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时评 党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创 视频 省委文件 新闻 政务 旅游 生态 体育 专题 图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藏文网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青海文化
【文化中国行】
一座千年古城的“新”与“旧”——“寻迹青海”系列报道之八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丁玉梅
发布时间:2024-07-28 07:21:29
编辑:李娜

俯瞰门源古城。门源县文化馆文物办供图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经年,数次与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古城相遇,只沉浸在门源油菜花文化旅游节的热闹中,却没仔细留意古城的样子。

  夏日,循着门源回族自治县古文物的“足迹”,再次来到门源古城,现在少了游人的古城遗址,变得宽广立体,即使门口排排笔直的杨树,也难掩这千年四方古城磅礴的气势。

  门源古城在门源县城东南角,距离县城近1公里。古城南临浩门河,却高出浩门河河床约80米,北靠巍峨祁连山,东西皆为深沟,矗立在浩门川的高大古城,在阳光下,像一名默默无言的战士,沉着守护整个门源。

  据《大通县志》记载:浩门古城为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年-1071年)所筑,原名达南城,此城建成后210年间,金夏曾交替占领过此城,元代沿用,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修复此城,屯兵戍守。

  根据相关记载,古城呈长方形,东西长369.5米,南北宽333米。东面马面4个,南北各3个,每个马面长10米,底宽4.5米,顶宽4米,东面有明显的护城壕。

  不过,现存的城墙高10米,底宽24米,顶宽2.5米。东南角为大城门,门宽13米。城墙东北角缺口8.2米,西北角缺口8.6米,城墙夯筑,夯土层0.1米。只有南墙的马面,依稀能辨别。

  说起门源古城,可能当地人也有些踟蹰,这里该称为门源古城还是浩门古城?

  记者与门源县文化馆文物办主任赵平,翻阅资料寻找门源古城名称的历史沿革发现:1987年5月10日“二普”中登记为门源古城;《中国文物地图集》(青海分册)中记载为浩门故城;《门源县志》记载为古城;1986年5月27日青海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称浩门古城;“三普”中沿用门源古城。

  “有史料记载,当年城内曾按东西南丁字形三条大豗,井然有序。经年累月,这些已无从考证,但是你看,这些是我们从城内收集到的瓦片、陶罐残片,也从侧面佐证了这一说法。”赵平所展示的残片,不少还能看见起伏纹路。

  2013年3月5日,门源宋代古城被国务院公布确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如今,门源古城四周已用栅栏围了起来,以保护古城不受牲畜、人为的破坏。

  “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为了守住古城的“旧”,2022年,门源县实施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门源段)保护展示中心项目时,在门源古城修建了木栈道。

  1300多米长的木质栈道,游客可以全方位领略古城遗址的魅力。“无意间看到县城东街,有古城标识牌,我们进来了解后才发现,古城还是宋代的!”来自甘肃的游客哈强沿着栈道边拍照边感慨。

  有了木栈道后,既保护了古城,守住了古城的旧样子,也让门源文旅多了份厚重与古朴。与此同时,千年古城迎接着五湖四海的游客,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查看古城修复情况。丁玉梅/摄

  2022年,韦林通过门源县文体广电局的招聘来到门源古城工作,成为古城文保员。“平时查看古城城墙有没有坍塌,有没有安全隐患,工作不算多忙。”不过今年,韦林却是早早忙了起来。

  今年4月份,门源古城实施门源古城东城墙保护修缮工程,工人进场修缮,韦林也跟着忙起来。

  门源古城露天保存,其保存状况容易受到区域地质环境、自然环境条件的影响。古城历经千百年的沧桑,在长期自然因素影响作用下,古城遗址本体各部位均发育有不同程度的病害,发育病害主要表现为裂缝、冲沟、掏蚀和人为破坏等,尤以坍塌病害对文物本体破坏最为严重。根据现场调查显示,门源古城东城墙发育病害正处于活跃状态。

  随着区域自然环境与气候环境的恶化,加之地震的作用,古城发育病害有累进加剧之趋势,病害的持续发育已直接危及到文物本体的整体性、稳定性和安全性,影响古城真实性和完整性的传承。

  门源古城东城墙保护修缮工程,目前修缮已完成近一半。来到东城墙,新修缮好的小片土墙,覆盖着一层无纺布。项目总监代表李小合向记者解释,修缮好的墙面还未干透,不能曝晒只能慢慢阴干。

  “最难的还是找到合适的土!”李小合说,他们运来了好几个地方的白土,只有一种土合适,仅仅是白土还不行,黑土、红土都要有,混合后不断调整颜色,直到土的颜色跟古城墙的颜色一致,才能使用。

  每年,门源县会在古城举办油菜花文化旅游节。五湖四海的游客和当地群众,望着千年前古城遗址,闻着金色油菜花的芬芳,耳边舞台上的鼓点和千年前的鼓声,渐渐合在一起,这一刻古城“活”了,和这座年轻的县城一起,带着门源县各族群众的期盼,走向新的征程。

推荐阅读
陈刚:因地制宜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
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陈刚主持
青海组织蔬菜企业与广东供港蔬菜销售大户“相亲”
青海省河南县成立70年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斐然
青海省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启动防汛四级应急响应
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揭榜挂帅"项目招标公告
海东:青海最大"供港澳"蔬菜基地豆苗采摘外运
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成立70周年新闻发布会召开
24H热点
青海西宁:共叙军民鱼水情 主题文艺演出进军营
【文化中国行】盛装巡演“亮”非遗——“潇洒的康...
青海美术馆推出3场展览
第二届中国野生动物摄影大展在玉树开幕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构筑共有精神家园——昆仑文化与...
“昆仑文化与构筑中华民族 共有精神家园”学术研讨...
大通县青林乡举办土族纳顿节活动
入选新时代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 歌剧《青春铸剑22...
【文化中国行】200余幅佳作讲述青海故事
青海省一杂技节目入选第十二届全国杂技展演
热点图片
聚力赋能,民营经济向“新”“质”远
聚力赋能,民营经济...
“高原味道”诱人 青海土特产走俏
“高原味道”诱人 青...
“夏都枢纽”中的红色传承
“夏都枢纽”中的红...
西宁市人才夜市开市70家企业进场揽才
西宁市人才夜市开市7...
都兰县第七届生态文化旅游季开幕
都兰县第七届生态文...
授人以“鱼”能致富——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一线报道之五
授人以“鱼”能致富...
美了环境 富了乡亲
美了环境 富了乡亲
大批游客纷至沓来 门源站迎客流高峰
大批游客纷至沓来 门...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img

【文化中国行】
一座千年古城的“新”与“旧”——“寻迹青海”系列报道之八

青海日报
2024-07-28 07:21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全文
img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img

【文化中国行】
一座千年古城的“新”与“旧”——“寻迹青海”系列报道之八

青海日报
2024-07-28 07:21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发送给朋友、保存图片

【文化中国行】
一座千年古城的“新”与“旧”——“寻迹青海”系列报道之八

  • 2024-07-28 07:21:29
  • 来源:青海日报

俯瞰门源古城。门源县文化馆文物办供图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经年,数次与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古城相遇,只沉浸在门源油菜花文化旅游节的热闹中,却没仔细留意古城的样子。

  夏日,循着门源回族自治县古文物的“足迹”,再次来到门源古城,现在少了游人的古城遗址,变得宽广立体,即使门口排排笔直的杨树,也难掩这千年四方古城磅礴的气势。

  门源古城在门源县城东南角,距离县城近1公里。古城南临浩门河,却高出浩门河河床约80米,北靠巍峨祁连山,东西皆为深沟,矗立在浩门川的高大古城,在阳光下,像一名默默无言的战士,沉着守护整个门源。

  据《大通县志》记载:浩门古城为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年-1071年)所筑,原名达南城,此城建成后210年间,金夏曾交替占领过此城,元代沿用,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修复此城,屯兵戍守。

  根据相关记载,古城呈长方形,东西长369.5米,南北宽333米。东面马面4个,南北各3个,每个马面长10米,底宽4.5米,顶宽4米,东面有明显的护城壕。

  不过,现存的城墙高10米,底宽24米,顶宽2.5米。东南角为大城门,门宽13米。城墙东北角缺口8.2米,西北角缺口8.6米,城墙夯筑,夯土层0.1米。只有南墙的马面,依稀能辨别。

  说起门源古城,可能当地人也有些踟蹰,这里该称为门源古城还是浩门古城?

  记者与门源县文化馆文物办主任赵平,翻阅资料寻找门源古城名称的历史沿革发现:1987年5月10日“二普”中登记为门源古城;《中国文物地图集》(青海分册)中记载为浩门故城;《门源县志》记载为古城;1986年5月27日青海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称浩门古城;“三普”中沿用门源古城。

  “有史料记载,当年城内曾按东西南丁字形三条大豗,井然有序。经年累月,这些已无从考证,但是你看,这些是我们从城内收集到的瓦片、陶罐残片,也从侧面佐证了这一说法。”赵平所展示的残片,不少还能看见起伏纹路。

  2013年3月5日,门源宋代古城被国务院公布确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如今,门源古城四周已用栅栏围了起来,以保护古城不受牲畜、人为的破坏。

  “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为了守住古城的“旧”,2022年,门源县实施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门源段)保护展示中心项目时,在门源古城修建了木栈道。

  1300多米长的木质栈道,游客可以全方位领略古城遗址的魅力。“无意间看到县城东街,有古城标识牌,我们进来了解后才发现,古城还是宋代的!”来自甘肃的游客哈强沿着栈道边拍照边感慨。

  有了木栈道后,既保护了古城,守住了古城的旧样子,也让门源文旅多了份厚重与古朴。与此同时,千年古城迎接着五湖四海的游客,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查看古城修复情况。丁玉梅/摄

  2022年,韦林通过门源县文体广电局的招聘来到门源古城工作,成为古城文保员。“平时查看古城城墙有没有坍塌,有没有安全隐患,工作不算多忙。”不过今年,韦林却是早早忙了起来。

  今年4月份,门源古城实施门源古城东城墙保护修缮工程,工人进场修缮,韦林也跟着忙起来。

  门源古城露天保存,其保存状况容易受到区域地质环境、自然环境条件的影响。古城历经千百年的沧桑,在长期自然因素影响作用下,古城遗址本体各部位均发育有不同程度的病害,发育病害主要表现为裂缝、冲沟、掏蚀和人为破坏等,尤以坍塌病害对文物本体破坏最为严重。根据现场调查显示,门源古城东城墙发育病害正处于活跃状态。

  随着区域自然环境与气候环境的恶化,加之地震的作用,古城发育病害有累进加剧之趋势,病害的持续发育已直接危及到文物本体的整体性、稳定性和安全性,影响古城真实性和完整性的传承。

  门源古城东城墙保护修缮工程,目前修缮已完成近一半。来到东城墙,新修缮好的小片土墙,覆盖着一层无纺布。项目总监代表李小合向记者解释,修缮好的墙面还未干透,不能曝晒只能慢慢阴干。

  “最难的还是找到合适的土!”李小合说,他们运来了好几个地方的白土,只有一种土合适,仅仅是白土还不行,黑土、红土都要有,混合后不断调整颜色,直到土的颜色跟古城墙的颜色一致,才能使用。

  每年,门源县会在古城举办油菜花文化旅游节。五湖四海的游客和当地群众,望着千年前古城遗址,闻着金色油菜花的芬芳,耳边舞台上的鼓点和千年前的鼓声,渐渐合在一起,这一刻古城“活”了,和这座年轻的县城一起,带着门源县各族群众的期盼,走向新的征程。

作者 丁玉梅
编辑:李娜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