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欢雷(中)向来到海西州的浙江大学公益实践团学生介绍情况。本人提供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今年7月底,是叶欢雷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支援满一周年的日子。从西子湖畔到柴达木盆地,在巍巍高原上,他用实际行动书写着自己的援青故事,把援青“山海情”写满海西大地。
2022年7月,叶欢雷来到青海,奔赴海西。当时,他的孩子刚出生4个月,当妻子得知他要去支援青海时,嘱咐道“你去吧,放心,家里有我呢。”妻子的一席话,给了他莫大的鼓励和宽慰。时常听闻别人“舍小家为大家”的事迹,如今,叶欢雷也体会到了这种心中陡然升起的家国情怀。于是,他告别家乡和亲人,踏上这片令人心驰神往的瀚海戈壁。
人才引进,是叶欢雷担任海西州委组织部办公室副主任需要负责的其中一项重要工作。海西州地处高原,环境条件艰苦,各方人才长期在此工作生活难度较大。考虑到实际情况,他便积极协调浙江后方,在教育、医疗等方面实行短期柔性引才。
一年来,特别是今年3月,240位教师医生赶赴海西,开展短期支教支医工作;去年12月,他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兰娟为海西州各族群众线上讲解科学防疫,为海西战胜疫情提供了巨大帮助。
要留心更要用心。为了让浙江援青干部在青海工作期间能安心工作,叶欢雷想方设法通过多种举措传递组织对援青干部人才的关心关爱。组织“中秋家书”活动,写“家书”、叙“家书”。“此心安处是家乡”“站台盛不下我的思念”“青海那个亲切温暖的地方”……一封封感人家书,一句句温暖的话语,凝聚起浓浓“浙青情”。在干部人才生日及节假日期间,编发指挥部慰问短信,送上一份贴心小礼物;为援青人才职称评定奔走……他总是会利用闲暇时间和每位援青教师医生谈心,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传递关心关爱。当得知一位援青教师配偶也是教师,家中还有一个3岁的孩子时,他通过与当地教育和体育等部门对接,积极解决其后顾之忧,让这位教师能在海西州安心教学。
“这些都是我应该做的工作。”一句简单的话语背后需要付出多少艰辛,也许只有叶欢雷自己心里清楚,但他从未对外人说过。
2023年4月,叶欢雷邀请10位在“四地”建设、科技金融、医疗教育、社会事业等方面有较高影响力和权威的浙江专家成立“海西智库”,并召开助力高质量发展恳谈会,为海西经济社会发展把脉问诊,建言献策。组织召开“遇见海西·情系高原”援青干部人才见面会,共叙援青情谊,共话海西发展。
叶欢雷深知人才是第一资源,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是激发受援地内生动力的关键。
为了让海西州和浙江工业大学能够顺利开展合作,从做方案到去浙江工业大学面对面交流,再到邀请浙江工业大学专家学者来海西实地考察选址,叶欢雷全程参与。7月20日,在第四届“智汇三江源·助力新青海”人才项目洽谈会十大人才合作项目签约仪式上,海西州与浙江工业大学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协议签订只是海西州和浙工大深度合作的起点,后续我们将继续加强各方的需求对接,为校地合作贡献浙江援青力量。”叶欢雷说。
为更好地促进浙青两地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叶欢雷充分发挥援青人才工作优势,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更好地培养留得住的人才。2023年安排了79批次培训班次,共投入1320万元援青资金开展培训,其中50%以上用于基层村支书、妇女主任以及农村致富带头人等;组织开展了“一江清水向东流”民族歌舞团在浙江巡演,开展“神奇柴达木”浙江文宣进海西活动,40余位文宣团队成员深入海西州进行采风报道……
援青工作,他用心更用情。援青期间,他用行动诠释着一名援青干部的奋斗历程,魅力海西是他钟情的热土,留在高原的足迹将成为他永不磨灭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