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时评 党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创 视频 省委文件 新闻 政务 旅游 生态 体育 专题 图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藏文网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图说青海
【乡村振兴在青海】哈家村种起“高端菜”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牛玉娇
发布时间:2024-06-12 09:11:02
编辑:赵婕
烈日炎炎采“菊”忙。牛玉娇 摄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说起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总堡乡,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远近闻名的“总堡葱”。可是,除了葱,这里别的蔬菜种植也有年头了。

  这不,今年总堡乡在哈家村连片打造了33.33公顷的“高原特色蔬菜基地”,经过两个多月的种植和管理,最近到了采收期。

  5月27日,记者来到田间,田地里黄一片、紫一片、绿一片、红一片,种的全是“高端菜”,泛黄的是苦菊,深紫色的是紫白菜,绿色的有茴香、罗马生菜、牛心甘蓝,带点绿带点红的是红菊苣,从远处看五彩斑斓。

  “别说种,见都没见过,贵重得很。”陈存来是哈家村发展蔬菜种植产业的“头一个”,种了13年菜,头一回种这些“宝贝”。最近天气热,地里的苦菊该收了,陈存来和妻子曹永莲带着10多个妇女正忙着采摘、装车。

  “这些是‘订单菜’,采摘完要拉到冷库存放,收购价格比水果玉米、洋芋要高得多,最终销往全国各地,还有国外,肯定能挣钱。”

  陈存来家以前种的是水果玉米、土豆、娃娃菜等本地蔬菜,今年在总堡乡的号召下种上了能“出口”的蔬菜,心里有些激动。而更让他们激动的是,这些菜都是订单种植,不用担心“菜被撂在地里”。

  “订单式种植解决了村民的后顾之忧,这是我们前期调研、考察、研究后确定的发展模式。”总堡乡党委书记金复云告诉记者,总堡乡有着种植蔬菜的悠久传统,但种植品种和模式很“传统”,前期总堡乡不断探索,大力发展“总堡葱”“玉米大豆套种”“温棚蔬菜”等产业,却依然没有走在市场的最前沿。

  在金复云看来,要想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迈上快速振兴的路子,就得“跟随新风尚”,“高端蔬菜”就是总堡乡选定的“主流角色”。

  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有供港蔬菜,毗邻的甘肃省兰州市也有出口蔬菜,怎样才能种出总堡乡自己的特色呢?

  如果说“高原特色蔬菜基地”的打造是地基,那“外引专业团队,内培本土人才”“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就是主体,还有一个灵魂,就是“党建引领”。

  去年,总堡乡党委、政府在各地考察的基础上,通过网络、熟人等途径,寻找能够指导村民种植出口蔬菜的企业和人才,最终找到一位深圳的老板,他不仅可以提供技术指导,还能提供销路。

  在这个过程中,总堡乡坚持党建引领,在哈家村的高原特色蔬菜基地设立党员示范田、党员责任田,通过乡领导、乡党员和村党员“两级联手”,直接与种植户交流、解决问题。

  陈存来两口子对此深有感触,妻子曹永莲说:“虽然没种过,但看到乡上和村干部这么重视,我们也就没有顾虑了,还给我们解决了浇水的问题,发放了化肥和地膜。”

  “特色蔬菜种植很讲究,温度不能过高,漫灌会影响菜的品相,要根部滴灌,种植中后期要施肥、锄草、浇水,划分责任田好处多,村民有问题我们也能及时上报解决。”总堡乡副乡长马素珍是党员示范田干部之一,她说,基地的管理责任到人,不仅解决了村民的问题,也让干部更近距离了解乡村、学在乡村,踏踏实实助推产业发展。

  通过引进种植企业、发动本地种植大户、带动农户务工增收,高原特色蔬菜基地的运营,不仅让总堡乡的特色蔬菜“出了海”,还为哈家村村民带来了光明的“钱景”。

  据了解,高原特色蔬菜基地流转土地费用共计30万元,亩产量3000公斤左右,亩增收0.3万元,可带动周边农户务工收入达100万元。

  今年61岁的村民李永发一边将蔬菜装车,一边和村民开着玩笑说:“我61岁了,在家门口每天挣200元,知足了。”

  旁边的村民打趣地说:“是啊,李大叔攒劲啊。”

  整整一天,在村民的齐心协力下,苦菊采收结束,欢声笑语中,哈家村的菜地显得更加斑斓多彩。

推荐阅读
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陈刚主持
陈刚:扎实推动党纪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端午节假期青海省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形势平稳
青海西宁上榜端午自驾游十大热门目的地
2024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拟推荐人选公示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许可信息
青海玉树:泉水叮咚奏响致富曲
西宁市新增一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24H热点
青海天峻县加快推进藏羊产业转型发展
西宁端午入境游订单量上涨256%
【洁净青海·绿色算力】西宁全力打造绿算产业集群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作为·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时】经济...
【文化中国行】粽香情更浓 传统记心中
【党旗领航】西宁深化落实基层党建“六个一”工作...
西宁上榜端午假期自驾游十大热门目的地
端午假期青海消费市场活力足
多姿多彩民俗文化
粽叶飘香过端午 民族和谐邻里情
热点图片
青海天峻县加快推进藏羊产业转型发展
青海天峻县加快推进...
西宁端午入境游订单量上涨256%
西宁端午入境游订单...
【洁净青海·绿色算力】西宁全力打造绿算产业集群
【洁净青海·绿色算力...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作为·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时】经济领域改革,为青海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全面深化改革 谱写时代新篇”系列综述之一
【新时代 新征程 新...
【文化中国行】粽香情更浓 传统记心中
【文化中国行】粽香...
【党旗领航】西宁深化落实基层党建“六个一”工作要求——“夯基行动”为基层党建赋能加力
【党旗领航】西宁深...
西宁上榜端午假期自驾游十大热门目的地
西宁上榜端午假期自...
端午假期青海消费市场活力足
端午假期青海消费市...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img

【乡村振兴在青海】哈家村种起“高端菜”

青海日报
2024-06-12 09:11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全文
img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img

【乡村振兴在青海】哈家村种起“高端菜”

青海日报
2024-06-12 09:11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发送给朋友、保存图片

【乡村振兴在青海】哈家村种起“高端菜”

  • 2024-06-12 09:11:02
  • 来源:青海日报
烈日炎炎采“菊”忙。牛玉娇 摄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说起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总堡乡,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远近闻名的“总堡葱”。可是,除了葱,这里别的蔬菜种植也有年头了。

  这不,今年总堡乡在哈家村连片打造了33.33公顷的“高原特色蔬菜基地”,经过两个多月的种植和管理,最近到了采收期。

  5月27日,记者来到田间,田地里黄一片、紫一片、绿一片、红一片,种的全是“高端菜”,泛黄的是苦菊,深紫色的是紫白菜,绿色的有茴香、罗马生菜、牛心甘蓝,带点绿带点红的是红菊苣,从远处看五彩斑斓。

  “别说种,见都没见过,贵重得很。”陈存来是哈家村发展蔬菜种植产业的“头一个”,种了13年菜,头一回种这些“宝贝”。最近天气热,地里的苦菊该收了,陈存来和妻子曹永莲带着10多个妇女正忙着采摘、装车。

  “这些是‘订单菜’,采摘完要拉到冷库存放,收购价格比水果玉米、洋芋要高得多,最终销往全国各地,还有国外,肯定能挣钱。”

  陈存来家以前种的是水果玉米、土豆、娃娃菜等本地蔬菜,今年在总堡乡的号召下种上了能“出口”的蔬菜,心里有些激动。而更让他们激动的是,这些菜都是订单种植,不用担心“菜被撂在地里”。

  “订单式种植解决了村民的后顾之忧,这是我们前期调研、考察、研究后确定的发展模式。”总堡乡党委书记金复云告诉记者,总堡乡有着种植蔬菜的悠久传统,但种植品种和模式很“传统”,前期总堡乡不断探索,大力发展“总堡葱”“玉米大豆套种”“温棚蔬菜”等产业,却依然没有走在市场的最前沿。

  在金复云看来,要想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迈上快速振兴的路子,就得“跟随新风尚”,“高端蔬菜”就是总堡乡选定的“主流角色”。

  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有供港蔬菜,毗邻的甘肃省兰州市也有出口蔬菜,怎样才能种出总堡乡自己的特色呢?

  如果说“高原特色蔬菜基地”的打造是地基,那“外引专业团队,内培本土人才”“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就是主体,还有一个灵魂,就是“党建引领”。

  去年,总堡乡党委、政府在各地考察的基础上,通过网络、熟人等途径,寻找能够指导村民种植出口蔬菜的企业和人才,最终找到一位深圳的老板,他不仅可以提供技术指导,还能提供销路。

  在这个过程中,总堡乡坚持党建引领,在哈家村的高原特色蔬菜基地设立党员示范田、党员责任田,通过乡领导、乡党员和村党员“两级联手”,直接与种植户交流、解决问题。

  陈存来两口子对此深有感触,妻子曹永莲说:“虽然没种过,但看到乡上和村干部这么重视,我们也就没有顾虑了,还给我们解决了浇水的问题,发放了化肥和地膜。”

  “特色蔬菜种植很讲究,温度不能过高,漫灌会影响菜的品相,要根部滴灌,种植中后期要施肥、锄草、浇水,划分责任田好处多,村民有问题我们也能及时上报解决。”总堡乡副乡长马素珍是党员示范田干部之一,她说,基地的管理责任到人,不仅解决了村民的问题,也让干部更近距离了解乡村、学在乡村,踏踏实实助推产业发展。

  通过引进种植企业、发动本地种植大户、带动农户务工增收,高原特色蔬菜基地的运营,不仅让总堡乡的特色蔬菜“出了海”,还为哈家村村民带来了光明的“钱景”。

  据了解,高原特色蔬菜基地流转土地费用共计30万元,亩产量3000公斤左右,亩增收0.3万元,可带动周边农户务工收入达100万元。

  今年61岁的村民李永发一边将蔬菜装车,一边和村民开着玩笑说:“我61岁了,在家门口每天挣200元,知足了。”

  旁边的村民打趣地说:“是啊,李大叔攒劲啊。”

  整整一天,在村民的齐心协力下,苦菊采收结束,欢声笑语中,哈家村的菜地显得更加斑斓多彩。

作者 牛玉娇
编辑:赵婕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