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时评 党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创 视频 省委文件 新闻 政务 旅游 生态 体育 专题 图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藏文网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图说青海
【筑梦现代化 共绘新图景】不被定义的藏绣人生
——记青海省贵南县仁青藏文化艺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技术总监拉毛叶忠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咸文静 才贡加
发布时间:2024-05-06 10:49:06
编辑:李家奕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5月2日,记者来到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沙沟乡德芒村,想采访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贵南县仁青藏文化艺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技术总监拉毛叶忠。当车子停在一处藏家小院门口时,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了记者眼前——仁青加。几年前,记者曾采访过这个擅长藏绣的手艺人。

  “这是我的女儿!”看着一旁高挑的拉毛叶忠,仁青加笑意盈盈。

  这注定是个关于传承的故事。

11

拉毛叶忠正在和绣娘交流绣法。咸文静 摄

  藏服还是藏绣?

  二十多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拉毛叶忠和父亲仁青加走进了成都的一家展馆,一幅幅精美的刺绣作品让本就熟悉藏绣的父女二人大开眼界。

  看着眼前精致的绣品,拉毛叶忠的脑海里萌生了这样一个念头:能不能像这样把藏绣从藏服上拿下来?

  远看一幅画,近看是针线。提起藏绣,很多人最先想起的是藏族女性戴在头上的辫套。作为装饰的藏绣虽然出彩,却没有摆进展柜当“主演”的机会。

  拉毛叶忠的想法与仁青加不谋而合。沙沟乡是贵南藏绣的发源地。这门手艺,似乎早已流淌在当地人的血脉中。可历经多年风雨,藏绣却依旧“养在深闺人未识”。此时,虽然仁青加的藏服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但他一直没有忘记几年前创业的初心,甚至目标更加坚定:要让大家知道,藏绣并不只是在辫套上。

  “藏服做得好好的,咋就要转行?”

  “做藏绣?能挣钱吗?”

  就这样,在亲戚朋友的质疑声中,拉毛叶忠和父亲专门招聘绣娘,把藏族服饰上的刺绣样式转移到一块块画布上,也把自然风光、野生动物通过藏绣展现出来。

  内容丰富了,问题也接踵而至。

  “由于考虑得不够周全,一开始很吃力,缺资金更缺技术。图案设计、色彩搭配都得从头学起。”拉毛叶忠还记得,一些新图案因为不会配色,绣出来总是缺少层次感。外出学习取经、自己报班学习,她一边琢磨一边尝试,摸着石头过河。招聘的绣娘虽没有工作经验,但多多少少有些藏绣基础。经过培训,大家很快上手。

  付出终有回报。公司的藏绣作品《释迦牟尼》在2010年获得中国非遗博览会铜奖,《千手千眼观音菩萨》获得2014年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

  “事实证明,藏绣是能够得到认可的!”这些荣誉带给父女二人极大的信心。拉毛叶忠更加积极地带着公司的产品奔赴省内外参加展览。渐渐地,藏绣有了知名度,一些产品远销美国、日本。

  作品还是产品?

  创业之初,拉毛叶忠将创新的第一步放在丝线上。

  “我们当地的丝线只有七八种颜色,到了苏州一看,单就绿色,就有二十多种……”

  苏州的蚕丝线为拉毛叶忠的藏绣注入了新的灵魂。就在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碰撞的过程中,拉毛叶忠设计研发的“藏绣杯垫”“藏绣摆件”“藏绣香包”“藏绣挂件”等产品受到市场青睐,在杭州、南京等地都有了合作店面。

  订单越来越多,公司的发展渐渐步入正轨。就在所有人都觉得拉毛叶忠要撸起袖子大干一场的时候,2017年,“意外”再次发生。

  “放着好好的产品不做”的拉毛叶忠和父亲仁青加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藏绣行业领域创作出一幅具有高水准与影响力的代表性作品——《格萨尔藏绣长卷》。

  面对众人的不解,拉毛叶忠始终坚持父亲的观点:产品卖得好,可以用于公司的运转,但想让藏绣真正走出去,让社会大众知道藏绣的存在,还是得靠作品。

  毫无疑问,在拉毛叶忠看来,《格萨尔藏绣长卷》就是这样一幅作品。

  “我之前只是听过故事片段,并没有系统了解,为了保证作品的准确性,特意聘请国内格萨尔学专家参与研发项目。从故事架构到组织画师绘制出长达268米的底稿,整整用了两年时间,2019年,这个投资上千万元的项目终于启动。”

  268米的长卷对场地和绣架的要求很高,特别是两块画布绣完后如何巧妙地“合二为一”成为摆在拉毛叶忠面前的一道难题。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特意对绣法进行改进,进行无痕嵌接。另外,学习外地先进经验,对绣架的宽度、高度进行调整,使其更合适绣娘的刺绣习惯。值得一提的是,长卷不仅仅有藏绣,还能看到盘绣、马尾绣和蒙古族刺绣等多种技艺。目前,这幅长卷已完成210多米,我们争取年内完成。”

22

拉毛叶忠在制作藏绣作品。 才贡加 摄

  我还是我们?

  1986年,拉毛叶忠出生在一个普通的藏族家庭。得益于仁青加精湛的手艺和出色的经济头脑,一家人的生活靠着几处服装加工店倒也过得下去。

  十几岁时,跟藏绣一样“养在深闺”的拉毛叶忠第一次走出大山,来到成都。真正的挫折感也从此刻开始。

  离开家乡,良好的生活条件所带来的光环逐渐黯淡。短暂的务工生涯让原本文化程度不高的她变得自卑、胆怯,甚至因为不会说普通话,一度拒绝跟他人交流。也许是因为骨子里那股不服输的劲头,看着身边活泼开朗的同龄人,她下定决心改变自己,第一步便是从学习汉字开始。

  “我当时写日记,一个字一个字地向别人请教。后来有个姐姐愿意教我拼音,我一下班就去找她‘补课’。”

  这段特殊的“求学”经历为拉毛叶忠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她意识到提升自己的重要性。

  2015年,一个看起来顺理成章的选择再次摆在拉毛叶忠面前:市场需求与日俱增,公司规模急需扩大。

  但拉毛叶忠跟仁青加却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回村创业,在家门口办起了贵南县仁青藏文化艺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这几年我一直在想,藏绣为什么发展得这么缓慢?我觉得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太倾向经营一家企业,而不是去传承这门艺术。我们必须做一些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藏绣,认识藏绣,喜欢藏绣。”

  正如仁青加所说得那样,为了提高技术,父女二人不仅把公司变成了藏绣研发基地,通过“公司+农户”的模式,吸引数百名妇女从事藏绣生产,还带着员工走南闯北,参观学习。苏绣、蜀绣……每到一处,都虚心求教。希望以他人之长,补己之短。

  “在我们牧区,妇女普遍文化程度较低,缺乏走出去的机会和视野。”在跟绣娘打交道的过程中,拉毛叶忠意识到,技能培训固然重要,但最关键的问题还在脑子。“除了一份稳定的收入,我更想让她们意识到如何让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

  同样作为女性,拉毛叶忠更加关心绣娘的成长。为了让公司的绣娘多看看外面的世界,常去外地参观学习的拉毛叶忠带着她们组团取经。目的很简单,就是让大家看看外地的绣娘是怎么生活,怎么工作。

  同样住在德芒村的银措今年44岁,记者看到她时,她正忙着为《格萨尔藏绣长卷》“添砖加瓦”。

  “以前为了贴补家用,农闲时就去县上当小工,一年也就干两三个月。”基地成立后,她就加入其中。几年下来,手艺早已精进不少,一年收入4万元左右。

  “靠着自己的手艺,我也能挣钱养家。”对于绣娘更措来说,这份家门口的工作,不仅让自己的生活更有保障,也让自己更有底气。

  对于生活在偏远牧区的普通女性来说,努力是否真的能够改变自己的人生?

  在拉毛叶忠看来,也许她一个人的成功是个例外,但一群人的成功就不是例外。她的梦想不仅仅是让藏绣走出高原,也想让更多的绣娘走出沙沟,像她一样有机会走向更大的舞台,去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

  “那如何形容你和藏绣的关系呢?”采访最后,记者问道。

  “我想就像是鱼和水,我离不开它……”

  采访手记:拉毛叶忠的背包

  说起喜欢看书的习惯,拉毛叶忠从随身携带的背包里掏出了两本书。顺手拿出来的还有一本日记本,用来记录每日心得;一本速写本,一有空闲就画几张草稿;一本记事本,写满了每天需要处理的工作,以及精确到小时的每日规划。

  从一个文化程度不高的藏族女孩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贵南藏绣代表性传承人,拉毛叶忠的人生剧本充满传奇色彩。在采访她之前,我的心中充满着疑问,为什么是她?她靠什么取得这样的成绩?可看着她包里的东西,我好像已经找到了答案。

  出生偏远地区、未受过高等教育,这样的人物设定,放在任何剧情中,都不是一个能够轻轻松松取得成功的角色。如果说跟藏绣结缘、从事这一行业跟家庭环境密不可分,那从无数从业者中脱颖而出、带着藏绣走向更大舞台,离不开拉毛叶忠自己的努力。

  在刚刚过去的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青年要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展现青春作为、彰显青春风采、贡献青春力量,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听拉毛叶忠讲述藏绣传承、发展的过程,一条她个人的成长轨迹在我脑海中渐渐清晰:年少时的懵懂自卑、成年后的刻苦努力、立业后的不忘初心……她徘徊过、犹豫过,可骨子里那股不服输的劲儿从未让她放弃过。从她身上,我们不仅看到当代女性敢于追梦的奋斗风采,也能感受到当代青年自信自强、刚健有为的精神风貌。

  “学莫便乎近其人。”榜样,是行动的力量。期待着更多年轻人像拉毛叶忠一样,懂青海、爱青海、兴青海,在建设现代化新青海实践中书写精彩人生。

推荐阅读
陈刚在青海民族大学讲授思政课
陈刚:全力做好迎接旅游旺季各项准备工作
万人畅游青海湖文旅融合系列活动启幕
“五一”假期这场生态摄影展等你来打卡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2023年度媒体社会责任报告
2024年天空之镜茶卡盐湖景区开园试运营公告
青海西宁:举办第二届基层理论宣讲大赛
青海西宁:全城大清洗 擦靓城市颜值
24H热点
【文化中国行】体验河湟文化 畅游平安古驿
【祖国好 家乡美】“新家新面貌让人心情敞亮!”
【祖国好 家乡美】“村子发展得好,我们也跟着享福”
【文化中国行】来豹街,感受“爆街”
【筑梦现代化 共绘新图景】烛光,逐光——记青海大...
打造西宁市区“2公里充电服务圈”
【筑梦现代化 共绘新图景·劳动者之歌】追光逐日“...
【祖国好 家乡美】“让隆宝一直这样美下去!”
赏花游湖品文化 真金白银消费热
“五一”假期 加西公路二标段建设正酣
热点图片
【文化中国行】体验河湟文化 畅游平安古驿
【文化中国行】体验...
【祖国好 家乡美】“新家新面貌让人心情敞亮!”
【祖国好 家乡美】“...
【祖国好 家乡美】“村子发展得好,我们也跟着享福”
【祖国好 家乡美】“...
【文化中国行】来豹街,感受“爆街”
【文化中国行】来豹...
【筑梦现代化 共绘新图景】烛光,逐光——记青海大学人文学院教师梁玉金
【筑梦现代化 共绘新...
打造西宁市区“2公里充电服务圈”
打造西宁市区“2公里...
【筑梦现代化 共绘新图景·劳动者之歌】追光逐日“闯”新路——记青海中控太阳能发电有限公司总经理、高级工程师、技师刘文闯
【筑梦现代化 共绘新...
【祖国好 家乡美】“让隆宝一直这样美下去!”
【祖国好 家乡美】“...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img

【筑梦现代化 共绘新图景】不被定义的藏绣人生
——记青海省贵南县仁青藏文化艺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技术总监拉毛叶忠

青海日报
2024-05-06 10:49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全文
img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img

【筑梦现代化 共绘新图景】不被定义的藏绣人生
——记青海省贵南县仁青藏文化艺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技术总监拉毛叶忠

青海日报
2024-05-06 10:49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发送给朋友、保存图片

【筑梦现代化 共绘新图景】不被定义的藏绣人生
——记青海省贵南县仁青藏文化艺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技术总监拉毛叶忠

  • 2024-05-06 10:49:06
  • 来源:青海日报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5月2日,记者来到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沙沟乡德芒村,想采访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贵南县仁青藏文化艺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技术总监拉毛叶忠。当车子停在一处藏家小院门口时,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了记者眼前——仁青加。几年前,记者曾采访过这个擅长藏绣的手艺人。

  “这是我的女儿!”看着一旁高挑的拉毛叶忠,仁青加笑意盈盈。

  这注定是个关于传承的故事。

11

拉毛叶忠正在和绣娘交流绣法。咸文静 摄

  藏服还是藏绣?

  二十多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拉毛叶忠和父亲仁青加走进了成都的一家展馆,一幅幅精美的刺绣作品让本就熟悉藏绣的父女二人大开眼界。

  看着眼前精致的绣品,拉毛叶忠的脑海里萌生了这样一个念头:能不能像这样把藏绣从藏服上拿下来?

  远看一幅画,近看是针线。提起藏绣,很多人最先想起的是藏族女性戴在头上的辫套。作为装饰的藏绣虽然出彩,却没有摆进展柜当“主演”的机会。

  拉毛叶忠的想法与仁青加不谋而合。沙沟乡是贵南藏绣的发源地。这门手艺,似乎早已流淌在当地人的血脉中。可历经多年风雨,藏绣却依旧“养在深闺人未识”。此时,虽然仁青加的藏服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但他一直没有忘记几年前创业的初心,甚至目标更加坚定:要让大家知道,藏绣并不只是在辫套上。

  “藏服做得好好的,咋就要转行?”

  “做藏绣?能挣钱吗?”

  就这样,在亲戚朋友的质疑声中,拉毛叶忠和父亲专门招聘绣娘,把藏族服饰上的刺绣样式转移到一块块画布上,也把自然风光、野生动物通过藏绣展现出来。

  内容丰富了,问题也接踵而至。

  “由于考虑得不够周全,一开始很吃力,缺资金更缺技术。图案设计、色彩搭配都得从头学起。”拉毛叶忠还记得,一些新图案因为不会配色,绣出来总是缺少层次感。外出学习取经、自己报班学习,她一边琢磨一边尝试,摸着石头过河。招聘的绣娘虽没有工作经验,但多多少少有些藏绣基础。经过培训,大家很快上手。

  付出终有回报。公司的藏绣作品《释迦牟尼》在2010年获得中国非遗博览会铜奖,《千手千眼观音菩萨》获得2014年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

  “事实证明,藏绣是能够得到认可的!”这些荣誉带给父女二人极大的信心。拉毛叶忠更加积极地带着公司的产品奔赴省内外参加展览。渐渐地,藏绣有了知名度,一些产品远销美国、日本。

  作品还是产品?

  创业之初,拉毛叶忠将创新的第一步放在丝线上。

  “我们当地的丝线只有七八种颜色,到了苏州一看,单就绿色,就有二十多种……”

  苏州的蚕丝线为拉毛叶忠的藏绣注入了新的灵魂。就在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碰撞的过程中,拉毛叶忠设计研发的“藏绣杯垫”“藏绣摆件”“藏绣香包”“藏绣挂件”等产品受到市场青睐,在杭州、南京等地都有了合作店面。

  订单越来越多,公司的发展渐渐步入正轨。就在所有人都觉得拉毛叶忠要撸起袖子大干一场的时候,2017年,“意外”再次发生。

  “放着好好的产品不做”的拉毛叶忠和父亲仁青加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藏绣行业领域创作出一幅具有高水准与影响力的代表性作品——《格萨尔藏绣长卷》。

  面对众人的不解,拉毛叶忠始终坚持父亲的观点:产品卖得好,可以用于公司的运转,但想让藏绣真正走出去,让社会大众知道藏绣的存在,还是得靠作品。

  毫无疑问,在拉毛叶忠看来,《格萨尔藏绣长卷》就是这样一幅作品。

  “我之前只是听过故事片段,并没有系统了解,为了保证作品的准确性,特意聘请国内格萨尔学专家参与研发项目。从故事架构到组织画师绘制出长达268米的底稿,整整用了两年时间,2019年,这个投资上千万元的项目终于启动。”

  268米的长卷对场地和绣架的要求很高,特别是两块画布绣完后如何巧妙地“合二为一”成为摆在拉毛叶忠面前的一道难题。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特意对绣法进行改进,进行无痕嵌接。另外,学习外地先进经验,对绣架的宽度、高度进行调整,使其更合适绣娘的刺绣习惯。值得一提的是,长卷不仅仅有藏绣,还能看到盘绣、马尾绣和蒙古族刺绣等多种技艺。目前,这幅长卷已完成210多米,我们争取年内完成。”

22

拉毛叶忠在制作藏绣作品。 才贡加 摄

  我还是我们?

  1986年,拉毛叶忠出生在一个普通的藏族家庭。得益于仁青加精湛的手艺和出色的经济头脑,一家人的生活靠着几处服装加工店倒也过得下去。

  十几岁时,跟藏绣一样“养在深闺”的拉毛叶忠第一次走出大山,来到成都。真正的挫折感也从此刻开始。

  离开家乡,良好的生活条件所带来的光环逐渐黯淡。短暂的务工生涯让原本文化程度不高的她变得自卑、胆怯,甚至因为不会说普通话,一度拒绝跟他人交流。也许是因为骨子里那股不服输的劲头,看着身边活泼开朗的同龄人,她下定决心改变自己,第一步便是从学习汉字开始。

  “我当时写日记,一个字一个字地向别人请教。后来有个姐姐愿意教我拼音,我一下班就去找她‘补课’。”

  这段特殊的“求学”经历为拉毛叶忠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她意识到提升自己的重要性。

  2015年,一个看起来顺理成章的选择再次摆在拉毛叶忠面前:市场需求与日俱增,公司规模急需扩大。

  但拉毛叶忠跟仁青加却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回村创业,在家门口办起了贵南县仁青藏文化艺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这几年我一直在想,藏绣为什么发展得这么缓慢?我觉得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太倾向经营一家企业,而不是去传承这门艺术。我们必须做一些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藏绣,认识藏绣,喜欢藏绣。”

  正如仁青加所说得那样,为了提高技术,父女二人不仅把公司变成了藏绣研发基地,通过“公司+农户”的模式,吸引数百名妇女从事藏绣生产,还带着员工走南闯北,参观学习。苏绣、蜀绣……每到一处,都虚心求教。希望以他人之长,补己之短。

  “在我们牧区,妇女普遍文化程度较低,缺乏走出去的机会和视野。”在跟绣娘打交道的过程中,拉毛叶忠意识到,技能培训固然重要,但最关键的问题还在脑子。“除了一份稳定的收入,我更想让她们意识到如何让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

  同样作为女性,拉毛叶忠更加关心绣娘的成长。为了让公司的绣娘多看看外面的世界,常去外地参观学习的拉毛叶忠带着她们组团取经。目的很简单,就是让大家看看外地的绣娘是怎么生活,怎么工作。

  同样住在德芒村的银措今年44岁,记者看到她时,她正忙着为《格萨尔藏绣长卷》“添砖加瓦”。

  “以前为了贴补家用,农闲时就去县上当小工,一年也就干两三个月。”基地成立后,她就加入其中。几年下来,手艺早已精进不少,一年收入4万元左右。

  “靠着自己的手艺,我也能挣钱养家。”对于绣娘更措来说,这份家门口的工作,不仅让自己的生活更有保障,也让自己更有底气。

  对于生活在偏远牧区的普通女性来说,努力是否真的能够改变自己的人生?

  在拉毛叶忠看来,也许她一个人的成功是个例外,但一群人的成功就不是例外。她的梦想不仅仅是让藏绣走出高原,也想让更多的绣娘走出沙沟,像她一样有机会走向更大的舞台,去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

  “那如何形容你和藏绣的关系呢?”采访最后,记者问道。

  “我想就像是鱼和水,我离不开它……”

  采访手记:拉毛叶忠的背包

  说起喜欢看书的习惯,拉毛叶忠从随身携带的背包里掏出了两本书。顺手拿出来的还有一本日记本,用来记录每日心得;一本速写本,一有空闲就画几张草稿;一本记事本,写满了每天需要处理的工作,以及精确到小时的每日规划。

  从一个文化程度不高的藏族女孩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贵南藏绣代表性传承人,拉毛叶忠的人生剧本充满传奇色彩。在采访她之前,我的心中充满着疑问,为什么是她?她靠什么取得这样的成绩?可看着她包里的东西,我好像已经找到了答案。

  出生偏远地区、未受过高等教育,这样的人物设定,放在任何剧情中,都不是一个能够轻轻松松取得成功的角色。如果说跟藏绣结缘、从事这一行业跟家庭环境密不可分,那从无数从业者中脱颖而出、带着藏绣走向更大舞台,离不开拉毛叶忠自己的努力。

  在刚刚过去的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青年要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展现青春作为、彰显青春风采、贡献青春力量,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听拉毛叶忠讲述藏绣传承、发展的过程,一条她个人的成长轨迹在我脑海中渐渐清晰:年少时的懵懂自卑、成年后的刻苦努力、立业后的不忘初心……她徘徊过、犹豫过,可骨子里那股不服输的劲儿从未让她放弃过。从她身上,我们不仅看到当代女性敢于追梦的奋斗风采,也能感受到当代青年自信自强、刚健有为的精神风貌。

  “学莫便乎近其人。”榜样,是行动的力量。期待着更多年轻人像拉毛叶忠一样,懂青海、爱青海、兴青海,在建设现代化新青海实践中书写精彩人生。

作者 咸文静 才贡加
编辑:李家奕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