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时评 党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创 视频 省委文件 新闻 政务 旅游 生态 体育 专题 图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藏文网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聚焦青海
【乡村振兴在青海】海东民和:麻地沟村的蘑菇圈越来越大
作者:赵俊杰
发布时间:2024-02-26 08:14:33
编辑:马燕燕

  每当雨过天晴,一个个蘑菇组成的神秘“圆圈”就会在草地上出现。你可能不禁要问:这是有人种上去的吗?怎么恰巧是一个圆圈呢?其实,这是大自然的“杰作”——蘑菇圈。而在大龙山下的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西沟乡麻地沟村却有人造的“蘑菇圈”。从三四年前的试探性种植,到现在拥有五六个菇棚的规模,麻地沟村的“蘑菇圈”越来越大。

  ——题记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时令已过雨水节气,高原大地涌动着勃勃生机。民和县西沟乡麻地沟村食用菌基地里一派生机,揭开厚实的草帘,一股香气扑面而来。一夜之间,鲜嫩的蘑菇如雨后春笋,悄无声息地支起了一个个、一片片白嫩的伞盖。放眼四周,一蓬蓬、一簇簇的蘑菇探出小脑袋,麻地沟村党支部书记宁智勇喜不自禁。

蘑菇长势喜人,宁智勇喜不自禁。

  试探

  在种植高原传统农作物的土地上试种蘑菇,与其说是转型发展,不如说是对致富的渴望。2019年,麻地沟村承包出去的养殖场被拆除。“养殖场被关停后,觉得这片空地位置好,村里便决定在废弃的养殖场搞其他产业。”宁智勇说,当时村里有中央财政扶持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资金50万元,加上养殖场的补偿款约47万元,村里计划利用这笔资金转型发展,但如何发展、发展什么产业,他们心里没底。

  当年,麻地沟村两委班子赴外地考察、走访致富能人,觉得发展食用菌产业比较理想,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究竟合不合适种植食用菌,村里邀请了拥有30年食用菌种植经验的专业户来考察。

  “记得当时对方说我们村早晚温差大,适宜种植食用菌。”宁智勇说,2020年,村里利用90余万元资金将玻璃节能温棚搭建起来。后来,又争取了“一村一品”项目资金30万元,购置了简单的设备,聘请了专业种植户,准备大干一场。

  从加工菌棒到蘑菇出菇的3个月空闲时间里,麻地沟村开展了蘑菇种植技术培训。然而宁智勇没有预料到的是,参加培训的村民寥寥无几,村民对种蘑菇没抱多大希望。不少村民觉得,麻地沟村历来没种过蘑菇,即便种了也找不到销路。当时,麻地沟村发动村两委成员、党员带头参加培训和参与试种。

  经过3个月的探索,到2021年底,麻地沟村种出了鲜嫩的平菇。宁智勇说,试种第一茬平菇时,已经到了寒冬腊月,温棚里气温低,达不到平菇生长温度。当时,他们在大棚里又搭建了小棚,总算成功了。

  冬日高原寒冷的土地上,种出鲜嫩的蘑菇本是一件喜事,然而宁智勇和村民却遇到了幸福的烦恼。蘑菇虽然试种成功,但下一步如何规模化发展、如何解决资金短缺问题?就在他们一筹莫展之际,到麻地沟村调研的民和县委书记毛学鸿、县长马晓瑜了解实情后,在资金、技术、基础设施等方面给予麻地沟村大力支持。

  得益于县上的支持,麻地沟村蘑菇种植开启了新的一页:由覆土栽培转向框架式栽培,不仅节省了空间,而且产量比以前增加近3倍,到2022年底,麻地沟村蘑菇销售额达到近40万元。

培育出的黄金菇。

  壮大

  “试种第一年除去生产、原料、人工等成本,净利润近10万元,这让大伙看到了希望。”宁智勇说,县上、乡上看到村民的努力,在推进食用菌产业发展上给了不少优惠政策。

  按照“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2022年,麻地沟村争取到了乡村振兴试点项目资金830万元。利用这笔巨资,麻地沟村又流转了逾19亩土地,相继建成阳光钢架温棚、冬暖式现代日光温棚、食用菌标准化生产车间等配套设施,麻地沟村的“蘑菇圈”越来越大了。

  “国家政策好,我们干活更有劲头。”村民蒲尕武说,随着村上的蘑菇种植效益越来越好,现在会有村民主动到大棚里了解情况、学习种植技术,而这恰恰也是村上最期盼的情形。按宁书记的想法,今后村民个个都变成种蘑菇的行家,麻地沟村的日子就会越过越好。

  发展食用菌产业,麻地沟村度过了最难熬的时期。前不久,县上召开的一次座谈会上,县长马晓瑜让宁智勇谈困难,而宁智勇谈到下一步的发展。他敞开胸怀对县长说,现在没啥困难,已经熬过了最艰难的一段历程,现在村集体资产达到近千万元,食用菌产业稳步发展。眼前最棘手的是,以前销售仅针对的是民和市场,而随着种植规模扩大,不能仅仅局限于民和本地市场,急需打开西宁、兰州乃至成都的市场。

  而不久后的一次成都之行,让宁智勇又有了新的想法。

大棚内成排的菌棒。

  创新

  2023年,在成都考察时,宁智勇看到成都蘑菇种植基地比他们一个村的面积还要大,尤其看到一种金黄色的蘑菇时,他内心有点惊诧,“咋还有金色的蘑菇?”

  宁智勇连忙追着问种植户:“金黄色的蘑菇真好看,但不知道口味咋样?适不适合在青海种植?”当得到肯定的回答后,返程的路上,宁智勇带了两瓶菌种回来。令人惊喜的是,不久,32个菌棒里都长出了金灿灿的蘑菇。

  宁智勇带回来的金黄色的蘑菇,是一种名贵的食用菌,学名称为“黄金菇”,历来有“真菌之花”的美称。由于黄金菇在青海一带没有种植历史,他觉得大有前景。

  当年,在试种成功的基础上,宁智勇又在8000余个菌棒上孵化黄金菇。而没有预料到的是,黄金菇的生长条件极为苛刻,生长环境气温达到20摄氏度以上才出菇,气温20摄氏度以下则效果不佳,乃至不出菇。在平菇和黄金菇间,如何巧妙地利用季节、气温搭配种植,宁智勇又有了新的想法。

  在成都一带考察时,宁智勇得知当地夏天气候炎热,不利于菌菇生产,而此时,青海正是产菇的季节,何不抓住时间差,将夏季销售市场瞄准成都一带?

  在做足本地市场的同时,宁智勇决定试探成都夏季市场,通过抓住“反季节”的优势,将村上的菌菇远销到成都。同时,为了满足市场的多元化需求,在种植平菇、黄金菇的基础上,他们又种植了鸡菇。通过扩大菌种种类,加大市场的占有率。

  从无到有,如今,麻地沟村的“蘑菇圈”不断发展壮大,截至目前,销售量达到60吨。宁智勇说,他们还将延伸产业链,比如菌棒原材料加工、菌棒规模化培育、废菌棒加工成有机肥等,打造新的利润增长点,继续壮大村集体经济。同时,拓展种植香菇、金针菇、羊肚菌等多个品种,推进食用菌产业多样化、规模化发展。

  记者手记:

  在曾经种植传统农作物的土地上种出鲜嫩的蘑菇,这是麻地沟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一次有益尝试。麻地沟村地处民和县浅山地区,人均耕地不足两亩,全村农业生产主要靠传统种植业。农业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单一,是麻地沟村农业增效、村民增收的最大瓶颈。面对产业发展现状,麻地沟村两委在民和县委县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便捷的交通优势,以菌类产品为主导,村集体经济实现破零,农业发展迈入快车道。

推荐阅读
陈刚:扛牢职责使命 凝心聚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省政府党组会议和常务会议先后召开 吴晓军主持
青海海东:非遗社火里的“乐都年味”
青海进一步规范经营主体实名登记验证工作
青海省委网信办2024年部门预算公开
省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和岗位学雷锋标兵拟命名名单
西宁市主城区交通拥堵指数下降15%
西宁市持续做强光伏制造全产业链
24H热点
【新春走基层】祥龙献瑞闹元宵 喜迎盛世满天辉 —...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青海省工业企业铆足干劲...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民营企业家:满怀信心向未来
【坚定信心开好局起好步】助企“稳开工” 护航“开...
【建设更高水平平安青海】以“大平安”托起各族群...
【坚定信心开好局起好步】从“新春第一会”看青海...
不惧风浪 勇毅前行——青海省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
【经济聚焦】高水平开放的背后……
【新春走基层·奋进新征程】新年开跑 奋力前行——...
青海:消费红红火火 数据一路看涨
热点图片
玛尔挡水电站4号机组转轮吊装就位
玛尔挡水电站4号机组...
【聚焦“十四冬”】动静转换扣心弦 同心合力向梦行 ——“十四冬”青海冬季两项队群像扫描
【聚焦“十四冬”】...
【新春走基层】流光溢彩下,他们都是守护者——酥油花展背后的温暖故事
【新春走基层】流光...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小清单 大作用——青海油田采油一厂创新机制培养高技能人才
【新时代 新征程 新...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青海省工业企业铆足干劲开好局
【新时代 新征程 新...
【新春走基层】祥龙献瑞闹元宵 喜迎盛世满天辉 ——青海各族群众欢度元宵佳节见闻
【新春走基层】祥龙...
西宁市城管审批事项实现网上办 全程“零跑动”
西宁市城管审批事项...
【新春走基层】3000余盏花灯“龙”重“灯”场
【新春走基层】3000...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img

【乡村振兴在青海】海东民和:麻地沟村的蘑菇圈越来越大

西海都市报
2024-02-26 08:14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全文
img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img

【乡村振兴在青海】海东民和:麻地沟村的蘑菇圈越来越大

西海都市报
2024-02-26 08:14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发送给朋友、保存图片

【乡村振兴在青海】海东民和:麻地沟村的蘑菇圈越来越大

  • 2024-02-26 08:14:33
  • 来源:西海都市报

  每当雨过天晴,一个个蘑菇组成的神秘“圆圈”就会在草地上出现。你可能不禁要问:这是有人种上去的吗?怎么恰巧是一个圆圈呢?其实,这是大自然的“杰作”——蘑菇圈。而在大龙山下的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西沟乡麻地沟村却有人造的“蘑菇圈”。从三四年前的试探性种植,到现在拥有五六个菇棚的规模,麻地沟村的“蘑菇圈”越来越大。

  ——题记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时令已过雨水节气,高原大地涌动着勃勃生机。民和县西沟乡麻地沟村食用菌基地里一派生机,揭开厚实的草帘,一股香气扑面而来。一夜之间,鲜嫩的蘑菇如雨后春笋,悄无声息地支起了一个个、一片片白嫩的伞盖。放眼四周,一蓬蓬、一簇簇的蘑菇探出小脑袋,麻地沟村党支部书记宁智勇喜不自禁。

蘑菇长势喜人,宁智勇喜不自禁。

  试探

  在种植高原传统农作物的土地上试种蘑菇,与其说是转型发展,不如说是对致富的渴望。2019年,麻地沟村承包出去的养殖场被拆除。“养殖场被关停后,觉得这片空地位置好,村里便决定在废弃的养殖场搞其他产业。”宁智勇说,当时村里有中央财政扶持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资金50万元,加上养殖场的补偿款约47万元,村里计划利用这笔资金转型发展,但如何发展、发展什么产业,他们心里没底。

  当年,麻地沟村两委班子赴外地考察、走访致富能人,觉得发展食用菌产业比较理想,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究竟合不合适种植食用菌,村里邀请了拥有30年食用菌种植经验的专业户来考察。

  “记得当时对方说我们村早晚温差大,适宜种植食用菌。”宁智勇说,2020年,村里利用90余万元资金将玻璃节能温棚搭建起来。后来,又争取了“一村一品”项目资金30万元,购置了简单的设备,聘请了专业种植户,准备大干一场。

  从加工菌棒到蘑菇出菇的3个月空闲时间里,麻地沟村开展了蘑菇种植技术培训。然而宁智勇没有预料到的是,参加培训的村民寥寥无几,村民对种蘑菇没抱多大希望。不少村民觉得,麻地沟村历来没种过蘑菇,即便种了也找不到销路。当时,麻地沟村发动村两委成员、党员带头参加培训和参与试种。

  经过3个月的探索,到2021年底,麻地沟村种出了鲜嫩的平菇。宁智勇说,试种第一茬平菇时,已经到了寒冬腊月,温棚里气温低,达不到平菇生长温度。当时,他们在大棚里又搭建了小棚,总算成功了。

  冬日高原寒冷的土地上,种出鲜嫩的蘑菇本是一件喜事,然而宁智勇和村民却遇到了幸福的烦恼。蘑菇虽然试种成功,但下一步如何规模化发展、如何解决资金短缺问题?就在他们一筹莫展之际,到麻地沟村调研的民和县委书记毛学鸿、县长马晓瑜了解实情后,在资金、技术、基础设施等方面给予麻地沟村大力支持。

  得益于县上的支持,麻地沟村蘑菇种植开启了新的一页:由覆土栽培转向框架式栽培,不仅节省了空间,而且产量比以前增加近3倍,到2022年底,麻地沟村蘑菇销售额达到近40万元。

培育出的黄金菇。

  壮大

  “试种第一年除去生产、原料、人工等成本,净利润近10万元,这让大伙看到了希望。”宁智勇说,县上、乡上看到村民的努力,在推进食用菌产业发展上给了不少优惠政策。

  按照“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2022年,麻地沟村争取到了乡村振兴试点项目资金830万元。利用这笔巨资,麻地沟村又流转了逾19亩土地,相继建成阳光钢架温棚、冬暖式现代日光温棚、食用菌标准化生产车间等配套设施,麻地沟村的“蘑菇圈”越来越大了。

  “国家政策好,我们干活更有劲头。”村民蒲尕武说,随着村上的蘑菇种植效益越来越好,现在会有村民主动到大棚里了解情况、学习种植技术,而这恰恰也是村上最期盼的情形。按宁书记的想法,今后村民个个都变成种蘑菇的行家,麻地沟村的日子就会越过越好。

  发展食用菌产业,麻地沟村度过了最难熬的时期。前不久,县上召开的一次座谈会上,县长马晓瑜让宁智勇谈困难,而宁智勇谈到下一步的发展。他敞开胸怀对县长说,现在没啥困难,已经熬过了最艰难的一段历程,现在村集体资产达到近千万元,食用菌产业稳步发展。眼前最棘手的是,以前销售仅针对的是民和市场,而随着种植规模扩大,不能仅仅局限于民和本地市场,急需打开西宁、兰州乃至成都的市场。

  而不久后的一次成都之行,让宁智勇又有了新的想法。

大棚内成排的菌棒。

  创新

  2023年,在成都考察时,宁智勇看到成都蘑菇种植基地比他们一个村的面积还要大,尤其看到一种金黄色的蘑菇时,他内心有点惊诧,“咋还有金色的蘑菇?”

  宁智勇连忙追着问种植户:“金黄色的蘑菇真好看,但不知道口味咋样?适不适合在青海种植?”当得到肯定的回答后,返程的路上,宁智勇带了两瓶菌种回来。令人惊喜的是,不久,32个菌棒里都长出了金灿灿的蘑菇。

  宁智勇带回来的金黄色的蘑菇,是一种名贵的食用菌,学名称为“黄金菇”,历来有“真菌之花”的美称。由于黄金菇在青海一带没有种植历史,他觉得大有前景。

  当年,在试种成功的基础上,宁智勇又在8000余个菌棒上孵化黄金菇。而没有预料到的是,黄金菇的生长条件极为苛刻,生长环境气温达到20摄氏度以上才出菇,气温20摄氏度以下则效果不佳,乃至不出菇。在平菇和黄金菇间,如何巧妙地利用季节、气温搭配种植,宁智勇又有了新的想法。

  在成都一带考察时,宁智勇得知当地夏天气候炎热,不利于菌菇生产,而此时,青海正是产菇的季节,何不抓住时间差,将夏季销售市场瞄准成都一带?

  在做足本地市场的同时,宁智勇决定试探成都夏季市场,通过抓住“反季节”的优势,将村上的菌菇远销到成都。同时,为了满足市场的多元化需求,在种植平菇、黄金菇的基础上,他们又种植了鸡菇。通过扩大菌种种类,加大市场的占有率。

  从无到有,如今,麻地沟村的“蘑菇圈”不断发展壮大,截至目前,销售量达到60吨。宁智勇说,他们还将延伸产业链,比如菌棒原材料加工、菌棒规模化培育、废菌棒加工成有机肥等,打造新的利润增长点,继续壮大村集体经济。同时,拓展种植香菇、金针菇、羊肚菌等多个品种,推进食用菌产业多样化、规模化发展。

  记者手记:

  在曾经种植传统农作物的土地上种出鲜嫩的蘑菇,这是麻地沟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一次有益尝试。麻地沟村地处民和县浅山地区,人均耕地不足两亩,全村农业生产主要靠传统种植业。农业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单一,是麻地沟村农业增效、村民增收的最大瓶颈。面对产业发展现状,麻地沟村两委在民和县委县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便捷的交通优势,以菌类产品为主导,村集体经济实现破零,农业发展迈入快车道。

作者 赵俊杰
编辑:马燕燕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