铸造技术具有原始青铜器的特点,时代大概在商代晚期,是商文化影响到青海地区的实物见证。

推荐阅读
陈刚督导生态环保督察信访举报事项整改工作
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典型案例整改工作专题会召开
青海门源:首家新时代文明实践积分超市成立
祁连山国家公园开展自然教育活动
2023年度拟晋升高级政工师任职资格人员结果公示
省人大常委会公告 第十号 第十一号 第十二号
西宁:72家见习基地助力就业创业
西宁市湟源县:加强教育培训为乡村振兴添动能
24H热点
省政府常务会议召开 吴晓军主持
中央生态环保督查组向青海省交办信访举报件52件
青海:以更有力措施抓好督察整改
全面加强巡视整改 扎实做好“后半篇文章”
青海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筹备工作第一次会议召开
结对帮带推动“两新”领域主题教育走深走实
青海21个试点林场达到"青海省现代国有林场"创建标准
我省西部计划实施20年综述
千里之外“云上放牧”
青海启动水生野生动物科普宣传月活动
青海实施装配式圈舍成套设备农机购置补贴试点工作
热点图片
海西黑独山:大美无言的水墨丹青
海西黑独山:大美无...
青海泽库县:暖心为民办实事
青海泽库县:暖心为...
尖扎黄河特大桥传来好消息
尖扎黄河特大桥传来...
聚焦检察职能 守护绿水青山
聚焦检察职能 守护绿...
定纷止争保安宁
定纷止争保安宁
青海省各地深入开展“宪法进机关”活动
青海省各地深入开展...
拥抱“一带一路”合作机遇 共筑高质量发展之路——从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看青海高质量对外开放
拥抱“一带一路”合...
生态环保让村庄变了模样
生态环保让村庄变了模样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img

【百件文物说青海】青铜时代卡约文化弦纹铜鬲

青海日报
2023-12-08 10:08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全文
img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img

【百件文物说青海】青铜时代卡约文化弦纹铜鬲

青海日报
2023-12-08 10:08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发送给朋友、保存图片

【百件文物说青海】青铜时代卡约文化弦纹铜鬲

  • 2023-12-08 10:08:40
  • 来源:青海日报
本文图片由青海省博物馆提供

  鬲,是原始炊具的代表造型之一。鬲的造型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陶器中就已经出现,三足,足上部肥大内空、下部为锥足,这样的造型主要为增加受热面积,便于炊煮加热。青铜鬲是中国青铜时代主要的炊食器之一,自商代早期开始出现,春秋早中期大盛,战国中期以后逐渐衰落,至秦汉时期完全绝迹,基本上贯穿了整个青铜时代,不仅数量多,而且分布广泛,东至山东龙口,西至青海西宁,北达内蒙古宁城,南到江西新余。

  鬲有自名为“齋”,《说文解字》曰:“齋,黍稷在器,以祀者也。”即齋是盛黍稷用于祭祀,说明鬲主要来烹煮粮食作物。鬲还有另外一个用途:即烹煮肉类,且是小型动物,在考古发掘中出土的带有残留物的铜鬲可为证。如1976年陕西扶风云塘M20,共出土1鼎、1鬲、2簋、2爵、1尊、1卣八件容器,其中鬲内有残留的鸡肋骨。1991年陕西泾阳高家堡戈国墓地M2,出土鼎、甗、簋、鬲、尊、卣、觯各1件,鬲腹残留有兽骨和梅核二枚。

  1985年陕西蓝田县泄湖镇发现西周时期的车马坑,其中出土铜鬲、簋各1件和若干兵器和车马器以及工具。铜鬲内有鸡肋骨两根,鬲的底部有烟炱痕迹。出土一鬲一簋,鬲是炊器,簋是饪食器,在鬲的腹中发现动物骨骼,说明在这种情况下,铜鬲是作为铜鼎的功能使用,在一定程度上代替铜鼎用于烹煮牺牲以祭祀。这种情况在西周时期的墓葬中还有多次发现,说明从西周早期开始至西周晚期,在一些中小型的墓葬中,铜鬲代替铜鼎,与簋形成食器组合。这也反映了西周用鼎制度的严格,在西周中晚期,鼎簋制度渐进成熟的背景下,铜鬲的地位还没有上升到代表上中层贵族身份和地位的程度,下层贵族没有使用铜鼎的权利,因此在墓葬中使用铜鬲来代替鼎。

  青铜鬲也可能使用在祭祀礼仪中,如北京琉璃河燕国墓地M251出土的伯矩鬲,高30.4厘米,口径22.8厘米,束颈立耳、分档袋足、有盖,铸铭文15字。颈部用扉棱分隔为六段,每段饰龙纹。三袋足均饰牛首,牛角翘出器表。盖面饰两个相背的翘角牛首,钮由两个相背的立体牛头组成,是西周早期出土铜鬲最为华丽的一件。这件铜鬲没有烧灼使用痕迹,制作又十分精美,不排除具有在祭祀礼仪中用于盛放食物的功用。

  青铜鬲还有另外一种社会功用,即作为媵器用于陪嫁。青铜鬲作为媵器,反映了当时两姓间的关系。两周时期同姓不婚,婚姻是维持两姓间友好关系的重要手段。媵器是娘家对出嫁女子的赠送之物,即嫁妆,在媵器上铸铭文,一来可以表达对出嫁女子的祝福,二来希望两姓之间的永久相好。作为媵器的青铜器种类十分广泛,有钟、鼎、甗、簋、鬲、盨、簠、豆、敦、尊、壶、盘、盉、匜等。媵器是青铜器中比较独特的一类,具有特殊的社会意义。

  出土于西宁市城北区鲍家寨的这件铜鬲,高21.9厘米,口径20厘米,腹径11.7厘米,质地为青铜,侈口,略束颈,鼓腹,三袋形锥状足,口沿置对称立耳。颈部饰弦纹,分档处饰人字纹,纹饰简洁,线条稀疏。卡约文化中青铜容器的出现,说明这一时期铜器已经采用合范铸造方法,铸造技术达到了能够铸造空心容器的水平。目前在青海发现的青铜时代铜制容器十分稀少,此件铜鬲是罕有的珍品,胎体较薄,体积较小,便于携带,其铸造技术具有原始青铜器的特点,时代大概在商代晚期,是商文化影响到青海地区的实物见证。

作者 黄志成
编辑:赵婕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