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时评 党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创 视频 省委文件 新闻 政务 旅游 生态 体育 专题 图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藏文网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青海文化
【文化中国行】母女匠心 织就锦绣路——“非遗在青海”系列报道之十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陶 然
发布时间:2024-06-02 07:37:22
编辑:王易
1717278649403

  乔应菊制作的《唐蕃古道》堆绣作品。

1717278672403

  母女共同传承湟中堆绣。受访者供图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5月20日,西宁市湟中区的乔应菊堆绣工作室里,乔应菊正在一边创作新的文创产品,一边指导学员制作最新的堆绣订单。

  乔应菊是青海省工艺美术大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湟中堆绣代表性传承人。走进陈列室,胸针、堆绣笔记本、吉祥八宝珍稀动物摆件……整齐地陈列着。乔应菊一一拂过这些堆绣代表作,讲述每一件作品里藏着的精巧设计。走到一幅名为《唐蕃古道》的作品前,乔应菊停下脚步:“这幅作品创作于2018年,取材于文成公主进藏的历史故事,长7米、宽90公分,是耗时长、受国内外关注与认可的一件作品。”

  湟中堆绣技艺的独特魅力在于高纯度色彩对比调和带来的视觉感受,更在于其作品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湟中堆绣艺术是塔尔寺“艺术三绝”之一,与塔尔寺的壁画、酥油花同负盛名,2008年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湟中堆绣最初由刺绣艺术发展而来,是汉藏文化融合的艺术产物,它的内容和形式独具青海地方特色,加上其制作技法精湛,是藏族工艺美术的主要形式之一。

  “堆绣有400多年历史,堆绣艺术品具有色彩艳丽、层次分明、神态逼真、生动活泼的特点,是青海宝贵的文化遗产。”年逾花甲的乔应菊,多年来致力于传承发展湟中堆绣技艺,推动民族文化瑰宝登上国际舞台。

  乔应菊从小喜爱艺术,涉猎工笔画、刺绣、剪纸等民间艺术。1991年开始,在学习湟中堆绣技艺和绣法的过程中,她一方面传承传统藏传堆绣唐卡的技艺,另一方面拓展了堆绣的题材空间,用堆绣技艺呈现中国古典文学、花鸟景观以及青海地方民俗和民族人物等,形成了特有的堆绣造型和配色视角,制作出《仕女图》《大观园》《彩云追月》等堆绣作品,她带着这些作品去过荷兰、德国、比利时等国家,收获了不少国外“粉丝”。

  在乔应菊看来,湟中堆绣不仅是手艺,更是传承百年的文化。于是,她决定创办工作室,以非遗传承促进产业发展,带动非遗人才培养。

  “堆绣看似简单,其实是一个非常细腻的手艺,剪、贴、堆、染等工序一步都不能少,而且每一片丝缎的叠加都是手工完成,没有机器可以替代。老祖宗的手艺不能丢,需要我们一代接着一代传承好。”

  20多年来,乔应菊先后招收近千名学员,其中不乏残疾人。张淑贞就是其中一位,她随乔应菊学习5年后,成为工作室的管理员,负责验收绣娘的绣品。至今,乔应菊已培训100多名残疾人,帮助12名残疾人居家就业。

  乔应菊的女儿柳晴雯,受母亲熏陶,从小喜爱湟中堆绣。2017年,柳晴雯和母亲创办湟中锦绣轩艺术传播有限公司,专注于湟中堆绣的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

  柳晴雯说:“在守住传统手艺精髓的前提下,创新是非遗传承的必经之路,要紧跟时代需求,利用网络平台,捕捉消费群体的变化趋势。在这一点上,我和母亲刚好可以互补。”

  柳晴雯跟随母亲系统学习堆绣技艺的同时,广泛收集传统纹样、整理资料,于2019年建立数据库,对1000多幅堆绣传统图样进行数字化保护。同年,以“公司+工坊+农户”的模式在上五庄镇成立堆绣工坊,帮助100多名绣娘通过专业技能培训,实现指尖艺术向指尖经济的转化。

  2021年,柳晴雯组建堆绣创意研发团队,邀请武汉理工大学、青海省博物馆等单位产学研合作,研发出120件以堆绣为元素的文创产品,不断探索文创赋能文旅的路径。

  不同于母亲以往单纯的制作、销售产品,柳晴雯开通网上销售渠道,借助自媒体平台推广堆绣制作技艺,通过服务、体验以及展览、演出等非遗融合项目,让传统技艺走进大众生活。

  柳晴雯着力培养“精工绣娘-创意绣娘-普工绣娘”的人才梯队,让老艺人更专注传统技艺,年轻艺人尝试创新,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也因此柳晴雯入选西宁市“引才聚才555计划”培养人才,成为湟中堆绣西宁市代表性传承人。

  湟中堆绣在两代人的传与承之间,讲述着两代人关于文化的执着与守护、自信与求索的故事。

推荐阅读
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陈刚主持
陈刚在省委社会工作部、省信访局调研
青海西宁:城乡学生“手拉手” 共庆六一儿童节
尖扎:红领巾爱祖国·争当爱家乡的新时代好队员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许可信息
关于6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问题的通报
青海海东:民和中川的特殊“六一”儿童节
西宁市水井巷小学:庆六一 集市义卖
24H热点
【文化中国行】母女匠心 织就锦绣路——“非遗在青...
5.2亿元!青海省下达资金支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第五届昌耀诗歌奖终评结果出炉
青海湖“同宝山杯”第八届拉伊大赛在都兰开赛
【文化中国行】隆务河之变
特色文创,赋能青海文旅高质量发展 ——第二十届中...
央视《三餐四季》正式拍摄进入倒计时
【文化中国行】祁喜春:让非遗传承活起来
第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上黄南亮“绝活”“百鹤...
央视《三餐四季》将通过空镜展示西宁城市风貌
热点图片
开开心心过“六一”
开开心心过“六一”
青海海东:民和中川的特殊“六一”儿童节
青海海东:民和中川...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疾风知劲草 破浪再前行——前4月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运行分析
【新时代 新征程 新...
携手津门故里 跨越山海相约——青海赴天津市宣传推介暨项目招商活动见闻
携手津门故里 跨越山...
【祖国好 家乡美】播撒希望的种子
【祖国好 家乡美】播...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生态注“颜” 产业提“价”——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样板系列调研之六
【新时代 新征程 新...
筑梦红领巾 争做好队员——青海省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暨新队员入队仪式省级示范活动见闻
筑梦红领巾 争做好队...
青海西宁:废旧车站变露营基地 湟源“巧改善用”助力乡村游
青海西宁:废旧车站...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img

【文化中国行】母女匠心 织就锦绣路——“非遗在青海”系列报道之十

青海日报
2024-06-02 07:37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全文
img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img

【文化中国行】母女匠心 织就锦绣路——“非遗在青海”系列报道之十

青海日报
2024-06-02 07:37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发送给朋友、保存图片

【文化中国行】母女匠心 织就锦绣路——“非遗在青海”系列报道之十

  • 2024-06-02 07:37:22
  • 来源:青海日报
1717278649403

  乔应菊制作的《唐蕃古道》堆绣作品。

1717278672403

  母女共同传承湟中堆绣。受访者供图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5月20日,西宁市湟中区的乔应菊堆绣工作室里,乔应菊正在一边创作新的文创产品,一边指导学员制作最新的堆绣订单。

  乔应菊是青海省工艺美术大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湟中堆绣代表性传承人。走进陈列室,胸针、堆绣笔记本、吉祥八宝珍稀动物摆件……整齐地陈列着。乔应菊一一拂过这些堆绣代表作,讲述每一件作品里藏着的精巧设计。走到一幅名为《唐蕃古道》的作品前,乔应菊停下脚步:“这幅作品创作于2018年,取材于文成公主进藏的历史故事,长7米、宽90公分,是耗时长、受国内外关注与认可的一件作品。”

  湟中堆绣技艺的独特魅力在于高纯度色彩对比调和带来的视觉感受,更在于其作品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湟中堆绣艺术是塔尔寺“艺术三绝”之一,与塔尔寺的壁画、酥油花同负盛名,2008年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湟中堆绣最初由刺绣艺术发展而来,是汉藏文化融合的艺术产物,它的内容和形式独具青海地方特色,加上其制作技法精湛,是藏族工艺美术的主要形式之一。

  “堆绣有400多年历史,堆绣艺术品具有色彩艳丽、层次分明、神态逼真、生动活泼的特点,是青海宝贵的文化遗产。”年逾花甲的乔应菊,多年来致力于传承发展湟中堆绣技艺,推动民族文化瑰宝登上国际舞台。

  乔应菊从小喜爱艺术,涉猎工笔画、刺绣、剪纸等民间艺术。1991年开始,在学习湟中堆绣技艺和绣法的过程中,她一方面传承传统藏传堆绣唐卡的技艺,另一方面拓展了堆绣的题材空间,用堆绣技艺呈现中国古典文学、花鸟景观以及青海地方民俗和民族人物等,形成了特有的堆绣造型和配色视角,制作出《仕女图》《大观园》《彩云追月》等堆绣作品,她带着这些作品去过荷兰、德国、比利时等国家,收获了不少国外“粉丝”。

  在乔应菊看来,湟中堆绣不仅是手艺,更是传承百年的文化。于是,她决定创办工作室,以非遗传承促进产业发展,带动非遗人才培养。

  “堆绣看似简单,其实是一个非常细腻的手艺,剪、贴、堆、染等工序一步都不能少,而且每一片丝缎的叠加都是手工完成,没有机器可以替代。老祖宗的手艺不能丢,需要我们一代接着一代传承好。”

  20多年来,乔应菊先后招收近千名学员,其中不乏残疾人。张淑贞就是其中一位,她随乔应菊学习5年后,成为工作室的管理员,负责验收绣娘的绣品。至今,乔应菊已培训100多名残疾人,帮助12名残疾人居家就业。

  乔应菊的女儿柳晴雯,受母亲熏陶,从小喜爱湟中堆绣。2017年,柳晴雯和母亲创办湟中锦绣轩艺术传播有限公司,专注于湟中堆绣的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

  柳晴雯说:“在守住传统手艺精髓的前提下,创新是非遗传承的必经之路,要紧跟时代需求,利用网络平台,捕捉消费群体的变化趋势。在这一点上,我和母亲刚好可以互补。”

  柳晴雯跟随母亲系统学习堆绣技艺的同时,广泛收集传统纹样、整理资料,于2019年建立数据库,对1000多幅堆绣传统图样进行数字化保护。同年,以“公司+工坊+农户”的模式在上五庄镇成立堆绣工坊,帮助100多名绣娘通过专业技能培训,实现指尖艺术向指尖经济的转化。

  2021年,柳晴雯组建堆绣创意研发团队,邀请武汉理工大学、青海省博物馆等单位产学研合作,研发出120件以堆绣为元素的文创产品,不断探索文创赋能文旅的路径。

  不同于母亲以往单纯的制作、销售产品,柳晴雯开通网上销售渠道,借助自媒体平台推广堆绣制作技艺,通过服务、体验以及展览、演出等非遗融合项目,让传统技艺走进大众生活。

  柳晴雯着力培养“精工绣娘-创意绣娘-普工绣娘”的人才梯队,让老艺人更专注传统技艺,年轻艺人尝试创新,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也因此柳晴雯入选西宁市“引才聚才555计划”培养人才,成为湟中堆绣西宁市代表性传承人。

  湟中堆绣在两代人的传与承之间,讲述着两代人关于文化的执着与守护、自信与求索的故事。

作者 陶 然
编辑:王易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