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海榛在村民家里宣讲政策。 丁玉梅 摄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冬日清晨,太阳喷薄着舒缓温暖的光芒,映照在村头巷尾的屋檐,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八宝镇白杨沟村驻村第一书记秦海榛,提着一些孩子爱吃的零食,径直往脱贫户韩金良家走去。
2022年测算全村人均收入,韩家是唯一一家没过万元的家庭,将韩金良家纳入监测户,秦海榛和驻村工作队时常上门去韩家探望。“秦书记来了!走,进屋!”在院里喂牛的韩金良见到秦海榛,连忙招呼着让他进屋。
“老韩叔,家里这几头牛长得真好,出栏的时候,肯定能卖个好价钱。”指着院里4头牛,秦海榛仔细询问韩金良喂养犊牛的方法,之后他又提议道,如果养牛的饲料比例拿不准,韩金良可以上养殖大户家去看看。
“你们工作也忙,有啥事打电话或者群里喊一声就行了。”进屋后,韩金良连忙让妻子给秦海榛倒茶。“这两天正好有空来看看您,再说惠民政策当面讲,大家才更清楚嘛!”秦海榛笑着说。
“叔,快到年底了,今年家里收入咋样?”秦海榛最近一直忙着采集脱贫人口的收入信息,顺便入户宣讲医疗保障等多项惠民政策,他摊开手里的宣传册笑着问道。
“多亏党的好政策,今年收入比去年好多了!”说着话的韩金良掰着手指,给秦海榛算起了收入账,纳入监测户后,他们一家四口被政府纳入低保救助范围,他的儿子当上了护林员,他自己养了4头牛。“我们老两口看病住院,有医保报销,几乎不用花钱,日子过着越来越有盼头了!”韩金良乐呵呵道。
秦海榛拿出纸笔,将韩金良家的收入一笔笔记录下来,算下来今年韩家人均收入达到了13000多元。听到韩金良的儿子韩德,闲暇之余还会去县城打零工,秦海榛鼓励道:“村里如果有技能培训,我们会第一时间通知韩德,让他学些技能,以后出去打零工也好找工作。”
从韩家出来,秦海榛拐进另一条村道,去查看村里环境卫生整治情况。9月底,他们组织村里退休干部、老党员等6名人员,成立村里的“智囊团”,让各行各业的“老把式”,为乡村振兴出谋划策。
“咱们村通过国家各项政策,基础设施建得非常完善,但是村里的年轻人,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观念不强,我们是不是应该采取措施,来改变这一情况?”白杨沟村集中学习会上,“智囊团”成员之一包怀满提议道。
会议结束后,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立即组织村民代表,挨家挨户向村里的青年宣传爱护环境的重要性。“看见垃圾随手捡,自家垃圾投放到村垃圾箱……”白杨沟村不仅广泛宣传,还将青年爱护环境,写进村规民约。
驻村工作队对白杨沟村132户群众入户时,鼓励全村群众开展门前“五包”、集中清理日、村级环卫队等机制,并将庭院内部、房前屋后、牲畜棚圈、门前村道、就近河道等纳入整治范围,引导全村人,自发性开展村居环境卫生整治,为继续打响全国美丽休闲乡村“金招牌”提供保障。
村庄美了,村民还得富起来。白杨沟村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积极走访、认真调研,广泛征求党员和村民代表的意见建议,以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支撑,形成集“乡村旅游经济+舌尖经济+民宿经济”为一体的综合旅游服务链,逐步将旅游业发展为村集体经济新的增长点。
2020年,白杨沟村荣获“全省旅游示范村”称号。如今,当年的“红泥沟”变成了人人叫好的乡村旅游“网红村”“样板村”,乡村旅游业已成为白杨沟村村民主要收入之一,仅旅游业一项,实现人均增收512元。
驻村工作队编写白杨沟村项目方案,召开党员大会讨论方案,理清产业发展思路,整合现有资金资源,最终确定修建旅游文创研学观光体验基地、儿童乐园等旅游项目。
“‘吃租’赚不上钱!”经过几年的摸索,得出此结论后,驻村工作队转变思路积极探索委托经营、入股经营的方式,将白杨沟村产业划分为基础设施股占50%,资金投入股占30%,经营管理股占20%三大基础股份。
白杨沟村采取收益明晰、风险公摊的方式将村旅游文创研学基地盘活,将村内树湾打造集露营、烧烤、游玩于一体的农旅综合体,探索促农增收“新引擎”,保障村集体经济收入稳定增长,为完成年收入50万元打下基础。
“白杨沟村作为青海省第一批乡村振兴试点村,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机遇,我们驻村工作队会努力带领白杨沟村尽快实现农业强起来、农民富起来、农村美起来的美好愿望。”秦海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