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时评 党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创 视频 省委文件 新闻 政务 旅游 生态 体育 专题 图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藏文网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图说青海
【乡村振兴在青海】曲麻莱县麻多乡念好“牛字经”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程宦宁
发布时间:2024-06-07 08:46:31
编辑:张小千
麻多乡巴颜村的牦牛。程宦宁 摄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五月的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麻多乡,贴伏于地面的高原垫状点地梅已换上新装,一朵朵小花探出了头。

  5月20日,巴颜村牧民迎来一个喜讯——一对健康可爱的“双胞胎”牦牛犊降生了!这是今年巴颜村通过牦牛人工授精技术产下的第18、19头牦牛,标志着曲麻莱县牦牛人工授精技术再次取得重大突破。

  谈起这对“双胞胎”的到来,巴颜村书记尼玛扎西难掩激动的心情,他说:“在过去,牦牛的繁殖效率一直较低,每头母牦牛每年只能产下一头小牛犊,且受高海拔和极端天气的影响,死亡率和流产率较高,极大地限制了牦牛养殖产业的发展。如今,得益于人工授精技术的推广,小牛犊的存活率大大提高。今天这对‘双胞胎’的到来,使村里的牧民对今后的牦牛繁育养殖更加充满希望。”

  时间回到2023年7月,麻多乡巴颜村牧场开展“牦牛人工授精”技术试点工作,人工授精牦牛达到1000多头。“这次试点对巴颜村来说是一次尝试,更是一次机遇。经过村两委商量,从村集体合作社里的1200头牦牛选出100头身体健壮、年龄合适的母牛进行试验,其余的900头则从全村牧民家中筛选。”乡党委书记万铁练说。

  面对难得的机会,不少牧民却抱着观望态度,不愿意主动参与。家住巴颜村一社的牧户伊保说:“我们放了一辈子的牛,从来没试过这样的繁育方式,如果失败了,意味着我们家这一年就产不了小牛,对于我们牧民来说就是一年没有了收入,这样的风险我们承担不起。”

  “大家放心,这次试点项目是乡上从曲麻莱县农牧和科技局主动争取来的,用的是最好的野牦牛种质资源,后期还有工作人员上门服务,大家要有信心……”面对牧民的质疑,村两委班子非常理解,大家苦口婆心地做工作,越来越多的牧民拿出自家最好的纯色母牦牛,接受牦牛人工授精。

  今天20头,明天50头,很快人工授精的1000头牦牛指标全部完成。此后,麻多乡兽医站的工作人员不定期主动送政策、送信息、送技术、送信心到全乡各个牧场,与牧民群众共同交流探讨良种繁育、疫病预防、冬季补饲等问题,并积极带动当地牧民群众学习相关知识,增强牧民群众的养殖繁育技能。

  “人工授精技术的推广,打破了传统的自然交配方式,确保牦牛在最佳时期进行配种,科学的手段极大提高了受孕率和仔畜成活率,而且降低了疫病传播的风险。我们还实施了‘黑色化’‘野血化’工程,进行遗传优化,有计划、有组织地淘汰不符合标准的畜种,从而培育出具有更好生产性能、更强抗病能力、更优食用品质的良种牦牛,并采取‘春牧冬补’的方式,在传统放牧的基础上加强冬季补饲,最大限度保障牦牛健康生长。”麻多乡兽医站站长多杰东智说。

  五月以来,随着一头头健康、健壮的纯色小牦牛呱呱落地,牧民终于喜笑颜开。伊保说:“这人工授精生出来的小牦牛真漂亮,卖出去的价格一定好。”

  牦牛人工授精技术在巴颜村成功开展,为麻多乡的生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增添了新动力。说起今后的发展,万铁练信心满满:“我们牵好‘牛鼻子’、念好‘牛字经’、走好‘牛路子’,把发展特色畜牧业作为牧民增收的出发点和着力点,以‘党建+合作社+牧户’的发展模式,努力把优势放大、把短板补齐、把品质做优、把品牌做响,走好牦牛产业发展之路,带动全乡牧民增收致富。”

推荐阅读
陈刚:扎实推动党纪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陈刚主持召开全省学校思政课建设座谈会
青海省多部门联动 为“平安高考”保驾护航
青海省2024年“我们的节日·端午”示范活动举行
2024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拟推荐人选公示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许可信息
天峻藏羊牦牛成为“中国南北极考察选用产品”
青海大通开展2024年鱼类增殖放流活动
24H热点
青海:深入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百日冲刺”行动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从红色...
【祖国好 家乡美】向阳而生长江源
【平安建设在身边】小小调解室 发挥大作用
锁住黄沙头 筑起新绿洲
玛尔挡水电站3号机组转轮吊装成功
【乡村振兴在青海】粪污变废为宝 生态经济双赢
不负青山 向绿而行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江源玉...
以高质量审查指导推进立良法促发展保善治——省人...
热点图片
青海:深入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百日冲刺”行动
青海:深入推进高校...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从红色故事到红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区域调研行·海北篇(中)
【新时代 新征程 新...
【祖国好 家乡美】向阳而生长江源
【祖国好 家乡美】向...
【平安建设在身边】小小调解室 发挥大作用
【平安建设在身边】...
锁住黄沙头 筑起新绿洲
锁住黄沙头 筑起新绿洲
玛尔挡水电站3号机组转轮吊装成功
玛尔挡水电站3号机组...
【乡村振兴在青海】粪污变废为宝 生态经济双赢
【乡村振兴在青海】...
不负青山 向绿而行
不负青山 向绿而行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img

【乡村振兴在青海】曲麻莱县麻多乡念好“牛字经”

青海日报
2024-06-07 08:46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全文
img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img

【乡村振兴在青海】曲麻莱县麻多乡念好“牛字经”

青海日报
2024-06-07 08:46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发送给朋友、保存图片

【乡村振兴在青海】曲麻莱县麻多乡念好“牛字经”

  • 2024-06-07 08:46:31
  • 来源:青海日报
麻多乡巴颜村的牦牛。程宦宁 摄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五月的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麻多乡,贴伏于地面的高原垫状点地梅已换上新装,一朵朵小花探出了头。

  5月20日,巴颜村牧民迎来一个喜讯——一对健康可爱的“双胞胎”牦牛犊降生了!这是今年巴颜村通过牦牛人工授精技术产下的第18、19头牦牛,标志着曲麻莱县牦牛人工授精技术再次取得重大突破。

  谈起这对“双胞胎”的到来,巴颜村书记尼玛扎西难掩激动的心情,他说:“在过去,牦牛的繁殖效率一直较低,每头母牦牛每年只能产下一头小牛犊,且受高海拔和极端天气的影响,死亡率和流产率较高,极大地限制了牦牛养殖产业的发展。如今,得益于人工授精技术的推广,小牛犊的存活率大大提高。今天这对‘双胞胎’的到来,使村里的牧民对今后的牦牛繁育养殖更加充满希望。”

  时间回到2023年7月,麻多乡巴颜村牧场开展“牦牛人工授精”技术试点工作,人工授精牦牛达到1000多头。“这次试点对巴颜村来说是一次尝试,更是一次机遇。经过村两委商量,从村集体合作社里的1200头牦牛选出100头身体健壮、年龄合适的母牛进行试验,其余的900头则从全村牧民家中筛选。”乡党委书记万铁练说。

  面对难得的机会,不少牧民却抱着观望态度,不愿意主动参与。家住巴颜村一社的牧户伊保说:“我们放了一辈子的牛,从来没试过这样的繁育方式,如果失败了,意味着我们家这一年就产不了小牛,对于我们牧民来说就是一年没有了收入,这样的风险我们承担不起。”

  “大家放心,这次试点项目是乡上从曲麻莱县农牧和科技局主动争取来的,用的是最好的野牦牛种质资源,后期还有工作人员上门服务,大家要有信心……”面对牧民的质疑,村两委班子非常理解,大家苦口婆心地做工作,越来越多的牧民拿出自家最好的纯色母牦牛,接受牦牛人工授精。

  今天20头,明天50头,很快人工授精的1000头牦牛指标全部完成。此后,麻多乡兽医站的工作人员不定期主动送政策、送信息、送技术、送信心到全乡各个牧场,与牧民群众共同交流探讨良种繁育、疫病预防、冬季补饲等问题,并积极带动当地牧民群众学习相关知识,增强牧民群众的养殖繁育技能。

  “人工授精技术的推广,打破了传统的自然交配方式,确保牦牛在最佳时期进行配种,科学的手段极大提高了受孕率和仔畜成活率,而且降低了疫病传播的风险。我们还实施了‘黑色化’‘野血化’工程,进行遗传优化,有计划、有组织地淘汰不符合标准的畜种,从而培育出具有更好生产性能、更强抗病能力、更优食用品质的良种牦牛,并采取‘春牧冬补’的方式,在传统放牧的基础上加强冬季补饲,最大限度保障牦牛健康生长。”麻多乡兽医站站长多杰东智说。

  五月以来,随着一头头健康、健壮的纯色小牦牛呱呱落地,牧民终于喜笑颜开。伊保说:“这人工授精生出来的小牦牛真漂亮,卖出去的价格一定好。”

  牦牛人工授精技术在巴颜村成功开展,为麻多乡的生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增添了新动力。说起今后的发展,万铁练信心满满:“我们牵好‘牛鼻子’、念好‘牛字经’、走好‘牛路子’,把发展特色畜牧业作为牧民增收的出发点和着力点,以‘党建+合作社+牧户’的发展模式,努力把优势放大、把短板补齐、把品质做优、把品牌做响,走好牦牛产业发展之路,带动全乡牧民增收致富。”

作者 程宦宁
编辑:张小千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