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隆冬时节,寒气逼人,而在祁连山国家公园野生动物救护繁育站则是一幅温暖的场景。作为一处为野生动物搭建的“避风港”,从2022年8月投入使用,这里救助了不少野生动物。去年,救护站首次对救助放归动物进行卫星跟踪。
其实,自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以来,从保护到管理再到自然教育,祁连山国家公园折射出的是我省在国家公园试点工作中的不断探索。由此看出,反映我省改革实践的“窗口”还有很多,透过它们,我们能感受到青海坚持改革创新的速度、温度与热度。
速度:清洁能源 “碳”路前行
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出发,沿315国道一路西行,在青海省光热产业技术创新基地——德令哈新能源产业园区,数万面定日镜在蓝天碧空的映衬下,俨然一片饱蕴活力和希望的蓝色海洋。
戈壁滩荒凉不再,新能源破茧而生。
蜕变不仅仅在海西。
随着鲁能冷湖50万千瓦风电场等发电项目陆续并网,截至2023年底,青海全省电源总装机5497.08万千瓦,其中清洁能源装机5107.94万千瓦,占总装机的93%,当年新增清洁能源装机980.88万千瓦,较2022年底增长23.77%;新能源装机3745.64万千瓦,占总装机的68%,新能源发电量首次超过水电成为省内第一大电源。
清洁能源产业是一个跨时空、跨地区、跨行业、跨领域的新兴产业。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寄予殷切期望。清洁能源是青海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要准确判断当前形势,树牢“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紧迫感,增强全局观念,主动融入大局,既抓项目、更抓统筹,全力推动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建设。
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强调,要加强顶层谋划,形成规划、基地、项目、政策、企业“五位一体”推进格局;突出重点补齐短板缺项,强化源网荷储一体化推进;增强工作统筹能力,通过“清洁能源+”,推动高地、“四地”建设联动融合发展。要在细化落实规划、电源互济互补、电网互联互通、增强负荷调节、储能多元创新、深化体制改革、绿色低碳共享上再加力,推动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建设迈上新台阶、取得新成效。
不难看出,聚焦“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这一明确目标,青海以风电、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从无到有、不断扩大,实现了由传统“水火互济”向“水火风光”多能互补的电源结构转变。
据了解,随着我省“沙戈荒”大基地大规模开发、特高压大送端加速形成,预计2030年新能源建设规模将超过1亿千瓦。
温度:移风易俗 新风入心
去年,家住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中川乡峡口村的马恒年家发生一件大喜事:儿子结婚!每桌酒席700多元,婚礼前后只花了三天时间,而在移风易俗工作推进前,在村里张罗这样一件喜事儿,前前后后得10天左右,费用也远不止这个数。
“以前,结婚丧葬、搬家考学都要请客摆席,为了面子,有的人甚至债台高筑。有一段时间,席面上都摆起了中华烟。”峡口村党支部书记马占奎回忆起这些还觉得不可思议。
制定村规民约、成立红白理事会……短短几年,峡口村移风易俗工作取得重大进展。马书记告诉记者,如今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已经成为新风尚。
峡口村的改变是海东市移风易俗工作开展的一个缩影。针对高额彩礼、厚葬薄养、大操大办、盲目攀比等风气抬头且有愈演愈烈之势的现象和问题,2020年7月1日,海东市颁布实施全国首个推进移风易俗工作的地方性法规——《海东市移风易俗促进条例》。几年来,在建制度、移旧俗、除陋习、尚科学、倡新风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有效遏制因不良风气导致返贫现象发生,社会风气持续好转,打造了乡村文明新风的海东样板。
无独有偶。移风易俗工作开展以来,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积石镇把移风易俗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有力举措,大力推行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仅去年全镇共举办80多起婚丧等事宜,直接节省经济开支500多万元,切实减轻了群众压力。就像一直带头执行村规民约的尕别列村党支部书记马阿布都说的那样,“移风易俗是一项能让社会、家庭‘双赢’的,接地气的好政策!”
政策生命力在于执行,要让好的政策发挥出好的效果,必须解决好政策落实落地“最后一公里”问题。
“在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的基础上,我们结合镇情,积极探索推行‘12345工作’措施,取得阶段性成效。”积石镇党委副书记韩进福说,下一步,积石镇将从强化宣传引导、加强上下联动等四个方面入手,确保移风易俗工作落到实处。
热度:电商产业 拔节生长
看到李增光时,他正忙着琢磨直播带货的事情。作为青海茵蓝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这个30岁出头的年轻人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将家乡的农产品卖出了千万元。
李增光,民和县马场垣乡人,2015年,民和大力号召年轻创业者投身农村电商事业。大学期间曾经营过一家淘宝店铺的李增光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返回家乡,在政府免费提供的办公场所迈出了创业的第一步。
如今,李增光的公司有员工32人,销售平台从最初的一个扩大到十几个,销售商品也从原来只有土豆一种增加至200多种,公司一年营业额达1200万元。
2022年,李增光投资280万元在民和县成立了“乡村主播孵化基地”,主要服务于企业主播孵化、乡村主播达人孵化、电商主播沙龙、电商人才孵化等,为民和县电商产业进一步发展储备了人才,也为更多怀揣梦想的年轻人降低了电商创业门槛。
其实,李增光的创业史,也是当地依托电商产业激活县域经济新动能的一个缩影。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农村电商产业已成为带动农村产业融合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型发展模式。地处湟水谷地的民和县,有“高原粮仓、瓜果之乡”的美誉。然而,山大沟深、交通闭塞、发展基础薄弱等因素,曾一度阻碍民和县域经济发展。
最近几年,民和县紧紧抓住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建设契机,加大探索创新力度,持续优化电商发展环境,建成集产品展示、产品包装、品牌培育、仓储物流、冷链配送、文案美工、网络营销、消费帮扶于一体的县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乡镇物流中转站22个,村级物流综合服务站113个,形成了县有电商服务中心、乡镇有物流中转站、村有物流综合服务站的三级物流服务新格局。
“园区免费提供办公用房、设备、冷库、库房以及水电费等物业费用,所有入驻企业实现‘拎包入驻’,目前28家农产品电商企业入驻,全面承接当地牛羊肉、马铃薯等20余种农副产品品牌培育、网络营销等。”民和县电商服务中心主任李业成说,“十四五”期间,民和县全面实施“电商助农兴农、助力乡村振兴”工程,计划到2025年,全县电子商务交易额累计达20亿元以上,农产品上行交易额累计达5亿元以上,确保电商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产业转型、乡村振兴发挥更大作用。
【记者感言】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
2023年,西宁市在“走出去”和“请进来”中拓宽招商引资新路径,坚持以项目招引为突破口支撑点,开展外出招商活动247次,与631家企业推介洽谈234个项目,达成初步合作意向31项,签订框架合作协议12项。这是青海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激发内生动力,深化拓展发展空间的一个缩影。
青海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具备重要地理和区位优势的省份,同时,青海深居内陆,不改革、不开放、不创新就难有出路。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强调:“要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部署,主动对接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为青海推进高质量发展,进行高水平开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开放也是现代化新青海建设的鲜明主题。我们深知: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我省发展要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必须顺应发展潮流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就“加快建设创新开放的现代化新青海”提出了“对外开放平台和通道有效拓展,在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更大作为。”省委十四届五次全会提出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要求。
深化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和中央重点帮扶,完善“组团式”帮扶机制,加大共建产业园、产业转移等领域的务实合作;推动中国(海东)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青海曹家堡保税物流中心等外向型经济平台发挥更大作用,大力发展跨境电商、中欧班列等外向型经济新业态新模式,积极融入兰西城市群建设……十多年间,青海累计与180个国家和地区实现贸易往来,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累计实现进出口199.77亿元,占全省进出口额比重从20.8%增长至35%。一项项前所未有的改革举措,一个个来之不易的开放成就,奏响了新时代青海改革开放的激昂乐章,彰显了青海牢记嘱托,把“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重大要求贯彻到实处细处的坚定决心。
启航新征程,我们拥有多重政策利好,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对口援青和东西部协作、支持涉藏地区发展等重大战略深入实施,政策叠加效应不断显现。我们要坚定信心,审时度势,更加深入地分析把握自身发展优势,善于综合用好各种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深刻认识和把握国内大循环对青海提出的新任务、带来的新机遇,扬长避短,主动作为,深度融入国内供应链产业链创新链,鼓励和引导发展要素向盐湖化工、清洁能源、生态旅游、特色农牧业和优势新兴产业等领域集聚,增强供给体系的适配性、速配性、规模性,有效对接国内市场需求,不断激发新动能、新活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戴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