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时评 党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创 视频 省委文件 新闻 政务 旅游 生态 体育 专题 图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藏文网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人物故事
【党旗飘扬 青年担当】炕味、泥土和真情
来源:西宁晚报
作者:张艳艳
发布时间:2024-08-19 08:23:02
编辑:易 娜
市政协驻大通县宝库乡纳塄沟村第一书记 张磊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走出大山就有希望,孩子们考上大学不易,我们会尽全力帮助孩子们顺利完成学业。”8月14日上午,记者来到大通县宝库乡纳塄沟村,市政协驻大通县宝库乡纳塄沟村第一书记张磊正在组织“金秋助学”活动。“这里风景美吧!”张磊向记者夸赞道。沿着干净整洁的柏油马路来到村部,只见一座座房屋错落有致,绿树环绕,嫩绿的菜苗舒展着曼妙的身姿,一幅幅乡村美景徐徐展开。张磊的眼中满是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如数家珍般介绍着村子的各种美好,言语间一副熟稔的“自家人”姿态。

  “身上落下多少炕味,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异地普查到第三方评估,五年的驻村岁月,一千八百多个日日夜夜,他有过初到时的失落,有过群众不理解时的委屈,有过工作毫无头绪的焦躁。但要说最深的感受,那是第一书记们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决心,是乡亲们一句句发自肺腑对驻村工作队认可的话语。

  驻村更“助村”,真心促“振兴”

  初到纳塄沟村,为了尽快熟悉村情,打开驻村工作局面。张磊一门心思扎根纳塄沟村,走村串巷深入群众,及时准确了解群众所盼、所忧、所急,用双脚丈量民情、用双手托举民生,他的脚步遍布全村每一个角落。他带着工作队员对标对表“两不愁三保障”和村民收入等重要指标参数,对全村76户脱贫户进行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覆盖大走访,深入了解脱贫户的收入支出情况、子女读书就业、看病就医及务工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掌握动态变化的第一手真实资料,更新数据、建立一户一台账,做到底清数明。对村里困难户、残疾户进行家访,面对面与他们沟通交流,聆听并记录他们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通过拉家常、讲政策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开心结、化解矛盾。根据不同类型的困难群众,灵活运用惠民政策,对符合国家政策的家庭积极申报“雨露计划”、低保、临时救助、医疗救助、慢性病补助等,赢得了村民的一致认可,也迅速拉近了与群众之间的距离。

  “让我记忆犹新的是,我们村一户脱贫群众,她中年丧夫,独自一人拉扯着一个上大学的女儿,本人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只能在村庄周围打零工维持家庭日常开支,生活十分拮据。在我走村入户了解到这一情况后,迅速组织村‘两委’召开会议,第一时间为她安排了村级公益岗位,并先后协调联系相关单位、政协委员为她的女儿争取到8000元的爱心捐助、落实‘雨露计划’助学政策。当我做完这些后问她家里还有什么困难时,她紧紧地握住我的手,眼里闪烁着泪水,不停地说‘谢谢你们、谢谢书记’。那一刻,我的心中五味杂陈,既感受到第一书记的责任,也品尝到为民办事的喜悦,更加坚定了持续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信心和决心。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让老百姓生活得更好,是我们驻村干部的使命和职责。”张磊讲述道。

  驻村又“驻情”,扶贫更“扶志”

  走进张磊的办公室,几平方米的小屋内陈设很简单,最显眼的是墙上挂着的羽绒服、军用大衣还有雨衣,“这里属于山区,海拔较高,冬天气候寒冷,夏季又是防汛关键点,这些都需要随时备好。”张磊说。“脚上不沾土,工作就没谱,驻村也要‘驻心’。”这是张磊对自己驻村工作的要求。要想村民富,产业带动是关键。在走访中,他留意到村里很多留守妇女有刺绣的技艺,做出的刺绣作品也很精致,但一直没有企业对接。和村干部商议后,本着传承当地民族刺绣技艺、解决当地农村留守妇女就业思路,向派出单位作了汇报,在得到领导的支持后,协调联系湟中一家刺绣企业,为村民进行了刺绣专题培训,受到了村民的热烈欢迎。一位名叫吉顺梅的妇女说道:“春耕完了,家里的孩子要照顾、公婆要孝顺,男人要出去打工挣钱,我们根本出不去。现在有这么好的机会,感谢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为我们搭建了这么好的平台,可以利用农闲时间做‘青绣’赚些钱,贴补些家用。”张磊还积极推荐几名绣娘到刺绣企业,系统学习“青绣”手艺,带动更多的“娘子军”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增收,使“针线活”变为“金线活”,指尖技艺变为“指尖经济”。

  驻村以来,他带领工作队深入田间地头、农家小院,摸民情、探民意,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来办,把群众面临的问题当作自己的问题来解决。群众对政策不了解,他就挨家挨户作宣传,把“三农”、防火防汛、就业指导等政策知识,一个一个送到群众炕头上、心坎上;部分群众的生活依然有困难,他和工作队就联系协调派出单位和市县有关单位,把生活物资送到他们的手中,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部分群众因缺乏就业技能导致收入不稳定,他和工作队就联系专家到村里开展农机、电焊等技能培训……“再回首,这一桩桩、一件件小事实事,是我的驻村印记,是我的驻村生活,更是作为第一书记的光荣使命。”张磊感慨道。

  驻村要“驻心”,真心换民心

  “作为一名青年党员,五年的驻村工作,我亲身经历着村庄日新月异的变化,参与着村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加强的过程,分享着村民收入逐年提高的喜悦,感受着村级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的自豪。从工作队员到第一书记,五年来,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每一个村民都如同家人。”张磊动情地说道。

  驻村工作虽没有惊天壮举,但通过自身不断努力,看到村里建设不断变好,村容环境不断变美,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张磊充满了自豪感,认为一切辛苦付出都是值得的。“下一步,我将继续团结带领村‘两委’班子和驻村工作队,以强村富民为目的,紧紧依靠派出单位和市政协委员资源和人才优势,实施高原美丽乡村项目,擦亮‘隧道施工’劳务输出品牌,一步一个脚印走,一棒接着一棒干,在有限的驻村岁月里,以敢作敢为、善谋善为的责任担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凝聚更多合力,奋力在新的赶考路上交出优异答卷。”张磊信心满满地说。

推荐阅读
外交部大使参赞学习班来青考察省情介绍会举行
吴晓军:为现代化新青海建设聚能释能赋能
“天籁之音 回响高原”全国(青海)民歌展演开幕
《三餐四季》青海档将于8月18日在央视一套播出
省委网信办公布"清朗"系列专项行动整治典型案例
青海全民阅读推广中心、推广站点拟确定对象公示
西宁市开展暑期校外培训机构联合执法检查
“活力北区 向新而行”投资推介会
24H热点
【再走青藏线——传承弘扬“两路”精神】史正章:...
【在希望的田野上】9年蜕变!赵文科的创业致富记
【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志愿者昂青父子
卓玛措的“逆袭”——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一线报道之十
【再走青藏线——传承弘扬“两路”精神】“我生来...
【再走青藏线——传承弘扬“两路”精神】李吉玉的...
【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驻村第一书记“老杨”...
他们,是“六边形战士”——记中国石油集团东方物...
【再走青藏线——传承弘扬“两路”精神】一名老兵...
谢文淋:9年高原救援 次次刻骨铭心
热点图片
青海乐都:鲜桃采摘正当时
青海乐都:鲜桃采摘...
三江源头 魅力绽放——“青超联赛”第九轮玉树州主场见闻
三江源头 魅力绽放—...
竞技绿茵 点燃激情——“青超联赛”第九轮西宁主场见闻
竞技绿茵 点燃激情—...
青海:三色班玛第二届生态文化旅游季拉开帷幕
青海:三色班玛第二...
“既然来了,就要留下些什么” ——援青博士团支医随记
“既然来了,就要留...
建好自然保护地 勾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好图景
建好自然保护地 勾勒...
青海果洛25名学生赴沪参加研学科技夏令营
青海果洛25名学生赴...
【祖国好 家乡美】一条羊绒围巾 浓浓家乡情怀
【祖国好 家乡美】一...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img

【党旗飘扬 青年担当】炕味、泥土和真情

西宁晚报
2024-08-19 08:23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全文
img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img

【党旗飘扬 青年担当】炕味、泥土和真情

西宁晚报
2024-08-19 08:23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发送给朋友、保存图片

【党旗飘扬 青年担当】炕味、泥土和真情

  • 2024-08-19 08:23:02
  • 来源:西宁晚报
市政协驻大通县宝库乡纳塄沟村第一书记 张磊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走出大山就有希望,孩子们考上大学不易,我们会尽全力帮助孩子们顺利完成学业。”8月14日上午,记者来到大通县宝库乡纳塄沟村,市政协驻大通县宝库乡纳塄沟村第一书记张磊正在组织“金秋助学”活动。“这里风景美吧!”张磊向记者夸赞道。沿着干净整洁的柏油马路来到村部,只见一座座房屋错落有致,绿树环绕,嫩绿的菜苗舒展着曼妙的身姿,一幅幅乡村美景徐徐展开。张磊的眼中满是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如数家珍般介绍着村子的各种美好,言语间一副熟稔的“自家人”姿态。

  “身上落下多少炕味,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异地普查到第三方评估,五年的驻村岁月,一千八百多个日日夜夜,他有过初到时的失落,有过群众不理解时的委屈,有过工作毫无头绪的焦躁。但要说最深的感受,那是第一书记们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决心,是乡亲们一句句发自肺腑对驻村工作队认可的话语。

  驻村更“助村”,真心促“振兴”

  初到纳塄沟村,为了尽快熟悉村情,打开驻村工作局面。张磊一门心思扎根纳塄沟村,走村串巷深入群众,及时准确了解群众所盼、所忧、所急,用双脚丈量民情、用双手托举民生,他的脚步遍布全村每一个角落。他带着工作队员对标对表“两不愁三保障”和村民收入等重要指标参数,对全村76户脱贫户进行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覆盖大走访,深入了解脱贫户的收入支出情况、子女读书就业、看病就医及务工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掌握动态变化的第一手真实资料,更新数据、建立一户一台账,做到底清数明。对村里困难户、残疾户进行家访,面对面与他们沟通交流,聆听并记录他们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通过拉家常、讲政策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开心结、化解矛盾。根据不同类型的困难群众,灵活运用惠民政策,对符合国家政策的家庭积极申报“雨露计划”、低保、临时救助、医疗救助、慢性病补助等,赢得了村民的一致认可,也迅速拉近了与群众之间的距离。

  “让我记忆犹新的是,我们村一户脱贫群众,她中年丧夫,独自一人拉扯着一个上大学的女儿,本人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只能在村庄周围打零工维持家庭日常开支,生活十分拮据。在我走村入户了解到这一情况后,迅速组织村‘两委’召开会议,第一时间为她安排了村级公益岗位,并先后协调联系相关单位、政协委员为她的女儿争取到8000元的爱心捐助、落实‘雨露计划’助学政策。当我做完这些后问她家里还有什么困难时,她紧紧地握住我的手,眼里闪烁着泪水,不停地说‘谢谢你们、谢谢书记’。那一刻,我的心中五味杂陈,既感受到第一书记的责任,也品尝到为民办事的喜悦,更加坚定了持续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信心和决心。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让老百姓生活得更好,是我们驻村干部的使命和职责。”张磊讲述道。

  驻村又“驻情”,扶贫更“扶志”

  走进张磊的办公室,几平方米的小屋内陈设很简单,最显眼的是墙上挂着的羽绒服、军用大衣还有雨衣,“这里属于山区,海拔较高,冬天气候寒冷,夏季又是防汛关键点,这些都需要随时备好。”张磊说。“脚上不沾土,工作就没谱,驻村也要‘驻心’。”这是张磊对自己驻村工作的要求。要想村民富,产业带动是关键。在走访中,他留意到村里很多留守妇女有刺绣的技艺,做出的刺绣作品也很精致,但一直没有企业对接。和村干部商议后,本着传承当地民族刺绣技艺、解决当地农村留守妇女就业思路,向派出单位作了汇报,在得到领导的支持后,协调联系湟中一家刺绣企业,为村民进行了刺绣专题培训,受到了村民的热烈欢迎。一位名叫吉顺梅的妇女说道:“春耕完了,家里的孩子要照顾、公婆要孝顺,男人要出去打工挣钱,我们根本出不去。现在有这么好的机会,感谢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为我们搭建了这么好的平台,可以利用农闲时间做‘青绣’赚些钱,贴补些家用。”张磊还积极推荐几名绣娘到刺绣企业,系统学习“青绣”手艺,带动更多的“娘子军”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增收,使“针线活”变为“金线活”,指尖技艺变为“指尖经济”。

  驻村以来,他带领工作队深入田间地头、农家小院,摸民情、探民意,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来办,把群众面临的问题当作自己的问题来解决。群众对政策不了解,他就挨家挨户作宣传,把“三农”、防火防汛、就业指导等政策知识,一个一个送到群众炕头上、心坎上;部分群众的生活依然有困难,他和工作队就联系协调派出单位和市县有关单位,把生活物资送到他们的手中,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部分群众因缺乏就业技能导致收入不稳定,他和工作队就联系专家到村里开展农机、电焊等技能培训……“再回首,这一桩桩、一件件小事实事,是我的驻村印记,是我的驻村生活,更是作为第一书记的光荣使命。”张磊感慨道。

  驻村要“驻心”,真心换民心

  “作为一名青年党员,五年的驻村工作,我亲身经历着村庄日新月异的变化,参与着村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加强的过程,分享着村民收入逐年提高的喜悦,感受着村级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的自豪。从工作队员到第一书记,五年来,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每一个村民都如同家人。”张磊动情地说道。

  驻村工作虽没有惊天壮举,但通过自身不断努力,看到村里建设不断变好,村容环境不断变美,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张磊充满了自豪感,认为一切辛苦付出都是值得的。“下一步,我将继续团结带领村‘两委’班子和驻村工作队,以强村富民为目的,紧紧依靠派出单位和市政协委员资源和人才优势,实施高原美丽乡村项目,擦亮‘隧道施工’劳务输出品牌,一步一个脚印走,一棒接着一棒干,在有限的驻村岁月里,以敢作敢为、善谋善为的责任担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凝聚更多合力,奋力在新的赶考路上交出优异答卷。”张磊信心满满地说。

作者 张艳艳
编辑:易 娜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