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时评 党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创 视频 省委文件 新闻 政务 旅游 生态 体育 专题 图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藏文网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
【祖国好 家乡美】山村出了个高级职称“土专家”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牛玉娇
发布时间:2024-04-03 06:58:27
编辑:童洋
QQ图片20240403054419昝尔见尚在鸡舍。牛玉娇 摄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4月2日,记者从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出发,经松多藏族乡政府所在地后,兜兜转转,盘山而上再盘山而下,最终来到一处气候温暖、土地肥沃的小山村,这里的藏族群众正在田间忙碌,村民昝尔见尚除了会种地,还是这里出了名的“葱花土鸡”“专家”。

  昝尔见尚瘦弱却显得干练,他皮肤黝黑,眼神坚毅,穿上一身白大褂带记者走进鸡舍,讲解怎样控制室温才能让小鸡孵化率更高,只见他侃侃而谈,“专家”范儿十足。

  “大家都叫它‘海东鸡’,跟我一样,是地地道道的‘海东出品’,如今,因为鸡,我有了农牧民高级职称。”

  昝尔见尚说养鸡不难,但养“海东鸡”有点难,不过,这个事他坚持了16年。

  “记得小时候村里家家户户都养鸡,大人用鸡蛋换一些村里买不到的东西,虽然它身板瘦小,但很贵重,这个鸡生长周期长,不像其它鸡几个月就可以出栏,它一年才能长3到4斤肉,但肉质好、营养价值高,鸡蛋通常按个卖。”

  久而久之,因为马营村后面有座“葱花山”,大家都叫它“葱花土鸡”,彼时的“葱花土鸡”已经有了很高的“身价”。

  昝尔见尚告诉记者,马营村以藏族为主,山大沟深,以前大家想外出务工很难,除了种地,发展养殖业是很多人的选择。前些年在松多乡党委政府的帮扶下,家家户户种起了大蒜、蒜薹,如今大家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而他养鸡,也得到过不少政策扶持。

  “刚开始我养了十来只,自己琢磨怎么孵化、养育、防疫,后来县上农牧部门听说我在养这个鸡,就给帮扶资金让我发展,那时的我没什么文化,哪知道这是‘良种繁育’的大工程……”

  转机不止一次降临,昝尔见尚的坚持也没有被辜负。

  2012年,互助县再次开展整村推进项目,扶持村里的5个养鸡大户发展“葱花土鸡”项目,配发鸡苗和饲料。

  2013年,昝尔见尚购置了2台孵化机,自主孵化步入正轨。

  2014年,他和几个同伴一起成立了养殖合作社,还有海东鸡良种繁育场,这个“养鸡大户”越来越像样。

  场地有了,昝尔见尚还和青海大学搞起了校地合作。昝尔见尚的良种繁育场是青海大学师生现场教学、实习的基地,学校学习交流讨论的结果与昝尔见尚分享,他的疾病检测、提纯、孵化技术知识越学越多。

  昝尔见尚说,政府不只是给他资金助他发展,更在他艰难的时期给了他发展的信心。

  从十几只到几百只,从“一桌子”到“满院子”,昝尔见尚的鸡越养越多,一时间,前来买鸡、鸡蛋、鸡苗的人越来越多,让这个小山村出了名。

  昝尔见尚开玩笑地说:“我们这个鸡是高端鸡,顾客都是上门购买,一般人买不着,尤其是节假日,从西宁等地远道而来的‘客人’络绎不绝,小山村甚至发生过‘堵车’。”

  虽是玩笑话,但也道出了良种繁育工作的实际。为了更好保护良种,支持良种繁育,2023年,昝尔见尚的海东鸡良种繁育场被确定为全省首批省级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省农业农村厅下达300万元资金,全方位支持保种场建设及能力提升。

  场里一下多了好几台先进的孵化机,昝尔见尚带记者参观时说:“有了孵化机还不够,还得会用,有时候机子的温度,室内温度、湿度都会影响孵化率。”

  昝尔见尚说,他只有高中文凭,虽然养了16年鸡,但养殖技术越学越多,懂得越多,不会的也越多,得不停地学习,为此,他还专门请养殖专家给他教学,他干一天,学一天,一边学,一边教,现在村上40多户散户也在他的指导下开始养鸡,还有很多从省内外来找他求教的人,这让他很欣慰。

  在这个小小的山村里,一个瘦弱的身躯,十几年如一日,坚定地撑起了海东鸡保种和遗传资源的多样性。

  如今,他的繁育场常年存栏5000羽,核心群种群600羽以上,每年向社会推广良种10000羽以上,被确定为“青海省第一批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创建单位”,他自己也因此获得了青海省农牧民高级职称资格证书。

  看着繁育场内孵化室、育种室、鸡舍不断更新完善,昝尔见尚笑着说:“因为这个鸡的生长特性,能坚持养下来的人没有几个,但海东鸡的名气打出去了,就是好事。”

推荐阅读
在青重大项目开工动员大会举行
陈刚吴晓军与杜祥琬院士座谈
5个绿色算力领域项目将落户青海海东
缅怀革命先烈 传承红色基因
中共青海省委办公厅拟聘任省委法律顾问公示
关于第三十四届青海新闻奖评选工作的通知
青海同德抽水蓄能电站主体工程7月开工
青海化隆:杏花文化艺术周启幕
24H热点
【祖国好 家乡美】让孩子奔向更广阔的天地
我省就业工作实现首季“开门红” 截至3月底,全省...
陈刚在海东市调研时强调 把“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
5个绿色算力领域项目将落户青海海东
缅怀革命先烈 传承红色基因
青海省校园食品安全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实现监督检查...
青海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盘活闲置资产超...
清明将至,西宁消防发布安全提示
清明假期,这份出行指南请收好
西宁市举办少先队英烈祭扫实践活动
热点图片
【坚定信心开好局起好步】黄河上游在建海拔最高、装机容量最大的水电站玛尔挡水电站首台机组投产发电 国家能源集团在青重大项目同期正式开工
【坚定信心开好局起...
【绿色算力·专家看点】青海为世界难题给出“天才方案”——360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周鸿祎谈青海打造绿色算力产业
【绿色算力·专家看点...
青海化隆:杏花文化艺术周启幕
青海化隆:杏花文化...
【一学三促·万名干部下乡】绘就春天的色彩——2024年青海省万名干部下乡宣讲活动综述
【一学三促·万名干部...
【行进青海看发展·海西】茫崖人的绿色梦想
【行进青海看发展·海...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水井巷”:老品牌闯出新路子——“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之二
【新时代 新征程 新...
【党旗领航】头雁领航 群雁齐飞——青海省门源县创新党支部书记培育见闻
【党旗领航】头雁领...
【祖国好 家乡美】特色教育让每个孩子学有所长
【祖国好 家乡美】特...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img

【祖国好 家乡美】山村出了个高级职称“土专家”

青海日报
2024-04-03 06:58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全文
img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img

【祖国好 家乡美】山村出了个高级职称“土专家”

青海日报
2024-04-03 06:58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发送给朋友、保存图片

【祖国好 家乡美】山村出了个高级职称“土专家”

  • 2024-04-03 06:58:27
  • 来源:青海日报
QQ图片20240403054419昝尔见尚在鸡舍。牛玉娇 摄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4月2日,记者从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出发,经松多藏族乡政府所在地后,兜兜转转,盘山而上再盘山而下,最终来到一处气候温暖、土地肥沃的小山村,这里的藏族群众正在田间忙碌,村民昝尔见尚除了会种地,还是这里出了名的“葱花土鸡”“专家”。

  昝尔见尚瘦弱却显得干练,他皮肤黝黑,眼神坚毅,穿上一身白大褂带记者走进鸡舍,讲解怎样控制室温才能让小鸡孵化率更高,只见他侃侃而谈,“专家”范儿十足。

  “大家都叫它‘海东鸡’,跟我一样,是地地道道的‘海东出品’,如今,因为鸡,我有了农牧民高级职称。”

  昝尔见尚说养鸡不难,但养“海东鸡”有点难,不过,这个事他坚持了16年。

  “记得小时候村里家家户户都养鸡,大人用鸡蛋换一些村里买不到的东西,虽然它身板瘦小,但很贵重,这个鸡生长周期长,不像其它鸡几个月就可以出栏,它一年才能长3到4斤肉,但肉质好、营养价值高,鸡蛋通常按个卖。”

  久而久之,因为马营村后面有座“葱花山”,大家都叫它“葱花土鸡”,彼时的“葱花土鸡”已经有了很高的“身价”。

  昝尔见尚告诉记者,马营村以藏族为主,山大沟深,以前大家想外出务工很难,除了种地,发展养殖业是很多人的选择。前些年在松多乡党委政府的帮扶下,家家户户种起了大蒜、蒜薹,如今大家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而他养鸡,也得到过不少政策扶持。

  “刚开始我养了十来只,自己琢磨怎么孵化、养育、防疫,后来县上农牧部门听说我在养这个鸡,就给帮扶资金让我发展,那时的我没什么文化,哪知道这是‘良种繁育’的大工程……”

  转机不止一次降临,昝尔见尚的坚持也没有被辜负。

  2012年,互助县再次开展整村推进项目,扶持村里的5个养鸡大户发展“葱花土鸡”项目,配发鸡苗和饲料。

  2013年,昝尔见尚购置了2台孵化机,自主孵化步入正轨。

  2014年,他和几个同伴一起成立了养殖合作社,还有海东鸡良种繁育场,这个“养鸡大户”越来越像样。

  场地有了,昝尔见尚还和青海大学搞起了校地合作。昝尔见尚的良种繁育场是青海大学师生现场教学、实习的基地,学校学习交流讨论的结果与昝尔见尚分享,他的疾病检测、提纯、孵化技术知识越学越多。

  昝尔见尚说,政府不只是给他资金助他发展,更在他艰难的时期给了他发展的信心。

  从十几只到几百只,从“一桌子”到“满院子”,昝尔见尚的鸡越养越多,一时间,前来买鸡、鸡蛋、鸡苗的人越来越多,让这个小山村出了名。

  昝尔见尚开玩笑地说:“我们这个鸡是高端鸡,顾客都是上门购买,一般人买不着,尤其是节假日,从西宁等地远道而来的‘客人’络绎不绝,小山村甚至发生过‘堵车’。”

  虽是玩笑话,但也道出了良种繁育工作的实际。为了更好保护良种,支持良种繁育,2023年,昝尔见尚的海东鸡良种繁育场被确定为全省首批省级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省农业农村厅下达300万元资金,全方位支持保种场建设及能力提升。

  场里一下多了好几台先进的孵化机,昝尔见尚带记者参观时说:“有了孵化机还不够,还得会用,有时候机子的温度,室内温度、湿度都会影响孵化率。”

  昝尔见尚说,他只有高中文凭,虽然养了16年鸡,但养殖技术越学越多,懂得越多,不会的也越多,得不停地学习,为此,他还专门请养殖专家给他教学,他干一天,学一天,一边学,一边教,现在村上40多户散户也在他的指导下开始养鸡,还有很多从省内外来找他求教的人,这让他很欣慰。

  在这个小小的山村里,一个瘦弱的身躯,十几年如一日,坚定地撑起了海东鸡保种和遗传资源的多样性。

  如今,他的繁育场常年存栏5000羽,核心群种群600羽以上,每年向社会推广良种10000羽以上,被确定为“青海省第一批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创建单位”,他自己也因此获得了青海省农牧民高级职称资格证书。

  看着繁育场内孵化室、育种室、鸡舍不断更新完善,昝尔见尚笑着说:“因为这个鸡的生长特性,能坚持养下来的人没有几个,但海东鸡的名气打出去了,就是好事。”

作者 牛玉娇
编辑:童洋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