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时评 党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创 视频 省委文件 新闻 政务 旅游 生态 体育 专题 图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藏文网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聚焦青海
握好驻村“接力棒” 跑好振兴“接力赛”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郑思哲 青组
发布时间:2024-02-15 07:16:14
编辑:王易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进入冬季,一连串的工作让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牙什尕镇哇尔江村驻村第一书记李有方无法闲下来。自2023年6月驻村以来,通过李有方及驻村工作队的不断努力,哇尔江村“人居环境脏乱差”问题得到整治,整体面貌焕然一新。

  2023年,1万余名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积极投身我省乡村振兴主战场,在宣传党的政策、建强村党组织、推动强村富民、提高治理水平、为民办事服务方面切实发挥作用,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回群众的幸福指数。

  优中选强

  锻造乡村振兴“硬核”队伍

  责任心强、执行力强,是我省选派驻村干部的标准之一。为此,先后出台《青海省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选派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各级派出单位依据选派条件和推荐申报程序进行初审、提出人选,同级党委组织部门会同农办和政府农业农村、乡村振兴部门备案审核,严把政治关、品行关、能力关、作风关、廉洁关,为高效推进驻村帮扶工作提供人才支撑和组织保障。

  充分考虑专业能力、工作经历等因素,注重将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善做群众工作的优秀干部充实到乡村振兴重点村,优先考虑懂农业、爱农村、懂政策、知识面广且年龄均不超过56周岁的干部。在新一轮驻村干部集中轮换调整工作中,注重把熟悉党群工作、农业经济、基层治理的干部派到软弱涣散村、易地搬迁安置村和集体经济薄弱村。针对涉藏地区语言不通的问题,选派2424名少数民族干部驻村开展工作。同时,因地制宜调整224家派出单位和245个村的结对帮扶关系,做到均衡选派力量、优化攻坚力量和资源配置,确保人岗相适。

  “前两年,在天峻县赛尔曲村这个纯牧业村联点时,驻村工作成效一直‘不温不火’。新一轮调整时,组织部门将我们单位的联点帮扶村调整为都兰县香乐村,能更好发挥部门优势,帮扶效果显著提升。”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孟凡君说。结合村情特点和派出单位资源优势,各级组织部门以“大稳定、小调整,先定村、再定人”为原则,按需调整、双向选择。

  选得好,也要管得好。为此,青海省探索开发使用“全省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信息管理系统”,健全完善工作例会、驻村日志、日常考勤等14项驻村干部管理制度机制。同时,加强驻村干部工作生活保障,足额落实工作经费,经常走访慰问驻村干部及家庭,帮助解决住宿条件较差等实际困难1.1万余件,让驻村干部省心安心。

  充电蓄能

  提升“三农”工作本领才干

  “我有3个小故事,分别是‘吃不下的第一顿饭’‘睡不着的第一个夜晚’‘学不进的第一堂课’……”2023年6月,在全省驻村干部全覆盖视频培训班上,西宁市湟中区土门关乡上山庄村驻村第一书记赵瑜声情并茂地讲述着驻村经验。

  为不断提高驻村干部实战能力,省委组织部采取“课堂+实践”“党建+业务”相融合的方式,对驻村干部实施全面精准培训。

  “5000余名驻村干部通过视频会议同听一堂课,这样的规模在全省来说前所未有,受到了驻村干部一致好评。”省委党校干部教育学院副院长李萍说。为提升全省新轮换驻村干部的政策熟知度,省委组织部会同省委党校、省乡村振兴局,组织驻村干部进行“3+2”全覆盖视频培训,开展3天视频集中授课和2天实地观摩学习。采取“厅级领导讲政策”“业务处长讲业务”“优秀书记谈经验”等多种形式,讲好思想课、政策课、纪律课、案例课、实践课,推动参训学员学思用结合、知信行统一。

  省州县三级组织部门则会同农业主管部门,按照“省级抓示范、市级抓重点、县级抓兜底”的目标,在省级层面举办新轮换驻村第一书记示范培训班6期、市州层面举办培训班22期,各县市区举办培训班82期,全面实现每名驻村干部每年至少参加1次县级以上单位组织的培训。

  在培训内容上,把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作为主题主线贯穿培训全过程,解读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有关政策,确保内容紧扣驻村干部职责任务。

  针对新选派驻村干部普遍对如何开展工作缺乏思路这一问题,各地组织开展“以老带新·薪火相传”专题传帮带活动,以老带新40天,帮助新选派的驻村干部拓思路、找方法。

  脚沾泥土

  用实干担当践行为民情怀

  立冬之际,正值天峻县牛羊出栏的季节,称重、消杀、检疫……苏里乡曲尕追村的驻村干部正带领着村民包装牛羊肉,搬上货车,销往德令哈、西宁和上海等地。“幸好驻村工作队的同志看得远,提前协调外地农牧企业进村考察,拓宽销路,要不然真怕今年牛羊肉滞销。”曲尕追村村民说。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石。广大驻村干部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驻村帮扶工作的重中之重,着眼特色产业,找准市场销路,带动发展传统手工艺、种植养殖、乡村旅游等产业,以产业振兴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目前,省级选派干部共协调128家省级派出单位,为441个联点帮扶村争取各类项目591个、落实资金6.14亿元;全省1716个联点帮扶村集体经济年均收益达29.1万元,较2020年增长15.3万元。

  “‘驻村’就是要‘住’进老百姓的心里,必须实实在在地为老百姓干好事、办实事。”这是青海省广大驻村工作队所有队员共同的心声。2023年12月1日,青海省委组织部发出《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致全省5167名驻村干部的一封信》,倡导广大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开展“四有”活动,有事没事常去转转、家有病人常去看看、有活没活帮着干干、家有矛盾帮着劝劝,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共和县东巴村驻村第一书记杨富林的驻村笔记上密密麻麻记满了群众诉求;刚察县果洛藏秀麻村两任第一书记吴志杰、郑国成四处奔走联系,解决了乡亲们的过河难题;民和县台集村驻村干部与村“两委”一道,为5名家庭困难高中生募集爱心捐款,资助他们完成学业……暖心的小故事一桩桩,笔笔勾勒出青海省乡村振兴的美丽图景。

推荐阅读
陈刚赴民和县看望慰问受灾群众和基层干部
省政府第二次廉政工作会议召开
青海:今年新改建普通省道和农村公路4000公里
青海省50多项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大拜年
“净网青海·2024年春节网络环境整治”行动启动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许可信息
海南率先实现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全覆盖
西宁:选280名表现优秀干部进入乡镇领导班子
24H热点
青海湿地保护成效显著 目前青海省湿地面积达712万...
青海:群众水利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
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迈入成效评估阶段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开年向好,厚积高质量发...
【感党恩 听党话 跟党走·和谐青海行】辽阔草原,“...
【聚焦全省两会】青海大地吹响“干”“清”“严”旋律
【两会大家谈】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青海
【回眸2023】回到家乡修建“幸福路”
【两会特刊·青报观察】奋力绘就平安青海建设新“枫...
世界最大液态空气储能示范项目今年建成并网发电
热点图片
【锦绣中国年】湟源排灯与秦淮花灯扮靓丹噶尔古城
【锦绣中国年】湟源...
新春消费主打“热辣滚烫”
新春消费主打“热辣...
宜居宜业生活美 民族团结幸福长
宜居宜业生活美 民族...
青海玉树:精彩绽放闹新春
青海玉树:精彩绽放...
【新春走基层】年味浓 消费旺
【新春走基层】年味...
【新春走基层】动物园里过新年
【新春走基层】动物...
【新春走基层】青海贵德:龙年彩灯靓丽纷呈
【新春走基层】青海...
【锦绣中国年】锣鼓喧天迎新春
【锦绣中国年】锣鼓...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img

握好驻村“接力棒” 跑好振兴“接力赛”

青海日报
2024-02-15 07:16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全文
img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img

握好驻村“接力棒” 跑好振兴“接力赛”

青海日报
2024-02-15 07:16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发送给朋友、保存图片

握好驻村“接力棒” 跑好振兴“接力赛”

  • 2024-02-15 07:16:14
  • 来源:青海日报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进入冬季,一连串的工作让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牙什尕镇哇尔江村驻村第一书记李有方无法闲下来。自2023年6月驻村以来,通过李有方及驻村工作队的不断努力,哇尔江村“人居环境脏乱差”问题得到整治,整体面貌焕然一新。

  2023年,1万余名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积极投身我省乡村振兴主战场,在宣传党的政策、建强村党组织、推动强村富民、提高治理水平、为民办事服务方面切实发挥作用,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回群众的幸福指数。

  优中选强

  锻造乡村振兴“硬核”队伍

  责任心强、执行力强,是我省选派驻村干部的标准之一。为此,先后出台《青海省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选派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各级派出单位依据选派条件和推荐申报程序进行初审、提出人选,同级党委组织部门会同农办和政府农业农村、乡村振兴部门备案审核,严把政治关、品行关、能力关、作风关、廉洁关,为高效推进驻村帮扶工作提供人才支撑和组织保障。

  充分考虑专业能力、工作经历等因素,注重将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善做群众工作的优秀干部充实到乡村振兴重点村,优先考虑懂农业、爱农村、懂政策、知识面广且年龄均不超过56周岁的干部。在新一轮驻村干部集中轮换调整工作中,注重把熟悉党群工作、农业经济、基层治理的干部派到软弱涣散村、易地搬迁安置村和集体经济薄弱村。针对涉藏地区语言不通的问题,选派2424名少数民族干部驻村开展工作。同时,因地制宜调整224家派出单位和245个村的结对帮扶关系,做到均衡选派力量、优化攻坚力量和资源配置,确保人岗相适。

  “前两年,在天峻县赛尔曲村这个纯牧业村联点时,驻村工作成效一直‘不温不火’。新一轮调整时,组织部门将我们单位的联点帮扶村调整为都兰县香乐村,能更好发挥部门优势,帮扶效果显著提升。”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孟凡君说。结合村情特点和派出单位资源优势,各级组织部门以“大稳定、小调整,先定村、再定人”为原则,按需调整、双向选择。

  选得好,也要管得好。为此,青海省探索开发使用“全省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信息管理系统”,健全完善工作例会、驻村日志、日常考勤等14项驻村干部管理制度机制。同时,加强驻村干部工作生活保障,足额落实工作经费,经常走访慰问驻村干部及家庭,帮助解决住宿条件较差等实际困难1.1万余件,让驻村干部省心安心。

  充电蓄能

  提升“三农”工作本领才干

  “我有3个小故事,分别是‘吃不下的第一顿饭’‘睡不着的第一个夜晚’‘学不进的第一堂课’……”2023年6月,在全省驻村干部全覆盖视频培训班上,西宁市湟中区土门关乡上山庄村驻村第一书记赵瑜声情并茂地讲述着驻村经验。

  为不断提高驻村干部实战能力,省委组织部采取“课堂+实践”“党建+业务”相融合的方式,对驻村干部实施全面精准培训。

  “5000余名驻村干部通过视频会议同听一堂课,这样的规模在全省来说前所未有,受到了驻村干部一致好评。”省委党校干部教育学院副院长李萍说。为提升全省新轮换驻村干部的政策熟知度,省委组织部会同省委党校、省乡村振兴局,组织驻村干部进行“3+2”全覆盖视频培训,开展3天视频集中授课和2天实地观摩学习。采取“厅级领导讲政策”“业务处长讲业务”“优秀书记谈经验”等多种形式,讲好思想课、政策课、纪律课、案例课、实践课,推动参训学员学思用结合、知信行统一。

  省州县三级组织部门则会同农业主管部门,按照“省级抓示范、市级抓重点、县级抓兜底”的目标,在省级层面举办新轮换驻村第一书记示范培训班6期、市州层面举办培训班22期,各县市区举办培训班82期,全面实现每名驻村干部每年至少参加1次县级以上单位组织的培训。

  在培训内容上,把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作为主题主线贯穿培训全过程,解读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有关政策,确保内容紧扣驻村干部职责任务。

  针对新选派驻村干部普遍对如何开展工作缺乏思路这一问题,各地组织开展“以老带新·薪火相传”专题传帮带活动,以老带新40天,帮助新选派的驻村干部拓思路、找方法。

  脚沾泥土

  用实干担当践行为民情怀

  立冬之际,正值天峻县牛羊出栏的季节,称重、消杀、检疫……苏里乡曲尕追村的驻村干部正带领着村民包装牛羊肉,搬上货车,销往德令哈、西宁和上海等地。“幸好驻村工作队的同志看得远,提前协调外地农牧企业进村考察,拓宽销路,要不然真怕今年牛羊肉滞销。”曲尕追村村民说。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石。广大驻村干部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驻村帮扶工作的重中之重,着眼特色产业,找准市场销路,带动发展传统手工艺、种植养殖、乡村旅游等产业,以产业振兴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目前,省级选派干部共协调128家省级派出单位,为441个联点帮扶村争取各类项目591个、落实资金6.14亿元;全省1716个联点帮扶村集体经济年均收益达29.1万元,较2020年增长15.3万元。

  “‘驻村’就是要‘住’进老百姓的心里,必须实实在在地为老百姓干好事、办实事。”这是青海省广大驻村工作队所有队员共同的心声。2023年12月1日,青海省委组织部发出《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致全省5167名驻村干部的一封信》,倡导广大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开展“四有”活动,有事没事常去转转、家有病人常去看看、有活没活帮着干干、家有矛盾帮着劝劝,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共和县东巴村驻村第一书记杨富林的驻村笔记上密密麻麻记满了群众诉求;刚察县果洛藏秀麻村两任第一书记吴志杰、郑国成四处奔走联系,解决了乡亲们的过河难题;民和县台集村驻村干部与村“两委”一道,为5名家庭困难高中生募集爱心捐款,资助他们完成学业……暖心的小故事一桩桩,笔笔勾勒出青海省乡村振兴的美丽图景。

作者 郑思哲 青组
编辑:王易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