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时评 党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创 视频 省委文件 新闻 政务 旅游 生态 体育 专题 图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藏文网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聚焦青海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青海:开拓电网智慧运行新“航道”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芈峤 卫洁
发布时间:2024-08-02 07:57:05
编辑:孔令磊
QQ图片20240802060628青海电网沿着山脉延伸开来。王国栋 摄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行走在青藏高原,你能看到:蓝天、雪山、草甸、湖泊、戈壁……以及随着山脉走势铺展开来的风机和草原戈壁上的光伏海洋。

  正是在这种生态背景下,高原的风与光通过科学技术转换为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血脉”——清洁能源。一座座山间的巨型铁塔、一根根空中银丝将这一“血脉”布满高原山川河流,又将这一“血脉”送往祖国广袤大地。

  青海的自然景致是壮丽的,青海能源发展路径是广阔的。以此为景拍摄定格,图片放大后你会发现,座座铁塔、根根银丝中藏着一个个在高原挑战新高度的高原电网“蜘蛛侠”——电网运维人员,他们为了祖国能源发展日复一日地在超高处“铤而走险”。

  “往昔攀爬铁塔进行带电作业,既费力又充满极高风险。在高原几十米高的铁塔,光是攀爬上去就已令人疲惫不堪,更别提在330千伏及以上电压等级的线路上带电作业,心理压力极大。”国网超高压公司运维人员朱俊玉说。

  如今,随着无人机和机械化辅助工具的引入,作业方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国网青海电力结合高原电网运维特性,以深化无人机多场景应用为抓手,推进运维模式数字化转型,实现无人机巡检智能化、作业多样化、业务精细化,以数字化技术赋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让电网更智能更安全。

  在青海,高山间、河流处,空中“哨兵”正在逐步开拓电网智慧运行的新“航道”。

QQ图片20240802060634国网青海电力三江源(黄化运检)共产党员服务队队员用无人机对110千伏吉丹II回线路进行巡视。刘明亮 摄

  线路巡检智能化

  7月22日,在青海电网330千伏公官Ⅲ线作业现场,工作人员正在操控无人机开展挂拆接地线工作。随着起飞指令的下达,一台M300多旋翼无人机精准地将带有导引绳的挂接装置卡在导线上,随后配合地面工作人员将接地线从地面传递至空中,与挂接装置连接锁紧,完成接地线挂接作业。

  整个过程用时25分钟,相比传统验电、接地方式,不需要人员登塔作业,极大地提高了作业效率和安全性。

  当然,你以为这就是无人机作业的全部,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进入夏季,草木旺盛。黄南藏族自治州境内随处可见参天大树,由于“极力伸长”的树枝容易触及带电线路,引发故障跳闸。为此,排查清理树障成为当地供电公司开展迎峰度夏电力保供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不要小看这小小的树枝,排查起来,费人费时费力,工作量极大。“以往传统运维模式下,树障巡查需要巡线人员携带仪器实地测量检查,误差大、效率低、工作强度高。”国网黄化供电公司运检部输电室主管刘明亮说,通过无人机巡检作业,可以精准、高效掌握树线距离,有效保障输电线路安全稳定运行。

  5月以来,国网黄化供电公司输电运维人员持续利用无人机开展线路巡视巡查,完成辖区范围32条110千伏线路、23条35千伏线路巡查工作,巡查线路长度356公里,发现并消除树障隐患16处,可谓高效便捷。

  不仅如此,入夏以来,针对省内多地降雨频繁的情况,国网青海电力针对重点区域输电线路和基础电力设施组织开展新一轮隐患排查,全力保障汛期电网安全。在这次大范围巡检工作中,累计出动无人机220台次,代替人工巡线660公里,节约人力60%。

  国网青海电力设备处处长王晓峰介绍:“国网青海电力自2020年起,重点部署以无人机应用为重要抓手的现代化输电运维体系建设,加强装备配置和人才队伍建设,推进无人机自主巡检规模化应用和缺陷识别智能化提升工作,构建起了输电线路‘人巡+机巡’的运维作业方式,有效提升了工作质效。”

  目前,借助无人机激光扫描、自主识别等新技术,已完成对省内166条重点输电线路通道三维建模工作,可精准掌握线路通道内导线弧垂、跨越物树线距离等信息,为输电线路精益化管理打下坚实基础。

  据统计,国网青海电力已配置无人机645台,培养专业无人机飞手304名,可应用无人机对省内276条线路开展差异化巡检,飞行区域覆盖110千伏及以上线路21000余公里。

  今天,青海的高原崇山间,一架架起飞的无人机如高原雄鹰般为高原智慧电网平稳运行保驾护航。

QQ图片20240802060641生态与智慧电网相得益彰。王国栋 摄

  运维作业多样化

  让人意想不到,小小无人机在高原电网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智慧电网的“好帮手”。

  人机协同查验核收,让工程投产验收无死角,确保电网工程无缺陷投产;应急救援高效勘察,为应急抢修和故障处置打好前站,推动抢险应急效率提升……随着无人机技术的不断成熟,国网青海电力不断拓展“无人机+”场景应用多样化,重点针对森林草原防火、春夏季树障、防外力破坏、恶劣天气等场景开展自主巡检,为电网安全运行保驾护航。

  5月22日,国网超高压公司运维人员借助无人机对750千伏拉宁线开展绝缘子污秽等级检测,所应用的正是由国网青海电力于2021年6月开发的,国内首套“无人机+光谱图像分析”绝缘子污秽检测系统。

  “该系统将无人机不受地域限制的特点和高光谱图像技术置信度高、可视化的优势有机融合,应用图像处理、特征提取等技术,有效降低环境光线、采集角度等因素干扰,实现绝缘子污秽快速、无损、非接触式检测,有效解决了传统模式下人工登塔取样检测,耗时较长且存在安全风险的难题。”国网超高压公司无人机飞手李文彬介绍,目前,该系统已推广应用于青海、江苏、内蒙古等地,实现成果销售收入807万元。

  与国内其他省份相比青海省内输电线路分布范围广,从黄河谷地到高原山区,既有农耕区、牧区,也有林区、山区,海拔落差大,带电作业要求高。国网青海电力采用无人机和自动升降机配合的“双机法”带电作业方法,有效提升了高海拔地区输电线路带电作业的安全系数和作业效率。

  不仅如此,无人机在配网基础数据采录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运维人员利用无人机GPS系统准确定位杆塔、电力设备等坐标位置,快速生成全景图像,并自动回传至无人机管控系统,为工程规划、技术降损、故障处理等相关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进一步提高了配网智能化、数字化管理水平。

QQ图片20240802060648国网青海电力公司运维人员进行运维作业。王国栋 摄

  应急处置精细化

  “经无人机巡视确认,搭挂风筝线已全部清除,无运行隐患。”6月6日,国网黄化供电公司工作人员利用无人机开展高考重点线路巡视时,发现并处置了35千伏优宁线12号塔身约8米高位置上的一处异物搭挂。

  近年来,国网青海电力大力推动无人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应用,将无人机应用纳入系统应急协同体系,提升人员队伍“人机协作”应急处置能力,全力保障电力可靠供应。

  每年冬春季节,降雪冻雨容易导致输电线路覆冰,超重覆冰可能导致输电线路和铁塔损毁、供电中断。国网青海电力每年都会组织运维人员开展输电线路覆冰处置应急演练,其中无人机辅助人工作业是演练的重要内容之一。

  “人工上塔除冰无法精确消除导线上的冰雪,而且在严寒天气影响下,塔上覆冰严重,人员登塔风险很大,采用无人机辅助作业,除冰和抛绳的位置可以更精确、更迅速。”国网青海超高压公司专责罗龙介绍。

  2023年12月18日,积石山6.2级地震发生后,国网青海电力利用无人机快速发现、及时掌握震区电网环境情况,将现场勘察获取的高分辨率的图像信息,实时传送到电网应急指挥中心,为第一时间制订部署有效抢修方案,加快抢修复电提供了坚实支撑,也充分体现了国网青海电力应用无人机应对突发灾害的响应能力及精准作业能力。

  此外,无人机技术还应用于青海电网电力设施防汛管理、巡检管理、电网建设和维护以及人员安全管理等多个方面,实现对电力设施风险和故障情况有效预警和快速响应,提升电网运维保障能力和应急处理水平。

  今年以来,国网青海电力利用无人机开展输电线路防外破特巡126次,实现辖区内外力破坏隐患点全覆盖,用无感作业实现客户无忧用电,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能源电力支撑。

  智慧改变生活,数字助推发展。今天的电力作业已从“个人技能”迈向“智能化”人机协同发展,这一转变不仅巩固了电网的稳定性与安全性,更为青海绿电通道插上了智慧的翅膀,能源发展更加安全、可靠、高效。

  手记:智慧电网让社会发展更高效

  刷手机、上网课、做CT、工厂正常运转、电梯有上有下……今天的社会运转、人们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电能的推动。为此,电力被称作经济社会发展的血液,是当下最重要的能源。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山大沟深,以前一台放电池的收音机就是了解外界的最快方式。随着祖国的强大,电力系统规模逐渐变大,过去夜晚只能仰望星空的草原和戈壁,今天也有了灯光。

  如今,在青海农区,大棚里有了电动设备,电子传感器能实时了解棚内的温度、湿度;牧区,电灯、电话、洗衣机等电器一应俱全,牧民一部手机了解天下事。不仅如此,青海一块光伏面板实现了脱贫到致富的转变;一张电力图谱为城市区域、企业发展把脉问诊;通过大数据,一场绿色算力的“大戏”正在青海各地悄然上演。

  电力给了青海发展的希望,但这还不是全部。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是青海电力发展的方向,依靠电能,发展能源产业才是青海要走的道路,而这其中,不能忽视的是电网建设,因为电网是能源发展的骨架。

  借力数字化,青海电网正在“强筋健骨”。今天,无人机的推广应用只是青海智慧电网运用的一角,借力打造新质生产力,青海智慧化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并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深入广泛应用,传统电力系统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改造,高效消纳清洁能源、打破电源与负荷界限,形成大基地大网络与微系统微电网并行、源网荷储协同的新型电力系统,为打造统一的电力市场、平等服务全社会提供新的保障。

  不仅如此,青海以坚强电网建设为支撑,以服务清洁能源并网消纳为着力点,深化数字化技术应用,促进能源与经济、环境协调发展,推动能耗“双控”逐步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融合应用区块链、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型数字化技术,创新电力系统数据应用,助力青海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

  如今,青海正在深度融入和服务“东数西算”工程,大力发展“绿色算力”,全省如火如荼发展的绿色能源、智慧电网建设将为“绿色算力”做好强大支撑,并为青海未来能源产业发展创造更多可能。

推荐阅读
陈刚吴晓军“八一”看望慰问驻青部队
吴晓军在西宁海东海西调研督导经济运行情况
青海加强跨区域跨层级药品协同监管
《青海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正式印发
青海全民阅读推广中心、推广站点拟确定对象公示
青海省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启动防汛四级应急响应
西宁市与天津大学开展校地合作激活科创引擎
青海湟中旅游旺季免费提供383个停车泊位
24H热点
【再走青藏线——传承弘扬“两路”精神】“夏都枢...
【再走青藏线——传承弘扬“两路”精神】走好脚下的路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德令哈...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远程近...
聚才引智添活力 海纳百川求英才——传承“两弹一星...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作为·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时 改革...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走进大...
牢记嘱托真抓实干 勇担使命书写新篇
【开放合作 绿色发展——2024青洽会特刊·展会聚焦...
【开放合作 绿色发展】在这里,向世界发出“青海声...
热点图片
天空之镜茶卡盐湖晚霞
天空之镜茶卡盐湖晚霞
青海西宁:文明结硕果 芬芳满夏都
青海西宁:文明结硕...
青海大通露地甘蓝带着露珠销往省外
青海大通露地甘蓝带...
青海果洛州成立70周年成就展开展
青海果洛州成立70周...
青海:列车卧具洗涤工挥汗战暑运 一天最多时清洗6万多件
青海:列车卧具洗涤...
【再走青藏线——传承弘扬“两路”精神】一名老兵无悔的青春
【再走青藏线——传...
【乡村振兴在青海】深耕“一篮菜” 致富一方人
【乡村振兴在青海】...
扎根高原 赤诚奉献
扎根高原 赤诚奉献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img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青海:开拓电网智慧运行新“航道”

青海日报
2024-08-02 07:57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全文
img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img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青海:开拓电网智慧运行新“航道”

青海日报
2024-08-02 07:57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发送给朋友、保存图片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青海:开拓电网智慧运行新“航道”

  • 2024-08-02 07:57:05
  • 来源:青海日报
QQ图片20240802060628青海电网沿着山脉延伸开来。王国栋 摄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行走在青藏高原,你能看到:蓝天、雪山、草甸、湖泊、戈壁……以及随着山脉走势铺展开来的风机和草原戈壁上的光伏海洋。

  正是在这种生态背景下,高原的风与光通过科学技术转换为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血脉”——清洁能源。一座座山间的巨型铁塔、一根根空中银丝将这一“血脉”布满高原山川河流,又将这一“血脉”送往祖国广袤大地。

  青海的自然景致是壮丽的,青海能源发展路径是广阔的。以此为景拍摄定格,图片放大后你会发现,座座铁塔、根根银丝中藏着一个个在高原挑战新高度的高原电网“蜘蛛侠”——电网运维人员,他们为了祖国能源发展日复一日地在超高处“铤而走险”。

  “往昔攀爬铁塔进行带电作业,既费力又充满极高风险。在高原几十米高的铁塔,光是攀爬上去就已令人疲惫不堪,更别提在330千伏及以上电压等级的线路上带电作业,心理压力极大。”国网超高压公司运维人员朱俊玉说。

  如今,随着无人机和机械化辅助工具的引入,作业方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国网青海电力结合高原电网运维特性,以深化无人机多场景应用为抓手,推进运维模式数字化转型,实现无人机巡检智能化、作业多样化、业务精细化,以数字化技术赋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让电网更智能更安全。

  在青海,高山间、河流处,空中“哨兵”正在逐步开拓电网智慧运行的新“航道”。

QQ图片20240802060634国网青海电力三江源(黄化运检)共产党员服务队队员用无人机对110千伏吉丹II回线路进行巡视。刘明亮 摄

  线路巡检智能化

  7月22日,在青海电网330千伏公官Ⅲ线作业现场,工作人员正在操控无人机开展挂拆接地线工作。随着起飞指令的下达,一台M300多旋翼无人机精准地将带有导引绳的挂接装置卡在导线上,随后配合地面工作人员将接地线从地面传递至空中,与挂接装置连接锁紧,完成接地线挂接作业。

  整个过程用时25分钟,相比传统验电、接地方式,不需要人员登塔作业,极大地提高了作业效率和安全性。

  当然,你以为这就是无人机作业的全部,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进入夏季,草木旺盛。黄南藏族自治州境内随处可见参天大树,由于“极力伸长”的树枝容易触及带电线路,引发故障跳闸。为此,排查清理树障成为当地供电公司开展迎峰度夏电力保供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不要小看这小小的树枝,排查起来,费人费时费力,工作量极大。“以往传统运维模式下,树障巡查需要巡线人员携带仪器实地测量检查,误差大、效率低、工作强度高。”国网黄化供电公司运检部输电室主管刘明亮说,通过无人机巡检作业,可以精准、高效掌握树线距离,有效保障输电线路安全稳定运行。

  5月以来,国网黄化供电公司输电运维人员持续利用无人机开展线路巡视巡查,完成辖区范围32条110千伏线路、23条35千伏线路巡查工作,巡查线路长度356公里,发现并消除树障隐患16处,可谓高效便捷。

  不仅如此,入夏以来,针对省内多地降雨频繁的情况,国网青海电力针对重点区域输电线路和基础电力设施组织开展新一轮隐患排查,全力保障汛期电网安全。在这次大范围巡检工作中,累计出动无人机220台次,代替人工巡线660公里,节约人力60%。

  国网青海电力设备处处长王晓峰介绍:“国网青海电力自2020年起,重点部署以无人机应用为重要抓手的现代化输电运维体系建设,加强装备配置和人才队伍建设,推进无人机自主巡检规模化应用和缺陷识别智能化提升工作,构建起了输电线路‘人巡+机巡’的运维作业方式,有效提升了工作质效。”

  目前,借助无人机激光扫描、自主识别等新技术,已完成对省内166条重点输电线路通道三维建模工作,可精准掌握线路通道内导线弧垂、跨越物树线距离等信息,为输电线路精益化管理打下坚实基础。

  据统计,国网青海电力已配置无人机645台,培养专业无人机飞手304名,可应用无人机对省内276条线路开展差异化巡检,飞行区域覆盖110千伏及以上线路21000余公里。

  今天,青海的高原崇山间,一架架起飞的无人机如高原雄鹰般为高原智慧电网平稳运行保驾护航。

QQ图片20240802060641生态与智慧电网相得益彰。王国栋 摄

  运维作业多样化

  让人意想不到,小小无人机在高原电网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智慧电网的“好帮手”。

  人机协同查验核收,让工程投产验收无死角,确保电网工程无缺陷投产;应急救援高效勘察,为应急抢修和故障处置打好前站,推动抢险应急效率提升……随着无人机技术的不断成熟,国网青海电力不断拓展“无人机+”场景应用多样化,重点针对森林草原防火、春夏季树障、防外力破坏、恶劣天气等场景开展自主巡检,为电网安全运行保驾护航。

  5月22日,国网超高压公司运维人员借助无人机对750千伏拉宁线开展绝缘子污秽等级检测,所应用的正是由国网青海电力于2021年6月开发的,国内首套“无人机+光谱图像分析”绝缘子污秽检测系统。

  “该系统将无人机不受地域限制的特点和高光谱图像技术置信度高、可视化的优势有机融合,应用图像处理、特征提取等技术,有效降低环境光线、采集角度等因素干扰,实现绝缘子污秽快速、无损、非接触式检测,有效解决了传统模式下人工登塔取样检测,耗时较长且存在安全风险的难题。”国网超高压公司无人机飞手李文彬介绍,目前,该系统已推广应用于青海、江苏、内蒙古等地,实现成果销售收入807万元。

  与国内其他省份相比青海省内输电线路分布范围广,从黄河谷地到高原山区,既有农耕区、牧区,也有林区、山区,海拔落差大,带电作业要求高。国网青海电力采用无人机和自动升降机配合的“双机法”带电作业方法,有效提升了高海拔地区输电线路带电作业的安全系数和作业效率。

  不仅如此,无人机在配网基础数据采录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运维人员利用无人机GPS系统准确定位杆塔、电力设备等坐标位置,快速生成全景图像,并自动回传至无人机管控系统,为工程规划、技术降损、故障处理等相关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进一步提高了配网智能化、数字化管理水平。

QQ图片20240802060648国网青海电力公司运维人员进行运维作业。王国栋 摄

  应急处置精细化

  “经无人机巡视确认,搭挂风筝线已全部清除,无运行隐患。”6月6日,国网黄化供电公司工作人员利用无人机开展高考重点线路巡视时,发现并处置了35千伏优宁线12号塔身约8米高位置上的一处异物搭挂。

  近年来,国网青海电力大力推动无人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应用,将无人机应用纳入系统应急协同体系,提升人员队伍“人机协作”应急处置能力,全力保障电力可靠供应。

  每年冬春季节,降雪冻雨容易导致输电线路覆冰,超重覆冰可能导致输电线路和铁塔损毁、供电中断。国网青海电力每年都会组织运维人员开展输电线路覆冰处置应急演练,其中无人机辅助人工作业是演练的重要内容之一。

  “人工上塔除冰无法精确消除导线上的冰雪,而且在严寒天气影响下,塔上覆冰严重,人员登塔风险很大,采用无人机辅助作业,除冰和抛绳的位置可以更精确、更迅速。”国网青海超高压公司专责罗龙介绍。

  2023年12月18日,积石山6.2级地震发生后,国网青海电力利用无人机快速发现、及时掌握震区电网环境情况,将现场勘察获取的高分辨率的图像信息,实时传送到电网应急指挥中心,为第一时间制订部署有效抢修方案,加快抢修复电提供了坚实支撑,也充分体现了国网青海电力应用无人机应对突发灾害的响应能力及精准作业能力。

  此外,无人机技术还应用于青海电网电力设施防汛管理、巡检管理、电网建设和维护以及人员安全管理等多个方面,实现对电力设施风险和故障情况有效预警和快速响应,提升电网运维保障能力和应急处理水平。

  今年以来,国网青海电力利用无人机开展输电线路防外破特巡126次,实现辖区内外力破坏隐患点全覆盖,用无感作业实现客户无忧用电,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能源电力支撑。

  智慧改变生活,数字助推发展。今天的电力作业已从“个人技能”迈向“智能化”人机协同发展,这一转变不仅巩固了电网的稳定性与安全性,更为青海绿电通道插上了智慧的翅膀,能源发展更加安全、可靠、高效。

  手记:智慧电网让社会发展更高效

  刷手机、上网课、做CT、工厂正常运转、电梯有上有下……今天的社会运转、人们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电能的推动。为此,电力被称作经济社会发展的血液,是当下最重要的能源。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山大沟深,以前一台放电池的收音机就是了解外界的最快方式。随着祖国的强大,电力系统规模逐渐变大,过去夜晚只能仰望星空的草原和戈壁,今天也有了灯光。

  如今,在青海农区,大棚里有了电动设备,电子传感器能实时了解棚内的温度、湿度;牧区,电灯、电话、洗衣机等电器一应俱全,牧民一部手机了解天下事。不仅如此,青海一块光伏面板实现了脱贫到致富的转变;一张电力图谱为城市区域、企业发展把脉问诊;通过大数据,一场绿色算力的“大戏”正在青海各地悄然上演。

  电力给了青海发展的希望,但这还不是全部。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是青海电力发展的方向,依靠电能,发展能源产业才是青海要走的道路,而这其中,不能忽视的是电网建设,因为电网是能源发展的骨架。

  借力数字化,青海电网正在“强筋健骨”。今天,无人机的推广应用只是青海智慧电网运用的一角,借力打造新质生产力,青海智慧化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并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深入广泛应用,传统电力系统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改造,高效消纳清洁能源、打破电源与负荷界限,形成大基地大网络与微系统微电网并行、源网荷储协同的新型电力系统,为打造统一的电力市场、平等服务全社会提供新的保障。

  不仅如此,青海以坚强电网建设为支撑,以服务清洁能源并网消纳为着力点,深化数字化技术应用,促进能源与经济、环境协调发展,推动能耗“双控”逐步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融合应用区块链、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型数字化技术,创新电力系统数据应用,助力青海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

  如今,青海正在深度融入和服务“东数西算”工程,大力发展“绿色算力”,全省如火如荼发展的绿色能源、智慧电网建设将为“绿色算力”做好强大支撑,并为青海未来能源产业发展创造更多可能。

作者 芈峤 卫洁
编辑:孔令磊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