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你见过长江源头是什么样吗?你知道长江的第一个湾在哪儿吗?你挑战过海拔4000米以上的生活环境吗?你听说过保护可可西里藏羚的英雄故事吗?……如果你的答案都是“No”,那么这个夏天,你一定不能错过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去吹一吹那里的风,听听那里为保护生态不惜献出生命的英雄故事。

长江第一湾。

藏羚羊。 图片均由治多县委宣传部提供
这里是万里长江第一县
治多素有“万里长江第一县”的美誉,地处青海省西南部,西接新疆、西藏,北与曲麻莱县、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毗邻,南与玉树州杂多县为界。境内的可可西里是青藏高原唯一的世界自然遗产地,也是全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野生动植物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在青藏高原乃至中国、亚洲和全球生态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治多县是全国人均占有面积最大、生态位置最为重要的县城,素有长江之源、动物王国、嘉洛宝地之美誉。
过去一年,治多县聚力绿色发展,生态治多绿色底色更为浓郁深厚。实施了自然教育讲堂等宣教设施项目,打造杰桑·索南达杰红色生态教育基地,实施高海拔城镇造林绿化示范推广和乔木造林项目,探索建立了“生态管护员+”管理新模式等。为了生态环境持续好转,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治多县加快构建区域生态保护体系,探索以生态保护、绿色产业、绿色消费和绿色政策为主要内容的“绿色新政”,建立健全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和奖惩机制,统筹好冰川雪山、湖泊湿地、高寒草甸等生态系统保护,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持续巩固,人居环境质量不断提升。
过去一年,治多县县域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30天以上,重要湖泊、河流水质达标率100%,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生态理念深入人心,生物多样性越来越丰富,处处呈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绿色发展势头正旺。
依托好山好水,治多县主动融入玉树州创建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主供区建设战略,不断加强生态畜牧业发展根基,全县牲畜存栏达到30万(头、只),出栏率达21%;完成发放草原生态奖补资金2.03亿元,筹措资金为113名基层防疫员、2万名脱贫群众和不增反减户购买意外保险;多彩乡达生村、治渠乡江庆村两处良种牦牛繁育基地获得“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治渠乡同卡村获批《种畜禽生产经营(青海高原型藏羊)许可证》。紧扣“百千万产业工程”任务要求,治多县打造了一批“三要素”全面整合的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培育了42个联户经营和32个家庭牧场,审核通过县域全境有机畜牧业养殖认证,为畜牧业畜产品贴上了“金色名片”。
长江第一湾唯美如画
长江从治多县向东倾泻而下,有一个气度不凡的名称叫通天河。提到通天河,很多人想到的是《西游记》唐僧师徒西天取经路上的最后一难——“通天河遇鼋湿经书”。它虽出现在神话故事里,但也确实存在于治多县。
通天河流域有“万里长江第一湾”,位于治多县立新乡叶青村,长江流经此地,形成近360度的弧形,不管是看江河还是看风景,这里在整个长江流域的众多景点中都独具特色、无比壮观。
叶青村位于立新乡北偏西方向,距离州政府所在地125公里,平均海拔4250米。叶青村是治多县人文景观最多、虫草产量最大的一个纯牧业村社,这里古墓岩画遍地,游牧文化厚重,生态环境优美,是近年来治多县委县政府重点打造的地标性旅游品牌之一。
走进“万里长江第一湾”景区,眼前静静流淌的便是全长6397公里,孕育了华夏文明的长江。长江流经我国11个省级行政区,翻山越岭奔向东海时一路弯弯拐拐甚多,为什么位于叶青村的弯道敢称“万里长江第一湾”?
登上观景台,你会看到答案。从“万里长江第一湾”景区的山上俯瞰,整个通天河流域地形奇异,景色壮观。这里由三大神山簇拥形成,湍流不息的通天河环绕山体构成一个完美的弧度,形成了“万里长江第一湾”。俯瞰“万里长江第一湾”,苍翠青山林木尽染,环抱“万里长江第一湾”,风景如画,美不胜收。
从2017年开始,治多县规划并实施“万里长江第一湾”旅游项目,建设了木栈道、观景平台以及生态园、宾馆、广场、太阳能光伏独立供电、石碑、水上乐园等。景区运营以来,吸引了省内外大量的旅游和摄影爱好者。自此,“万里长江第一湾”这个生态旅游地标成为叶青村除了畜牧业和虫草以外的第三个支柱型产业,带动当地群众实现稳步增收。
2020年,叶青村被列入青海、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2021年被列入乡村振兴“百乡千村”示范村之一。
重走英雄路感受英雄故事
长江源头和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都在治多县境内,治多县土地总面积8万多平方公里,有近5万平方公里是被称为“生命禁区”的“无人区”,但因丰富的植被资源和生物多样性,自古以来就是野生动物栖息繁衍的王国,也是藏羚羊的天堂。
藏羚羊娇弱而又顽强,在这片生命禁区能自由奔跑,繁衍生息。因其毛绒优质,被称为“软黄金”,曾遭到大批猎杀。这几年,随着保护力度的加强,藏羚羊种群得到明显恢复。
治多县索加乡是杰桑·索南达杰的故乡,也是可可西里所在地,是全国平均海拔最高的地方,全域面积约6.5万平方公里,其中含可可西里4.5万平方公里。
30年前,杰桑·索南达杰为了保护藏羚羊在可可西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人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匍匐于地,右手持枪,左手拉枪栓,怒目圆睁,在零下40摄氏度的风雪里冻成一尊冰雕。
1995年10月,“可可西里省级自然保护区”成立。1996年5月,可可西里第一个自然保护站奠基,并于次年9月建成使用,为了纪念索南达杰,这个站便以他的名字命名。“索南达杰保护站”是可可西里地区建站最早的保护站,主要任务是接待游客与救治藏羚羊。1996年,索南达杰被国家环保局、林业部授予“环保卫士”称号。1997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可可西里升格为“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为中国第一个为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物藏羚羊而设置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索南达杰用生命厚植这片净土,给这片土地留下了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多年来,经过一代代治多人的接力守护,藏羚羊栖息的家园呈现出一派宁静与祥和的景象。藏羚羊恢复到了7万余只,整个种群恢复到30余万只。
为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省委部署,聚焦玉树州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对标高原精神文化展示区目标,努力把索加打造成为国家级红色教育基地,2021年起,治多县全面启动“红色索加·生态高地”生态文明建设保护传承工作。
“红色索加”是一种象征,象征着在高原大地的党员干部始终坚守初心,不怕艰苦,勇往直前;“红色索加”更是一种精神,是一种传承,如同一面鲜红的旗帜,在高原大地上迎风飘扬,激励着一代代治多的干部群众奋勇前进。
近年来,治多县通过打造“长江之源”“英雄家园”“万里长江第一湾”等多个文化旅游品牌,先后荣获“中国最美文化旅游示范县”“中国最美文化旅游名县”等荣誉称号,生态旅游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