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时评 党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创 视频 省委文件 新闻 政务 旅游 生态 体育 专题 图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藏文网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聚焦青海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西宁“智”造赋能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区域调研行·西宁篇(上)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余晖
发布时间:2024-04-01 08:00:22
编辑:马燕燕

  编者按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伴随春天的脚步,从城市到乡村、从草原到牧区、从产业园区到项目建设一线,青海72万平方公里大地在高质量发展实践中展现出勃勃生机。青海日报今起推出《高质量发展区域调研行》系列报道,以一篇篇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调研报道,充分展现全省各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思路举措、生动实践和探索经验,为青海在不断推进生态文明高地和产业“四地”建设中取得新成就,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青海新篇章凝聚强劲合力。

01

青海利亚达化工有限公司高纯硼酸结晶系统。余晖 摄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

  当本地产的鲜食水果玉米、四季豆、紫色辣椒成为畅销农产品,走上大众餐桌;当从青海盐湖中提取的硼元素制成高纯乃至超纯硼酸产品撬开国际市场;当全球单线生产规模最大、技术集成最新的高纯晶硅生产线稳定运行……西宁每一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背后,都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强力赋能。

  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排头兵”“领头雁”,西宁以其独特的资源禀赋和产业特征,汇聚创新资源、凝聚创新力量、集聚创新优势,走出了一条具有西宁特色的政产研结合科技创新发展之路。

  创新,是赶超国际标杆的志气

  在青海利亚达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洪岭的眼中,硼酸这个无机化合物已然成为当今工业发展的“维生素”。“它的运用小到人们常见的手机屏、眼镜片、玻璃杯等生活用品,大到芯片、军工、核电等国家战略领域。”李洪岭说。

  青海利亚达化工有限公司位于西宁市湟中区甘河工业园区,公司以盐湖卤水中提取的硼资源为原料,通过建立完整的高纯硼酸制备工艺获得核级硼酸,产量可达1000吨高纯硼酸,产品经权威检验部门检测硼酸主含量达到99.99%,各项指标超过国家II类硼酸检测标准,达到国际进口“核电级”硼酸指标。

  从高纯迈向超纯,并非易事,而除铁是整个提纯工艺中的重点和难点。2023年,李洪岭带领质量技术研发部反复研究、试验,最终用近三个月时间攻克难关。考虑到原料中铁含量差异较大,在研发阶段分别提出了多种除铁方式,又将不同除铁方式所对应的最佳浓度区间进行摸底后开始投产。

  “投产后我们发现溶液的浓度过高、PH较低时,已经絮凝的铁离子复溶为游离铁,导致整个生产系统被污染。为此,针对不同浓度下铁离子的复溶情况再次研究,当摸清反应液的浓度与铁离子复溶的关系后,又投入到产业化生产中,通过测试确定适合当前体系的溶液浓度。”青海利亚达化工有限公司质量技术研发部部长张宁红介绍。

  然而试生产时,技术团队发现热溶液表面有油状物。经检测确定为铁的富集油状物,通过层层排查,确定油状物来源为硼原矿在富集精制过程中的有机萃取物,自此,开始针对萃取剂展开除杂实验与工作。

  一波三折后,一项国家创新专利的除铁工艺就此诞生——搅拌加热反应液后,加入两种不同试剂,保温、加热,再经过精密过滤器过滤,除铁后滤液进入结晶罐冷却结晶。采用两种除铁剂在精制热溶过程转化除铁,除铁率高达90%以上,可将原料中带入的大部分铁离子一次性除去,实现产品中铁的可控,同时实现超纯硼酸的规模生产。

  “如今,我们追求的是超高硼酸纯度,利用本土资源,完全自主研发、生产出超纯硼酸产品,不仅仅是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生产质效的提升,也是企业问鼎国内一流,甚至是赶超国际标杆的底气。这几天,来自韩国的客商专程到公司考察,对我们来说这是契机、更是动力。”李洪岭说。

  创新,是跻身全球企业的底气

  “二期精馏塔只有一条线,10座精馏塔,年产高纯晶硅10万吨,相比一期两条线,18座精馏塔,年产高纯晶硅5万吨,实现投资成本大幅降低。而且引入AI控制理念实现精馏系统自控,通过参数连锁自动化控制,塔温度波动数值在极小范围。设施‘瘦身了’,质效反而更高。”采访中,青海丽豪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冉祎满是自信。

  青海丽豪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位于西宁市湟中区上新庄镇红牙合村258号,是一家电子专用材料研发企业,主要从事高纯晶硅等半导体材料的工艺技术研发、生产、销售及相关配套新能源业务。企业立足西宁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把资源能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产业优势,把绿色优势和具体产品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的绿色产品优势。

  公司二期项目在投资大幅降低的基础上,通过科研技术团队不懈努力,精馏流程控制明显提升,生产效率、产能也随之提高,投运后一个月就实现了达产达标、稳定运行,产品金属杂质含量达到行业领先水平,且蒸汽消耗比一期更佳,还原副产蒸汽还可转化为电能,减轻了企业耗电成本。

  “西宁聚焦产业‘四地’建设,创新主体需求和科研攻关方向,谋划科技创新赋能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像青海丽豪等光伏制造、锂电储能、碳纤维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了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应用和迭代示范,不断提升着西宁市产业链韧性和发展水平。”西宁市科学技术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赵子莹说。

  数据是最好的证明:2023全球独角兽企业500强、首批N型硅料出口海外、2023年实现产值近52亿元……一项项丰硕成果,让企业的发展活力更强、信心更足。目前,青海丽豪一、二期项目均已达产,预计2024年产值100亿元。冉祎介绍,青海丽豪在实现设施更精、产能更高的同时,也在逐步完成固废零排,正在向“零碳工厂”目标跃进。

  创新,是百姓品质生活的“福气”

  位于西宁市湟中区田家寨镇梁家村的青海诺丰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是西宁本地走俏市场新鲜蔬菜的“试验田”。企业致力于良种繁育、种质资源提纯复壮、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农业科技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

  青海诺丰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梁昇先既是企业的负责人,也是农业“土专家”。多年来,他深耕种质资源保护、农产品提纯复壮、新产品试种等领域。在他看来,自家的宝地里不仅要种出适合本地的传统蔬菜,而且还要种植可引进、可培育、可创新的农作物。

  几年前,梁昇先引进四季豆品种,一时间西宁自产四季豆“霸占”各大商超,而后可以“开袋即食”的水果玉米又迅速占领市场,深得西宁市民喜爱。2023年,梁昇先引进紫色辣椒,这个品种味甜、富含维生素,辣度适中,第一轮小面积试种后,今年,随着大面积试种成功,紫色辣椒将在本地市场全面推广。

  瞄准西宁独特的冷凉气候,依托地理区位、创新资源、特色产业等方面的优势,梁昇先先后从四川、云南、重庆等地引种试种并成功推广了一批优质农产品。

  从四季豆、水果玉米,到紫色辣椒,这些“惹人爱”的蔬菜引进培育成功的背后,都有着满满的技术含量。“四季豆盛花期要加强田间水肥管理,中耕锄草,保持标准温度、湿度。紫色辣椒种子经过严密处理后才能点播,气温也有严格控制的标准,而且需在生长期移栽,到三杈分枝后,实施人工干预,使其生长旺盛,而鲜食水果玉米则需要侧芽营养回流主枝技术。”说起每一种蔬菜的种植技术,梁昇先如数家珍。

  “我们会持续支持企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围绕行业转型需求,不断推动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继续发展好本地特色现代化农业,实施市级农业科技园培育壮大工程,打造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同时,强化资金引导,以普惠性科技创新券、科研项目直接补助和后补助等方式支持企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让企业靠科技创新拓开产业创新之路。”赵子莹说。

  【记者手记】

  科技新赋能产业兴

  从农业“试验田”到工业生产线,再到新能源上游产业链……一路采访,透过三个企业,我们看到了创新的力量、更看到西宁不断开辟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赛道所作的努力和探索。“创新一定要走在前,这样企业才不会在发展路上掉队。”这是采访西宁市三家科技企业后,企业负责人一致的共识。

  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这充分证明2024年注定是向“新”而行的一年。

  因此,科技型企业必须要优化供给、突破瓶颈,抢占产业发展新机遇,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

  当前,西宁科技创新氛围日益浓厚,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许多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就像农业科技企业在品种选择、翻耕深度、水分管理等流程中都需要科学的把控。

  而在工业及新能源领域,在不断研发创新核心生产技术的同时,企业还着力创新设施装备,实施太阳能蒸发池工艺、打造数字化控制数据模型等等的软硬件创新,让企业在高质量发展的路上蹄疾步稳,不仅看得到未来,更看得到希望。

  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发展。洞悉这一发展内核,不少企业越来越注重与市场的紧密连接,他们时刻关注着省内、国内,包括海外市场的需求变化,积极调整研发方向和生产计划,这种敏锐的市场洞察能力,再加上先进的技术和高效的生产,让他们能够站在行业的前沿,甚至是引领行业的发展。

推荐阅读
陈刚吴晓军与中国科学院院长举行工作会谈
青海绿色算力产业发展推介会在京举行
第23届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启动倒计时100天
青海化隆:山水化隆春来早 拉面小镇杏花俏
中共青海省委办公厅拟聘任省委法律顾问公示
关于第三十四届青海新闻奖评选工作的通知
【行进青海看发展】湟中:特色产业拔节生长
西宁市花闪耀广州“小蛮腰”
24H热点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政”...
【洁净青海 绿色算力】青海绿色算力产业实力“圈粉”
【洁净青海·绿色算力】踏绿向“青” 勇立潮头——...
【洁净青海·绿色算力】起航,绿色电力向绿色算力转...
【洁净青海·绿色算力】“创新”纽带让青海算力高效...
【洁净青海·绿色算力】打造“绿色算力基地” 青海...
【洁净青海·绿色算力】绿色算力赋能产业“四地”建设
【洁净青海·绿色算力】“融合”纽带 让青海算力与...
【洁净青海·绿色算力】“绿色”纽带将青海算力与世...
【洁净青海·绿色算力】瞄准“云端高精尖” 青海省...
热点图片
【祖国好 家乡美】这个藏家小山村既有“面子”更有“里子”
【祖国好 家乡美】这...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政”能量激活民营经济“一池春水” ——“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之一
【新时代 新征程 新...
做一颗扎根社区的“螺丝钉” ——记第九批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西宁市南滩街道南山西社区党委书记、主任甘振华
做一颗扎根社区的“...
青海:农资打假在行动 撑起护农“保护伞”
青海:农资打假在行...
【行进青海看发展】湟中:特色产业拔节生长
【行进青海看发展】...
青藏集团公司开行今年首趟港澳方向旅游专列
青藏集团公司开行今...
全省11个道路重点项目全面开复工
全省11个道路重点项...
第23届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启动倒计时100天
第23届环青海湖国际...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img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西宁“智”造赋能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区域调研行·西宁篇(上)

青海日报
2024-04-01 08:00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全文
img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img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西宁“智”造赋能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区域调研行·西宁篇(上)

青海日报
2024-04-01 08:00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发送给朋友、保存图片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西宁“智”造赋能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区域调研行·西宁篇(上)

  • 2024-04-01 08:00:22
  • 来源:青海日报

  编者按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伴随春天的脚步,从城市到乡村、从草原到牧区、从产业园区到项目建设一线,青海72万平方公里大地在高质量发展实践中展现出勃勃生机。青海日报今起推出《高质量发展区域调研行》系列报道,以一篇篇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调研报道,充分展现全省各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思路举措、生动实践和探索经验,为青海在不断推进生态文明高地和产业“四地”建设中取得新成就,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青海新篇章凝聚强劲合力。

01

青海利亚达化工有限公司高纯硼酸结晶系统。余晖 摄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

  当本地产的鲜食水果玉米、四季豆、紫色辣椒成为畅销农产品,走上大众餐桌;当从青海盐湖中提取的硼元素制成高纯乃至超纯硼酸产品撬开国际市场;当全球单线生产规模最大、技术集成最新的高纯晶硅生产线稳定运行……西宁每一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背后,都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强力赋能。

  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排头兵”“领头雁”,西宁以其独特的资源禀赋和产业特征,汇聚创新资源、凝聚创新力量、集聚创新优势,走出了一条具有西宁特色的政产研结合科技创新发展之路。

  创新,是赶超国际标杆的志气

  在青海利亚达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洪岭的眼中,硼酸这个无机化合物已然成为当今工业发展的“维生素”。“它的运用小到人们常见的手机屏、眼镜片、玻璃杯等生活用品,大到芯片、军工、核电等国家战略领域。”李洪岭说。

  青海利亚达化工有限公司位于西宁市湟中区甘河工业园区,公司以盐湖卤水中提取的硼资源为原料,通过建立完整的高纯硼酸制备工艺获得核级硼酸,产量可达1000吨高纯硼酸,产品经权威检验部门检测硼酸主含量达到99.99%,各项指标超过国家II类硼酸检测标准,达到国际进口“核电级”硼酸指标。

  从高纯迈向超纯,并非易事,而除铁是整个提纯工艺中的重点和难点。2023年,李洪岭带领质量技术研发部反复研究、试验,最终用近三个月时间攻克难关。考虑到原料中铁含量差异较大,在研发阶段分别提出了多种除铁方式,又将不同除铁方式所对应的最佳浓度区间进行摸底后开始投产。

  “投产后我们发现溶液的浓度过高、PH较低时,已经絮凝的铁离子复溶为游离铁,导致整个生产系统被污染。为此,针对不同浓度下铁离子的复溶情况再次研究,当摸清反应液的浓度与铁离子复溶的关系后,又投入到产业化生产中,通过测试确定适合当前体系的溶液浓度。”青海利亚达化工有限公司质量技术研发部部长张宁红介绍。

  然而试生产时,技术团队发现热溶液表面有油状物。经检测确定为铁的富集油状物,通过层层排查,确定油状物来源为硼原矿在富集精制过程中的有机萃取物,自此,开始针对萃取剂展开除杂实验与工作。

  一波三折后,一项国家创新专利的除铁工艺就此诞生——搅拌加热反应液后,加入两种不同试剂,保温、加热,再经过精密过滤器过滤,除铁后滤液进入结晶罐冷却结晶。采用两种除铁剂在精制热溶过程转化除铁,除铁率高达90%以上,可将原料中带入的大部分铁离子一次性除去,实现产品中铁的可控,同时实现超纯硼酸的规模生产。

  “如今,我们追求的是超高硼酸纯度,利用本土资源,完全自主研发、生产出超纯硼酸产品,不仅仅是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生产质效的提升,也是企业问鼎国内一流,甚至是赶超国际标杆的底气。这几天,来自韩国的客商专程到公司考察,对我们来说这是契机、更是动力。”李洪岭说。

  创新,是跻身全球企业的底气

  “二期精馏塔只有一条线,10座精馏塔,年产高纯晶硅10万吨,相比一期两条线,18座精馏塔,年产高纯晶硅5万吨,实现投资成本大幅降低。而且引入AI控制理念实现精馏系统自控,通过参数连锁自动化控制,塔温度波动数值在极小范围。设施‘瘦身了’,质效反而更高。”采访中,青海丽豪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冉祎满是自信。

  青海丽豪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位于西宁市湟中区上新庄镇红牙合村258号,是一家电子专用材料研发企业,主要从事高纯晶硅等半导体材料的工艺技术研发、生产、销售及相关配套新能源业务。企业立足西宁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把资源能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产业优势,把绿色优势和具体产品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的绿色产品优势。

  公司二期项目在投资大幅降低的基础上,通过科研技术团队不懈努力,精馏流程控制明显提升,生产效率、产能也随之提高,投运后一个月就实现了达产达标、稳定运行,产品金属杂质含量达到行业领先水平,且蒸汽消耗比一期更佳,还原副产蒸汽还可转化为电能,减轻了企业耗电成本。

  “西宁聚焦产业‘四地’建设,创新主体需求和科研攻关方向,谋划科技创新赋能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像青海丽豪等光伏制造、锂电储能、碳纤维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了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应用和迭代示范,不断提升着西宁市产业链韧性和发展水平。”西宁市科学技术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赵子莹说。

  数据是最好的证明:2023全球独角兽企业500强、首批N型硅料出口海外、2023年实现产值近52亿元……一项项丰硕成果,让企业的发展活力更强、信心更足。目前,青海丽豪一、二期项目均已达产,预计2024年产值100亿元。冉祎介绍,青海丽豪在实现设施更精、产能更高的同时,也在逐步完成固废零排,正在向“零碳工厂”目标跃进。

  创新,是百姓品质生活的“福气”

  位于西宁市湟中区田家寨镇梁家村的青海诺丰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是西宁本地走俏市场新鲜蔬菜的“试验田”。企业致力于良种繁育、种质资源提纯复壮、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农业科技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

  青海诺丰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梁昇先既是企业的负责人,也是农业“土专家”。多年来,他深耕种质资源保护、农产品提纯复壮、新产品试种等领域。在他看来,自家的宝地里不仅要种出适合本地的传统蔬菜,而且还要种植可引进、可培育、可创新的农作物。

  几年前,梁昇先引进四季豆品种,一时间西宁自产四季豆“霸占”各大商超,而后可以“开袋即食”的水果玉米又迅速占领市场,深得西宁市民喜爱。2023年,梁昇先引进紫色辣椒,这个品种味甜、富含维生素,辣度适中,第一轮小面积试种后,今年,随着大面积试种成功,紫色辣椒将在本地市场全面推广。

  瞄准西宁独特的冷凉气候,依托地理区位、创新资源、特色产业等方面的优势,梁昇先先后从四川、云南、重庆等地引种试种并成功推广了一批优质农产品。

  从四季豆、水果玉米,到紫色辣椒,这些“惹人爱”的蔬菜引进培育成功的背后,都有着满满的技术含量。“四季豆盛花期要加强田间水肥管理,中耕锄草,保持标准温度、湿度。紫色辣椒种子经过严密处理后才能点播,气温也有严格控制的标准,而且需在生长期移栽,到三杈分枝后,实施人工干预,使其生长旺盛,而鲜食水果玉米则需要侧芽营养回流主枝技术。”说起每一种蔬菜的种植技术,梁昇先如数家珍。

  “我们会持续支持企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围绕行业转型需求,不断推动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继续发展好本地特色现代化农业,实施市级农业科技园培育壮大工程,打造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同时,强化资金引导,以普惠性科技创新券、科研项目直接补助和后补助等方式支持企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让企业靠科技创新拓开产业创新之路。”赵子莹说。

  【记者手记】

  科技新赋能产业兴

  从农业“试验田”到工业生产线,再到新能源上游产业链……一路采访,透过三个企业,我们看到了创新的力量、更看到西宁不断开辟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赛道所作的努力和探索。“创新一定要走在前,这样企业才不会在发展路上掉队。”这是采访西宁市三家科技企业后,企业负责人一致的共识。

  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这充分证明2024年注定是向“新”而行的一年。

  因此,科技型企业必须要优化供给、突破瓶颈,抢占产业发展新机遇,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

  当前,西宁科技创新氛围日益浓厚,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许多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就像农业科技企业在品种选择、翻耕深度、水分管理等流程中都需要科学的把控。

  而在工业及新能源领域,在不断研发创新核心生产技术的同时,企业还着力创新设施装备,实施太阳能蒸发池工艺、打造数字化控制数据模型等等的软硬件创新,让企业在高质量发展的路上蹄疾步稳,不仅看得到未来,更看得到希望。

  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发展。洞悉这一发展内核,不少企业越来越注重与市场的紧密连接,他们时刻关注着省内、国内,包括海外市场的需求变化,积极调整研发方向和生产计划,这种敏锐的市场洞察能力,再加上先进的技术和高效的生产,让他们能够站在行业的前沿,甚至是引领行业的发展。

作者 余晖
编辑:马燕燕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