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把喜欢变为热爱,把热爱发展成事业。”这是青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河湟刺绣)代表性传承人、青海马莲花民间工艺文化传承有限公司(简称马莲花工艺)总经理陈玉秀从事青绣技艺25年来的真实写照。
初见陈玉秀,是在5月28日下午,当记者来到位于西宁市湟中区李家山镇的马莲花工艺青绣基地时,眼前是正在建设中的二层楼院。顺着泥泞的蜿蜒小道见到陈玉秀,身着水蓝色西装的她放下手中的箱子,拍了拍身上的尘土说:“不好意思啊,这两天外面施工建研学基地,安全起见给大家放了假,我正在整理展品搬东西。”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把眼前这个从尘土飞扬中走出来的女性与在2024年第一季度“青海好人”颁奖现场身佩绶带的女企业家联系在一起。她用巧手绣出了自己的故事,也将“指尖经济”带动乡亲致富的梦想绣进了绸缎,为绣娘们谋幸福,用朴实无华诠释了诚实守信的真谛。
“这些都是我们的展品,大部分已经收起来了,等研学基地建成,再拿过去重新布置。”在陈玉秀的介绍中,一个个精致的绣球、提包、荷包、挂件映入眼帘。“这些绣品从设计、针法、纹样到完成,第一件成品都是我来打样。”
虽是企业负责人,但陈玉秀并没有因为管理松懈技艺,而是更加深切地体会到“想让绣娘绣出精品,自己更要事事做到前面”。
回想起对“青绣”的坚守、技艺的传承和企业的发展,忙碌一天略显疲惫的陈玉秀眼里却神采奕奕。
陈玉秀从小就喜欢看奶奶“挑花”,各色丝线在奶奶的手中不一会儿就成了栩栩如生的刺绣,“像变魔法一般”的飞针走线便在她小小的心中埋下了种子。
这颗种子让陈玉秀由衷地爱上了这项技艺,她辞去稳定的工作,全身心投入到青海民间刺绣的研发、制作、传承、保护中。多年来,陈玉秀收集、收藏民间老绣片5万余件,收集整理保护有价值的民间刺绣作品3000余幅刺绣传统图案,恢复绣制了《外婆的绣样》为主题的作品300余幅,其中设计创作的《妈妈的样纸》获得最佳传承奖,并获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多幅作品被省内外博物馆收藏。
随着陈玉秀越来越多独具匠心的设计,如今,作为“产学研保”为一体的行业标杆,她所创办的公司生产的以河湟刺绣为特色的系列抱枕、披肩、特色荷包及围巾等产品,将传统刺绣技艺和现代艺术相融合,成为宣传青海的窗口。“只有规模化生产的刺绣基地还不够,还要让更多人走进来体验,静下心体验‘青绣’技艺,通过触摸发现‘指尖’的魅力,了解青海的深厚文化底蕴。”陈玉秀说。
说话间,今年53岁的绣娘纳守红接上刚放学的孙女儿,拿起快绣完的绣球,继续手里的活计。
“阿姐,赶紧下班啊。”陈玉秀催促道。
“陈老师,再收个尾就做好了,不耽误回家做饭。”家住附近的纳守红不慌不忙,一旁的孙女儿也安静地望着奶奶手中的绣品。
聊天中得知,纳守红和这里的很多绣娘一样,以前在西宁市区打零工,基地建成后才来学做绣娘,“一开始啥也不会,陈老师教得耐心,你看现在,两个小时我就能绣好一个小绣球。”
“马上就要到端午节,很多荷包制作都让绣娘们拿着样品回家做了,我们现在忙着重新收拾,但绣娘们还是可以在家安心做绣品,家离公司近的觉得来公司做方便就来公司做。”多年来,马莲花工艺通过“公司+农户”的培训产销模式,累计培训妇女6000余名,带动当地群众一千多人实现在家创业、就业。
在传承“青绣”的道路上,陈玉秀担负着多个角色,技艺出众的绣娘、受人尊敬的老师、精明能干的女企业家……得知自己被评为“青海好人”,陈玉秀觉得是压力也是动力,是荣誉更是责任。
她说,一定要让植根于青海大地上的“青绣”艺术长成参天大树,在坚守传承中不断精湛技艺和创新设计,带领更多绣娘致富创业,“绣”出更加美好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