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时评 党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创 视频 省委文件 新闻 政务 旅游 生态 体育 专题 图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藏文网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聚焦青海
【文化中国行】一城文脉藏春秋
——走进丹噶尔古城系列报道之二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王十梅 辛元戎
发布时间:2024-06-07 07:53:15
编辑:马燕燕
湟源文庙内景。王十梅 摄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历史镌刻着一座城市的“根”,文化凝聚着一座城市的“魂”。青海历史文化名城湟源县之所以出众,除去它自古以来扼丝绸南路要隘,据唐蕃古道要冲,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的战略位置,以及明清以来多民族商贸中心的经济地位,还有其独特的文化气质。因为地处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交汇地,湟源县城丹噶尔不仅拥有厚重的民族文化、商业文化等,还有贯穿古城历史的绵长的文脉。

  湟源县曾是赵充国、邓训、黑齿常之、哥舒翰、刘敏宽、年羹尧、岳钟琪、杨应琚、胡秉虔等能臣名将停留过的地方,也是李白、杜甫、高适、吕温、宗泐、杨揆、文孚等文人墨客以诗词歌咏过的地方。穿行经纬交织的丹噶尔古城街巷,寻访藏身于民居院落的人文气息,聆听流传在街头巷尾的名人轶事,其悠远厚重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丹噶尔古城大什字北,湟源文庙与湟源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及劝学所紧密相连,自成一体。其建筑古朴典雅、雄伟壮观,颇具江南风韵。今湟源县城关第一小学与三者紧密相连,学生的诵读声常穿透古建筑群,回荡在古城街头,让人仿佛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

  1918年,丹噶尔厅迎来了一位新任知事(官职名),名叫陈泽藩。他为人平和,十分关心丹噶尔的教育事业,于是便动员丹噶尔厅的富商集资,修建了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湟源县文化学者张秉全介绍:“因为陈泽藩是湖南人,所以整个建筑具有南方园林风格。”自此,湟源县揭开了小学教育新的一页。

  与陈泽藩修建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几乎同一时期,丹噶尔厅开设了劝学所(相当于现在的县教育局),湟源鸿儒杨治平成了第一任劝学所所长。杨治平祖籍西安,1866年出生于丹噶尔厅,家中以制靴为生。杨治平聪敏好学、满腹经纶、才学过人,在光绪三十三年曾考取保送礼部授岁贡生,但因为家境贫寒,未能前往京师国子监读书。杨治平对丹噶尔厅的文化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著述颇丰,特别是他编著的《丹噶尔厅志》详细记载了丹噶尔的自然风貌、历史文化等,其内容全面翔实、结构严谨系统,是一部非常珍贵的地方志书。他还兴办教育、注重培养人才,被誉为近代湟源小学教育第一人。因为陈泽藩、杨治平等人的努力,丹噶尔的教育日渐兴盛,后起俊才层出不穷。

  青海民歌《四季歌》的词作者石殿峰和青海著名爱国人士朱绣便是杨治平的得意门生。石殿峰酷爱文学和艺术,他创作的《四季歌》向世人展示了大美青海独特又美妙的风光,传递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至今仍被人们广泛传唱。

  在丹噶尔古城西城壕四横巷,隐藏着一座以木结构为主的两进院落,大门口悬挂着“朱绣故居”四个字。推门而入,院内结构井然、花木扶疏,一股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朱绣一生积极倡导创办实业,兴办文化教育,曾不顾个人安危赴藏谈判,为维护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进入湟源县立第一高等小学,穿过天井,步入二进院,便到了昌耀诗歌馆。院落正中,诗人昌耀半身花岗岩雕塑静立,四周回廊墙壁上写着昌耀的诗歌代表作。昌耀诗歌馆内陈列着昌耀的部分书籍、信件、手稿等。常有慕名而来的文学爱好者到此处“打卡”。昌耀本名王昌耀,出生于湖南常德,被誉为“诗人中的诗人”。湟源县日月藏族乡是昌耀生活多年的地方,在那里,昌耀写下了《丹噶尔》《慈航》《雪。土伯特女人和她的男人及三个孩子之歌》《哈拉库图》等不朽的诗章。因此,昌耀也将湟源视为第二个故乡。昌耀与湟源彼此成就,湟源的历史风貌与人文风情给予他创作灵感。而昌耀也以诗歌回报故乡,让湟源浸满诗意。

  除了陈泽藩、杨治平、朱绣、石殿峰、昌耀,从古至今,湟源县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如民国时期河湟巨富李耀庭、著名画家柴成桂、在法国获得文学博士学位的魏英邦;地方史专家王子贞、青海诗星魏经邦等等,他们的故事流淌在丹噶尔古城的一砖一瓦间,让湟源这座高原古城满是文化的幽香。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他们是一个地方文化命脉和集体记忆的一部分,是他们创造了一方文化,延续了一城文脉。

  “小学堂里台阶多,走出来的秀才多。”如今,每日上学、放学,湟源县城关第一小学的孩子们会沿着历史的痕迹,有序地从劝学所、昌耀诗歌馆和县立第一高等小学进出,向着美好的未来出发。

  走过数百年,丹噶尔古城串起名胜古迹,收藏烟火气息,守护历史记忆,留住文化底蕴,在新时代焕发新风采,为打造青海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贡献着力量。

推荐阅读
陈刚:扎实推动党纪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陈刚主持召开全省学校思政课建设座谈会
青海省2024年“我们的节日·端午”示范活动举行
【全国媒体青海刚察行】抱团发展藏族村里的幸福话
2024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拟推荐人选公示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许可信息
西宁市家电以旧换新激发市场活力
青海海北州驻山东联络处在济南成立
24H热点
三江之源,这样守护自然之美
锁住黄沙头 筑起新绿洲
不负青山 向绿而行
【乡村振兴在青海】粪污变废为宝 生态经济双赢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江源玉...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从红色...
【祖国好 家乡美】向阳而生长江源
【祖国好 家乡美】做好“牛”文章 绘就新图景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青海省重点交通项目刷新...
【乡村振兴在青海】精酿啤酒,乡村振兴“好味道”
热点图片
青海:深入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百日冲刺”行动
青海:深入推进高校...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从红色故事到红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区域调研行·海北篇(中)
【新时代 新征程 新...
【祖国好 家乡美】向阳而生长江源
【祖国好 家乡美】向...
【平安建设在身边】小小调解室 发挥大作用
【平安建设在身边】...
锁住黄沙头 筑起新绿洲
锁住黄沙头 筑起新绿洲
玛尔挡水电站3号机组转轮吊装成功
玛尔挡水电站3号机组...
【乡村振兴在青海】粪污变废为宝 生态经济双赢
【乡村振兴在青海】...
不负青山 向绿而行
不负青山 向绿而行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img

【文化中国行】一城文脉藏春秋
——走进丹噶尔古城系列报道之二

青海日报
2024-06-07 07:53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全文
img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img

【文化中国行】一城文脉藏春秋
——走进丹噶尔古城系列报道之二

青海日报
2024-06-07 07:53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发送给朋友、保存图片

【文化中国行】一城文脉藏春秋
——走进丹噶尔古城系列报道之二

  • 2024-06-07 07:53:15
  • 来源:青海日报
湟源文庙内景。王十梅 摄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历史镌刻着一座城市的“根”,文化凝聚着一座城市的“魂”。青海历史文化名城湟源县之所以出众,除去它自古以来扼丝绸南路要隘,据唐蕃古道要冲,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的战略位置,以及明清以来多民族商贸中心的经济地位,还有其独特的文化气质。因为地处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交汇地,湟源县城丹噶尔不仅拥有厚重的民族文化、商业文化等,还有贯穿古城历史的绵长的文脉。

  湟源县曾是赵充国、邓训、黑齿常之、哥舒翰、刘敏宽、年羹尧、岳钟琪、杨应琚、胡秉虔等能臣名将停留过的地方,也是李白、杜甫、高适、吕温、宗泐、杨揆、文孚等文人墨客以诗词歌咏过的地方。穿行经纬交织的丹噶尔古城街巷,寻访藏身于民居院落的人文气息,聆听流传在街头巷尾的名人轶事,其悠远厚重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丹噶尔古城大什字北,湟源文庙与湟源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及劝学所紧密相连,自成一体。其建筑古朴典雅、雄伟壮观,颇具江南风韵。今湟源县城关第一小学与三者紧密相连,学生的诵读声常穿透古建筑群,回荡在古城街头,让人仿佛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

  1918年,丹噶尔厅迎来了一位新任知事(官职名),名叫陈泽藩。他为人平和,十分关心丹噶尔的教育事业,于是便动员丹噶尔厅的富商集资,修建了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湟源县文化学者张秉全介绍:“因为陈泽藩是湖南人,所以整个建筑具有南方园林风格。”自此,湟源县揭开了小学教育新的一页。

  与陈泽藩修建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几乎同一时期,丹噶尔厅开设了劝学所(相当于现在的县教育局),湟源鸿儒杨治平成了第一任劝学所所长。杨治平祖籍西安,1866年出生于丹噶尔厅,家中以制靴为生。杨治平聪敏好学、满腹经纶、才学过人,在光绪三十三年曾考取保送礼部授岁贡生,但因为家境贫寒,未能前往京师国子监读书。杨治平对丹噶尔厅的文化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著述颇丰,特别是他编著的《丹噶尔厅志》详细记载了丹噶尔的自然风貌、历史文化等,其内容全面翔实、结构严谨系统,是一部非常珍贵的地方志书。他还兴办教育、注重培养人才,被誉为近代湟源小学教育第一人。因为陈泽藩、杨治平等人的努力,丹噶尔的教育日渐兴盛,后起俊才层出不穷。

  青海民歌《四季歌》的词作者石殿峰和青海著名爱国人士朱绣便是杨治平的得意门生。石殿峰酷爱文学和艺术,他创作的《四季歌》向世人展示了大美青海独特又美妙的风光,传递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至今仍被人们广泛传唱。

  在丹噶尔古城西城壕四横巷,隐藏着一座以木结构为主的两进院落,大门口悬挂着“朱绣故居”四个字。推门而入,院内结构井然、花木扶疏,一股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朱绣一生积极倡导创办实业,兴办文化教育,曾不顾个人安危赴藏谈判,为维护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进入湟源县立第一高等小学,穿过天井,步入二进院,便到了昌耀诗歌馆。院落正中,诗人昌耀半身花岗岩雕塑静立,四周回廊墙壁上写着昌耀的诗歌代表作。昌耀诗歌馆内陈列着昌耀的部分书籍、信件、手稿等。常有慕名而来的文学爱好者到此处“打卡”。昌耀本名王昌耀,出生于湖南常德,被誉为“诗人中的诗人”。湟源县日月藏族乡是昌耀生活多年的地方,在那里,昌耀写下了《丹噶尔》《慈航》《雪。土伯特女人和她的男人及三个孩子之歌》《哈拉库图》等不朽的诗章。因此,昌耀也将湟源视为第二个故乡。昌耀与湟源彼此成就,湟源的历史风貌与人文风情给予他创作灵感。而昌耀也以诗歌回报故乡,让湟源浸满诗意。

  除了陈泽藩、杨治平、朱绣、石殿峰、昌耀,从古至今,湟源县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如民国时期河湟巨富李耀庭、著名画家柴成桂、在法国获得文学博士学位的魏英邦;地方史专家王子贞、青海诗星魏经邦等等,他们的故事流淌在丹噶尔古城的一砖一瓦间,让湟源这座高原古城满是文化的幽香。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他们是一个地方文化命脉和集体记忆的一部分,是他们创造了一方文化,延续了一城文脉。

  “小学堂里台阶多,走出来的秀才多。”如今,每日上学、放学,湟源县城关第一小学的孩子们会沿着历史的痕迹,有序地从劝学所、昌耀诗歌馆和县立第一高等小学进出,向着美好的未来出发。

  走过数百年,丹噶尔古城串起名胜古迹,收藏烟火气息,守护历史记忆,留住文化底蕴,在新时代焕发新风采,为打造青海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贡献着力量。

作者 王十梅 辛元戎
编辑:马燕燕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