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时评 党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创 视频 省委文件 新闻 政务 旅游 生态 体育 专题 图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藏文网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图说青海
【开放合作 绿色发展·今日视点】同饮一江水 山海续新篇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郑思哲 青组
发布时间:2024-07-13 10:08:56
编辑:李家奕
QQ图片20240713063107在对口援青和东西部协作共同帮扶下,我省不少乡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此为援建后的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德吉村。省援青办供图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指出,包括教育在内的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取得显著成效,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

  千里山海情,共赴新征程。14年来,先后有五批次、三千八百多名援青干部、技术人才来到青海,他们铭记习近平总书记“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的殷殷嘱托,舍小家、顾大家,用心用情赤诚奉献,倾智倾力共襄发展,探索出了一条从“输血”到“造血”,从“单向支援”到“合作共赢”的对口援青路径,助力了青海改革发展稳定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QQ图片20240713063113江苏农业技术人才在青海的田间地头为农民“支招把脉”。

  惠民生 以民为本增福祉

  对口援青,受益最大的是群众,获益最多的是民生。

  自从来到西宁果洛民族中学就读,尼东拉毛的心里就默默地与未来的自己许下了一份教书育人的约定——正是因为自己享受到了这样良好的学习环境,她才希望未来能够让家乡更多的孩子通过读书去寻求更多人生出彩的机会。

  这一刻,教育援青的意义在尼东拉毛的身上有了具象化的呈现。

  北京市在玉树藏族自治州以“组团式”帮扶教师为核心,实施青蓝工程,建立教研团队;天津市先后有121名教师赴黄南藏族自治州中小学开展“团队式”支教;上海市在果洛藏族自治州实施54所中小学标准化改造;山东省启动建设“十四五”援青单体投资最大的项目——鲁青高级中学;江苏省开展“名师进海南”“名师青海行”活动;浙江省在德令哈市第一中学连续4年开办“浙江杭州班”……

  教育是对口援青的重点。北京等6省市、清华大学等23所高校自对口援青以来,在教育援青方面实现了各学段、各地区人才资金项目全覆盖。

  如果说教育援青播种的是希望,医疗援青惠及的就是当下。

  分娩镇痛技术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产妇的分娩体验。实施这项技术工作,需要妇产科、麻醉科、超声科等不同科室的医生和医技人员紧密配合。海北藏族自治州自身医疗条件薄弱,要想配齐这样一支团队,并不容易。

  但在山东省“组团式”医疗帮扶团队的帮助下,海北州医疗机构筹备分娩镇痛所需的器械设备,规范操作流程,让越来越多的当地产妇获得更优质的分娩医疗服务。

  “组团式”医疗帮扶让优质的医疗资源惠及我省基层群众。

  2023年,援青6省市55家医院按照“以院包科”方式与我省6州人民医院30个科室结对支援,并帮助我省6州人民医院和14个重点帮扶县医院建成“五个中心”58个,开展新技术新项目253项,救治危急重症患者1.7万人次。同时,各医疗支援帮扶团队通过帮带培养本地学员、组织选派有潜力的本地人才到相应支援帮扶医院培训进修等方式,使受援地医院无论是人才总量、质量,还是综合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都得到了显著提升。

QQ图片20240713063120浙江援青教师初艳萍在辅导学生。

  强产业 双向奔赴谋共富

  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是全国面积最大的有机畜牧业生产基地,县域内河曲马、雪多牦牛、苏呼欧拉羊获得地理标志认证,被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

  如何利用这些绿色有机农畜资源促进牧民群众增收致富?天津援青指挥部和河南县政府共同打造的“一只欧拉羊带您去旅行”乡村振兴智慧平台,不仅为当地牧民群众打开了农畜产品的销售路子,也让全国各地的顾客可以“云”游河南县,认养一只专属羊,足不出户当一名城市牧羊人。

  多年来,援受双方协同配合,实现对口援青由单向支援向双向合作转变:

  ——北京助力打造“玉树牦牛”区域公用品牌,推动玉树牦牛产业入选全国产业振兴典型案例;

  ——天津制定实施“天路计划”,黄南州纳入全国帮扶产品目录的企业增加至28家,新增产品59个;

  ——上海开展对口支援百架旅游包机活动,开发“大美青海、秘境果洛”旅游产品;

  ——江苏持续加大江苏在青龙头企业投资;

  ——浙江发挥12万在青浙商潜力,其中1万余名海西州浙商每年为海西州贡献GDP超过100亿元;

  ——山东援青管理组选派14名农牧科技人才“小组团”援青,成功落地奶牛养殖、食用菌培育、果蔬大棚种植、青稞深加工等多个特色农牧产业项目……

  产业援青在青海大地结出颗颗硕果,对口支援架起经济交流高速通道。

  各对口援青省市聚焦青海产业“四地”建设,立足受援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探索实施了一大批生态畜牧业、文化旅游业、特色种植业、商贸服务业等产业支援项目,助推受援地改善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利用便利条件在支援地设立专馆专柜、产品展销中心,加大消费帮扶力度,使青海特色农牧产品“好产品卖上好价钱”。做好青海政策资源优势与内地产业市场优势相结合文章,围绕清洁能源、文化旅游、绿色生态、有机畜牧等重点行业,挖掘合作潜力、拓展合作领域、提升合作水平。

QQ图片20240713063126山东援青医疗专家在海北州巡诊。

  补短板 “授人以渔”添动力

  广袤的青海大地是一处自然的地理“高峰”,却似乎也成了留住人才的一道“禁锢”。

  如何打破地理的限制,把优秀人才的才智留在青海?借助对口援青机制打造的“京青专家服务活动”,给出了答案。

  自2014年第一批“京青专家服务活动”启动以来,北京市已累计选派190名各领域专家人才,深入青海机关单位、医院、企业、州县乡村,把前沿理念和高超技术送上高原,为基层单位破解难题,为区域发展献计献策。

  北京安定医院主任医师杨建红在省第三人民医院服务期间,帮助省第三人民医院全体医务人员了解掌握抽动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孤独谱系障碍;首都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傅萌在青海省博物馆服务期间,传授了纺织品文物修复的经验,并且对唐卡织补针法提出合理化建议;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两区”办主任毛山宏两次青海行,与青海省药监局、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深度对接,参与制定中藏医药的产业发展规划,为全面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11年不间断的服务让“京青专家服务活动”的作用在基层持续产生“裂变效应”,也拓展出了一条智力援青新的途径。

  青海的发展需要人才的支撑,更需要对口援青干部人才的智力援助。

  实施“千人培训工程”“四个一百”计划,开设“援青干部大讲堂”,安排受援地干部到东部省市挂职锻炼;制定《青海省“人才+项目”支持服务办法》,明确柔性人才在青各项待遇保障,借助青洽会、“智汇三江源·助力新青海”人才项目洽谈会等交流平台,从援青省市柔性引进各方面专业技术人才;推广“师带徒”等工作制度,帮助地方培养急需紧缺的专业型、实用型人才,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专家队伍……我省借助对口援青机制,持续整合人才资源补齐智力短板,不断提升自身“造血”功能,激发内生动力。

  山海守望,聚力同行。十四载的倾力帮扶,见证了青海的沧桑巨变,也让青海与援青6省市建立了深厚情谊。未来,援青干部人才将继续把初心与使命、忠诚与担当、情怀与奉献书写在江源大地,在青海最好的发展时期,贡献最大援青力量。

QQ图片20240713063132玛多县与上海沙涓合作牦牛绒产业发展项目,图为两地技术人员正在探讨编制技术。

  记者感言:携手并进 谱写对口援青新篇章

  对口援青,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出发,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促进民族团结而作出的重大决策。这一决策不仅体现了党中央对青海各族人民的深切关怀,也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更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自2010年以来,北京、上海、天津、浙江、江苏、山东等6省市与青海建立了紧密的对口支援关系,共同书写了青海发展的新篇章。

  对口援青十四载,援助方式早已从单一的经济物资援助,转向人才、技术、理念等多方面的全面支持;不仅推动了青海在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全面提升,更促进了青海与东部发达地区的交流合作,为青海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助力。

  民生是最大的政治。对口援青以来,援青干部人才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我省最紧缺、最迫切的民生资源,通过“组团式”帮扶的方式,让高原儿女在家门口享受到更优质、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更好更公平的教育,并持续加大民生基本公共服务投入,让对口援青成果惠及更多基层群众。

  产业是发展的基础。各支援方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为青海擘画的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和建设产业“四地”的发展蓝图,利用自身资金、技术、管理、市场等优势,围绕清洁能源、文化旅游、绿色生态、有机畜牧等重点行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产业布局,搭建合作平台,统筹好力量,调动好资源,对接好所需,发挥好所能,推动青海建立具有本地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人才是发展最宝贵的资源。对口援青干部人才的到来,给青海带来先进理念、技术和经验,为青海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撑的同时,还通过“传帮带”,为青海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对口援青人才交流机制也为青海本土人才提供了外出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激发了本地人才的成长动力和创新活力。

  高质量推进对口援青工作,要在一如既往重视做好经济社会方面的人财物支援的同时,也要持续深化地区之间、各族人民群众之间的人文交往,在交流互动中促进交融,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巩固各民族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要积极拓展深化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拓展交往交流交融领域,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当下的青海,正处在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对口援青也即将迎来又一崭新篇章。对口援青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久久为功,一批接着一批干、一张蓝图绘到底,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青海新篇章作出新贡献。

推荐阅读
中共青海省委十四届六次全体会议召开
第25届中国·青海绿色发展投资贸易洽谈会开幕
【聚焦青洽会】四川借力青洽会寻找全球合作机会
青洽会商品贸易展延期至16日 市民可前去观展
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揭榜挂帅"项目招标公告
2024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拟推荐人选公示
青海海东·无锡乡村振兴创业孵化园揭牌运营
青海大通县第十五届老爷山花儿会开幕
24H热点
【聚焦第25届中国·青海绿色发展投资贸易洽谈会】共...
【开放合作 绿色发展——2024青洽会特刊·精彩瞬间...
青海湟中群加:特色产业助增收
图说环湖
西部最大抽水蓄能电站建设“智”从何来?——走进...
开放大潮浩荡向前 共赴繁荣发展之约——写在第25届...
攻略来了!今年青洽会这么逛
【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每个人都是一颗宝贵的...
环湖赛赛程过半 天佑德车队继续保有蓝衫
【环湖听新音·环湖揽胜】大湖之畔有大美
热点图片
【聚焦第25届中国·青海绿色发展投资贸易洽谈会】共襄盛会
【聚焦第25届中国·青...
【开放合作 绿色发展——2024青洽会特刊·精彩瞬间】致力开放合作 共谋绿色发展
【开放合作 绿色发展...
青海湟中群加:特色产业助增收
青海湟中群加:特色...
图说环湖
图说环湖
西部最大抽水蓄能电站建设“智”从何来?——走进青海哇让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建设现场见闻
西部最大抽水蓄能电...
开放大潮浩荡向前 共赴繁荣发展之约——写在第25届中国·青海绿色发展投资贸易洽谈会开幕之际
开放大潮浩荡向前 共...
攻略来了!今年青洽会这么逛
攻略来了!今年青洽...
【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每个人都是一颗宝贵的石榴籽”
【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img

【开放合作 绿色发展·今日视点】同饮一江水 山海续新篇

青海日报
2024-07-13 10:08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全文
img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img

【开放合作 绿色发展·今日视点】同饮一江水 山海续新篇

青海日报
2024-07-13 10:08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发送给朋友、保存图片

【开放合作 绿色发展·今日视点】同饮一江水 山海续新篇

  • 2024-07-13 10:08:56
  • 来源:青海日报
QQ图片20240713063107在对口援青和东西部协作共同帮扶下,我省不少乡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此为援建后的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德吉村。省援青办供图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指出,包括教育在内的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取得显著成效,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

  千里山海情,共赴新征程。14年来,先后有五批次、三千八百多名援青干部、技术人才来到青海,他们铭记习近平总书记“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的殷殷嘱托,舍小家、顾大家,用心用情赤诚奉献,倾智倾力共襄发展,探索出了一条从“输血”到“造血”,从“单向支援”到“合作共赢”的对口援青路径,助力了青海改革发展稳定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QQ图片20240713063113江苏农业技术人才在青海的田间地头为农民“支招把脉”。

  惠民生 以民为本增福祉

  对口援青,受益最大的是群众,获益最多的是民生。

  自从来到西宁果洛民族中学就读,尼东拉毛的心里就默默地与未来的自己许下了一份教书育人的约定——正是因为自己享受到了这样良好的学习环境,她才希望未来能够让家乡更多的孩子通过读书去寻求更多人生出彩的机会。

  这一刻,教育援青的意义在尼东拉毛的身上有了具象化的呈现。

  北京市在玉树藏族自治州以“组团式”帮扶教师为核心,实施青蓝工程,建立教研团队;天津市先后有121名教师赴黄南藏族自治州中小学开展“团队式”支教;上海市在果洛藏族自治州实施54所中小学标准化改造;山东省启动建设“十四五”援青单体投资最大的项目——鲁青高级中学;江苏省开展“名师进海南”“名师青海行”活动;浙江省在德令哈市第一中学连续4年开办“浙江杭州班”……

  教育是对口援青的重点。北京等6省市、清华大学等23所高校自对口援青以来,在教育援青方面实现了各学段、各地区人才资金项目全覆盖。

  如果说教育援青播种的是希望,医疗援青惠及的就是当下。

  分娩镇痛技术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产妇的分娩体验。实施这项技术工作,需要妇产科、麻醉科、超声科等不同科室的医生和医技人员紧密配合。海北藏族自治州自身医疗条件薄弱,要想配齐这样一支团队,并不容易。

  但在山东省“组团式”医疗帮扶团队的帮助下,海北州医疗机构筹备分娩镇痛所需的器械设备,规范操作流程,让越来越多的当地产妇获得更优质的分娩医疗服务。

  “组团式”医疗帮扶让优质的医疗资源惠及我省基层群众。

  2023年,援青6省市55家医院按照“以院包科”方式与我省6州人民医院30个科室结对支援,并帮助我省6州人民医院和14个重点帮扶县医院建成“五个中心”58个,开展新技术新项目253项,救治危急重症患者1.7万人次。同时,各医疗支援帮扶团队通过帮带培养本地学员、组织选派有潜力的本地人才到相应支援帮扶医院培训进修等方式,使受援地医院无论是人才总量、质量,还是综合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都得到了显著提升。

QQ图片20240713063120浙江援青教师初艳萍在辅导学生。

  强产业 双向奔赴谋共富

  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是全国面积最大的有机畜牧业生产基地,县域内河曲马、雪多牦牛、苏呼欧拉羊获得地理标志认证,被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

  如何利用这些绿色有机农畜资源促进牧民群众增收致富?天津援青指挥部和河南县政府共同打造的“一只欧拉羊带您去旅行”乡村振兴智慧平台,不仅为当地牧民群众打开了农畜产品的销售路子,也让全国各地的顾客可以“云”游河南县,认养一只专属羊,足不出户当一名城市牧羊人。

  多年来,援受双方协同配合,实现对口援青由单向支援向双向合作转变:

  ——北京助力打造“玉树牦牛”区域公用品牌,推动玉树牦牛产业入选全国产业振兴典型案例;

  ——天津制定实施“天路计划”,黄南州纳入全国帮扶产品目录的企业增加至28家,新增产品59个;

  ——上海开展对口支援百架旅游包机活动,开发“大美青海、秘境果洛”旅游产品;

  ——江苏持续加大江苏在青龙头企业投资;

  ——浙江发挥12万在青浙商潜力,其中1万余名海西州浙商每年为海西州贡献GDP超过100亿元;

  ——山东援青管理组选派14名农牧科技人才“小组团”援青,成功落地奶牛养殖、食用菌培育、果蔬大棚种植、青稞深加工等多个特色农牧产业项目……

  产业援青在青海大地结出颗颗硕果,对口支援架起经济交流高速通道。

  各对口援青省市聚焦青海产业“四地”建设,立足受援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探索实施了一大批生态畜牧业、文化旅游业、特色种植业、商贸服务业等产业支援项目,助推受援地改善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利用便利条件在支援地设立专馆专柜、产品展销中心,加大消费帮扶力度,使青海特色农牧产品“好产品卖上好价钱”。做好青海政策资源优势与内地产业市场优势相结合文章,围绕清洁能源、文化旅游、绿色生态、有机畜牧等重点行业,挖掘合作潜力、拓展合作领域、提升合作水平。

QQ图片20240713063126山东援青医疗专家在海北州巡诊。

  补短板 “授人以渔”添动力

  广袤的青海大地是一处自然的地理“高峰”,却似乎也成了留住人才的一道“禁锢”。

  如何打破地理的限制,把优秀人才的才智留在青海?借助对口援青机制打造的“京青专家服务活动”,给出了答案。

  自2014年第一批“京青专家服务活动”启动以来,北京市已累计选派190名各领域专家人才,深入青海机关单位、医院、企业、州县乡村,把前沿理念和高超技术送上高原,为基层单位破解难题,为区域发展献计献策。

  北京安定医院主任医师杨建红在省第三人民医院服务期间,帮助省第三人民医院全体医务人员了解掌握抽动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孤独谱系障碍;首都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傅萌在青海省博物馆服务期间,传授了纺织品文物修复的经验,并且对唐卡织补针法提出合理化建议;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两区”办主任毛山宏两次青海行,与青海省药监局、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深度对接,参与制定中藏医药的产业发展规划,为全面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11年不间断的服务让“京青专家服务活动”的作用在基层持续产生“裂变效应”,也拓展出了一条智力援青新的途径。

  青海的发展需要人才的支撑,更需要对口援青干部人才的智力援助。

  实施“千人培训工程”“四个一百”计划,开设“援青干部大讲堂”,安排受援地干部到东部省市挂职锻炼;制定《青海省“人才+项目”支持服务办法》,明确柔性人才在青各项待遇保障,借助青洽会、“智汇三江源·助力新青海”人才项目洽谈会等交流平台,从援青省市柔性引进各方面专业技术人才;推广“师带徒”等工作制度,帮助地方培养急需紧缺的专业型、实用型人才,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专家队伍……我省借助对口援青机制,持续整合人才资源补齐智力短板,不断提升自身“造血”功能,激发内生动力。

  山海守望,聚力同行。十四载的倾力帮扶,见证了青海的沧桑巨变,也让青海与援青6省市建立了深厚情谊。未来,援青干部人才将继续把初心与使命、忠诚与担当、情怀与奉献书写在江源大地,在青海最好的发展时期,贡献最大援青力量。

QQ图片20240713063132玛多县与上海沙涓合作牦牛绒产业发展项目,图为两地技术人员正在探讨编制技术。

  记者感言:携手并进 谱写对口援青新篇章

  对口援青,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出发,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促进民族团结而作出的重大决策。这一决策不仅体现了党中央对青海各族人民的深切关怀,也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更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自2010年以来,北京、上海、天津、浙江、江苏、山东等6省市与青海建立了紧密的对口支援关系,共同书写了青海发展的新篇章。

  对口援青十四载,援助方式早已从单一的经济物资援助,转向人才、技术、理念等多方面的全面支持;不仅推动了青海在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全面提升,更促进了青海与东部发达地区的交流合作,为青海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助力。

  民生是最大的政治。对口援青以来,援青干部人才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我省最紧缺、最迫切的民生资源,通过“组团式”帮扶的方式,让高原儿女在家门口享受到更优质、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更好更公平的教育,并持续加大民生基本公共服务投入,让对口援青成果惠及更多基层群众。

  产业是发展的基础。各支援方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为青海擘画的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和建设产业“四地”的发展蓝图,利用自身资金、技术、管理、市场等优势,围绕清洁能源、文化旅游、绿色生态、有机畜牧等重点行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产业布局,搭建合作平台,统筹好力量,调动好资源,对接好所需,发挥好所能,推动青海建立具有本地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人才是发展最宝贵的资源。对口援青干部人才的到来,给青海带来先进理念、技术和经验,为青海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撑的同时,还通过“传帮带”,为青海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对口援青人才交流机制也为青海本土人才提供了外出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激发了本地人才的成长动力和创新活力。

  高质量推进对口援青工作,要在一如既往重视做好经济社会方面的人财物支援的同时,也要持续深化地区之间、各族人民群众之间的人文交往,在交流互动中促进交融,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巩固各民族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要积极拓展深化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拓展交往交流交融领域,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当下的青海,正处在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对口援青也即将迎来又一崭新篇章。对口援青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久久为功,一批接着一批干、一张蓝图绘到底,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青海新篇章作出新贡献。

作者 郑思哲 青组
编辑:李家奕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