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八月的茶卡盐湖,清波细语,宛如天地间最纯净的一块明镜,映照着蓝天白云的悠远,更将皑皑雪山与翠绿草地温柔地揽入怀中,编织出一幅令人心旷神怡的自然画卷。茶卡盐湖——这座位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境内的天然结晶湖,历经数千年岁月依旧是熠熠生辉,历久弥新。
茶卡盐湖的价值在“盐值”,这里蕴藏着丰富的原盐资源,储量高达4.5亿吨,因盛产优质大青盐而闻名遐迩,是中国首屈一指的绿色食用盐生产基地。茶卡盐湖的价值也在“颜值”,其独特的自然风光,每年吸引着众多游客慕名而来,茶卡盐湖景区与茶卡天空壹号景区两大国家4A级旅游胜地交相辉映,成为国内外游客心中的旅游胜地。
从厚植生态环境保护的孜孜不倦,到以绿色发展为基底,不断挖掘生态潜能,这片盐泽之地开始释放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茶卡盐湖吸引众多游客慕名而来。摄影: 王生荣
山湖风光。乌兰县宣传部供图
茶卡民宿。摄影:才贡加 张多钧
成群结队的“茶卡羊”。乌兰县宣传部供图
茶卡盐湖畔勾勒出生态画卷。摄影:苏烽
盐湖映辉 生态织就小镇梦
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青海的重大任务,也是青海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乌兰县紧抓机遇,深化生态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新业态不断涌现,旅游配套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这不,依偎在茶卡盐湖之畔的茶卡镇,旧貌换新颜,正诉说着生态与旅游交融的辉煌变迁。
沿着国道315前行,眼前展开一幅辽阔草原的壮丽画卷,牛羊成群,悠然自得,蓝天如洗。
抵达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古道驿站——茶卡镇,街道两旁商铺林立,各具特色,从匠心独运的手工艺品到令人垂涎的地道美食,散发着浓郁的地域特色。
“记得几年前我来这儿,街道还很单一,现在这里高楼都建了不少,满街的特色小店看得人眼花缭乱,茶卡镇的变化,简直让人不敢相信啊!”时隔四年,陕西游客曹林再次踏入茶卡镇,被这里的巨变所震撼。
茶卡盐湖旅游持续升温,茶卡镇的颜值也跟着靓了起来。“从绿化亮化到基础设施建设,从公共服务到旅游接待,茶卡镇致力于基础设施的完善,全方位提升旅游环境。”茶卡镇党委书记李有林说。
镇内道路规划有序,宽敞而整洁,街道两旁绿树成荫,鲜花点缀其间,为这座盐湖之畔的小镇增添一抹亮色。拓宽道路、更换维修路灯、维修绿化带和护栏、亮化天空之镜广场……系列举措让茶卡镇道路四通八达,水电路网、绿化亮化、公共服务、旅游接待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
“为游客提供最贴心的服务,是我们不变的追求。”茶卡镇宣传干事马锦虹的话语中充满了自豪与温情。特色旅游志愿服务队的成立,志愿服务咨询站的设立,以及母婴室、医务室等便民设施的配备,无不体现了茶卡镇对游客需求的细致关怀。
如今,茶卡镇正以“绿富美”的姿态,展现着生态、产业与文化的和谐共生,成为盐湖旅游的一张亮丽名片。在“产城融合、文旅聚合、景镇一体”的发展思路下,茶卡镇形成“两横六纵一圈”的道路网络,以“茶卡东西部景区为支撑、游客集散中心为重要节点、镇区配套服务设施齐全”的大景区发展格局得到完善,镇区和景区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民宿花开 新型农牧民富路宽
距离茶卡盐湖景区短短几公里之外,茶卡镇上的巴音村、茶卡村,就是依托景区的火爆而发展起来的村子。
你看,盐湖彼岸灯火阑珊,生活在此地的人们抢抓机遇,从第一产业迈向第三产业,日子愈发绚烂多彩。
巴音村之前是一个农业型重点贫困村,茶卡村是人均收入两千元左右的“扶贫村”。2013年,两村村民告别“下雨怕漏、下雪怕冷”的土房,挥别传统的种植、养殖业,整体搬迁到茶卡镇区新村。
搬迁后的巴音村、茶卡村借助茶卡盐湖旅游快速发展的“东风”,立足茶卡盐湖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深入挖掘当地历史文化,突出民族文化特色、盐湖特色,大力发展民宿经济,为村民打开了通向致富的大门。
走进村里的莫凡民宿,茶室、泳池、网红打卡以及星空房、亲子房等具有浓郁现代风和规划特色的房间让人眼前一亮;走进龙鑫客栈,贴心的阶梯设计和休闲凉亭,增强了安全性,更加方便游客休憩……
民宿,茶卡镇旅游之翼,承载转型艰辛路。昔日巴音、茶卡两村,农业锁深闺,生计唯赖耕作;而今盐湖扬名远,民宿兴起换新颜,屋舍成金梦成真,多元产业铺富路。
村民祁永娟一家三口住在村里第二排排头的院子里。“生意最好的时候,连院子里都扎满了帐篷。”刚刚把从北京来的一行游客送走,祁永娟正忙着在家里收拾屋子。走进整洁干净的客房,里面配有电视机、沙发、茶几,还有单独的卫生间和WiFi网络,客房里一幅茶卡盐湖风景艺术画点缀着这里舒适、温馨的氛围。
来到这里,你会发现这里不仅有传统的民族风情,更有现代化的生活元素。村民将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打造出了一批既具有地方特色又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民宿。通过互联网、电商、微信、抖音等多种渠道推广民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体验。
“看,他们都是从美团上订的房间。”祁永娟高兴地向我们展示手机上的订单信息。祁永娟说,这多亏了村“两委”帮我们争取的电商培训活动,教我们在网上宣传、推介、预订,坐在家里等着生意进门就好了。
民宿经济的兴起,不仅改变了村民的生活方式,也让村民成为新型农牧民的代表。村民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农业生产,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旅游市场。目前,仅在茶卡镇从事旅游餐饮、住宿接待服务的农户就达267家,酒店79家,直接进入景区就业人数达1000余人。
乡游如诗 共绘田园振兴卷
咯吱咯吱……乌兰县希里沟镇河东村撒拉民俗风情园内,游客悠然地坐在古色古香的摇椅上,轻轻摇曳,沉醉于这份难得的闲暇与宁静。油饼的香脆、馓子的金黄与酸奶的醇厚,服务员穿梭其间,将一道道美食送至每位游客的桌前,欢声笑语交织成一幅温馨的画面。
你瞧,亲眼见证茶卡镇的村民吃上“旅游饭”富起来了,乌兰县其它地方也开始开动脑筋,在旅游方面做起了文章,乡亲们吃上了乡村旅游饭,致富路宽展笑颜。
“这些年,游客一年比一年多,咱们算是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保护好这绿水青山,那就是咱们的金饭碗、银元宝啊!全村人拧成一股绳,拼了命地给环境做美容,现在咱们河东村,那可是出了名的生态美、旅游旺!”河东村党支部书记马元望着眼前这片焕然一新的土地,感慨万千。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河东村不仅美化了环境,更将这份美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眼前的撒拉民俗风情园作为村里的“明星”项目,每年为村集体经济贡献超过20万元的增收,而今年,他们更是计划借助“撒拉风情”这一独特品牌,进一步拓展市场,壮大村集体经济。
“更好地利用‘撒拉风情’品牌,推动咱们村的民俗旅游和集体经济再上新台阶,我们非常期待大家的意见和建议。”不久前,村民委员会副主任马有布在村民委员会议上征询大家意见。
乘着生态旅游的强劲东风,河东村的乡村旅游蓝图正徐徐铺展。连着几天,村“两委”成员到田间地头、村民家中听取群众心声,积极外出考察学习,力求将先进经验和本土资源完美融合,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生态民俗旅游与共同富裕相结合的新路径。
一拍即合!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与人文景观,如泉水湾沙漠公园的浩瀚无垠、都兰湖湿地公园的生态之美、希里沟古城墙的历史沉淀以及希里沟镇民俗文化馆的文化韵味,构建起一条集观光、休闲、体验于一体的旅游产业带……
“我们充分利用村集体经济提供的平台,为村内13位村民创造了就业机会,既增强了他们的收入来源,又有效防止了村集体收益的外流。截至今年上半年,我们村的脱贫户总收入已达到342072元,人均可支配收入提升至18003元,同比增长了17.88%,乡村振兴成效显著。”驻村第一书记张富翔向记者介绍。
产业振兴是壮大村集体经济和农民稳定增收的重要保障。河东村巧妙地将生态旅游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强大引擎,不仅壮大了村级经济,也让村民的口袋鼓了起来,走出了一条既强村又富民的共赢之路,激活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