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时评 党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创 视频 省委文件 新闻 政务 旅游 生态 体育 专题 图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藏文网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图说青海
小高陵:一锹挥舞万山变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马振东 董志勇
发布时间:2024-08-07 08:39:56
编辑:易 娜
如今改天换日的小高陵村。马振东 摄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小高陵的第一次转变始于一场山洪……

  地处湟源县青藏公路109国道沿线,总面积12.5平方公里,海拔2600米至3200米,年降雨量只有350毫米至400毫米的小高陵,曾是一个地薄水缺、植被稀疏、风沙肆虐、灾害频发的穷山村。

  1956年,一场山洪冲毁了小高陵后山罗尔干阳坡上开春新栽的树苗和庄稼,也动摇了村民开山造林的信心。

  “天上掉财也不富命穷的人,先人都弄不成的事儿咱能成?”大半年的辛苦毁于一旦,村里首任村党支部书记陈世元不信邪:“山顶上两棵老树长得枝繁叶茂,凭啥其他地方就不行嘞?”

  一定有规律!

  原来,两棵树紧靠山顶一座庙,庙沿流下的水在树下冲出两个小坑,坑里的积水时时滋养着两棵树。

  从两棵树受到启发,小高陵人渐渐摸索出“分层治山、从上而下治水”的“三板斧”: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山顶,挖水平沟,截流分洪;山坡上挖鱼鳞坑,蓄水植树;在山脚的缓坡地带,修建外高里低的窄式梯田种粮食。

  自此,小高陵人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治山治水的攻坚战……

  王金龙,小高陵村党总支部委员会第一支部书记,也是村里第二任党支部书记王生珍的儿子。

  儿时记忆里,父亲总是早出晚归,扛着一把锹,忙碌在山沟沟里。

  12岁,王金龙第一次参加山上的劳动,拿着比自己还高的铁锨,吃力地挖着树坑,黑刺、柠条上的刺扎得满手都是血痕。

  “那时候,全村都在山上劳动,不论老幼,大家仿佛有使不完的劲儿。”王金龙回忆,那时候村里的大锅饭是“早上汤、中午光、晚上清汤见月光”,即便如此,在上千亩梯田上,小高陵人用一双双手一铁锨一铁锨、一背篼一背篼,让三条沟、八座山、十五面坡旧貌换新颜。

  奋战七年,开垦梯田480公顷、四旁植树16万株,78%的水土流失面积得以治理,全村人均有了两亩以上的旱涝保收田。

  回忆往昔,王金龙总会想起父亲常说的那句话,“林子是小高陵村最大的财富,也是全村最大的荣誉。”

  王生珍1958年到1962年期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1958年曾代表小高陵村前往北京接受国务院嘉奖。

  20世纪70年代,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科教片《治山造林保水土》里记录了小高陵人民垦荒造林的真实情况——“青海高原风光好,日月山下红旗飘。人如海,歌如潮,挥银锄,志气豪。”

  这是一幅英雄群像,展现了小高陵人对理想事业的坚定与忠诚。随着歌声回荡在小高陵山间的,正是小高陵人不畏艰难险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据统计,到二十世纪70年代末,小高陵村累计开挖近22万个鱼鳞坑,植树4.5万株,开垦梯田293.3公顷,近八成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控制,生态恶化趋势得到根本扭转。

  如今,站在罗尔干山顶,两棵老树依旧枝繁叶茂,昔日的荒山早已青翠掩映,层层梯田依山阵列……

  小高陵这三个字已不仅仅指代一个地名,更代表着高原儿女怀着对自然的敬畏,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这股精神与“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一脉传承。

  悠悠岁月,站在时代前沿,小高陵人将红色精神代代相传,每一次抉择、奋进和蜕变,都是对初心的追寻与重温。

  山头绿了,心头的“红”永不褪色。

  2018年9月,小高陵红色旅游教育培训基地正式开门迎客。

  河湟建筑风格的宿舍、分组讨论室、多功能教室,将人们的思绪拉回到小高陵人战天斗地、艰苦创业的年代。

  “这里建筑面积六千多平方米,有4个讨论区、1个展馆、1个多功能教室和800平方米的宿舍,以及土地认筹体验区。”从培训基地讲解员龙卓玛口中得知,学员培训之余,还能通过土地认筹的方式身体力行感受红色精神。

  随着培训班越办越多,同红色精神一起深入人心的还有小高陵独特的梯田景观,乡村旅游由此渐渐火热起来……

  青山为证,在奔向“两个一百年”梦想的过程中,小高陵仍旧勇往直前。

推荐阅读
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陈刚主持
省政府党组会议召开 吴晓军主持
青海省第二十三批援布隆迪医疗队出征
青海省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将于2025年投运
青海全民阅读推广中心、推广站点拟确定对象公示
青海省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启动防汛四级应急响应
西宁:带头礼让,成为最美的城市风景
青海共和县首届音乐嘉年华活动即将启幕
24H热点
一脚刹车、一次等待 彰显城市文明
西宁阿特斯已形成年产10GW单晶拉棒生产能力
黄河源孩子们的快乐暑假
【祖国好 家乡美】“守夜人”护航“夜经济”
【文化中国行】感悟首都文化 培养家国情怀 ——记...
【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驻村第一书记“老杨”...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用高原...
【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国家公园,我们的家园与...
【乡村振兴在青海】村集体经济有了增收新途径
砥砺奋进七十载 同心谱写新华章 ——果洛藏族自治...
热点图片
一脚刹车、一次等待 彰显城市文明
一脚刹车、一次等待 ...
西宁阿特斯已形成年产10GW单晶拉棒生产能力
西宁阿特斯已形成年...
黄河源孩子们的快乐暑假
黄河源孩子们的快乐暑假
【祖国好 家乡美】“守夜人”护航“夜经济”
【祖国好 家乡美】“...
【文化中国行】感悟首都文化 培养家国情怀 ——记都兰县“度度关爱”研学之旅
【文化中国行】感悟...
【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驻村第一书记“老杨”的一天
【党旗在基层一线高...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用高原“好水”激活文旅“春水” ——高质量发展区域调研行·海南篇(上)
【新时代 新征程 新...
【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国家公园,我们的家园与梦想
【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img

小高陵:一锹挥舞万山变

青海日报
2024-08-07 08:39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全文
img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img

小高陵:一锹挥舞万山变

青海日报
2024-08-07 08:39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发送给朋友、保存图片

小高陵:一锹挥舞万山变

  • 2024-08-07 08:39:56
  • 来源:青海日报
如今改天换日的小高陵村。马振东 摄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小高陵的第一次转变始于一场山洪……

  地处湟源县青藏公路109国道沿线,总面积12.5平方公里,海拔2600米至3200米,年降雨量只有350毫米至400毫米的小高陵,曾是一个地薄水缺、植被稀疏、风沙肆虐、灾害频发的穷山村。

  1956年,一场山洪冲毁了小高陵后山罗尔干阳坡上开春新栽的树苗和庄稼,也动摇了村民开山造林的信心。

  “天上掉财也不富命穷的人,先人都弄不成的事儿咱能成?”大半年的辛苦毁于一旦,村里首任村党支部书记陈世元不信邪:“山顶上两棵老树长得枝繁叶茂,凭啥其他地方就不行嘞?”

  一定有规律!

  原来,两棵树紧靠山顶一座庙,庙沿流下的水在树下冲出两个小坑,坑里的积水时时滋养着两棵树。

  从两棵树受到启发,小高陵人渐渐摸索出“分层治山、从上而下治水”的“三板斧”: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山顶,挖水平沟,截流分洪;山坡上挖鱼鳞坑,蓄水植树;在山脚的缓坡地带,修建外高里低的窄式梯田种粮食。

  自此,小高陵人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治山治水的攻坚战……

  王金龙,小高陵村党总支部委员会第一支部书记,也是村里第二任党支部书记王生珍的儿子。

  儿时记忆里,父亲总是早出晚归,扛着一把锹,忙碌在山沟沟里。

  12岁,王金龙第一次参加山上的劳动,拿着比自己还高的铁锨,吃力地挖着树坑,黑刺、柠条上的刺扎得满手都是血痕。

  “那时候,全村都在山上劳动,不论老幼,大家仿佛有使不完的劲儿。”王金龙回忆,那时候村里的大锅饭是“早上汤、中午光、晚上清汤见月光”,即便如此,在上千亩梯田上,小高陵人用一双双手一铁锨一铁锨、一背篼一背篼,让三条沟、八座山、十五面坡旧貌换新颜。

  奋战七年,开垦梯田480公顷、四旁植树16万株,78%的水土流失面积得以治理,全村人均有了两亩以上的旱涝保收田。

  回忆往昔,王金龙总会想起父亲常说的那句话,“林子是小高陵村最大的财富,也是全村最大的荣誉。”

  王生珍1958年到1962年期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1958年曾代表小高陵村前往北京接受国务院嘉奖。

  20世纪70年代,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科教片《治山造林保水土》里记录了小高陵人民垦荒造林的真实情况——“青海高原风光好,日月山下红旗飘。人如海,歌如潮,挥银锄,志气豪。”

  这是一幅英雄群像,展现了小高陵人对理想事业的坚定与忠诚。随着歌声回荡在小高陵山间的,正是小高陵人不畏艰难险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据统计,到二十世纪70年代末,小高陵村累计开挖近22万个鱼鳞坑,植树4.5万株,开垦梯田293.3公顷,近八成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控制,生态恶化趋势得到根本扭转。

  如今,站在罗尔干山顶,两棵老树依旧枝繁叶茂,昔日的荒山早已青翠掩映,层层梯田依山阵列……

  小高陵这三个字已不仅仅指代一个地名,更代表着高原儿女怀着对自然的敬畏,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这股精神与“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一脉传承。

  悠悠岁月,站在时代前沿,小高陵人将红色精神代代相传,每一次抉择、奋进和蜕变,都是对初心的追寻与重温。

  山头绿了,心头的“红”永不褪色。

  2018年9月,小高陵红色旅游教育培训基地正式开门迎客。

  河湟建筑风格的宿舍、分组讨论室、多功能教室,将人们的思绪拉回到小高陵人战天斗地、艰苦创业的年代。

  “这里建筑面积六千多平方米,有4个讨论区、1个展馆、1个多功能教室和800平方米的宿舍,以及土地认筹体验区。”从培训基地讲解员龙卓玛口中得知,学员培训之余,还能通过土地认筹的方式身体力行感受红色精神。

  随着培训班越办越多,同红色精神一起深入人心的还有小高陵独特的梯田景观,乡村旅游由此渐渐火热起来……

  青山为证,在奔向“两个一百年”梦想的过程中,小高陵仍旧勇往直前。

作者 马振东 董志勇
编辑:易 娜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