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7月23日,小雨。
地点: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向化藏族乡达隆村
“8时15分至11时30分:入户排查。14时至15时30分:防汛点排查。16时:各组防汛人员集中召开安全形势分析会。21时至23时:入户及前往防汛点复查。”这是7月22日当天,西宁市大通县向化藏族乡达隆村党支部副书记赵保业的防汛工作时间表。
自6月初,青海全面进入汛期以来,达隆村党支部全体党员干部除日常工作外,另一项重要工作就是防汛。而赵保业则发挥着全村安全“吹哨人”的作用,为了村民的生命安全,他每天至少两次入户排查,耐心地向村民宣传避险自救知识。不仅如此,他和同事还要在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地段往返巡查,经常是天刚亮就出了门,夜深了还没有回家。
采访中,屋外的雨淅淅沥沥。雨声稍有急促,赵保业便会转头看向窗外,从他的眼神中,能感觉到他在观察和判断降雨的情况。赵保业的“一心二用”体现的是责任和担当,就如同70年前11万筑路军民战天斗地,修通川藏公路、青藏公路,顽强拼搏、甘当路石,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蓝雀山下达隆村,军民共建一家亲。结对帮扶见真情,产业兴旺一片新。”位于向化乡东北部蓝雀山脚下的达隆村,2016年被认定为贫困村,201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62201部队与达隆村结成帮扶对子。2018年,为激活村子“自我造血”功能,部队立足达隆村实际,投资46.8万元购置一批农机具,帮助村民提高农业生产效率。2019年,投资60万元,建立130千瓦光伏电站,让全村吃上了“能源饭”。2020年,投资103万元,打造2000平方米乡村旅游接待点,用好风景探索出乡村旅游发展新路径……
随着达隆村基础设施逐渐完善和村集体产业不断壮大,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攀升。村民靳成太感慨,以前看着别人村里环境优美,特别羡慕,现在咱自己的村一点不逊色。
采访结束,报道组成员从达隆村嬗变的实践中,深深感受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优良传统。这种水乳交融、血肉相连的军民鱼水深情无论是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都彰显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