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时评 党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创 视频 省委文件 新闻 政务 旅游 生态 体育 专题 图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藏文网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
【乡村振兴在青海】红陶产业的“红火”致富路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杨红霞 王玉莹
发布时间:2024-06-17 07:31:57
编辑:崔永焘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一团泥巴,在东周的手里不过几分钟,就捏制成了一只小鸟,再拿一支木棍,掏出发声的空间,一枚小鸟形状的哨子就捏成了。

QQ截图20240617061905

  记者在东周(右)的指导下体验藏红陶制作。摄影:杨红霞

  “这个就是最简单的了,小时候放牛的时候,我随身带着泥巴,没事儿就捏这个。”东周笑着说。

  6月6日,记者来到位于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的玉树州非遗保护中心,见到了正在为客人介绍藏红陶的东周。在这里,49岁的东周拥有一间小小的展销厅,展销厅内不仅有已经制作好的藏红陶成品,还有可现场体验藏红陶制作的各类器具。记者在东周的指导下,也体验了一番“玩泥巴”的乐趣。

  “我们这里是免费体验的,一般学生来的比较多。他们来体验我是很开心的,这不仅是一项技艺,也是我们的文化,我们要让更多的人了解它,传承它。”东周一边捏着泥巴一边开心地说。

  2019年,东周被认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玉树藏陶(觉拉乡藏红陶)的州级代表性传承人。

  玉树州囊谦县觉拉乡卡永尼村是东周的家乡,在他的记忆里,村里家家户户都会制作红陶器具。“像我们用的杯子、茶壶、盘子、碗、酥油灯、罐子等,好多是自己做的。我从10岁开始就跟着爷爷、爸爸学做红陶,已经做了近40年了。”当时只是把制作红陶作为一项生存技能的东周怎么也想不到,多年后自己会成为藏红陶技艺的传承人。

  东周介绍,以前村子里主要靠养殖业,但由于距离县城远,道路交通条件也不好,村子里的乳制品、牛羊肉销量不太好。后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东周发现手工艺品越来越受欢迎。

  “虽然大家不再自己手工烧制家用的器具了,但手艺还在,而且村子里就有制作红陶的土,我就想着,把村子里这些手艺人聚到一起,专门做藏红陶。”2012年,东周在村里人的支持下成立了卡岗普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专注发展藏红陶产业。

  “刚开始是以家庭模式发展,我们四处宣传产品,有订单了就制作。后来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建了厂房,带我们四处做展销,我们囊谦县的藏红陶逐渐有了名气,尤其是外地人对传统手工艺品非常喜欢,订单多了,村民的收入就增加了。”东周说,在玉树州文化馆的大力支持下,他们在玉树市有了自己的展销点,还带着家乡的陶器去往北京、上海、深圳、青岛等地进行展销。如今,合作社已发展成为文化发展公司,成为全乡脱贫致富的样板。

  为了让家乡的手艺很好地传承下去,东周开始留心培养人才。“我自己带的徒弟有15个,已经培养了三年。他们的手艺现在已经很好了,有些做得可能比我都要好了。”东周指着徒弟们的照片,语气里充满了骄傲。

  为了适应市场需求,东周说他们不仅制作传统的红陶,还会在一些实用性的器具中加入流行元素,制作一些市场上流行的红陶器具。但东周也逐渐意识到,手工制品虽然价格高,但制作工期长,而且损坏率非常高。东周随手拿起展架上一个制作精美的小碟子告诉记者,这是机器制作的,如果是手工制作的话至少需要半小时,机器可能一分钟不到就定型了。“我们带着家乡的土专门到上海找厂家制作了这些产品,发现大家也很喜欢,就想着引进几台机器,做小器型的产品,这样就能跟上市场需求了。”

  东周告诉记者,引进机器的想法也得到了玉树州文化馆的支持,计划7月份找技术人员培训机器操作人员。“我们既要传承也要发展,培养出来的手工艺人还是会继续发扬传统,祖辈传下来的手艺不能丢。但为了让产业发展得越来越好,厂房要建,机器也要买,村里人还能实现在家门口就业。一想到我们的红陶事业还能这样发展,我就浑身充满了劲儿,感觉更有奔头了!”

推荐阅读
全省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衔接动员部署会召开
省政府党组会议和常务会议先后召开 吴晓军主持
青海税务:助力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
杨志军文学研究中心在青海师范大学成立
2024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拟推荐人选公示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许可信息
青海玉树首次开展10千伏人工带电作业
青海刚察:藏贡麻村绘就民族团结“同心圆”
24H热点
【乡村振兴在青海】红陶产业的“红火”致富路
【生态观察】“黄沙头”何以披绿装?
青海天峻:给全县土壤做“体检”
青海湟源获批创建全省沙棘产业建设示范县
青海格尔木:护航民营经济“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大美青海·高原足球】赛事精彩 销售火爆——“青...
【大美青海·高原足球】驰骋绿茵 意犹未尽——“青...
西宁:“以旧换新+特色市集”激发消费潜能
青海省2024年度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考试开考
国家消防救援局青海机动队伍深入开展战场勘察暨“...
热点图片
【牢记嘱托 实干笃行】青海刚察:果洛藏贡麻村绘就民族团结“同心圆”
【牢记嘱托 实干笃行...
【牢记嘱托 实干笃行】青海互助班彦村:村庄美产业兴村民富
【牢记嘱托 实干笃行...
西宁市消费品以旧换新活动暨京东6·18全民焕新惠战启动
西宁市消费品以旧换...
青海西宁:又一人气打卡地!北川河畔上演精彩嘉年华
青海西宁:又一人气...
【大美青海·高原足球】“玉树旋风”魅力无限——“青超联赛”第四轮玉树州主场见闻
【大美青海·高原足球...
逐浪而行 向阳而生——第十八届中国·青海国际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循化站)见闻
逐浪而行 向阳而生—...
【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党旗辉映新征程 实干笃行在一线】青海湟中:云上群加 合力致远
【党旗在基层一线高...
【大美青海·高原足球】足球盛会“五业”融合——“青超联赛”第四轮海东市主场见闻
【大美青海·高原足球...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img

【乡村振兴在青海】红陶产业的“红火”致富路

青海日报
2024-06-17 07:31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全文
img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img

【乡村振兴在青海】红陶产业的“红火”致富路

青海日报
2024-06-17 07:31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发送给朋友、保存图片

【乡村振兴在青海】红陶产业的“红火”致富路

  • 2024-06-17 07:31:57
  • 来源:青海日报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一团泥巴,在东周的手里不过几分钟,就捏制成了一只小鸟,再拿一支木棍,掏出发声的空间,一枚小鸟形状的哨子就捏成了。

QQ截图20240617061905

  记者在东周(右)的指导下体验藏红陶制作。摄影:杨红霞

  “这个就是最简单的了,小时候放牛的时候,我随身带着泥巴,没事儿就捏这个。”东周笑着说。

  6月6日,记者来到位于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的玉树州非遗保护中心,见到了正在为客人介绍藏红陶的东周。在这里,49岁的东周拥有一间小小的展销厅,展销厅内不仅有已经制作好的藏红陶成品,还有可现场体验藏红陶制作的各类器具。记者在东周的指导下,也体验了一番“玩泥巴”的乐趣。

  “我们这里是免费体验的,一般学生来的比较多。他们来体验我是很开心的,这不仅是一项技艺,也是我们的文化,我们要让更多的人了解它,传承它。”东周一边捏着泥巴一边开心地说。

  2019年,东周被认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玉树藏陶(觉拉乡藏红陶)的州级代表性传承人。

  玉树州囊谦县觉拉乡卡永尼村是东周的家乡,在他的记忆里,村里家家户户都会制作红陶器具。“像我们用的杯子、茶壶、盘子、碗、酥油灯、罐子等,好多是自己做的。我从10岁开始就跟着爷爷、爸爸学做红陶,已经做了近40年了。”当时只是把制作红陶作为一项生存技能的东周怎么也想不到,多年后自己会成为藏红陶技艺的传承人。

  东周介绍,以前村子里主要靠养殖业,但由于距离县城远,道路交通条件也不好,村子里的乳制品、牛羊肉销量不太好。后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东周发现手工艺品越来越受欢迎。

  “虽然大家不再自己手工烧制家用的器具了,但手艺还在,而且村子里就有制作红陶的土,我就想着,把村子里这些手艺人聚到一起,专门做藏红陶。”2012年,东周在村里人的支持下成立了卡岗普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专注发展藏红陶产业。

  “刚开始是以家庭模式发展,我们四处宣传产品,有订单了就制作。后来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建了厂房,带我们四处做展销,我们囊谦县的藏红陶逐渐有了名气,尤其是外地人对传统手工艺品非常喜欢,订单多了,村民的收入就增加了。”东周说,在玉树州文化馆的大力支持下,他们在玉树市有了自己的展销点,还带着家乡的陶器去往北京、上海、深圳、青岛等地进行展销。如今,合作社已发展成为文化发展公司,成为全乡脱贫致富的样板。

  为了让家乡的手艺很好地传承下去,东周开始留心培养人才。“我自己带的徒弟有15个,已经培养了三年。他们的手艺现在已经很好了,有些做得可能比我都要好了。”东周指着徒弟们的照片,语气里充满了骄傲。

  为了适应市场需求,东周说他们不仅制作传统的红陶,还会在一些实用性的器具中加入流行元素,制作一些市场上流行的红陶器具。但东周也逐渐意识到,手工制品虽然价格高,但制作工期长,而且损坏率非常高。东周随手拿起展架上一个制作精美的小碟子告诉记者,这是机器制作的,如果是手工制作的话至少需要半小时,机器可能一分钟不到就定型了。“我们带着家乡的土专门到上海找厂家制作了这些产品,发现大家也很喜欢,就想着引进几台机器,做小器型的产品,这样就能跟上市场需求了。”

  东周告诉记者,引进机器的想法也得到了玉树州文化馆的支持,计划7月份找技术人员培训机器操作人员。“我们既要传承也要发展,培养出来的手工艺人还是会继续发扬传统,祖辈传下来的手艺不能丢。但为了让产业发展得越来越好,厂房要建,机器也要买,村里人还能实现在家门口就业。一想到我们的红陶事业还能这样发展,我就浑身充满了劲儿,感觉更有奔头了!”

作者 杨红霞 王玉莹
编辑:崔永焘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