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葬内一角。海西州民族博物馆供图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青海是古丝绸之路南线的重要通道,被誉为丝绸之路“青海道”,唐代诗人李贺的《塞下曲》中就有“天含青海道,城头月千里”的诗句。“青海道”是唐代丝绸之路最繁荣的干道之一,这里历史文化遗迹丰富。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地处柴达木盆地东北部,是“青海道”上重要的交通节点,“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乌兰泉沟吐蕃时期壁画墓就出土于乌兰县希里沟镇河东村东2公里处的山谷地带。这座丝路古墓在当年发掘中,因其是青藏高原首次发现的吐蕃时期壁画墓,以及史无前例的防盗措施——墓葬内设置密封的暗格,引发考古学家广泛关注。
时至今日,由于墓葬内出土的一些文物需要专业人员花费大量时间进行修复,暂时无法展示在公众面前,我们大多数时间只能通过当年发掘过程中留下的照片及文字资料窥探这座古墓的面貌。
根据当时考古发掘中的记载,这座古墓形制为带墓道的长方形砖木混合结构多室墓,由墓道、前室、后室和两侧室构成,前室为砖室,后室及两侧室为柏木砌成的木椁结构,顶部用柏木封顶,前室砖墙和后室柏木墙表面均绘有壁画。尤为引人关注的是,在后室西侧木椁外墓底坑壁上,发现一处封藏的暗格,从中出土了两件重要的文物——龙凤狮纹鎏金王冠和镶嵌绿松石四曲鋬指金杯。
为深入了解这座古墓的文物情况,7月25日,记者采访了当年全程参与该墓葬发掘工作的海西州民族博物馆工作人员孟柯,通过他的所见所闻进一步揭开这座丝路古墓的神秘面纱。
“墓葬发掘过程中我们发现,当地山体的坚硬程度无法想象,现在用挖掘机都很难挖出这样的墓道来,古人在建造这个墓葬的时候下了非常大的功夫,我们有责任保护好它。”孟柯介绍说,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海西州民族博物馆和乌兰县文体旅游广电局联合对乌兰泉沟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目的就是抢救和保护好其中的文物。
“当我们打开墓顶进入墓室,发现前室砖墙和后室柏木墙表面都有壁画,这些壁画虽然残破,但画工功底深厚,画得非常精美,从中能看到写实的一些画风,非常珍贵。”孟柯说,当时他们看到的残存壁画色泽鲜艳,有执旗和牵马的迎宾侍卫,有墓主人及宾客在帐篷中饮酒吃饭的场景,以及各类山水花卉、日月星辰等内容,让参与发掘工作的考古人员大为赞叹。
从当时拍摄的照片资料中,我们还能看到墓室顶部绘有各类飞禽走兽、祥龙飞鹤图案,墓室门框上的彩绘宝相花图案,墓室内八棱立柱表面的彩绘莲花图案等。透过这一张张珍贵的照片,让我们感受到这座丝路古墓中浓厚的文化底蕴。
据了解,因为年代久远,加之屡遭盗掘,乌兰泉沟墓内壁画剥落较为严重,但从仅存的壁画上,参与发掘工作的考古人员还是判断出“仪卫人马”“狩猎”“宴饮”“舞乐”等场景,这些绘画技法具有浓郁的唐风影响,图像内容又凸显出高原游牧民族本土特色,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
“当时,墓葬内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发现于暗格内的龙凤狮纹鎏金王冠和镶嵌绿松石四曲鋬指金杯这两件重要文物。”孟柯回忆说,当时一位考古队员发现墓葬后室西侧木椁外墓底坑壁上,有一点异样,细细观察,居然是一个暗格,这个暗格造得非常讲究,里面是一个长方形木箱,它被土和木头完全封藏了起来,这才躲过了多次盗墓之劫。
据孟柯介绍,当时暗格的这个木箱内端放着一件鎏金王冠和一件鋬指金杯。鎏金王冠前后各饰一对翼龙,两侧各饰一立凤,后侧护颈饰双狮,周身镶嵌绿松石、蓝宝石、石榴石、天青石珠等,内衬以丝绸,冠前檐缀以珍珠冕旒;鋬指金杯有四曲杯体和方形圈足,装饰富丽,技艺精湛,融合唐朝、中亚和吐蕃之风于一体。这两件文物不仅极具观赏价值,十分珍贵,还对研究汉藏文化融合进程、青海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资料,它们的出土让参与发掘工作的考古人员欢欣鼓舞。
“目前,出土的鎏金王冠和鋬指金杯正在进行专业修复。”孟柯说,由于鎏金王冠和鋬指金杯存在绿松石脱落等不同程度的损坏,需要专业人士用古法精心修复,为此,乌兰县文体旅游广电局专门申报了修复项目,将这两件珍贵文物交给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进行修复。
据了解,乌兰泉沟吐蕃时期壁画墓原址以及墓葬内出土的彩绘漆棺构件、壁画等文物在当地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当地政府和海西州民族博物馆正在下大力气修复这些文物,将来,我们会对乌兰泉沟壁画墓进行一定程度的复原,把这些中华文化的瑰宝展现在公众面前,让公众近距离感受它们所蕴含的文明价值,让历史的记忆得到延续,文化的魅力得到绽放。”孟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