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时评 党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创 视频 省委文件 新闻 政务 旅游 生态 体育 专题 图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藏文网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青海文化
【文化中国行】明长城,群山里的千年咏叹
——“寻迹青海”系列报道之六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陈俊
发布时间:2024-07-19 07:31:58
编辑:易 娜
QQ图片20240719053446摩崖石刻及榨门遗址。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千年长城、千年咏叹。

  长城,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骄傲,更是民族精神在中华大地上的永续脉动。

  长城与埃及金字塔、印度尼西亚婆罗浮屠和柬埔寨吴哥窟并称为“东方四大奇观”。

  青海省境内的明长城,犹如巨龙蜿蜒于世界屋脊东北缘的河湟谷地崇山川谷中,是我国明代万里长城的重要支线,亦是当时甘肃镇边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

  史料记载,互助古为羌族故地,秦时称为湟中地,汉朝属临羌县所辖,隋时属西平郡管辖,唐时归鄯州都督府节制,明时隶属西宁卫,历代中央政权始终将该地区纳入疆域版图。正因如此,境内至今仍然遗留众多古遗址,其中不乏历史上最为宏大、完善的军事防御工程——明长城。

  岁月悠悠,长城依旧。

  7月15日,夏日的和畅惠风、蓝天白云、油菜花海与农家庄院,在土乡大地勾勒出一幅唯美画卷。站在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林川乡泥麻村长城段的土墙上,沧桑古朴气息扑面而来,从中可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心中涌起的是对先人的敬仰,对民族的自豪。仿佛穿越了时空,眼前的景象不再是简单的土墙,而是一幅历史的画卷在眼前缓缓展开。那不再高大险峻的墙体,是岁月留下的痕迹,诉说着曾经的坚守与抗争,仿佛还能看到戍边将士,在寒风中屹立,守护着身后的家园。又仿佛能听见金戈铁马的回响,能看见烽火连天的壮烈。每一段城墙,每一个掩体,均承载着无数故事。

  互助县博物馆馆长周生胜介绍,自明朝正德初年以来,多支东蒙古部落相继西迁至河西走廊及青海湖地区驻牧,时常对西宁卫境内进行侵扰虏掠,严重威胁到明朝在当地的统治。于是明朝在西宁卫所处河湟地区修筑长城防御体系。青海明长城的修建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最终形成了一道从北、西、南三面环绕的西宁卫城防御屏障。

  透过无人机镜头俯瞰,这段青草覆盖并被水泥桩和铁丝网保护起来的明长城墙体,墙体选址布局、形制结构、材料工艺、整体走向等清晰可见,宛如一条卧龙从原野向远山蜿蜒。那屹立不倒的身姿,虽历经风雨侵蚀,却依然挺立,铸就不朽传奇,折射出青海的历史光芒。这段长城剖面呈梯形,长2935米、宽3米至6米、高1米至4米,另有上千米随墙壕在长城外侧与墙体并行。

  “互助县境内的明长城本体由墙体和壕堑组成,且以墙体为主,墙体中又包括土墙、山险墙、山险三种类型。长城总长6.96万米,共分为21段。墙体18段,壕堑3段,附属建筑敌台4座、烽火台17座、古城堡9座。”周生胜介绍,长城东部起自互助县与乐都区交界的松花顶,从东至西穿越松多、丹麻、东和、林川、南门峡、台子、五峰等乡镇后、止于与大通县交界的闫王边,海拔2702米到3396米,属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长城。该防御体系,一方面维护并巩固了明朝对河湟地区的统治,另一方面对当地经济、文化、民族团结以及生态环境等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QQ图片20240719053454摩崖石刻。陈俊 摄

  穿行于距林川明长城遗址十几公里的南门峡西沟群山间,曲径通幽处,十步即一景,一沟潺潺流淌的溪流,宛如一方时光隧道,串起了古今文明,日夜吟唱着古老的歌谣。

  弃车步行,越河流、踏荒滩、爬山路,徜徉“醉美”山水间,半小时路程终于来到摩崖石刻前。只见一方一平方米左右、较为平滑的石壁上,刻凿着与明长城息息相关的文字记载。

  仔细辨认,依稀可见“西宁卫守备、都指挥崔(麒字已脱落):创,修菇、树義,榨一道。嘉靖二十八年八月十七日作。星第、指挥常熙、花择、朱勋、莫止郎、吴政、陈忠、千百户贺春、祁显”等文字。

  周生胜说这段石刻的大意是:“嘉靖二十八年,西宁卫守备带领人马来到长城边进行巡防,巡查受到损毁的部分长城已得到修缮,恢复为雄伟之举,树立明朝为民之大义,一众人巡查完长城后到此,为预防关外骑兵袭扰,在此修建一道榨门保护百姓平安。日期后面是人名,据史料记载,崔麒为西宁卫分防守备,西宁通判为高第,岩壁上写的都指挥使星第、常熙史料无记载。”

  岩壁石刻文字旁,是一个宽约十米的“咽喉状”峡口,中间是奔腾的河流,左侧高耸的石壁上有一道高约10米、宽约50公分的规则石墙。

  周生胜说,人为开凿痕迹明显,经考证这里是当年的榨门遗址。14世纪中期的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修筑长城的巅峰时代,嘉靖二十五年,为加强西宁卫防御,明朝廷下令修筑边墙,构筑烽燧,这座榨门就是当年修筑明长城的举措之一。

  “摩崖石刻文字,对互助县历史文化传承有着深远影响,更确定了明长城在明朝的地位,也让明朝的形象变得更加丰满立体。”周生胜告诉记者,文物遗迹是先人留下的宝贵财富,具有正史、借鉴及教育等作用。

  据了解,为保护长城防御体系作为线性文化遗产完整性,传承弘扬长城精神,互助县秉持科学保护理念,关注长城文化景观的独有特征和审美价值,关联长城文物本体与长城防御体系的价值,统筹推进时代遗迹保护,深入挖掘互助长城所承载的建造技艺、历史脉络,延续长城文化景观,讲好长城故事。

  周生胜说,我们借助河湟彩绘、雕塑、土族盘绣等传统技艺,设计制作系列文创作品,打造“长城礼物”;创编长城文化主题花儿、曲艺、歌舞精品,举办长城文化专题绘画、书法、摄影等艺术展览,提升长城文化价值。

  明长城,犹如岁月的守望者、历史的见证者,在时光长河中,散发着熠熠生辉的光芒。

推荐阅读
陈刚吴晓军与国电投董事长刘明胜一行座谈
中共青海省委十四届六次全体会议召开
果洛:多措并举精准施策 书写教育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果洛:多警种一体化赋能基层 传帮带激发队伍新活力
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揭榜挂帅"项目招标公告
2024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拟推荐人选公示
海东: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新样板”
青海西宁:下沉一线听民声 办好实事解民忧
24H热点
青海首个考古遗址工作站在海南同德揭牌
原创舞蹈诗《神农河湟——彩陶神韵》首演
【文化中国行】班玛红军沟,青海大地上的长征印记...
激活千年彩陶神韵 解码远古河湟文明
吴天一院士专著《高原康养——青海是个好地方》发布
我省大力实施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
《一路生花》《朱仲禄 演唱花儿集》新书发布
第二十一届西北五省(区)“花儿”演唱会开幕
2024年“春雨工程”京津冀文化志愿者边疆行走进青...
【文化中国行】西北五省(区)花儿唱将唱响金色门源
热点图片
盛夏的阿尼玛卿
盛夏的阿尼玛卿
上万只藏羚羊聚集在可可西里卓乃湖产仔
上万只藏羚羊聚集在...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乌兰:数智锻造高“盐值”——“高质量发展调研行·走进海西”系列报道之二
【新时代 新征程 新...
【文化中国行】班玛红军沟,青海大地上的长征印记——“寻迹青海”系列报道之五
【文化中国行】班玛...
【开放合作 绿色发展】在这里,向世界发出“青海声音”!——写在第25届中国·青海绿色发展投资贸易洽谈会闭幕之际
【开放合作 绿色发展...
【开放合作 绿色发展——2024青洽会特刊·展会聚焦】让“青字号”的“金名片”走向世界舞台
【开放合作 绿色发展...
【开放合作 绿色发展——2024青洽会特刊·展会见闻】“感受到了青海人民的热情”
【开放合作 绿色发展...
【身边的感动】“关键时刻绝不能掉链子!”——记2024年第一季度“青海好人”马海军
【身边的感动】“关...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img

【文化中国行】明长城,群山里的千年咏叹
——“寻迹青海”系列报道之六

青海日报
2024-07-19 07:31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全文
img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img

【文化中国行】明长城,群山里的千年咏叹
——“寻迹青海”系列报道之六

青海日报
2024-07-19 07:31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发送给朋友、保存图片

【文化中国行】明长城,群山里的千年咏叹
——“寻迹青海”系列报道之六

  • 2024-07-19 07:31:58
  • 来源:青海日报
QQ图片20240719053446摩崖石刻及榨门遗址。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千年长城、千年咏叹。

  长城,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骄傲,更是民族精神在中华大地上的永续脉动。

  长城与埃及金字塔、印度尼西亚婆罗浮屠和柬埔寨吴哥窟并称为“东方四大奇观”。

  青海省境内的明长城,犹如巨龙蜿蜒于世界屋脊东北缘的河湟谷地崇山川谷中,是我国明代万里长城的重要支线,亦是当时甘肃镇边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

  史料记载,互助古为羌族故地,秦时称为湟中地,汉朝属临羌县所辖,隋时属西平郡管辖,唐时归鄯州都督府节制,明时隶属西宁卫,历代中央政权始终将该地区纳入疆域版图。正因如此,境内至今仍然遗留众多古遗址,其中不乏历史上最为宏大、完善的军事防御工程——明长城。

  岁月悠悠,长城依旧。

  7月15日,夏日的和畅惠风、蓝天白云、油菜花海与农家庄院,在土乡大地勾勒出一幅唯美画卷。站在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林川乡泥麻村长城段的土墙上,沧桑古朴气息扑面而来,从中可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心中涌起的是对先人的敬仰,对民族的自豪。仿佛穿越了时空,眼前的景象不再是简单的土墙,而是一幅历史的画卷在眼前缓缓展开。那不再高大险峻的墙体,是岁月留下的痕迹,诉说着曾经的坚守与抗争,仿佛还能看到戍边将士,在寒风中屹立,守护着身后的家园。又仿佛能听见金戈铁马的回响,能看见烽火连天的壮烈。每一段城墙,每一个掩体,均承载着无数故事。

  互助县博物馆馆长周生胜介绍,自明朝正德初年以来,多支东蒙古部落相继西迁至河西走廊及青海湖地区驻牧,时常对西宁卫境内进行侵扰虏掠,严重威胁到明朝在当地的统治。于是明朝在西宁卫所处河湟地区修筑长城防御体系。青海明长城的修建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最终形成了一道从北、西、南三面环绕的西宁卫城防御屏障。

  透过无人机镜头俯瞰,这段青草覆盖并被水泥桩和铁丝网保护起来的明长城墙体,墙体选址布局、形制结构、材料工艺、整体走向等清晰可见,宛如一条卧龙从原野向远山蜿蜒。那屹立不倒的身姿,虽历经风雨侵蚀,却依然挺立,铸就不朽传奇,折射出青海的历史光芒。这段长城剖面呈梯形,长2935米、宽3米至6米、高1米至4米,另有上千米随墙壕在长城外侧与墙体并行。

  “互助县境内的明长城本体由墙体和壕堑组成,且以墙体为主,墙体中又包括土墙、山险墙、山险三种类型。长城总长6.96万米,共分为21段。墙体18段,壕堑3段,附属建筑敌台4座、烽火台17座、古城堡9座。”周生胜介绍,长城东部起自互助县与乐都区交界的松花顶,从东至西穿越松多、丹麻、东和、林川、南门峡、台子、五峰等乡镇后、止于与大通县交界的闫王边,海拔2702米到3396米,属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长城。该防御体系,一方面维护并巩固了明朝对河湟地区的统治,另一方面对当地经济、文化、民族团结以及生态环境等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QQ图片20240719053454摩崖石刻。陈俊 摄

  穿行于距林川明长城遗址十几公里的南门峡西沟群山间,曲径通幽处,十步即一景,一沟潺潺流淌的溪流,宛如一方时光隧道,串起了古今文明,日夜吟唱着古老的歌谣。

  弃车步行,越河流、踏荒滩、爬山路,徜徉“醉美”山水间,半小时路程终于来到摩崖石刻前。只见一方一平方米左右、较为平滑的石壁上,刻凿着与明长城息息相关的文字记载。

  仔细辨认,依稀可见“西宁卫守备、都指挥崔(麒字已脱落):创,修菇、树義,榨一道。嘉靖二十八年八月十七日作。星第、指挥常熙、花择、朱勋、莫止郎、吴政、陈忠、千百户贺春、祁显”等文字。

  周生胜说这段石刻的大意是:“嘉靖二十八年,西宁卫守备带领人马来到长城边进行巡防,巡查受到损毁的部分长城已得到修缮,恢复为雄伟之举,树立明朝为民之大义,一众人巡查完长城后到此,为预防关外骑兵袭扰,在此修建一道榨门保护百姓平安。日期后面是人名,据史料记载,崔麒为西宁卫分防守备,西宁通判为高第,岩壁上写的都指挥使星第、常熙史料无记载。”

  岩壁石刻文字旁,是一个宽约十米的“咽喉状”峡口,中间是奔腾的河流,左侧高耸的石壁上有一道高约10米、宽约50公分的规则石墙。

  周生胜说,人为开凿痕迹明显,经考证这里是当年的榨门遗址。14世纪中期的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修筑长城的巅峰时代,嘉靖二十五年,为加强西宁卫防御,明朝廷下令修筑边墙,构筑烽燧,这座榨门就是当年修筑明长城的举措之一。

  “摩崖石刻文字,对互助县历史文化传承有着深远影响,更确定了明长城在明朝的地位,也让明朝的形象变得更加丰满立体。”周生胜告诉记者,文物遗迹是先人留下的宝贵财富,具有正史、借鉴及教育等作用。

  据了解,为保护长城防御体系作为线性文化遗产完整性,传承弘扬长城精神,互助县秉持科学保护理念,关注长城文化景观的独有特征和审美价值,关联长城文物本体与长城防御体系的价值,统筹推进时代遗迹保护,深入挖掘互助长城所承载的建造技艺、历史脉络,延续长城文化景观,讲好长城故事。

  周生胜说,我们借助河湟彩绘、雕塑、土族盘绣等传统技艺,设计制作系列文创作品,打造“长城礼物”;创编长城文化主题花儿、曲艺、歌舞精品,举办长城文化专题绘画、书法、摄影等艺术展览,提升长城文化价值。

  明长城,犹如岁月的守望者、历史的见证者,在时光长河中,散发着熠熠生辉的光芒。

作者 陈俊
编辑:易 娜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