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时评 党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创 视频 省委文件 新闻 政务 旅游 生态 体育 专题 图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藏文网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图说青海
【迎接全省两会】
用实干“民生画笔”绘就幸福图景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李延平 李庆玲
发布时间:2024-01-17 08:31:52
编辑:张小千

幸福生活乐开怀。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也很朴素,归根到底就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新年伊始,习近平总书记温暖的话语直抵人心,久久回荡。

  每个人都有目标。老人看病更加便捷、子女教育更加优质、工作就业更加顺意、居住环境更加舒适……一个个小小的目标映照着多姿多彩的人生和梦想。生活中这一个又一个朴素的目标,不仅激发起每个普通人的奋斗热情,也是人民群众日益幸福安康的生动注脚。

  回望刚刚过去的2023年,青海省共实施了十大类41项民生实事工程,既注重补齐当前群众急需的民生短板,也着眼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采取惠民生、暖民心的举措,保持75%以上的财政支出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用心用情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铺就了一条条“民生”大道,用实干的“民生画笔”勾勒出一幅幅幸福图景。

丰收的喜悦。

  知民心 铺就致富之路

  走进西宁市城中区“零工驿站”,大厅内“智慧就业自主求职机”“城中区零工市场智慧数据大屏”滚动播放各类招聘信息,便于求职者实时掌握岗位信息;求职登记区、求职洽谈区、咨询维权区等六个功能区提供全方位人社服务;微波炉、共享工位、劳动工具、便民服务箱等设施摆放整齐。

  “再也不用在路边蹲活儿,不用风吹日晒,也不用挨冻了,来‘零工驿站’有家的温暖,找工作靠谱还安全。”经常打零工的林红说。

  “零工驿站”收集零工的求职意向、技能情况、家庭经济来源等数据信息,建立零工市场劳动力信息库,通过线上线下方式收集用工岗位招聘信息,分类登记企业用工动态数据,建立企业用工需求台账,让企业用工信息和农村劳动力信息在零工市场精准匹配,用工单位和零工求职者高效对接。

  自2023年6月西宁市城中区首个“零工驿站”成立以来,省内相继成立了零工服务站点:2023年7月,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零工驿站”揭牌运营;2023年9月,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巴燕镇丁香巴燕“零工驿站”揭牌运营……“零工驿站”的相继成立,进一步完善了零工服务需求,强化人岗精准对接,是全省零工市场发展的有益探索,填补了零工就业服务的空白。

  就业是民生之本,稳定之基。“零工驿站”只是青海推进就业服务保障,促进高质量就业工作的一个缩影。针对不同群体的求职需求,青海积极组织开展“春风行动暨就业援助月”“民营企业服务月”“金秋招聘月”等专项活动,举办“12+N”专项招聘活动,创新开展“夜市招聘+直播带岗”模式,构建多元化就业服务供给体系,打造“家门口”就业服务站。依托“青海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微信等平台,常态化开展线上求职招聘,构建覆盖劳动者求职就业全过程、横向纵向互联互通的一体化、数字化信息平台,半数以上求职者通过线上渠道求职就业。

  2023年,青海持续释放稳就业政策,构建多元化就业服务供给体系,推动就业服务资源向乡镇、农村延伸,多举措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截至2023年11月底,全省城镇新增就业6.57万人,超出2022年全年总量6个百分点;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109.6万人次,离校未就业应届高校毕业生登记就业率达89.9%,就业指标均已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非遗剪纸。李娜 魏雅琪 摄

  暖民意 铺就健康之路

  以保障和提高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于青海高质量发展的每一项建设领域。

  在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中医院“门诊慢性病健康管理中心”,患者马海珍做完检查后正在进行病情咨询和医疗报销。“患慢性肺炎10多年了,经常要到医院吸氧。以前看完病要到医保局去报销,费时费力,现在到门诊慢性病健康管理中心就可以报销了。”马海珍说。

  门源县慢性病健康管理中心是全省首家成立的慢性病健康管理中心,也是推进“医保为民办实事”的实践成效,标志着门源县在慢性病健康服务精细化、专业化管理上迈出重要一步,为门源乃至海北州慢性病患者开展慢病早期筛查、慢病风险预测、治疗效果评估提供一体化、连续性的闭环式医疗服务,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高效、快捷、方便的慢性病医保服务。

  为民办实事,永远在路上。2023年,在持续推进健康青海工程中,通过改进完善医院门急诊医疗服务模式、深入推进普通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逐步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同时,全面推进中藏医药传承创新,大力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聚焦“高质量发展”将中藏医药各项工作做得更细、更实,各项制度措施落实得更快、更稳。

  截至目前,全省共有公立中藏医医院42所,中藏医医院床位数6850张,53所综合医院和20所妇幼保健机构开展中藏医药服务;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中藏医馆439个,建设覆盖率100%;全省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97.3%的乡镇卫生院能够提供中藏医药服务。

和美乡村。汪发茂 摄

  惠民生 铺就幸福之路

  何为“云上牧场”?何为“一只欧拉羊带您去旅行”?

  由天津市援建、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建设的乡村振兴产业信息化富民项目——“一只欧拉羊带您去旅行”乡村振兴智慧平台(以下简称“智慧平台”),为远在千里之外的消费者打造一款新式的“云上牧场”,讲述一根草变成一块有机牛羊肉、变成一杯有机牦牛奶的故事。

  关注“河南蒙旗文旅”微信公众号,进入认养服务、选择认养目标、选择服务下单,牧场主体验期、认养到期处理……通过智慧平台,消费者可以足不出户当一名游牧河南草原的“城市牧羊人”。认养后,消费者就是“云上牧场主”,可以通过平台随时观察所认养羊羔在河南草原一点点长大。

  在认养过程中,这只欧拉羊也欢迎消费者来河南县,放牧它、喂养它,带消费者看河曲草原的美景。认养结束后,智慧平台可自动配送,让消费者“宅家”便可品尝美味的欧拉羊肉。

  “一只欧拉羊带您去旅行”富民项目,为河南县绿色有机畜牧业、生态旅游业打开销路,加速传统畜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在推动产业数字化创新过程中,进一步推进牧文旅融合体系建设,发挥产业联农带农富农的作用,带动牧民一起干、一起发展。

  冬阳和煦,走进海东市乐都区碾伯街道黄家村,几位老人坐在休闲椅上畅聊着如今幸福的生活。“现在政策这么好,柏油路修到了大门口,走到哪儿都干干净净、漂漂亮亮,我们还有啥不满足的呢?”一位老人高兴地说。

  海东市乐都区对全区861户56.462公里入户路进行巩固提升,在2023年已对6个乡镇(街道)48个行政村325户,共计28.597公里进行了修缮施工,今年还将对剩余8个乡镇(街道)72个行政村536户,共计27.855公里的入户路进行修缮。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把农村公路建设与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旅游、乡村产业发展相结合,村民搭上了美丽乡村建设这趟幸福快车驶向美好生活。

  民生暖色,折射高质量发展成色。青海省委、省政府用心用情用力办好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实事,努力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在件件实事中惠民生、在点点滴滴中增福祉,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记者感言:千方百计让老百姓的生活更加美好

  粮食总产超116万吨,比上年增加8.9万吨;全省水产品产量达到1.9万吨,鲑鳟鱼产量占到全国产量的37.7%;牦牛、藏羊、油菜产业集群一二三产业总产值达443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预计达9%。实现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增进民生福祉,让农业增效、农村增美、农民增收,一组组农业数字见证不凡历程,彰显民生温度。

  2023年是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将继续集中力量办好一批民生实事项目,努力在件件实事中惠民生、在点点滴滴中增福祉,尽心竭力让老百姓的生活更有品质、更加美好。”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青海坚持75%以上的财政支出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底色、兴产业、稳就业,一系列民生暖政接连出台,一件件惠民实事落地有声,让百姓的幸福感扑面而来。

  “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青海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推进国土绿化行动,切实保护好地球第三极生态,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产业兴旺,老百姓收入才能稳定增长。青海扎实推进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实施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支持青稞、油料、枸杞、藜麦、冷水鱼、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全链条发展,推进“百企兴百村”行动,实施村集体经济“强村”工程,从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青海持续释放稳就业政策,构建多元化就业服务供给体系;推动劳务品牌提质升级,形成“青海拉面”“青绣”等劳务品牌,实现高质量就业;提高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劳务经纪人等奖励补贴政策标准,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激发农牧民外出就业的积极性。

  民生工作,一头连着宏观大局,一头连着万家灯火。我们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汇聚起时不我待谋发展、全力以赴惠民生的强大合力,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生活越来越美好。

推荐阅读
中共青海省委十四届五次全体会议召开
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召开
青海省盐湖镁高端材料产业化实现新突破
海东受灾地区春耕农资储备充足设施农业恢复生产
青海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十三号)
青海新闻网2023年度新闻记者证核验名单公示
西宁市百名青年干部开展“双看”活动
西宁50家优质企业力推特色产品“进港”
24H热点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厚积薄...
【喜迎全省两会】和星星对话、与羚羊亲密接触 青海...
花灯花海惹人醉
【喜迎全省两会】从300余只到3400余只 普氏原羚见...
【相约大美青海 畅览冬春胜景】玩冰乐雪热嗨寒冬 ...
【迎接全省两会·今日视点】 峰回路转“谋”转型 柳...
寒夜救援!3名游客登山被困,门源多部门紧急救援
【回眸2023】把汗水洒在田野里
【迎接全省两会】青海,让“绿色”更具价值
【生态观察】满怀青绿 “三生共赢”绘新景
热点图片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厚积薄发,打造百亿企业方阵——西宁开发区高质量发展一线观察之三
【新时代 新征程 新...
【喜迎全省两会】和星星对话、与羚羊亲密接触 青海湖畔有个诗意的“羚羊小镇”
【喜迎全省两会】和...
花灯花海惹人醉
花灯花海惹人醉
【喜迎全省两会】从300余只到3400余只 普氏原羚见证青海湖生态之变
【喜迎全省两会】从3...
【相约大美青海 畅览冬春胜景】玩冰乐雪热嗨寒冬 ——“大美青海冬春游”系列报道之五
【相约大美青海 畅览...
【迎接全省两会·今日视点】 峰回路转“谋”转型 柳暗花明向“绿”行
【迎接全省两会·今日...
寒夜救援!3名游客登山被困,门源多部门紧急救援
寒夜救援!3名游客登...
【回眸2023】把汗水洒在田野里
【回眸2023】把汗水...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img

【迎接全省两会】
用实干“民生画笔”绘就幸福图景

青海日报
2024-01-17 08:31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全文
img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img

【迎接全省两会】
用实干“民生画笔”绘就幸福图景

青海日报
2024-01-17 08:31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发送给朋友、保存图片

【迎接全省两会】
用实干“民生画笔”绘就幸福图景

  • 2024-01-17 08:31:52
  • 来源:青海日报

幸福生活乐开怀。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也很朴素,归根到底就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新年伊始,习近平总书记温暖的话语直抵人心,久久回荡。

  每个人都有目标。老人看病更加便捷、子女教育更加优质、工作就业更加顺意、居住环境更加舒适……一个个小小的目标映照着多姿多彩的人生和梦想。生活中这一个又一个朴素的目标,不仅激发起每个普通人的奋斗热情,也是人民群众日益幸福安康的生动注脚。

  回望刚刚过去的2023年,青海省共实施了十大类41项民生实事工程,既注重补齐当前群众急需的民生短板,也着眼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采取惠民生、暖民心的举措,保持75%以上的财政支出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用心用情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铺就了一条条“民生”大道,用实干的“民生画笔”勾勒出一幅幅幸福图景。

丰收的喜悦。

  知民心 铺就致富之路

  走进西宁市城中区“零工驿站”,大厅内“智慧就业自主求职机”“城中区零工市场智慧数据大屏”滚动播放各类招聘信息,便于求职者实时掌握岗位信息;求职登记区、求职洽谈区、咨询维权区等六个功能区提供全方位人社服务;微波炉、共享工位、劳动工具、便民服务箱等设施摆放整齐。

  “再也不用在路边蹲活儿,不用风吹日晒,也不用挨冻了,来‘零工驿站’有家的温暖,找工作靠谱还安全。”经常打零工的林红说。

  “零工驿站”收集零工的求职意向、技能情况、家庭经济来源等数据信息,建立零工市场劳动力信息库,通过线上线下方式收集用工岗位招聘信息,分类登记企业用工动态数据,建立企业用工需求台账,让企业用工信息和农村劳动力信息在零工市场精准匹配,用工单位和零工求职者高效对接。

  自2023年6月西宁市城中区首个“零工驿站”成立以来,省内相继成立了零工服务站点:2023年7月,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零工驿站”揭牌运营;2023年9月,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巴燕镇丁香巴燕“零工驿站”揭牌运营……“零工驿站”的相继成立,进一步完善了零工服务需求,强化人岗精准对接,是全省零工市场发展的有益探索,填补了零工就业服务的空白。

  就业是民生之本,稳定之基。“零工驿站”只是青海推进就业服务保障,促进高质量就业工作的一个缩影。针对不同群体的求职需求,青海积极组织开展“春风行动暨就业援助月”“民营企业服务月”“金秋招聘月”等专项活动,举办“12+N”专项招聘活动,创新开展“夜市招聘+直播带岗”模式,构建多元化就业服务供给体系,打造“家门口”就业服务站。依托“青海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微信等平台,常态化开展线上求职招聘,构建覆盖劳动者求职就业全过程、横向纵向互联互通的一体化、数字化信息平台,半数以上求职者通过线上渠道求职就业。

  2023年,青海持续释放稳就业政策,构建多元化就业服务供给体系,推动就业服务资源向乡镇、农村延伸,多举措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截至2023年11月底,全省城镇新增就业6.57万人,超出2022年全年总量6个百分点;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109.6万人次,离校未就业应届高校毕业生登记就业率达89.9%,就业指标均已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非遗剪纸。李娜 魏雅琪 摄

  暖民意 铺就健康之路

  以保障和提高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于青海高质量发展的每一项建设领域。

  在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中医院“门诊慢性病健康管理中心”,患者马海珍做完检查后正在进行病情咨询和医疗报销。“患慢性肺炎10多年了,经常要到医院吸氧。以前看完病要到医保局去报销,费时费力,现在到门诊慢性病健康管理中心就可以报销了。”马海珍说。

  门源县慢性病健康管理中心是全省首家成立的慢性病健康管理中心,也是推进“医保为民办实事”的实践成效,标志着门源县在慢性病健康服务精细化、专业化管理上迈出重要一步,为门源乃至海北州慢性病患者开展慢病早期筛查、慢病风险预测、治疗效果评估提供一体化、连续性的闭环式医疗服务,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高效、快捷、方便的慢性病医保服务。

  为民办实事,永远在路上。2023年,在持续推进健康青海工程中,通过改进完善医院门急诊医疗服务模式、深入推进普通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逐步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同时,全面推进中藏医药传承创新,大力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聚焦“高质量发展”将中藏医药各项工作做得更细、更实,各项制度措施落实得更快、更稳。

  截至目前,全省共有公立中藏医医院42所,中藏医医院床位数6850张,53所综合医院和20所妇幼保健机构开展中藏医药服务;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中藏医馆439个,建设覆盖率100%;全省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97.3%的乡镇卫生院能够提供中藏医药服务。

和美乡村。汪发茂 摄

  惠民生 铺就幸福之路

  何为“云上牧场”?何为“一只欧拉羊带您去旅行”?

  由天津市援建、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建设的乡村振兴产业信息化富民项目——“一只欧拉羊带您去旅行”乡村振兴智慧平台(以下简称“智慧平台”),为远在千里之外的消费者打造一款新式的“云上牧场”,讲述一根草变成一块有机牛羊肉、变成一杯有机牦牛奶的故事。

  关注“河南蒙旗文旅”微信公众号,进入认养服务、选择认养目标、选择服务下单,牧场主体验期、认养到期处理……通过智慧平台,消费者可以足不出户当一名游牧河南草原的“城市牧羊人”。认养后,消费者就是“云上牧场主”,可以通过平台随时观察所认养羊羔在河南草原一点点长大。

  在认养过程中,这只欧拉羊也欢迎消费者来河南县,放牧它、喂养它,带消费者看河曲草原的美景。认养结束后,智慧平台可自动配送,让消费者“宅家”便可品尝美味的欧拉羊肉。

  “一只欧拉羊带您去旅行”富民项目,为河南县绿色有机畜牧业、生态旅游业打开销路,加速传统畜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在推动产业数字化创新过程中,进一步推进牧文旅融合体系建设,发挥产业联农带农富农的作用,带动牧民一起干、一起发展。

  冬阳和煦,走进海东市乐都区碾伯街道黄家村,几位老人坐在休闲椅上畅聊着如今幸福的生活。“现在政策这么好,柏油路修到了大门口,走到哪儿都干干净净、漂漂亮亮,我们还有啥不满足的呢?”一位老人高兴地说。

  海东市乐都区对全区861户56.462公里入户路进行巩固提升,在2023年已对6个乡镇(街道)48个行政村325户,共计28.597公里进行了修缮施工,今年还将对剩余8个乡镇(街道)72个行政村536户,共计27.855公里的入户路进行修缮。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把农村公路建设与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旅游、乡村产业发展相结合,村民搭上了美丽乡村建设这趟幸福快车驶向美好生活。

  民生暖色,折射高质量发展成色。青海省委、省政府用心用情用力办好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实事,努力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在件件实事中惠民生、在点点滴滴中增福祉,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记者感言:千方百计让老百姓的生活更加美好

  粮食总产超116万吨,比上年增加8.9万吨;全省水产品产量达到1.9万吨,鲑鳟鱼产量占到全国产量的37.7%;牦牛、藏羊、油菜产业集群一二三产业总产值达443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预计达9%。实现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增进民生福祉,让农业增效、农村增美、农民增收,一组组农业数字见证不凡历程,彰显民生温度。

  2023年是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将继续集中力量办好一批民生实事项目,努力在件件实事中惠民生、在点点滴滴中增福祉,尽心竭力让老百姓的生活更有品质、更加美好。”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青海坚持75%以上的财政支出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底色、兴产业、稳就业,一系列民生暖政接连出台,一件件惠民实事落地有声,让百姓的幸福感扑面而来。

  “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青海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推进国土绿化行动,切实保护好地球第三极生态,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产业兴旺,老百姓收入才能稳定增长。青海扎实推进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实施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支持青稞、油料、枸杞、藜麦、冷水鱼、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全链条发展,推进“百企兴百村”行动,实施村集体经济“强村”工程,从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青海持续释放稳就业政策,构建多元化就业服务供给体系;推动劳务品牌提质升级,形成“青海拉面”“青绣”等劳务品牌,实现高质量就业;提高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劳务经纪人等奖励补贴政策标准,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激发农牧民外出就业的积极性。

  民生工作,一头连着宏观大局,一头连着万家灯火。我们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汇聚起时不我待谋发展、全力以赴惠民生的强大合力,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生活越来越美好。

作者 李延平 李庆玲
编辑:张小千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