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时评 党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创 视频 省委文件 新闻 政务 旅游 生态 体育 专题 图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藏文网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青新时评
重托催征程 实干写新篇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秦睿
发布时间:2024-06-19 08:00:56
编辑:孔令磊
QQ图片20240619060007祁连山下好牧场。李勇 摄

江源平

  1

  仲夏,碧波荡漾、群山叠翠、车间繁忙、城乡和美,流动的青海画卷里,是生机的扩张。

  循迹溯源,新时代的青海,万象更新、日新月异,正是因为掌舵领航的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为青海明确“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和“三个更加重要”战略地位,指明了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和建设产业“四地”的高质量发展路径,为青海奋进现代化新征程擘画了宏伟蓝图。

  铿锵有力的嘱托之声,回响在青海大地。行进新征程,高原儿女有了行动上的“指南针”。

  从政治的高度、历史的维度、发展的规律去认识、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为青海擘画的蓝图,我们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行的脚步更加自觉,更加坚定。

  如今,看发展巨变、观江源潮涌、探时代脉动,我们深刻感悟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实践伟力。

  征途波澜壮阔,“两个确立”为我们掌握历史主动、保持战略定力、坚持正确航向、推进复兴伟业提供了坚实思想基础和科学行动指引。

  深深的足迹已然留在历史的长卷中,激励我们按照“干部要干、思路要清、律己要严”要求,不断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在高原大地开花结果,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青海新篇章!

  2

  “这里水质怎么样?”“鸟类有多少种?”“禁渔是怎么搞的?”2021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青海湖仙女湾,围绕青海湖生态环境现状和保护工作,问得很细。

  习近平总书记最关注青海的,就是生态保护。

  从2016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明确了青海“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到2021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明了青海“三个更加重要”战略地位,强调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充分表明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青海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深刻改变了青海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族群众对青海发展的认识。

  从自身来看,青海的生态保护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从大局来看,青海的生态保护,尤其是对三江源“中华水塔”的保护,又是关系国家生态安全的大事。

  这意味着,政治责任,竞争优势——站在发展模式历史选择的十字路口,青海选择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是必须的。

  选择,决心,更是行动!

  从出台《青海省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建设条例》,持续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到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增强各级领导班子共抓生态文明建设整体效能;

  从走出一条符合中国特色、彰显三江源特点的国家公园体制创新之路,推动三江源的水源涵养能力进一步提升、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强,到纵深推进污染防治,让青海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从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到以中央环保督察为契机,解决了一大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生态环境突出问题……

  青海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走出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

  正确路径的选择,源自理论的高度。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青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深刻变革,生态保护这根弦,始终在青海干部群众的意识里,绷得紧紧的。

  江河之兴,见证思想光芒。青海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高地,青海的生态之变成为观察中国式现代化的一扇绝佳窗口。

  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站在“国之大者”的高度对生态环境保护进一步作出部署,努力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青海实践,省委十四届四次全会提出,在“坚定不移做‘中华水塔’守护人”上有高站位,在“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上走在前头”上有高标准,在“实现碳达峰方面先行先试”上有高起点,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上有高品质,在绿色转型发展上有高效能。

  生态保护的心曲,依然响彻壮美河山。

QQ图片20240619060015各族群众团结友爱、亲如一家。李娜 魏雅琪 摄

  3

  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是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永恒课题,也是对青海的考验。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指明的“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立足青海资源禀赋和区域特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内在统一来把握发展、衡量发展、推动发展,青海聚焦聚力产业“四地”建设,不断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上取得新突破。

  看察尔汗,盐湖工业从小到大、从土到洋、从弱到强——在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方面,青海坚持有序开发、绿色发展,制定了一揽子规划、方案和政策举措,攻克了许多世界级技术难题,制定了盐湖领域十多项国家和行业标准,逐步形成了钾、钠、镁、锂、氯五大产业集群。

  看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塔拉滩,“光伏海洋”伸向天际——在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方面,青海始终坚持规划、政策、基地、项目、企业“五位一体”推进。去年,青海清洁能源装机突破5100万千瓦,占总装机的93%;新能源装机突破3800万千瓦,占总装机的69%,占比均居全国首位。

  看“茶卡盐湖·天空之镜”景区,自6月1日正式开园运营至11日,已累计接待游客93120人次——在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方面,我们着力打造以西宁为中心、以青海湖生态旅游圈为环、东南西北多带的“一芯一环多带”生态旅游发展新格局。

  看一座座现代化的高原农业产业园,生产无害化、产品绿色化、资源循环化、环境清洁化、功能多元化、产业规模化的“打开方式”,推开乡村振兴新的大门——在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方面,青海充分发挥青藏高原“超净区”地理生态优势,坚持提质、稳量、补链、扩输,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有机畜产品、有机枸杞、冷水鱼生产基地。

  时空见证发展的飞跃向前,发展在时空的尺度里持续更迭。

  面对新时代新征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如何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唯有紧紧抓住新质生产力这把“金钥匙”。

  新质生产力,对于青海这个西部经济欠发达省份来说,不仅并不遥远,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发展迈上新台阶、塑造发展新优势的难得机遇。

  因地制宜,我们如何抓住时代机遇,开拓青海版图?

  以绿色算力绘就新质未来,是一条不容错过的重要赛道。因为数字经济时代,算力需求急剧增长,传统算力向“绿色”进化的需要越来越强,绿色电力与绿色算力正值黄金窗口期。

  “青海提出用绿色能源将算力变成绿色算力,是具有中国特色且极具创造力的。”360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周鸿祎,在青海绿色算力产业发展推介会上发表看法。

  今年以来,省委省政府高位推动绿色算力产业发展,规划“1+2+N”绿色算力基地发展布局,加强绿色电力与绿色算力同规划、同建设、同运行的协同并进,是青海对“两山”理念深入而生动的实践。

  在可以看到的未来,以绿色算力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将带动科技创新,释放新型生产要素活力,推动传统产业“脱胎换骨”、新兴产业“强筋壮骨”、未来产业“生肌长骨”,以实现三江源头对绿色梦想的孜孜追求。

  4

  “小小一颗石榴籽,晶莹剔透美如玉。颗颗心儿紧相依,结成硕果挂呀挂满枝。”一曲《文亭之歌》,唱出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温馨美好。

  近年来,青海各地着力推动基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累计建成388个“石榴籽家园”,有力构建起互嵌式社会结构和发展环境,并在全国推广青海经验做法。

  物理的互嵌推动心灵的互嵌。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青海是稳疆固藏的战略要地;并指出,在青海不谋民族工作,不足以谋全局。

  今天的青海,是和睦的青海。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越铸越牢,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进一步凝聚,形成了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今天的青海,是奋进的青海。从三江源头到河湟谷地,从辽阔牧场到大漠戈壁,从繁华都市到静谧草原,少数民族群众生活蒸蒸日上,民族地区的整体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推动现代化新青海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和睦相处、守望相助、团结奋进的美丽画卷,是一笔一画用心描绘出来的。

  从在全国率先修订完善“民委委员制”到深入推进平安青海建设“十个一”,从善用文化之力,让各族群众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增进中华文化认同,到农牧民吃上“生态饭”,用上拉面、青绣等特色品牌促进创收致富,让各族群众融入现代社会的能力和意愿越来越强……

  青海推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创建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长治久安上交出一份让党中央放心、各族群众满意的答卷。

  青海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民族工作领域向经济社会发展各项领域拓展,推进民族地区社会大局从“治”向“兴”提升。

  历史昭示,现实启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是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

  叶层层成荫,木棵棵成林,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民族都不能少!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个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我们推动各族群众在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上同舟共济、携手并进!

QQ图片20240619060022游客在尖扎县达拉卡地区坐快艇。公保安加 摄

  5

  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的重要讲话中、对青海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中,“人民”二字,分量最重,饱含习近平总书记深厚的人民情怀。

  在习近平总书记亲民爱民的示范引领下,青海党员干部增强宗旨意识,树牢正确政绩观。

  从一件件小事,就可以看明青海的价值追求。

  2023年10月27日一大早,西宁市东川警苑小区业主代表为城东区城乡建设局及大众街街道办事处送去感谢信。事由是小区物业忽然撤场,两家单位短时间内就帮业主解决了业委会的成立和供暖问题。

  2023年12月26日18时,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地震受灾地区的一处安置点板房安装好了,可是还没通电。点长张孝和打去电话,3小时后,安置点的灯都亮了。

  西宁市“每月一题”工作机制和民和县地震受灾地区“点长‘吹哨’、部门报到”速办机制,不同的是地区,相同的是及时感知、快速响应、高效办理民生所需的归旨,是“以百姓心为心”的不变取向。

  以百姓心为心者,必一心为公。

  宏观看,青海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处理好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的“温差”问题,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微观看,从坚持“五级书记一起抓”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到灾区每天都在争分夺秒加快重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特色产业,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到城镇老旧小区加快改造,青海民生项目关切热点、有效覆盖、具体可行,充分体现新发展阶段民生需求深刻转变,持续聚焦群众期待加速升级的新特点。

  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在高质量发展中增进民生福祉,我们就拥有最坚实的依托、最强大的底气、最深厚的力量。

  回溯百年,面向征途,为了人民的现代化,才有意义;依靠人民的现代化,才有动力。

  一个人也好,一个政党也好,最难得的是历经沧桑而初心不改、饱经风霜而本色依旧。遵循人民创造历史、人民是真正英雄的唯物史观,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青海初心不改、大道不移。

  6

  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过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长江源村,无论是发展农牧业特色产业,还是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促进乡风文明,都少不了基层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勾画出一幅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图景。

  在新征程上不断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我们必须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青海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提出基层党建“六个一”工作要求,推动基层党建工作进一步提质增效。

  一方面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一方面坚定不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从严治吏向纵深发展。

  去年,青海6名领导干部严重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被中央纪委严肃查处通报,影响恶劣。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以案为鉴、以案明纪、以案促改,解开思想的“结”,抓好“上行下效”,盯准顽瘴痼疾深挖彻查,查处一案、警示一批、教育一片,中央八项规定的铁规矩、硬杠杠强势直抵青海基层。

  作风的疮疤,照出青海发展的症结。说到底,还是干不干、怎么干的问题。匡正实干导向,省委提出“干部要干、思路要清、律己要严”要求,引领干部想干、敢干、会干,激励各族干部群众懂青海、爱青海、兴青海!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在青海大地重新焕发。

  以案促改绝不是“一阵风”,惩治腐败绝不是“办案了事”,筑牢堤坝绝不是“就腐治腐”,从严管党治吏绝不是“表面文章”,释放的是越来越严、一严到底的强烈信号。

  随着党纪学习教育的开展,青海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精心组织实施,加强警示教育,让全省党员干部将党纪作为一面镜子,从里到外、从上到下反复照一照,照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做到知行知止、令行禁止。

  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保持“赶考”的清醒,青海的党员干部以清风正气积极投身现代化新青海建设主战场,担当作为、建功立业。

  7

  真正属于历史的,也属于未来。

  以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工作的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为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现代化新青海壮阔行进的每一步,都在创造佳绩、书写历史。

  矢志不渝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的过程,不断加深我们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凝聚起全省上下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

  前进道路上,形势越复杂,任务越艰巨,越需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不断提高攻坚克难、化解矛盾、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努力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回望过往的奋斗路,坚定的历史自信,让我们荡开层云千叠,踏平坎坷成大道。

  (本文执笔:秦睿)

推荐阅读
全省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衔接动员部署会召开
省政府党组会议和常务会议先后召开 吴晓军主持
上海黄浦江旅游圈与青海携手共推旅游合作
西宁市数据局:“一键提交”群众诉求件件有回应
2024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拟推荐人选公示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许可信息
“金黄果”敲开乡村振兴“致富门”
青海:黄南民用机场场址正式获批
24H热点
【党建新论】突出减负赋能 深化强基固本
微评:牢记嘱托 实干笃行
依依故乡情 托举新希望
【江源新语】“清”在寸心 更在初心
【农说】青海油菜的潜力与未来
【西海论坛】畅通“生命通道”人人有责人人可为
【西海论坛】培优提质,聚力打造“青”字号农产品...
【西海论坛】最是浓情粽飘香
【西海论坛】平安,民之所盼
【时评】探索科学民主依法立法新途径 谱写服务高质...
热点图片
德令哈市柯鲁柯镇:培育“一村一品” 产业“多点开花”
德令哈市柯鲁柯镇:...
田畴沃野美如画
田畴沃野美如画
黄河岸边上演“速度与激情”——第十八届中国·青海国际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贵德站)见闻
黄河岸边上演“速度...
【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青海湟中玉拉村:特色种植种出好日子
【党旗在基层一线高...
【牢记嘱托 实干笃行】作为一名管护员,我深感骄傲!
【牢记嘱托 实干笃行...
【牢记嘱托 实干笃行】水天一色 鱼鸟共生 大湖之美绘就新画卷
【牢记嘱托 实干笃行...
【牢记嘱托 实干笃行】刚察的生态样本
【牢记嘱托 实干笃行...
【牢记嘱托 实干笃行】数说青海湖变化
【牢记嘱托 实干笃行...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img

重托催征程 实干写新篇

青海日报
2024-06-19 08:00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全文
img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img

重托催征程 实干写新篇

青海日报
2024-06-19 08:00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发送给朋友、保存图片

重托催征程 实干写新篇

  • 2024-06-19 08:00:56
  • 来源:青海日报
QQ图片20240619060007祁连山下好牧场。李勇 摄

江源平

  1

  仲夏,碧波荡漾、群山叠翠、车间繁忙、城乡和美,流动的青海画卷里,是生机的扩张。

  循迹溯源,新时代的青海,万象更新、日新月异,正是因为掌舵领航的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为青海明确“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和“三个更加重要”战略地位,指明了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和建设产业“四地”的高质量发展路径,为青海奋进现代化新征程擘画了宏伟蓝图。

  铿锵有力的嘱托之声,回响在青海大地。行进新征程,高原儿女有了行动上的“指南针”。

  从政治的高度、历史的维度、发展的规律去认识、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为青海擘画的蓝图,我们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行的脚步更加自觉,更加坚定。

  如今,看发展巨变、观江源潮涌、探时代脉动,我们深刻感悟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实践伟力。

  征途波澜壮阔,“两个确立”为我们掌握历史主动、保持战略定力、坚持正确航向、推进复兴伟业提供了坚实思想基础和科学行动指引。

  深深的足迹已然留在历史的长卷中,激励我们按照“干部要干、思路要清、律己要严”要求,不断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在高原大地开花结果,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青海新篇章!

  2

  “这里水质怎么样?”“鸟类有多少种?”“禁渔是怎么搞的?”2021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青海湖仙女湾,围绕青海湖生态环境现状和保护工作,问得很细。

  习近平总书记最关注青海的,就是生态保护。

  从2016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明确了青海“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到2021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明了青海“三个更加重要”战略地位,强调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充分表明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青海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深刻改变了青海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族群众对青海发展的认识。

  从自身来看,青海的生态保护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从大局来看,青海的生态保护,尤其是对三江源“中华水塔”的保护,又是关系国家生态安全的大事。

  这意味着,政治责任,竞争优势——站在发展模式历史选择的十字路口,青海选择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是必须的。

  选择,决心,更是行动!

  从出台《青海省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建设条例》,持续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到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增强各级领导班子共抓生态文明建设整体效能;

  从走出一条符合中国特色、彰显三江源特点的国家公园体制创新之路,推动三江源的水源涵养能力进一步提升、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强,到纵深推进污染防治,让青海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从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到以中央环保督察为契机,解决了一大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生态环境突出问题……

  青海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走出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

  正确路径的选择,源自理论的高度。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青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深刻变革,生态保护这根弦,始终在青海干部群众的意识里,绷得紧紧的。

  江河之兴,见证思想光芒。青海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高地,青海的生态之变成为观察中国式现代化的一扇绝佳窗口。

  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站在“国之大者”的高度对生态环境保护进一步作出部署,努力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青海实践,省委十四届四次全会提出,在“坚定不移做‘中华水塔’守护人”上有高站位,在“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上走在前头”上有高标准,在“实现碳达峰方面先行先试”上有高起点,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上有高品质,在绿色转型发展上有高效能。

  生态保护的心曲,依然响彻壮美河山。

QQ图片20240619060015各族群众团结友爱、亲如一家。李娜 魏雅琪 摄

  3

  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是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永恒课题,也是对青海的考验。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指明的“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立足青海资源禀赋和区域特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内在统一来把握发展、衡量发展、推动发展,青海聚焦聚力产业“四地”建设,不断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上取得新突破。

  看察尔汗,盐湖工业从小到大、从土到洋、从弱到强——在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方面,青海坚持有序开发、绿色发展,制定了一揽子规划、方案和政策举措,攻克了许多世界级技术难题,制定了盐湖领域十多项国家和行业标准,逐步形成了钾、钠、镁、锂、氯五大产业集群。

  看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塔拉滩,“光伏海洋”伸向天际——在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方面,青海始终坚持规划、政策、基地、项目、企业“五位一体”推进。去年,青海清洁能源装机突破5100万千瓦,占总装机的93%;新能源装机突破3800万千瓦,占总装机的69%,占比均居全国首位。

  看“茶卡盐湖·天空之镜”景区,自6月1日正式开园运营至11日,已累计接待游客93120人次——在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方面,我们着力打造以西宁为中心、以青海湖生态旅游圈为环、东南西北多带的“一芯一环多带”生态旅游发展新格局。

  看一座座现代化的高原农业产业园,生产无害化、产品绿色化、资源循环化、环境清洁化、功能多元化、产业规模化的“打开方式”,推开乡村振兴新的大门——在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方面,青海充分发挥青藏高原“超净区”地理生态优势,坚持提质、稳量、补链、扩输,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有机畜产品、有机枸杞、冷水鱼生产基地。

  时空见证发展的飞跃向前,发展在时空的尺度里持续更迭。

  面对新时代新征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如何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唯有紧紧抓住新质生产力这把“金钥匙”。

  新质生产力,对于青海这个西部经济欠发达省份来说,不仅并不遥远,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发展迈上新台阶、塑造发展新优势的难得机遇。

  因地制宜,我们如何抓住时代机遇,开拓青海版图?

  以绿色算力绘就新质未来,是一条不容错过的重要赛道。因为数字经济时代,算力需求急剧增长,传统算力向“绿色”进化的需要越来越强,绿色电力与绿色算力正值黄金窗口期。

  “青海提出用绿色能源将算力变成绿色算力,是具有中国特色且极具创造力的。”360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周鸿祎,在青海绿色算力产业发展推介会上发表看法。

  今年以来,省委省政府高位推动绿色算力产业发展,规划“1+2+N”绿色算力基地发展布局,加强绿色电力与绿色算力同规划、同建设、同运行的协同并进,是青海对“两山”理念深入而生动的实践。

  在可以看到的未来,以绿色算力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将带动科技创新,释放新型生产要素活力,推动传统产业“脱胎换骨”、新兴产业“强筋壮骨”、未来产业“生肌长骨”,以实现三江源头对绿色梦想的孜孜追求。

  4

  “小小一颗石榴籽,晶莹剔透美如玉。颗颗心儿紧相依,结成硕果挂呀挂满枝。”一曲《文亭之歌》,唱出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温馨美好。

  近年来,青海各地着力推动基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累计建成388个“石榴籽家园”,有力构建起互嵌式社会结构和发展环境,并在全国推广青海经验做法。

  物理的互嵌推动心灵的互嵌。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青海是稳疆固藏的战略要地;并指出,在青海不谋民族工作,不足以谋全局。

  今天的青海,是和睦的青海。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越铸越牢,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进一步凝聚,形成了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今天的青海,是奋进的青海。从三江源头到河湟谷地,从辽阔牧场到大漠戈壁,从繁华都市到静谧草原,少数民族群众生活蒸蒸日上,民族地区的整体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推动现代化新青海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和睦相处、守望相助、团结奋进的美丽画卷,是一笔一画用心描绘出来的。

  从在全国率先修订完善“民委委员制”到深入推进平安青海建设“十个一”,从善用文化之力,让各族群众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增进中华文化认同,到农牧民吃上“生态饭”,用上拉面、青绣等特色品牌促进创收致富,让各族群众融入现代社会的能力和意愿越来越强……

  青海推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创建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长治久安上交出一份让党中央放心、各族群众满意的答卷。

  青海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民族工作领域向经济社会发展各项领域拓展,推进民族地区社会大局从“治”向“兴”提升。

  历史昭示,现实启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是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

  叶层层成荫,木棵棵成林,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民族都不能少!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个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我们推动各族群众在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上同舟共济、携手并进!

QQ图片20240619060022游客在尖扎县达拉卡地区坐快艇。公保安加 摄

  5

  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的重要讲话中、对青海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中,“人民”二字,分量最重,饱含习近平总书记深厚的人民情怀。

  在习近平总书记亲民爱民的示范引领下,青海党员干部增强宗旨意识,树牢正确政绩观。

  从一件件小事,就可以看明青海的价值追求。

  2023年10月27日一大早,西宁市东川警苑小区业主代表为城东区城乡建设局及大众街街道办事处送去感谢信。事由是小区物业忽然撤场,两家单位短时间内就帮业主解决了业委会的成立和供暖问题。

  2023年12月26日18时,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地震受灾地区的一处安置点板房安装好了,可是还没通电。点长张孝和打去电话,3小时后,安置点的灯都亮了。

  西宁市“每月一题”工作机制和民和县地震受灾地区“点长‘吹哨’、部门报到”速办机制,不同的是地区,相同的是及时感知、快速响应、高效办理民生所需的归旨,是“以百姓心为心”的不变取向。

  以百姓心为心者,必一心为公。

  宏观看,青海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处理好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的“温差”问题,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微观看,从坚持“五级书记一起抓”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到灾区每天都在争分夺秒加快重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特色产业,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到城镇老旧小区加快改造,青海民生项目关切热点、有效覆盖、具体可行,充分体现新发展阶段民生需求深刻转变,持续聚焦群众期待加速升级的新特点。

  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在高质量发展中增进民生福祉,我们就拥有最坚实的依托、最强大的底气、最深厚的力量。

  回溯百年,面向征途,为了人民的现代化,才有意义;依靠人民的现代化,才有动力。

  一个人也好,一个政党也好,最难得的是历经沧桑而初心不改、饱经风霜而本色依旧。遵循人民创造历史、人民是真正英雄的唯物史观,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青海初心不改、大道不移。

  6

  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过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长江源村,无论是发展农牧业特色产业,还是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促进乡风文明,都少不了基层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勾画出一幅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图景。

  在新征程上不断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我们必须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青海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提出基层党建“六个一”工作要求,推动基层党建工作进一步提质增效。

  一方面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一方面坚定不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从严治吏向纵深发展。

  去年,青海6名领导干部严重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被中央纪委严肃查处通报,影响恶劣。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以案为鉴、以案明纪、以案促改,解开思想的“结”,抓好“上行下效”,盯准顽瘴痼疾深挖彻查,查处一案、警示一批、教育一片,中央八项规定的铁规矩、硬杠杠强势直抵青海基层。

  作风的疮疤,照出青海发展的症结。说到底,还是干不干、怎么干的问题。匡正实干导向,省委提出“干部要干、思路要清、律己要严”要求,引领干部想干、敢干、会干,激励各族干部群众懂青海、爱青海、兴青海!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在青海大地重新焕发。

  以案促改绝不是“一阵风”,惩治腐败绝不是“办案了事”,筑牢堤坝绝不是“就腐治腐”,从严管党治吏绝不是“表面文章”,释放的是越来越严、一严到底的强烈信号。

  随着党纪学习教育的开展,青海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精心组织实施,加强警示教育,让全省党员干部将党纪作为一面镜子,从里到外、从上到下反复照一照,照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做到知行知止、令行禁止。

  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保持“赶考”的清醒,青海的党员干部以清风正气积极投身现代化新青海建设主战场,担当作为、建功立业。

  7

  真正属于历史的,也属于未来。

  以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工作的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为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现代化新青海壮阔行进的每一步,都在创造佳绩、书写历史。

  矢志不渝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的过程,不断加深我们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凝聚起全省上下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

  前进道路上,形势越复杂,任务越艰巨,越需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不断提高攻坚克难、化解矛盾、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努力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回望过往的奋斗路,坚定的历史自信,让我们荡开层云千叠,踏平坎坷成大道。

  (本文执笔:秦睿)

作者 秦睿
编辑:孔令磊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