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时评 党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创 视频 省委文件 新闻 政务 旅游 生态 体育 专题 图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藏文网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图说青海
【乡村振兴在青海】覆膜麦田绘出夏收好“丰”景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王臻 石延寿
发布时间:2024-08-08 10:10:56
编辑:谢青玉
QQ图片20240808061139夏粮收割现场。石延寿 摄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时下正值夏收季节,站在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北山乡先锋村的山梁上放眼望去,麦浪翻滚,收割机往返穿梭,满眼夏收好“丰”景。

  先锋村种植大户张光忠看着自家100余亩(约6.67公顷)泛黄的麦田,眼里充满丰收的自信,他说:“今年小麦种植用的是县农业技术部门推广的小麦膜侧沟播栽培技术和小麦覆膜穴播栽培技术。从穗头大小到穗粒数目,与常规种植的10余亩(约0.67公顷)穗小粒少的小麦对比田形成显著差异,今年种植的膜侧沟播小麦亩均单产预计能达到350多公斤,而常规种植的小麦即便是长势最好的田块,预计单产最高也超不过200公斤。”

  这边先锋村的张光忠正为新技术带来的丰收而喜悦,那边转导乡酒坊村干旱山头的麦田里,种粮大户赵田宝、鲍相东也同样为新技术带来的丰产忙碌不已。趁着晴好天气抢收,大型联合收割机“哒哒哒”地穿梭于金黄色麦浪中。

  “今年我俩在酒坊村通过流转土地种植膜侧沟播小麦400亩(约26.7公顷)、覆膜穴播小麦350亩(约23.3公顷),从收获情况看,覆膜穴播小麦亩均单产能达到400余公斤、膜侧沟播小麦亩均单产不低于350公斤,至少比常规种植的小麦亩均增产150余公斤。”看着沉甸甸的麦穗和饱满的麦粒,鲍向东高兴地说,种了多年的庄稼,没想到在干旱山头上也能有七八百斤的小麦单产,农业科技的力量不可小觑。

  良法良技就是农业现代化的技术途径。

  “小麦膜侧沟播栽培模式就是地膜覆盖栽培与传统沟播相结合的一种耕作模式,具有良好的集雨蓄墒、增温保墒、增光通风等作用,可以有效促进小麦分蘖,延长穗分化时间和灌浆时间,增加分蘖数、穗粒数和千粒重,从而提升小麦增产。”民和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邓锋震介绍,2023年,民和县农业部门在地处干旱浅山地区的转导乡建立小麦膜侧沟播栽培技术千亩试验田,经夏收测产,膜侧沟播小麦亩均产量达370公斤,比常规种植的小麦对比试验田亩均增产122公斤,增产显著。

  与此同时,民和县农业部门还积极示范推广小麦覆膜穴播栽培技术,借助覆膜后的增温、保墒、节水效应来实现小麦增产增收。根据同一品种在同等条件下的大田试验对比,亩均单产至少要比普通种植小麦增产150公斤。

  今年,民和县充分发挥县域种植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的示范引领作用,示范推广种植膜侧沟播小麦1万亩(约666.6公顷)、覆膜穴播小麦4000亩(约266.6公顷)。“目前,我们正在对膜侧沟播小麦、覆膜穴播小麦、常规种植小麦进行采样测产,最终测产数据尚未出炉,但根据长势初步预测,今年浅山干旱山区推广的膜侧沟播小麦、覆膜穴播小麦亩均单产均不低于350公斤,增产优势十分明显。”民和县种子站站长王军掂量了一下穗头分量如是说。

  地处青海东部门户的民和县是青海的农业大县,黄河、湟水河穿境而过,孕育出了气候温润、土地肥沃的黄河谷地、湟水谷地,有着“瓜果之乡”的美誉。然而,全县4.42万公顷耕地中,有六成以上在干旱山区。为了打破干旱山区“广种薄收”的被动局面,民和县着力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上下功夫、谋出路,在多年探索实践中走出了一条旱涝保收的玉米全膜双垄栽培模式,让“拉羊皮不沾泥”的干旱山区种出了千斤亩产,成为干旱山区粮农眼里的“神奇庄稼”。

  近两年来,民和县农业部门接续在“藏粮于技”上挖“潜力”、破“瓶颈”,成功示范推广了小麦膜侧沟播、小麦覆膜穴播单产提升栽培技术,进一步提振了丰盈农业大县“粮仓”的底气和信心。

推荐阅读
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陈刚主持
吴晓军在省水利厅、省数据局调研
青海门源:首次将基干民兵纳入“优待”范围
青海兴海:文明之花在高原小城绽放
青海全民阅读推广中心、推广站点拟确定对象公示
青海省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启动防汛四级应急响应
玉树州全面实施学前教育免费午餐项目
西宁新千:最具本地特色的夜市
24H热点
西成铁路沈家村1号隧道顺利贯通
小高陵:一锹挥舞万山变
社区“小板凳” 共治“大平台”
民族团结之花 绽放健康港湾
抓产业,贾书记变身“牛”书记
“宋韵丝路行 浙青一家亲”文艺晚会举行
贵德的诗和远方
西宁:带头礼让,成为最美的城市风景
青海共和县:医疗援青点亮健康之光
单日游客量近5万人!青海“天空之镜”茶卡盐湖提前...
热点图片
西成铁路沈家村1号隧道顺利贯通
西成铁路沈家村1号隧...
小高陵:一锹挥舞万山变
小高陵:一锹挥舞万山变
社区“小板凳” 共治“大平台”
社区“小板凳” 共治...
民族团结之花 绽放健康港湾
民族团结之花 绽放健...
抓产业,贾书记变身“牛”书记
抓产业,贾书记变身...
“宋韵丝路行 浙青一家亲”文艺晚会举行
“宋韵丝路行 浙青一...
贵德的诗和远方
贵德的诗和远方
西宁:带头礼让,成为最美的城市风景
西宁:带头礼让,成...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img

【乡村振兴在青海】覆膜麦田绘出夏收好“丰”景

青海日报
2024-08-08 10:10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全文
img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img

【乡村振兴在青海】覆膜麦田绘出夏收好“丰”景

青海日报
2024-08-08 10:10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发送给朋友、保存图片

【乡村振兴在青海】覆膜麦田绘出夏收好“丰”景

  • 2024-08-08 10:10:56
  • 来源:青海日报
QQ图片20240808061139夏粮收割现场。石延寿 摄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时下正值夏收季节,站在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北山乡先锋村的山梁上放眼望去,麦浪翻滚,收割机往返穿梭,满眼夏收好“丰”景。

  先锋村种植大户张光忠看着自家100余亩(约6.67公顷)泛黄的麦田,眼里充满丰收的自信,他说:“今年小麦种植用的是县农业技术部门推广的小麦膜侧沟播栽培技术和小麦覆膜穴播栽培技术。从穗头大小到穗粒数目,与常规种植的10余亩(约0.67公顷)穗小粒少的小麦对比田形成显著差异,今年种植的膜侧沟播小麦亩均单产预计能达到350多公斤,而常规种植的小麦即便是长势最好的田块,预计单产最高也超不过200公斤。”

  这边先锋村的张光忠正为新技术带来的丰收而喜悦,那边转导乡酒坊村干旱山头的麦田里,种粮大户赵田宝、鲍相东也同样为新技术带来的丰产忙碌不已。趁着晴好天气抢收,大型联合收割机“哒哒哒”地穿梭于金黄色麦浪中。

  “今年我俩在酒坊村通过流转土地种植膜侧沟播小麦400亩(约26.7公顷)、覆膜穴播小麦350亩(约23.3公顷),从收获情况看,覆膜穴播小麦亩均单产能达到400余公斤、膜侧沟播小麦亩均单产不低于350公斤,至少比常规种植的小麦亩均增产150余公斤。”看着沉甸甸的麦穗和饱满的麦粒,鲍向东高兴地说,种了多年的庄稼,没想到在干旱山头上也能有七八百斤的小麦单产,农业科技的力量不可小觑。

  良法良技就是农业现代化的技术途径。

  “小麦膜侧沟播栽培模式就是地膜覆盖栽培与传统沟播相结合的一种耕作模式,具有良好的集雨蓄墒、增温保墒、增光通风等作用,可以有效促进小麦分蘖,延长穗分化时间和灌浆时间,增加分蘖数、穗粒数和千粒重,从而提升小麦增产。”民和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邓锋震介绍,2023年,民和县农业部门在地处干旱浅山地区的转导乡建立小麦膜侧沟播栽培技术千亩试验田,经夏收测产,膜侧沟播小麦亩均产量达370公斤,比常规种植的小麦对比试验田亩均增产122公斤,增产显著。

  与此同时,民和县农业部门还积极示范推广小麦覆膜穴播栽培技术,借助覆膜后的增温、保墒、节水效应来实现小麦增产增收。根据同一品种在同等条件下的大田试验对比,亩均单产至少要比普通种植小麦增产150公斤。

  今年,民和县充分发挥县域种植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的示范引领作用,示范推广种植膜侧沟播小麦1万亩(约666.6公顷)、覆膜穴播小麦4000亩(约266.6公顷)。“目前,我们正在对膜侧沟播小麦、覆膜穴播小麦、常规种植小麦进行采样测产,最终测产数据尚未出炉,但根据长势初步预测,今年浅山干旱山区推广的膜侧沟播小麦、覆膜穴播小麦亩均单产均不低于350公斤,增产优势十分明显。”民和县种子站站长王军掂量了一下穗头分量如是说。

  地处青海东部门户的民和县是青海的农业大县,黄河、湟水河穿境而过,孕育出了气候温润、土地肥沃的黄河谷地、湟水谷地,有着“瓜果之乡”的美誉。然而,全县4.42万公顷耕地中,有六成以上在干旱山区。为了打破干旱山区“广种薄收”的被动局面,民和县着力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上下功夫、谋出路,在多年探索实践中走出了一条旱涝保收的玉米全膜双垄栽培模式,让“拉羊皮不沾泥”的干旱山区种出了千斤亩产,成为干旱山区粮农眼里的“神奇庄稼”。

  近两年来,民和县农业部门接续在“藏粮于技”上挖“潜力”、破“瓶颈”,成功示范推广了小麦膜侧沟播、小麦覆膜穴播单产提升栽培技术,进一步提振了丰盈农业大县“粮仓”的底气和信心。

作者 王臻 石延寿
编辑:谢青玉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