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时评 党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创 视频 省委文件 新闻 政务 旅游 生态 体育 专题 图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藏文网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人物故事
【再走青藏线——传承弘扬“两路”精神】李吉玉的奋斗人生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公保安加 潘昊
发布时间:2024-08-06 07:47:55
编辑:王易
QQ图片20240806060031李吉玉在小高陵红色旅游基地值班室。作为基地工作人员,确保游客安全,保障维护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是他每天的职责。公保安加 摄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7月24日一大早,小高陵红色旅游基地工作人员李吉玉驾驶着微型车,从岗亭出发,向位于山腰的基地广场疾驰。

  这一天是国家电网工作人员上门巡线摸排的日子,他要提前检查确认,确保排查中不产生遗漏。

  虽已年过花甲,李吉玉在岗位上干得游刃有余,景区水、电、路等设施设备是否正常运行,环境卫生是否整洁,游客是否规范观摩和安全游玩……每一天,基地的每一件事儿,在他心里都有一本账。

  与国家电网工作人员一起排查结束,一上午的工作告一段落,他坐在广场旁的石阶上,与我们攀谈起来,回忆那段难忘的岁月。

  李吉玉曾经参与过青藏公路修筑和青藏铁路建设,也是小高陵村发展变迁的亲历者和见证者。1985年,刚刚分产到户不久的小高陵村民四处谋求挣钱的营生贴补家用,那时的李吉玉已经是一个20岁出头的壮小伙。正在这时,同村一位长辈承包了生产大队留下的一辆“东方红”大拖拉机,招募修路队员。李吉玉得知后,二话不说便决定一同去往修路的工地。

  那是李吉玉第一次出远门,目的地是可可西里东南部的风火山,他还为此兴奋了好几天。

  “都说那里远,但是我没想过有那么远;都说那里艰苦,我也没想过会那么艰苦。”一路上,李吉玉和同行的人坐在拖拉机车厢里,前行的路坑洼不平,颠得他们一会儿轻轻地飘起,一会儿又重重地落下。累了眯一会儿,醒来继续启程,全程一千多公里的路,整整走了四天。

  昼夜兼程,他们终于在第四天上午抵达这个海拔接近5000米的工地,还没来得及搭建帐篷就见识到了高原反应的“凌厉”,“头痛得要炸了,但是来不及休整,我们扎下帐篷就硬着头皮上了工地。”

  那是青藏公路风火山到二道沟的改道项目,李吉玉和工友的任务是往拖拉机车厢里装卸砂石,一车七八人,一天运完20车,雷打不动。李吉玉在那里扎扎实实干了两年,直到奉父母之命回家结婚,他在工地一共攒下一千四百多元,在那个年代,这笔钱对他来说是一笔丰厚的资金。

  回想起来,李吉玉对于那段时光仍然记忆深刻。但令他最难以忘记的是同样参与筑路的部队官兵,兵站军人代代传承的“两路”精神令他动容:“他们跟我们一样年轻,干着和我们一样的活,吃着一样的苦,还经常照顾我们,给我们送物资,要知道,他们长年累月扎根在那个地方。”

  时间到了2001年夏天,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二期工程正式开工,李吉玉再一次来到二道沟,投入到修筑“天路”的队伍里。

  时隔十几年,与当年参与修筑公路时不同,许多工作已经由机械代替,他的角色也由当年的沙石土方装卸工变成了工程队的机械维修工和驾驶员。

  又是三年,眼看工程队从二道沟启程,将铁路路基铺到了雁石坪,李吉玉再次返回故乡。几年后,李吉玉到西藏打工,当经过自己曾经参与修筑的公路和铁路时,心底不由得生起一份成就感。

  现在的李吉玉和小时候一样参与着小高陵村发展建设,对于小高陵的今昔变迁,他直说天翻地覆。

  “早上汤,中午光,晚上清汤照月亮。”这是村里流传的顺口溜,反映了那个年代小高陵的境况。

  小高陵村地处深山,在二十世纪50年代,生产生活条件的落后显得尤其突出,村里由此展开了一场战天斗地的行动。

  人心齐,泰山移。从1955年响应号召开始“治山治水”行动以来,小高陵成立林场生产大队,组织社员参与植树、修梯田,一代接着一代干,将村庄改造得山清水秀。作为土生土长的村民,李吉玉正是这场改造家园接力赛中的一员。

  如今,小高陵已经成为一座远近闻名的村庄,而小高陵红色旅游基地,已成为人们学习传承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研学之地。

推荐阅读
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陈刚主持
吴晓军在西宁会见中信集团总经理张文武一行
青海美术作品展开启了“夜赏”模式
西宁举行2024"体育赋能 乡村振兴"自行车骑行活动
青海全民阅读推广中心、推广站点拟确定对象公示
青海省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启动防汛四级应急响应
果洛藏族自治州成立70周年庆祝大会在玛沁举行
西宁:着力推动“一表一单 一图一机制”落实
24H热点
【再走青藏线——传承弘扬“两路”精神】李吉玉的...
【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驻村第一书记“老杨”...
他们,是“六边形战士”——记中国石油集团东方物...
【再走青藏线——传承弘扬“两路”精神】一名老兵...
谢文淋:9年高原救援 次次刻骨铭心
【再走青藏线——传承弘扬“两路”精神】甘当通衢...
【农经观察】铁令梅和她的特色产业之路
他们默默守护一方绿水青山
【身边的感动】不负援青时光——记2024年第一季度...
【身边的感动】让“好声音”传遍千家万户——记第...
热点图片
【祖国好 家乡美】“守夜人”护航“夜经济”
【祖国好 家乡美】“...
【文化中国行】感悟首都文化 培养家国情怀 ——记都兰县“度度关爱”研学之旅
【文化中国行】感悟...
【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驻村第一书记“老杨”的一天
【党旗在基层一线高...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用高原“好水”激活文旅“春水” ——高质量发展区域调研行·海南篇(上)
【新时代 新征程 新...
【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国家公园,我们的家园与梦想
【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
【乡村振兴在青海】村集体经济有了增收新途径
【乡村振兴在青海】...
砥砺奋进七十载 同心谱写新华章 ——果洛藏族自治州成立70周年庆祝大会侧记
砥砺奋进七十载 同心...
【再走青藏线——传承弘扬“两路”精神】在小高陵,与“两棵树”相逢
【再走青藏线——传...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img

【再走青藏线——传承弘扬“两路”精神】李吉玉的奋斗人生

青海日报
2024-08-06 07:47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全文
img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img

【再走青藏线——传承弘扬“两路”精神】李吉玉的奋斗人生

青海日报
2024-08-06 07:47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发送给朋友、保存图片

【再走青藏线——传承弘扬“两路”精神】李吉玉的奋斗人生

  • 2024-08-06 07:47:55
  • 来源:青海日报
QQ图片20240806060031李吉玉在小高陵红色旅游基地值班室。作为基地工作人员,确保游客安全,保障维护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是他每天的职责。公保安加 摄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7月24日一大早,小高陵红色旅游基地工作人员李吉玉驾驶着微型车,从岗亭出发,向位于山腰的基地广场疾驰。

  这一天是国家电网工作人员上门巡线摸排的日子,他要提前检查确认,确保排查中不产生遗漏。

  虽已年过花甲,李吉玉在岗位上干得游刃有余,景区水、电、路等设施设备是否正常运行,环境卫生是否整洁,游客是否规范观摩和安全游玩……每一天,基地的每一件事儿,在他心里都有一本账。

  与国家电网工作人员一起排查结束,一上午的工作告一段落,他坐在广场旁的石阶上,与我们攀谈起来,回忆那段难忘的岁月。

  李吉玉曾经参与过青藏公路修筑和青藏铁路建设,也是小高陵村发展变迁的亲历者和见证者。1985年,刚刚分产到户不久的小高陵村民四处谋求挣钱的营生贴补家用,那时的李吉玉已经是一个20岁出头的壮小伙。正在这时,同村一位长辈承包了生产大队留下的一辆“东方红”大拖拉机,招募修路队员。李吉玉得知后,二话不说便决定一同去往修路的工地。

  那是李吉玉第一次出远门,目的地是可可西里东南部的风火山,他还为此兴奋了好几天。

  “都说那里远,但是我没想过有那么远;都说那里艰苦,我也没想过会那么艰苦。”一路上,李吉玉和同行的人坐在拖拉机车厢里,前行的路坑洼不平,颠得他们一会儿轻轻地飘起,一会儿又重重地落下。累了眯一会儿,醒来继续启程,全程一千多公里的路,整整走了四天。

  昼夜兼程,他们终于在第四天上午抵达这个海拔接近5000米的工地,还没来得及搭建帐篷就见识到了高原反应的“凌厉”,“头痛得要炸了,但是来不及休整,我们扎下帐篷就硬着头皮上了工地。”

  那是青藏公路风火山到二道沟的改道项目,李吉玉和工友的任务是往拖拉机车厢里装卸砂石,一车七八人,一天运完20车,雷打不动。李吉玉在那里扎扎实实干了两年,直到奉父母之命回家结婚,他在工地一共攒下一千四百多元,在那个年代,这笔钱对他来说是一笔丰厚的资金。

  回想起来,李吉玉对于那段时光仍然记忆深刻。但令他最难以忘记的是同样参与筑路的部队官兵,兵站军人代代传承的“两路”精神令他动容:“他们跟我们一样年轻,干着和我们一样的活,吃着一样的苦,还经常照顾我们,给我们送物资,要知道,他们长年累月扎根在那个地方。”

  时间到了2001年夏天,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二期工程正式开工,李吉玉再一次来到二道沟,投入到修筑“天路”的队伍里。

  时隔十几年,与当年参与修筑公路时不同,许多工作已经由机械代替,他的角色也由当年的沙石土方装卸工变成了工程队的机械维修工和驾驶员。

  又是三年,眼看工程队从二道沟启程,将铁路路基铺到了雁石坪,李吉玉再次返回故乡。几年后,李吉玉到西藏打工,当经过自己曾经参与修筑的公路和铁路时,心底不由得生起一份成就感。

  现在的李吉玉和小时候一样参与着小高陵村发展建设,对于小高陵的今昔变迁,他直说天翻地覆。

  “早上汤,中午光,晚上清汤照月亮。”这是村里流传的顺口溜,反映了那个年代小高陵的境况。

  小高陵村地处深山,在二十世纪50年代,生产生活条件的落后显得尤其突出,村里由此展开了一场战天斗地的行动。

  人心齐,泰山移。从1955年响应号召开始“治山治水”行动以来,小高陵成立林场生产大队,组织社员参与植树、修梯田,一代接着一代干,将村庄改造得山清水秀。作为土生土长的村民,李吉玉正是这场改造家园接力赛中的一员。

  如今,小高陵已经成为一座远近闻名的村庄,而小高陵红色旅游基地,已成为人们学习传承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研学之地。

作者 公保安加 潘昊
编辑:王易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