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绣在带动当地群众就业与致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辛元戎 摄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背靠河湟,西临草原。丹噶尔自古以来就是多种文化的荟萃之地,而不同民族间的交流和文化交融,需要具备接纳不同人群,融汇不同文化的胸怀。
汉代的邓训,既是著名将领,也是一位有着宽广胸怀的文化使者。
汉朝时,湟源属于西羌之地。公元88年,邓训受命担任处理羌人事务的护羌校尉。此前的护羌校尉,一味采取武力镇压的方式对待羌人,羌人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邓训到任后,以招抚为主,保护被羌人欺压的月氏胡,招降愿意归顺的羌人,安定了当地局面。”湟源文史学者张秉全介绍道。
当时,在羌人的文化中,“以战死为吉祥,病终为不祥”,因此,病重的羌人不去就医,而是挥刀自尽。了解到这一情况,凡是知道有羌人病重,邓训就命人将其捆起来,防止自杀,并让来自中原的医生精心施治。很多羌人因此被治愈,对邓训万分感激。邓训不仅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医药文化,也改变了羌人有病不医的陋习。他去世后,许多羌人以刀割身,痛不欲生:“邓使君已死,我曹亦俱死耳!”河湟地区的汉羌人民,在家中供奉邓训的神龛,每有疾病,就向他祷告祈福。
后来的丹噶尔人,更是把邓训请进了城隍庙,表达对他的纪念。
丹噶尔城隍庙是一处有二百多年历史的院落。行走其间,只见从南到北,依次坐落着门楼戏台、钟鼓楼、廊房、正殿和后寝宫。寂静的庭院内云杉挺立,丁香花开,三两只鸽子“咕咕”啼鸣,悠闲踱步。每年农历六月六,湟源人就从这里抬着邓训的塑像,到古城街道和附近的北极山巡游,祈愿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在丹噶尔,民族间的交流更多来自普通商人和牧民。
歇家,是清朝和民国时期,青海少数民族地区的一种居间贸易经纪人,其中以丹噶尔歇家最为有名。当时,到丹噶尔出售牛羊和畜产品的蒙古族、藏族牧民,既不懂汉语,又不懂行情,更没有销售渠道,他们必须依靠通晓汉语和蒙古语、藏语的歇家进行贸易。歇家盖的宽敞大院,供牧民住宿,存放货物,圈养待售的牛羊,而且无论居住多久,食宿都免费。牧民通过歇家出售牛羊和畜产品,并购买茶叶、挂面、面粉等食物以及精美的金银器、藏刀、藏靴等生活物资。清末,洋行进入丹噶尔,歇家又成为外商与牧民之间的贸易中介。鼎盛时期,丹噶尔的著名歇家有48家。
“歇家把丰富的商品带给牧区的同时,也把大量外部信息和文化输入牧区,成为物资交流、文化传播的使者。”张秉全说。
皮张和羊毛是通过歇家从丹噶尔输往内地的主要商品。时光进入21世纪,当湟源人想要研发一款具有青海地域特色,能够代表湟源的工艺品时,首先想到的也是从这两种材质着手。
研发任务落到了时任湟源县文化馆馆长的张永福和湟源籍教育工作者李永清等人身上。他们走访湟源等地的民间手工艺人,到牧区搜集古老的皮艺物件,研究刺绣针法……最终,研发出了丹噶尔皮绣这一手工艺。丹噶尔皮绣以牛皮、羊皮为绣布,以牛毛、羊毛、马尾、马鬃为绣线,融汇河湟刺绣、堆绣以及牧区传统皮艺的技法,并借鉴了苏绣、湘绣、蜀绣、粤绣的针法,其内容以展示青海的自然风光、各民族风情和野生动物为主,具有鲜明的高原特色。
十几年来,丹噶尔绣娘创作的皮绣作品在全国屡获大奖,2008年,《高原精灵藏羚羊》作为青海民间艺术珍品被奥组委收藏。皮绣工艺品销售到全国多个省市,并出口到十几个国家。丹噶尔皮绣这一融汇了多种刺绣文化,具有鲜明地域特点的民间手艺,已成为对外展示青海文化的金名片,带动当地农民致富、促进残疾人就业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