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西宁2月16日电 呼呼的寒风从山峦四周吹打而来,风火山下秀水河线路工区的小楼在茫茫雪原中格外显眼。天还未亮,20余名线路工就已在院内整队完毕,等待班前点名。
“今天的作业地点是风火山隧道,作业项目是隧道检查,并对该地段前期动静态检查出来的设备病害进行集中整修……”工长张福强站在工区宿舍台阶上,抬手看了看手表,语速极快地安排着当日的作业内容和注意事项。
张福强所在的中国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格尔木工务段秀水河线路工区主要管辖着青藏线上海拔最高的铁路隧道——风火山隧道。隧道全长1338米,平均海拔5005米,这里含氧量仅为平原地区的40%,年平均气温零下5℃,极端气温达零下35℃。
顶着风雪,张福强和工友们开车向作业地点进发。“我们负责养护的风火山隧道区段,是青藏铁路高海拔地区维护难度最大、自然条件最差、灾害险情最多的线路区段。”张福强说,不管是冻土还是水害,青藏线上几乎所有的典型养护问题都能在风火山区段内找到样本。
“最突出的就是冻土问题。”张福强说,冻土问题是世界公认的铁路养护难点,冬季的冻胀、夏季的融沉会让铁路路基起伏不稳定,进而影响行车安全,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列车脱轨。
已在青藏铁路养护一线工作了27年的张福强,为了对付冻土这个“老对手”下足了功夫。在秀水河线路工区工作的5年里,他带领工友们定期观测路基变化,加强线路静态检查,收集气温变化及线路动态检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路基变化、气候波动……这些因素都是研究冻土影响的关键数据,一丝一毫的变化都会导致线路出现不同的问题。”工人们来到作业地点开始上道作业,张福强掏出一本快被翻烂的笔记本,一边记下这次养护的气候及线路数据,一边和工友们向隧道深处走去。
风火山隧道又高又长,越往隧道深处走,隧道里的氧气就越稀薄,张福强和工友们大口喘着粗气,手中的检查工具却一刻没有停歇。
“在风火山隧道里作业,时间是最珍贵的,一方面是作业‘天窗’时长有限,另一方面就是身体太难受。”还没说完话,张福强就开始大口喘气。
在两个半小时的作业时间里,张福强和工友们很少说话,在恶劣的环境中,他们已建立起默契的眼神和动作交流。
太阳已高高升起,养护工人们提前完成了养护作业,工友们准备撤出作业点,而张福强则利用回撤的空档,又趴在铁轨上量量画画,这是他多年来养成的习惯。每次巡检时,为了更加直观地检查冻土对钢轨的影响,他每隔50米左右,就要俯下身子测量检查路基和轨道。“冻土对线路的影响有时候是很细微的,不趴下来就看不到。”张福强说。
在风火山坚守的5年里,张福强每天都要徒步检查测量近10公里的线路来掌握冻土变化规律。在他的带领下,秀水河线路车间的职工们累计完成风火山区段近2万条各类数据的观测记录和搜集整理,并针对风火山隧道冻土变化规律和特点,总结出“冬防冻起、雨防下沉”的工作要领和“冻土路基沉降对比分析法”“冻土线路沉降悬绳检测整治法”等工作法。
这些由张福强和工友们总结出来的“土办法”在实际工作中会发挥“大作用”。“我们找到冻土变化的规律,再想办法用手头上的材料和工具顺着变化去养护,这样就能保证线路安全可靠。”张福强说。
在张福强和同事们的努力下,风火山隧道区段的铁路设备在青藏铁路格拉段通车的18年来,从未发生过任何安全事故。
回到工程车上,张福强和工友们打开氧气瓶阀门,插上氧气管大口吸氧。远处的隧道里,鸣笛声响起,一列满载着货物的列车驶过他们刚刚养护过的线路,又快又稳地向远方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