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时评 党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创 视频 省委文件 新闻 政务 旅游 生态 体育 专题 图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藏文网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党建
【党旗领航】党建引领闯新路 城乡融合谱新篇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李雪萌 王艳
发布时间:2024-08-06 07:47:56
编辑:王易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夏日的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处处生机盎然、充满活力。从基础设施完善、时尚现代化的县城,到独具特色、产业振兴的农村,城乡基础建设与公共服务融为一体,产业布局与区域功能相互衔接,农村与城市的边界逐渐融合,城市与乡村融为发展的共同体。

  近年来,民和县立足县域实际,以党建引领畅通发展链条,从人口流动、产业发展、空间资源、城乡文明四个视角创新打造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双推进的强劲“引擎”。

QQ图片20240806061431巴州镇巴二村乡村振兴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基地。

  人口视角:解密县域城乡融合的“必要性”

  随着民和县域内教育、医疗、就业等基础保障设施的不断充实提升,近年来,越来越多乡村居民向县城聚集,有为了子女上学而迁户到县城的父母、为了方便就医而从山上搬迁到城边村的老人,还有脱贫攻坚期间整乡或整村易地搬迁的农民。人口流动既是一个家庭成本的综合计算,也生动展现出县城是“年轻人的驿站”“年长者的家园”这一需求定位,充分体现出城乡融合的必要性。

  民和县北山乡作为整乡易地搬迁的乡,于2017年将7个村1297户4567人搬迁至县城史纳、驮岭等安置区。走出平房、搬进楼房看似容易,随之而来的却是群众生活、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的一系列难题。经过实践探索,北山乡党委立足整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实际,倾力打造“1+1+7”(民和县“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教育基地+北山新区党群服务中心+七村村级综合办公服务中心)安置点党组织阵地群,整合力量解决在基层社会治理方面的突出问题和群众关心关注的“急难愁盼”问题,并着眼长远谋划北山乡撤乡设立北山街道的实施方案,进一步集聚人口、集合资源,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各项民生保障力度,造就区域性生产生活保障集群,加快农民就地市民化进程,为城乡融合发展作出了有益有效探索。

  走进今天的北山乡安置点,栋栋楼房鳞次栉比,健身广场上人头攒动。北山乡党委书记祁丽洁对未来信心满满:“在城乡融合的进程中,我们将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和阵地集群,通过不断增强区域内经济带动和公共服务辐射功能,一定能让农村居民在家门口完成市民化的过程更畅通、更高效。”

QQ图片20240806061439北山乡搬迁群众住进新房的幸福生活。民和县委组织部供图

  产业视角:解锁县域城乡融合的“支撑性”

  近年来,民和县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发展乡村产业,将旅游优势、农特产品优势等转化为发展优势,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着眼于产业转型升级,借助于电商平台等优势资源,延伸“供产销”一体化、“吃住玩游购”全过程等特色产业链,为城乡融合开辟了更多元更宽广的发展路子。

  隆治乡桥头村就是依托特色产业,促进城乡融合的典型例子。桥头村坚持“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强农”发展思路,依托软梨、苹果、葵花、油菜花等特色品牌产业,投资打造软梨加工车间、水果储藏库、桥头村游客接待中心等一批增收增效项目,形成“苹果园—梨花园—葵花园”精品连片生态旅游线路,衍生出梨花旅游节、葵花摄影艺术节,打造了以梨乡民俗风情和绿色生态为特色,集观赏性、体验性、乡土性、文化性于一体,促进群众多渠道就业创业的高原乡村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同时,依托民和县电商产业园,通过832扶贫网站、淘宝等电商平台将本村软儿梨饮料、秦脆苹果等农副产品销往全国,打破行政区划界限,以“飞地”模式突破了资源配置的空间限制,推动了生产要素的集聚整合,使乡村发展乘上了城市电商“快车”,推动实现城乡联动式发展。桥头村光林种植合作社也因势而谋、应运而生,合作社负责人铁令梅介绍说:“围绕优势产业主体,在城乡循环中构建更加集合的产业组织模式,搭建更加快捷的产业流通路径,是我们的成功之道。”

  空间视角:解码县域城乡融合的“合理性”

  “城乡融合发展规划必须立足村庄基础,统筹兼顾生态保护修复、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旅游发展、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交通、农村住房布局建设及防灾减灾等规划,合理高效利用土地空间,确保城乡融合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民和县巴州镇党委书记张成华说。

  民和县于2022年倾力打造的乡村振兴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基地,位于民和县巴州镇巴二村。示范园的前身是始建于2011年的民丰高原特色休闲农业示范园,由于经营不善,加之温棚老旧失修,棚膜、保温被等温棚设施严重破损,三分之二的大棚一直闲置,土地效益不明显。

  在实地查看温棚、鱼塘等闲置资源后,巴州镇党委在自然资源部门的实地勘测和专业设计公司的科学谋划下,积极争取乡村振兴扶持资金800万元,对69个老旧温棚、3处鱼塘及道路等基础设施进行改造提升,对周边村社进行常态化人居环境整治,成功打造了集温棚种植、冷水养殖、休闲垂钓、餐饮游乐为一体的乡村振兴产业示范点,实现农业产业增效、企业链条增值、群众环节增收、村集体经济全面壮大,为推进城镇化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在科学合理利用农村土地空间的基础上,巴州镇党委全面盘点镇域资源、灵活利用土地空间、科学制定发展规划,更好地服务于县域发展。“我们充分利用农村闲置资源,借助乡村振兴、自然资源、农科等行业部门合力,科学规划农村发展土地空间布局,最大限度激发农村土地的生产力,同时也吸引城里人来农村流转土地、培植新产业、开办农家乐、投资开发旅游项目等,从而拉动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农村基本建设,城乡融合不再是图纸上的规划和农民心中的愿景,而是实打实的落地项目和工作成效!”张成华说。

  文明视角:解构县域城乡融合的“一致性”

  城乡文化融合是城乡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发展乡土文化是其中重要一环。

  民和县充分利用传统村落自然山水、田园风光、历史文化、民族文化、非遗文化等资源,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生态农业等产业,并将乡村作为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深入挖掘、继承、创新、活化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推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深度融合、高度耦合,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近年来,地处黄河之滨、唐蕃古道畔的官亭镇喇家村因喇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而蜚声鹊起,官亭镇党委紧紧抓住这一区域优势,深入挖掘人文资源,探索文旅农旅产业与村集体经济融合发展的新型业态,投资2400万元建设集休闲娱乐、住宿、餐饮、购物、民俗体验为一体的喇家大院;投资670万元建设以垂钓、水上游乐、民宿餐饮为主的田园综合体;投资300万元扶持30户农户开办民俗村农家乐,并集中展示纳顿、道拉、刺绣等具有民族特色的“喇家部落”项目,一个既有厚重历史沉淀、人文传承,又有浓郁民族特色、时代气息的美丽新村已然成型。

  对于今后喇家村的发展,喇家村党支部书记喇相德思路清晰:“我们必须把城乡融合发展的交织点放在打造真实朴素、根植于本土场景的乡土文化上,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造提升,尽可能多地保持本地特有的原生态格局、原乡土风貌、原民俗韵味,让传统和现代融为一体,在城乡融合中传承打造乡村美学。”

推荐阅读
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陈刚主持
吴晓军在西宁会见中信集团总经理张文武一行
青海美术作品展开启了“夜赏”模式
西宁举行2024"体育赋能 乡村振兴"自行车骑行活动
青海全民阅读推广中心、推广站点拟确定对象公示
青海省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启动防汛四级应急响应
果洛藏族自治州成立70周年庆祝大会在玛沁举行
西宁:着力推动“一表一单 一图一机制”落实
24H热点
【党旗领航】党建引领闯新路 城乡融合谱新篇
【党建新论】提“党建引领”之纲 写好基层治理“后...
【先锋力量】党支部带头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驻村第一书记“老杨”...
【党旗领航】筑好村级后备人才“蓄水池”
【先锋力量】增强党建“牵引力” 激发振兴“源动力”
【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党旗辉映新征程 实干笃...
【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党旗辉映新征程 实干笃...
【党旗领航】省直各单位扎实推进新时代廉洁文化建...
【党建新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永葆清正廉洁本色
热点图片
【祖国好 家乡美】“守夜人”护航“夜经济”
【祖国好 家乡美】“...
【文化中国行】感悟首都文化 培养家国情怀 ——记都兰县“度度关爱”研学之旅
【文化中国行】感悟...
【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驻村第一书记“老杨”的一天
【党旗在基层一线高...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用高原“好水”激活文旅“春水” ——高质量发展区域调研行·海南篇(上)
【新时代 新征程 新...
【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国家公园,我们的家园与梦想
【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
【乡村振兴在青海】村集体经济有了增收新途径
【乡村振兴在青海】...
砥砺奋进七十载 同心谱写新华章 ——果洛藏族自治州成立70周年庆祝大会侧记
砥砺奋进七十载 同心...
【再走青藏线——传承弘扬“两路”精神】在小高陵,与“两棵树”相逢
【再走青藏线——传...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img

【党旗领航】党建引领闯新路 城乡融合谱新篇

青海日报
2024-08-06 07:47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全文
img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img

【党旗领航】党建引领闯新路 城乡融合谱新篇

青海日报
2024-08-06 07:47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发送给朋友、保存图片

【党旗领航】党建引领闯新路 城乡融合谱新篇

  • 2024-08-06 07:47:56
  • 来源:青海日报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夏日的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处处生机盎然、充满活力。从基础设施完善、时尚现代化的县城,到独具特色、产业振兴的农村,城乡基础建设与公共服务融为一体,产业布局与区域功能相互衔接,农村与城市的边界逐渐融合,城市与乡村融为发展的共同体。

  近年来,民和县立足县域实际,以党建引领畅通发展链条,从人口流动、产业发展、空间资源、城乡文明四个视角创新打造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双推进的强劲“引擎”。

QQ图片20240806061431巴州镇巴二村乡村振兴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基地。

  人口视角:解密县域城乡融合的“必要性”

  随着民和县域内教育、医疗、就业等基础保障设施的不断充实提升,近年来,越来越多乡村居民向县城聚集,有为了子女上学而迁户到县城的父母、为了方便就医而从山上搬迁到城边村的老人,还有脱贫攻坚期间整乡或整村易地搬迁的农民。人口流动既是一个家庭成本的综合计算,也生动展现出县城是“年轻人的驿站”“年长者的家园”这一需求定位,充分体现出城乡融合的必要性。

  民和县北山乡作为整乡易地搬迁的乡,于2017年将7个村1297户4567人搬迁至县城史纳、驮岭等安置区。走出平房、搬进楼房看似容易,随之而来的却是群众生活、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的一系列难题。经过实践探索,北山乡党委立足整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实际,倾力打造“1+1+7”(民和县“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教育基地+北山新区党群服务中心+七村村级综合办公服务中心)安置点党组织阵地群,整合力量解决在基层社会治理方面的突出问题和群众关心关注的“急难愁盼”问题,并着眼长远谋划北山乡撤乡设立北山街道的实施方案,进一步集聚人口、集合资源,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各项民生保障力度,造就区域性生产生活保障集群,加快农民就地市民化进程,为城乡融合发展作出了有益有效探索。

  走进今天的北山乡安置点,栋栋楼房鳞次栉比,健身广场上人头攒动。北山乡党委书记祁丽洁对未来信心满满:“在城乡融合的进程中,我们将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和阵地集群,通过不断增强区域内经济带动和公共服务辐射功能,一定能让农村居民在家门口完成市民化的过程更畅通、更高效。”

QQ图片20240806061439北山乡搬迁群众住进新房的幸福生活。民和县委组织部供图

  产业视角:解锁县域城乡融合的“支撑性”

  近年来,民和县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发展乡村产业,将旅游优势、农特产品优势等转化为发展优势,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着眼于产业转型升级,借助于电商平台等优势资源,延伸“供产销”一体化、“吃住玩游购”全过程等特色产业链,为城乡融合开辟了更多元更宽广的发展路子。

  隆治乡桥头村就是依托特色产业,促进城乡融合的典型例子。桥头村坚持“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强农”发展思路,依托软梨、苹果、葵花、油菜花等特色品牌产业,投资打造软梨加工车间、水果储藏库、桥头村游客接待中心等一批增收增效项目,形成“苹果园—梨花园—葵花园”精品连片生态旅游线路,衍生出梨花旅游节、葵花摄影艺术节,打造了以梨乡民俗风情和绿色生态为特色,集观赏性、体验性、乡土性、文化性于一体,促进群众多渠道就业创业的高原乡村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同时,依托民和县电商产业园,通过832扶贫网站、淘宝等电商平台将本村软儿梨饮料、秦脆苹果等农副产品销往全国,打破行政区划界限,以“飞地”模式突破了资源配置的空间限制,推动了生产要素的集聚整合,使乡村发展乘上了城市电商“快车”,推动实现城乡联动式发展。桥头村光林种植合作社也因势而谋、应运而生,合作社负责人铁令梅介绍说:“围绕优势产业主体,在城乡循环中构建更加集合的产业组织模式,搭建更加快捷的产业流通路径,是我们的成功之道。”

  空间视角:解码县域城乡融合的“合理性”

  “城乡融合发展规划必须立足村庄基础,统筹兼顾生态保护修复、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旅游发展、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交通、农村住房布局建设及防灾减灾等规划,合理高效利用土地空间,确保城乡融合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民和县巴州镇党委书记张成华说。

  民和县于2022年倾力打造的乡村振兴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基地,位于民和县巴州镇巴二村。示范园的前身是始建于2011年的民丰高原特色休闲农业示范园,由于经营不善,加之温棚老旧失修,棚膜、保温被等温棚设施严重破损,三分之二的大棚一直闲置,土地效益不明显。

  在实地查看温棚、鱼塘等闲置资源后,巴州镇党委在自然资源部门的实地勘测和专业设计公司的科学谋划下,积极争取乡村振兴扶持资金800万元,对69个老旧温棚、3处鱼塘及道路等基础设施进行改造提升,对周边村社进行常态化人居环境整治,成功打造了集温棚种植、冷水养殖、休闲垂钓、餐饮游乐为一体的乡村振兴产业示范点,实现农业产业增效、企业链条增值、群众环节增收、村集体经济全面壮大,为推进城镇化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在科学合理利用农村土地空间的基础上,巴州镇党委全面盘点镇域资源、灵活利用土地空间、科学制定发展规划,更好地服务于县域发展。“我们充分利用农村闲置资源,借助乡村振兴、自然资源、农科等行业部门合力,科学规划农村发展土地空间布局,最大限度激发农村土地的生产力,同时也吸引城里人来农村流转土地、培植新产业、开办农家乐、投资开发旅游项目等,从而拉动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农村基本建设,城乡融合不再是图纸上的规划和农民心中的愿景,而是实打实的落地项目和工作成效!”张成华说。

  文明视角:解构县域城乡融合的“一致性”

  城乡文化融合是城乡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发展乡土文化是其中重要一环。

  民和县充分利用传统村落自然山水、田园风光、历史文化、民族文化、非遗文化等资源,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生态农业等产业,并将乡村作为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深入挖掘、继承、创新、活化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推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深度融合、高度耦合,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近年来,地处黄河之滨、唐蕃古道畔的官亭镇喇家村因喇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而蜚声鹊起,官亭镇党委紧紧抓住这一区域优势,深入挖掘人文资源,探索文旅农旅产业与村集体经济融合发展的新型业态,投资2400万元建设集休闲娱乐、住宿、餐饮、购物、民俗体验为一体的喇家大院;投资670万元建设以垂钓、水上游乐、民宿餐饮为主的田园综合体;投资300万元扶持30户农户开办民俗村农家乐,并集中展示纳顿、道拉、刺绣等具有民族特色的“喇家部落”项目,一个既有厚重历史沉淀、人文传承,又有浓郁民族特色、时代气息的美丽新村已然成型。

  对于今后喇家村的发展,喇家村党支部书记喇相德思路清晰:“我们必须把城乡融合发展的交织点放在打造真实朴素、根植于本土场景的乡土文化上,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造提升,尽可能多地保持本地特有的原生态格局、原乡土风貌、原民俗韵味,让传统和现代融为一体,在城乡融合中传承打造乡村美学。”

作者 李雪萌 王艳
编辑:王易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