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时评 党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创 视频 省委文件 新闻 政务 旅游 生态 体育 专题 图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藏文网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青新时评
【西海论坛】更暖的建设 更美的改变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郝 炜
发布时间:2024-05-02 06:56:09
编辑:何继红

  家园更美、日子更甜,心花怒放、憧憬无限,在高原,在青海,人们的幸福就是一点一滴、可感可见的温馨和温暖,就是一帧一幅、可心可爱的建设和改变。

  积石山6.2级地震发生以来,海东市聚焦受灾群众“两不愁三保障”、家庭收入等重点内容,开辟监测帮扶“绿色通道”。截至今年4月13日,已编制“一户一策”方案35954户,开工18000户,竣工554户;避险搬迁3876户,开工1151户。

  2023年以来,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叶格乡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定期开展房前屋后、村庄周边、面源污染、交通沿线垃圾治理,配备完善垃圾收运处理设施,实现农村垃圾“日产日清不落地、收集清运全封闭”。

  “现在别提多方便了!”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曲库乎乡江龙农业村的多杰卓玛说,现在村里开通了农村客运班线,去一趟市区只要15分钟。家里拉了网线,村里的党员活动室设立了快递站,无论购物还是取快递都特别便利。

  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为西海镇城南社区、城东社区、城西社区百余名60岁以上老人解决了午间“一碗饭”问题。按照“低成本、群众满意、社会认可”思路,海北州着力推动老年助餐服务安全可靠、持续发展。

  显然,鲜活个例、不胜枚举,都动态表明,各族群众的小康生活正体现在一次次坚实而贴心的建设中,彰显在一个个真切而振奋的变化中。灾区重建的全力以赴、美丽乡村的不懈追求、科技赋能的便捷日常、更有尊严的晚年生活……这些年,山川织锦、沃野泛金,时光澄澈、烟火多姿,都因为党和政府始终将“人”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让高质量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实实在在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把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生活品质。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直接、越来越实在的“安顿”“安排”“张罗”“打理”,无不凸显经济向好、发展向新、民生向暖。

  向着幸福、一路奔跑,这种奔跑带来向心力。“孩子的抚养教育,年轻人的就业成才,老年人的就医养老,是家事也是国事,大家要共同努力,把这些事办好。”民生实事,既反映一个地方坚定的为民初心,又连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切身感受。民生问题不仅是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只有始终关注民生、不断改善民生,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让各族群众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就是幸福城乡的重要标尺。城乡幸福感的“竞争”,不是单项比赛,而是关乎经济发展、民生服务、生态环境等综合实力的比拼。我们要以“行动力度”暖“民生温度”,让幸福的日子更幸福,不断将民生领域的“关键小事”办成百姓心头的“温暖大事”。

  向着幸福、一路奔跑,这种奔跑激活发展力。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动力与依归。“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中国共产党要做的事情就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发展与民生是一个有机整体,离开了发展,改善民生就是一句空话;民生问题解决好了,无论抓稳定还是抓发展,都会有力量、有后劲。民之所需,行之所至。以人民为中心,既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始终,又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所在。紧密结合改善民生推动发展,让经济发展与百姓幸福紧密相连,就要在实干上下功夫、在实效上花力气,找准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最大公约数,多出实招,多办实事,干在实处,走在前列,让民生改善与城乡发展同频共振、同向发力,让各族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推荐阅读
陈刚在青海民族大学讲授思政课
陈刚:全力做好迎接旅游旺季各项准备工作
青海省首个优化支付服务示范区建成运营
青海:“青年学习汇——我从书中来”主题活动举办
2024年天空之镜茶卡盐湖景区开园试运营公告
关于征集第六届互联网辟谣优秀作品的通知
“在西宁”城市摇滚之夜开启“五一”长假序幕
西宁市举办第二届基层理论宣讲大赛
24H热点
以劳动之美书写时代华章——写在“五一”国际劳动...
【党建新论】以真干实干苦干践行人民至上理念
当好主力军 建功新时代 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青...
【江源观察】自觉用党规党纪校正思想和行动
【农说】浅谈“村房短住”新业态
【党建新论】以案为鉴 以案明纪 以案示警
【西海论坛】以实际行动绘就锦绣江源
【江源新语】修身律己要勤剪“枝杈”
【江源观察】让国家安全教育融入日常
【西海论坛】锻造过硬作风 弘扬实干精神
热点图片
西宁市中小学春季运动会地方味十足
西宁市中小学春季运...
【祖国好 家乡美】青海乐都:小果蔬“闯”出大市场
【祖国好 家乡美】青...
宗志俊送水记
宗志俊送水记
深学思想强党性 培根铸魂润无声——2023年青海党员教育工作综述
深学思想强党性 培根...
扛起源头责任 共护黄河安澜
扛起源头责任 共护黄...
“不在戈壁瀚海,怎能发现地下宝藏”——记青海省第三地质勘查院院士工作站站长王金海
“不在戈壁瀚海,怎...
【祖国好 家乡美】“幸福村”里非遗“花”开
【祖国好 家乡美】“...
西宁杨沟湾互通出口开放
西宁杨沟湾互通出口开放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img

【西海论坛】更暖的建设 更美的改变

青海日报
2024-05-02 06:56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全文
img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img

【西海论坛】更暖的建设 更美的改变

青海日报
2024-05-02 06:56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发送给朋友、保存图片

【西海论坛】更暖的建设 更美的改变

  • 2024-05-02 06:56:09
  • 来源:青海日报

  家园更美、日子更甜,心花怒放、憧憬无限,在高原,在青海,人们的幸福就是一点一滴、可感可见的温馨和温暖,就是一帧一幅、可心可爱的建设和改变。

  积石山6.2级地震发生以来,海东市聚焦受灾群众“两不愁三保障”、家庭收入等重点内容,开辟监测帮扶“绿色通道”。截至今年4月13日,已编制“一户一策”方案35954户,开工18000户,竣工554户;避险搬迁3876户,开工1151户。

  2023年以来,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叶格乡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定期开展房前屋后、村庄周边、面源污染、交通沿线垃圾治理,配备完善垃圾收运处理设施,实现农村垃圾“日产日清不落地、收集清运全封闭”。

  “现在别提多方便了!”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曲库乎乡江龙农业村的多杰卓玛说,现在村里开通了农村客运班线,去一趟市区只要15分钟。家里拉了网线,村里的党员活动室设立了快递站,无论购物还是取快递都特别便利。

  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为西海镇城南社区、城东社区、城西社区百余名60岁以上老人解决了午间“一碗饭”问题。按照“低成本、群众满意、社会认可”思路,海北州着力推动老年助餐服务安全可靠、持续发展。

  显然,鲜活个例、不胜枚举,都动态表明,各族群众的小康生活正体现在一次次坚实而贴心的建设中,彰显在一个个真切而振奋的变化中。灾区重建的全力以赴、美丽乡村的不懈追求、科技赋能的便捷日常、更有尊严的晚年生活……这些年,山川织锦、沃野泛金,时光澄澈、烟火多姿,都因为党和政府始终将“人”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让高质量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实实在在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把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生活品质。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直接、越来越实在的“安顿”“安排”“张罗”“打理”,无不凸显经济向好、发展向新、民生向暖。

  向着幸福、一路奔跑,这种奔跑带来向心力。“孩子的抚养教育,年轻人的就业成才,老年人的就医养老,是家事也是国事,大家要共同努力,把这些事办好。”民生实事,既反映一个地方坚定的为民初心,又连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切身感受。民生问题不仅是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只有始终关注民生、不断改善民生,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让各族群众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就是幸福城乡的重要标尺。城乡幸福感的“竞争”,不是单项比赛,而是关乎经济发展、民生服务、生态环境等综合实力的比拼。我们要以“行动力度”暖“民生温度”,让幸福的日子更幸福,不断将民生领域的“关键小事”办成百姓心头的“温暖大事”。

  向着幸福、一路奔跑,这种奔跑激活发展力。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动力与依归。“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中国共产党要做的事情就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发展与民生是一个有机整体,离开了发展,改善民生就是一句空话;民生问题解决好了,无论抓稳定还是抓发展,都会有力量、有后劲。民之所需,行之所至。以人民为中心,既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始终,又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所在。紧密结合改善民生推动发展,让经济发展与百姓幸福紧密相连,就要在实干上下功夫、在实效上花力气,找准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最大公约数,多出实招,多办实事,干在实处,走在前列,让民生改善与城乡发展同频共振、同向发力,让各族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作者 郝 炜
编辑:何继红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