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青海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多文化交融,各族群众守望相助、和睦共处,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共同创造着幸福美好生活。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不谋民族工作,不足以谋全局”的重要指示精神,青海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以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为牵引,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十进”活动,更加有形有感有效打造民族团结进步“青海样板”。即日起,开设《感党恩 听党话 跟党走·和谐青海行》栏目,从小角度立体展示我省涉藏地区新时代取得的成就变化;展示在党的阳光照耀下,广大干部群众深入推进打造“高地”、建设“四地”,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增进民生福祉,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青海篇章的精彩故事。敬请关注。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穿行在果洛藏族自治州辽阔的草原上,白雪皑皑的山峰,静谧流淌的河流,如大自然的雕塑艺术品一般,震撼着人们的心灵……然而对于久居这里的牧民而言,美的含义不仅是眼前如画的自然风光,还有对美好的高质量生活的追求——在这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营造出一幅幸福、和谐、稳定的画卷。
1月28日,果洛州玛多县县城玛查理镇,雪花飘零,寒风凛冽。记者走进玛多县人民医院,立马感受到暖气的热量温暖着整个大厅,导诊台里的值班护士忙着为患者引导就医,门诊注射室内十多名患者正注射点滴,医生和护士时不时前来测量体温和观察药物注射情况。
“以前我们医院还没有这样的医疗条件,两层小楼、医生只有几个,没有现在的内外科、检验科、手术室等这些科室。专业医疗人员匮乏,医疗服务能力欠缺,患者对基层医疗机构缺乏信任感。”在果洛州玛多县人民医院工作了20多年的才毛加,看着眼前的忙碌的场景欣慰地告诉记者,如今玛多县已建起“医共体”,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资源得到了优化整合,按照“县强、乡活、村稳”的思路,县人民医院牵头各基层医疗机构,成立了玛多县总医院,将全县医疗机构一体化管理,形成县乡一体、以乡带村、分工协作、三级联动的全新卫生服务新体系,群众看病难、医院难看病的情况得到了扭转。
在玛多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噶丹村,多玛正收拾着自家屋子,一岁多的儿子坐在床上摆弄着玩具。“生他之前我很害怕,但去了医院,就不怕了,很安心!”2022年的6月,多玛临近预产期,出现了严重的腹部疼痛。从来没有拨打过120的丈夫,第一次打通急救电话,不到10分钟多玛就得到了救治,半个小时内在县医院抢救室完成了初步检查,一小时后住进了妇产科病房。
多玛拿出了保存一年多的检查报告和病历,“胎儿发育一切正常,胎位略有偏移。因缺乏孕期保健知识,妇产科注意护理。”医生详细的医嘱一目了然。多玛回忆,生第一个孩子时是六年前,当时没有良好的就医条件和缺乏健康知识,孩子在家里流产,就此情况住院时她还得到了特别护理,半个月时间,医生不仅定期做各项检查,从饮食到活动都做有详细的方案,而且每天对新生儿有着专业的护理和体检。更让她没有想到的是费用全免。
“这母女俩的病历和健康档案,都已经录入医疗信息化系统,特别是孩子,从出生到现在每次就医的病历、检查结果、病情状况都详细记录在案。”玛多县人民医院(总院)院长王有全告诉记者,电子病历将伴随患者一生,从县医院一直到省级医疗机构,病史都能一目了然地呈现在医生面前,避免了患者做没必要的重复检查,保证了医生诊断的准确度和治疗方案的最佳。
“以前别说生孩子,就是看病都难。但现在我们小病就在村里卫生院看,大病也不用乱跑,直接去州医院就行。”多玛的话并非夸大。2023年,达日县下红科乡牧民扎巴,就经历了一次生死抢救。
因大量自发性小脑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扎巴站在了生死的边缘。“这要是以前,人早就没了!”扎巴儿子回忆当时的情景:乡卫生院医生现场诊断病情严重,及时启动了果洛州人民医院打造的“2小时医疗救治圈”应急预案,直接将扎巴送往州人民医院。
“遇到这类疑难杂症、危重急症患者,基础医院会将现场情况,通过视频传输到州医院,我们会先期做好准备,集合州域内医疗专家开始分析和拿治疗方案,同时通过远程医疗系统,联系上海各大医院专家建立远程视频会诊,拿出最佳治疗方案。”上海第五批援青干部、时任果洛州人民医院院长的周峰告诉记者,以往这种病例的治疗,不是耽误在层层转诊的路上,就是处在无法治疗的窘境中。现在借助连接下至村落,上至上海各大医院专家的远程医疗系统,2小时内就可以在手术台上接受治疗。地处高原腹地的患者,可以享受到千里之外医疗专家的医疗服务。
如今的扎巴术后已经可以做一些简单的体力活动,并且享受着定期家庭医生的上门问诊服务。打通了医疗服务“最后一公里”的果洛,“就医难”已经成为过去式,医疗服务已经从曾经的去寻医,转为了现在的门前就医,医疗服务正不断地满足着牧民群众的就医需求,健康水平和幸福指数不断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