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周三下午,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智青松多镇民族寄宿制中心小学的四十多名学生,走进教学楼旁的排练室,用一首《祖国有我》,让这座高原小学迸发出别样的活力与热情。
果洛境内平均海拔4200米,是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海拔最高、气候最恶劣、环境最艰苦的自治州。如何让高海拔地区的孩子享受优质的教育,有更好的出路和更多的选择?近些年,果洛州不断探索实践,蹚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子。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在全省教育资源辐射分配下,近年来,果洛教育努力攀过一座座大山,大力推进党的教育事业,并始终坚持将教育事业发展作为“头号民生工程”,制定出“1+1+10”教育硬措施,在财政投入上优先保障、公共资源配置上优先满足、社会发展规划上优先安排,教育事业发展稳步提升,在全省教育发展态势中践行“果洛担当”,交出一份高海拔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答卷。
如何“活用”教育资源?
——“内”强基础更要“外”做文章
“果洛教育底子薄!”谈及果洛的教育事业,这是当地从事教育工作的人,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如果走一走果洛州大大小小的学校,不难发现当地在教育方面的投入力度之大。2016年至今,果洛州共计投入资金23.29亿元,相继组织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义务教育“全面改薄”工程等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果洛学校整体办学条件大幅提升,先后新建改扩建各级各类学校130余所。
“果洛财政收入不高,但是教育经费的投入每年都在增长。”果洛州教育局副局长芦宁说。
“牧区最漂亮的建筑是学校!”这是果洛师生、家长的共识。走进果洛州阿尼玛卿幼儿园,园内建筑色彩明亮,充满童趣。教学楼旁的彩色橡胶跑道上,老师正带着学生做趣味游戏。
这所按照现代幼儿教育需要建成的幼儿园,去年3月开始投入使用。幼儿园小朋友午休结束后,老师点开智能大屏,手指一滑就能找到相应的儿歌。小朋友跟着老师,动动小手、跺跺脚欢快地唱起儿歌。
教学硬件设施年年有提升且越来越好,这是果洛干部群众一致的感受。支撑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石已筑起,如此,果洛教育的底子到底薄在哪里?
高海拔、高寒缺氧,是果洛教育路上难以跨越的鸿沟。高海拔缺氧的环境,致使高原上的孩子,认知能力发育迟缓。“自然环境无法改变,只能慢慢脱离这一环境,这些年我们不断加大异地办校办班的力度,当然我们所得到的结果也是非常好的。”芦宁说。
为进一步满足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迫切需求,切实改变果洛地区教育事业发展落后的现状,果洛依托省内外优质教育资源,用足用活异地办班教育政策,为果洛教育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果洛州分别在上海、重庆、江西南昌,青海西宁、黄南州、海南州等地开办果洛班。目前在校生2643人,占全州初中、高中、中职在校生总数的16.2%。在河湟谷地海东市,果洛海东中学也已开工建设,学校建成后,将吸纳三千多名果洛籍学生在此就读。
果洛州教育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23年果洛州属3所高中共有168人上线本科,高考上线率达到30.77%,较上年提高3.15个百分点,其中果洛西宁民族中学本科上线率达到71.43%,高考成绩创历史新高,社会各界对果洛州办学质量特别是异地办学的满意度明显提升。
如何让孩子都上学?
——从“上门劝学”到“主动上学”
“以前,信息闭塞,家长根本不重视教育。比如,3月1日开学,直到3月5日还有不少学生没到校!”果洛州教育局办公室主任索南本笑着说,现在不一样,开学日当天家长准时把学生送到学校,家长思想观念的转变,让果洛教育事业行稳致远。
“上学是国家出钱,娃不上学,即使出门打工,没文化人家也不雇你……”十多年前教师和党员干部,每学期翻山越岭地“劝学”是常事儿。每次下乡,索南本他们磨破嘴皮子,只能带回去两三个学生。
“不听话把你送去学校!”久治县教育局副局长李元龙坦言,这不是一句笑话,他以前在乡镇工作,那时信息闭塞、交通不便,祖祖辈辈生活在山里,家长无从得知教育能为美好生活提质增量,甚至用送去上学吓唬孩子。
闭塞的环境、落后的经济……严重制约着果洛教育的发展。当脱贫攻坚的号角吹响,“八个一批”项目一个个落实,路通了、电通了、网络通了。乡村振兴实施后,当地群众学手艺办合作社,收入高了,视野开阔了,意识到教育能改变山里孩子的命运,不再阻拦孩子去上学。
新时代,随着各项教育政策落实,家长对教育的需求也有了变化。“以前,家长将孩子送过来,只是嘱咐老师,别把孩子冻着饿着,从不问孩子的成绩,现在不一样喽!”李元龙一脸欣喜地说,现在家长们到学校后,都不急着接孩子,纷纷跑去找班主任,咨询孩子的学习情况。
“现在为您播报实时新闻……”课间时间,甘德县民族寄宿制中学普通话兴趣班,八年级四班扎西仁旦标准的普通话和十分专业的播音腔,赢来老师的赞扬和同学的鼓掌喝彩。
“我非常喜欢主持人这个职业,希望未来能成为一名主持人。”扎西仁旦告诉记者,老师也觉得他的声音很有辨识度,每天都会多花半个小时,去教他发音等相关专业知识。这些年他的父母从手机、电视上接触的新事物多了,也非常支持他的职业梦想。
当扎西仁旦在校园朗读新闻时,远在上海的果洛州甘德县女孩麻切仁措正沉浸在音乐的海洋,过得十分充实。她是上海援助青海省果洛州13年来,第一个考到上海音乐学院的果洛学生。
对口支援,跨越雪山江河的奔赴,让果洛教育有了更多联系其他区域的机会,也给了果洛孩子更多展示自己的舞台,让他们对教育的未来充满希望。
“如果没有上海援青果洛,没有上海音乐学院各位老师的鼓励和指导,我或许能走出果洛,但肯定不会走得这样远。”谈及自己的“走出去”,麻切仁措笑着这样说。
作为中国最早开始培养少数民族声乐人才的专业高等院校,上海音乐学院从2020年至今,持续在青海省果洛州开展“文化润边”少数民族艺术人才培养计划相关工作。走出去的麻切仁措,正是这一项目的结晶。
如何让孩子上好学?
——出台硬措施让教育高质量发展
在加快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过程中,果洛州委、州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果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以及围绕落实《意见》而制定出台1个专件和10个配套文件,内容涵盖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质量的提升等多个方面。
“我们只有一个愿望,那就是将孩子‘送出去’,让他们看到更广阔的天空!”芦宁从青海省教育厅来到果洛州教育局挂职,深切感受到牧区孩子,在唱歌跳舞方面拥有与生俱来的天赋。他曾思考过,是不是可以发掘这方面的优势,也能让大山里的孩子走出去?
想法还没来得及付诸实践,芦宁就遇到了困难——缺专业的教师。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在果洛不少老师身兼数职。音体美学科教师、幼儿专业教师和职教“双师型”教师的短缺,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0年,音乐老师努吾仁青,来到久治县智青松多镇民族寄宿制中心小学任教。“刚开始教学,很难!”努吾仁青笑着摇头说,孩子是很有天赋,也非常喜欢音乐课,但都不善于、不敢于表达自己。为了改变这一情况,努吾仁青带着全校16个班的学生,办了一场歌唱比赛,这场比赛大大激发了学生歌唱的激情。
2023年5月,努吾仁青召集四十多名学生,组成合唱团,参加县上的比赛。“我们拿到了第一名的成绩,从那之后合唱团一直保留了下来。”努吾仁青利用课余时间,给合唱团的孩子讲解专业知识,希望通过音乐,让孩子走出大山。
“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完善‘县管校聘’管理机制,千方百计引进高级人才,继续实施好乡村教师‘定向评价、定向使用’政策,彻底改善教师数量不足、学科不配套等问题。”芦宁说,迈步高质量教育新征程中,果洛州不断在教师队伍建设上下功夫,从抓住教学、育人、教研三方面,践行好教育家精神。
在“1+1+10”中提出的《果洛州各级各类学校“管教分离”试点工作方案(试行)》,是果洛州推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
“管教分离”是一种在寄宿制学校中常见的管理模式,即教学与管理分开,分别设立专职班主任岗、各科任课教师岗,各司其职,从而达到教师结构的优化。
“我们学校一千三百多名学生,只有4名生活老师,为了保障学生在校生活,只能让教学老师参与其中,老师从早上六点工作一直到晚上孩子休息,全天连轴转,根本没办法开展有效的教研活动。”甘德县民族寄宿制中学校长却达说,探索实行“管教分离”办学模式后,学校工作人员分为教学人员和管理人员两类,其中教学人员主要负责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管理人员主要负责后勤保障。
今年9月,甘德县民族寄宿制中学根据“管教分离”需求,将招聘20名生活老师。“以后,生活老师不仅管孩子吃饭,还带着学生学整理被褥,参与劳动课培育等工作,最重要的是,我们希望生活老师,有一定的心理学基础,全方位参与孩子的成长。”虽然生活老师还没到岗,但却达已经早早做起了规划。
让孩子走出去,走出大山,既是当前果洛教育事业的必经之路,也是迈步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磨刀石。正如在果洛基层从事教育工作的龚党忠所言:“在高海拔地区,需要教育从业者用千百倍的耕耘,才能发挥教育的最大作用,我们相信,未来即使再高的山,也无法阻挡孩子走出去的脚步!”
【记者手记】以教育之光,点亮孩子的未来
走进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县城街道在青山绿水间,显得更加温婉纯粹。
在久治县智青松多镇民族寄宿制中心小学,孩子们排成一个个方队,拿着盆和水壶,准备给他们各自种下的树苗浇水。
“种树作为我们学校的传统之一,每一任校长都会传承,春天去种树,夏日去浇水。”在智青松多镇民族寄宿制中心小学校长龚党忠眼里,教书育人也如这栽树一样,相信种下一棵棵树苗,终会给这片雪域草原带来不一样的色彩。
在果洛采访发现,每一位教育从业者,始终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将这些山里孩子培养成才。可培育一个孩子成才,终没有种树来得简单。
因条件艰苦,果洛各行业专业人才十分紧缺,也因为气候等环境因素,留不住人才。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果洛州在第八次教育大会上,提出重视专业发展,培训一批教师;加大资源供给,补充一批教师;创新体制机制,激活一批教师;优化队伍结构,调配一批教师;强化质量兴教,提升一批教师等系列措施。
在果洛采访时,赶上果洛州智慧教研中心开展州级说课比赛评选活动,参加比赛的老师根据自己所教内容,通过信息化的手段,让一个个复杂难懂的知识点,变得生动有趣,孩子眼里也多了份欢乐。在甘德县民族寄宿制中学,劳动课老师正带领学生给自己栽培的马铃薯、黄瓜等植物浇水。与此同时,教学楼门口,一场书法大赛也正在进行。
这几年,果洛加快发展教育数字化平台建设,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教研教改,依托信息技术支持打造基于网络平台的教师共同体,促进教师交流与提升,使优质教育资源在农牧区实现广覆盖、大均衡。
同时,逐步构建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质量教育体系,将德智体美劳教育融入教育全过程、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并依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劳动教育基地、青少年活动中心、乡村少年宫,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教育之光,点亮孩子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