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1958年,在海拔3000多米的金银滩草原,诞生了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221基地。从此,红色是这片热土最耀眼的底色;奉献,是这片热土力量的源泉;奋斗,是这片热土精神的升华。221,在这个不缺精神的红色高地,“两弹一星”精神薪火相传。
“两弹一星”精神是什么?8月25日,暑假的尾声,即将上初中的李子学看完了《国家记忆》“两弹一星”元勋的系列纪录片,这个问题也是父亲留给他的暑假作业,他在新学期读书笔记的扉页写下了“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他还写道,向“两弹一星”元勋致敬!
李子学在第一篇读书笔记中,写下了他观看“两弹一星”元勋纪录片后的真切感受:时光机倒回到60多年前。是谁诠释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郭永怀在飞机失事的最后时刻,与警卫员紧紧抱在一起,用身体保护着装有重要数据的公文包。为了祖国的科技事业,他在生死瞬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保护国家机密,用生命诠释了对祖国的忠诚和无私奉献。
邓稼先毅然放弃美国优越的科研条件和生活待遇回到祖国。在茫茫戈壁隐姓埋名二十多年,为核武器的研制呕心沥血。他常常在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深入一线检查指导工作。最后因长期遭受核辐射,身患重病去世,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的核事业。
在研制“两弹一星”的过程中,科研人员面临着重重困难。没有先进的计算机,他们就用算盘和计算尺;没有足够的实验设备,他们就因陋就简,自己动手制造。在艰苦的环境下,住帐篷、吃咸菜、喝盐水,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斗志和顽强的毅力,一步步攻克技术难关。
“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到氢弹研制成功,间隔时间之短,创造了世界科技史上的奇迹。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努力读书,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建设伟大的祖国?”这是一名13岁的青少年写在开学前的励志故事。
“两弹一星”事业的创业者们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伟大的精神,一代又一代的草原之子传承着这扎根血脉的精神力量。有始终怀有一颗赤子之心的尕布龙从这里出发,谱写了一名共产党人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诚的恋歌;清正廉洁、一心为公的廉福章,把一生都奉献给了这片草原;草原之子宽卓太用一片赤诚报答党的恩情,临终一刻还在想着家乡的群众。还有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索南才让;征战赛场的奥运冠军切阳什姐……
“今天,我们站在新时代的潮头,回顾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两弹一星’的壮举如璀璨星辰,照亮了中华民族的前行之路。‘两弹一星’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不懈奋斗。”每逢周末、假期,前来青海原子城纪念馆参观了解这一段历史的青年很多,参观到最后,解说员总会用这样一段话激励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