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时评 党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创 视频 省委文件 新闻 政务 旅游 生态 体育 专题 图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藏文网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青海科教
【再走青藏线——传承弘扬“两路”精神】钢铁脊梁铸医魂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马振东 董志勇
发布时间:2024-08-29 07:58:07
编辑:李娜
为高原人民看病送药。资料图片(九五二医院提供)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在广袤的青藏高原,有一所闪耀着红色光芒的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九五二医院,为这片土地上的军民带来健康与希望。

  陆军第九五二医院的前身是西北军区第二门诊部,1954年7月由十九兵团留守处附属医院整编组建。

  在那个激情澎湃、奋斗不止的年代,无数医护人员胸怀对国家和人民的赤诚,毅然投身神圣的医疗事业。

  1956年7月,70名医生、护士受命于中央军委,从古都西安到世界屋脊,从繁华都市到亘古荒原,战严寒、斗风沙、抗缺氧、耐寂寞,在生命禁区格尔木搭起三顶帐篷,开设50张床位,建起格尔木第一所部队医院,开启了医院在青藏高原上的传奇历程。

  医院初建格尔木市,面临的是极其艰苦的条件。格尔木地处高原,环境恶劣,物资匮乏。狂风常常呼啸而过,卷起漫天沙尘,犹如凶猛的野兽。严寒的冬季,气温低至零下十几度,仿若冰窖。然而,医护人员并未被重重困难吓倒,他们居住在简陋的帐篷里,以坚韧不拔的钢铁意志和乐观向上的豪迈精神迎接每一个严峻挑战。这种在困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正是“两路”精神在医疗战线的生动写照。

  医院担负着区域卫勤医疗保障及格尔木、拉萨、日喀则大站所属兵站的医疗保障任务,在高原默默奉献,守护军民健康。

  在“两路”建设中,为了保障筑路官兵及工人身体健康,减少人员伤亡,医院根据驻地高寒缺氧、创伤疾病多发且资料空白的客观现实,把心肺内科、普通外科确定为科研攻关重点科室,集中财力和物力,先后在心肺内科设置“高原病研究室”“CCU病房”“光量子血疗室”“心脏工作站”,配置血疗机、血疗参数、紫外线分光、光度计等重要设备,在两个外科联合成立“TCU病房”,在条件艰苦、科技落后、信息闭塞的环境中,尽最大能力为筑路将士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为了更好地服务筑路官兵,医院成立了一支专家医疗队,定期为筑路官兵健康巡诊。医疗队虽然只有十人,却担负着东起日月山、南到拉萨、北到敦煌2000公里青藏公路沿线官兵的医疗保障任务。

  一年中,医疗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工作生活在4500米至5300米的昆仑山、唐古拉山和藏北高原。无论寒暑、节假日,医疗队常年奔走在苍茫高原,为官兵送医送药。行程艰难,医护人员每次来回都要掉几斤肉、脱几层皮。有一次,他们被暴风雪困在5000多米的唐古拉山顶上,没吃没喝、无遮无盖地挨过了三天三夜,硬是把巡诊车推出雪堵路段,艰难地完成了巡诊任务。

  这一优良传统,专家医疗队延续至今。

  2010年玉树发生地震后,医院奉令执行“两线”保障任务,全力开展医疗救治。

  那一刻,时间就是生命,全体医护人员不顾危险,冲锋在前。时任创伤外科主管护师廖显春第一时间报名参加救援队伍。在灾区,她每天忙碌地穿梭在帐篷之间,照顾受伤群众。有一次,廖显春连续工作数十个小时,累得几乎站不住脚,但她依然咬牙坚持,只为了能多救一个人。

  “4月14日晚上8点我们接到任务,坐着军用卡车颠簸了二十多个小时才赶到玉树。”时过境迁,当时一同参加救援的麻醉科主任王育红回忆起那次紧急救援依旧历历在目。

  作为第一家进入受灾地区的医院,看着满目疮痍的地震灾区,医疗队第一时间投入救助。忍受着强烈的高原反应,医疗队每天走街串巷,每一处救援现场都有他们奋不顾身的身影。

  整整一个月,医疗队白天手术,晚上在没有灯光的帐篷中举着手电筒为病人输液,医疗队用行动诠释了白衣天使的责任与担当。

  在全体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医疗队门诊救治伤员2729人,巡诊5037人、抢救危重病人27人,开展手术30台(次),实现了“零感染、零死亡、零新增并发症”的目标,荣获“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等称号。这些荣誉,是对他们无私无畏、英勇奋战的最好肯定。

  从70多年前的“三顶帐篷”,到今天的三级乙等医院。一路走来,医院不断开拓创新,提升医疗技术水平,引进先进设备,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瀚海阑干昆仑山,镌刻高原战士的忠诚;一袭白衣军魂铮,书写姓军为兵的初衷……”军歌嘹亮,医院自战火中孕育而生,一代代人听党指挥,一路负重前行、救死扶伤,传承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这是医院的红色血脉和宝贵财富,更是走向未来的制胜密码。

推荐阅读
陈刚赴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督导调研
吴晓军:充分释放消费潜力 推动经济持续向好
青藏铁路湟源站:深夜鏖战为道岔“舒筋壮骨”
青海暑期游成绩单亮眼 西宁跻身避暑热门前三甲
关于2023年度青海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
省委网信办公布"清朗"系列专项行动整治典型案例
西宁至莎车至阿里航线正式通航
专家学者建言献策助力祁连优品走向全国
24H热点
“产业计量西部行”援青活动启动
【再走青藏线——传承弘扬“两路”精神】钢铁脊梁...
懂青海 爱青海 兴青海 青海各地各校精心筹划“开学...
青海西宁:一年级小学生开始报名啦
西宁市博文学校投用 为九年一贯制学校 提供学位1350个
【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221,从红色故事到红...
【祖国好 家乡美】“培养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
青海选育菊芋新品种初步示范推广
【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前行的力量——传承...
【走进221 致敬元勋——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
热点图片
唐卡艺术的生态“底色”
唐卡艺术的生态“底色”
砥砺奋进七十载 同心谱写新华章——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成立70周年庆祝大会侧记
砥砺奋进七十载 同心...
【牢记嘱托 实干笃行】进“中心”门 解“百家”忧
【牢记嘱托 实干笃行...
【祖国好 家乡美】“培养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
【祖国好 家乡美】“...
【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党旗辉映新征程 实干笃行在一线】以“纸”为媒 绘就乡村振兴画卷
【党旗在基层一线高...
【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前行的力量——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综述(下)
【传承弘扬“两弹一...
【祖国好 家乡美】照壁山下好风光
【祖国好 家乡美】照...
青海大通县7万亩冷凉蔬菜近七成销往省外
青海大通县7万亩冷凉...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img

【再走青藏线——传承弘扬“两路”精神】钢铁脊梁铸医魂

青海日报
2024-08-29 07:58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全文
img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img

【再走青藏线——传承弘扬“两路”精神】钢铁脊梁铸医魂

青海日报
2024-08-29 07:58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发送给朋友、保存图片

【再走青藏线——传承弘扬“两路”精神】钢铁脊梁铸医魂

  • 2024-08-29 07:58:07
  • 来源:青海日报
为高原人民看病送药。资料图片(九五二医院提供)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在广袤的青藏高原,有一所闪耀着红色光芒的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九五二医院,为这片土地上的军民带来健康与希望。

  陆军第九五二医院的前身是西北军区第二门诊部,1954年7月由十九兵团留守处附属医院整编组建。

  在那个激情澎湃、奋斗不止的年代,无数医护人员胸怀对国家和人民的赤诚,毅然投身神圣的医疗事业。

  1956年7月,70名医生、护士受命于中央军委,从古都西安到世界屋脊,从繁华都市到亘古荒原,战严寒、斗风沙、抗缺氧、耐寂寞,在生命禁区格尔木搭起三顶帐篷,开设50张床位,建起格尔木第一所部队医院,开启了医院在青藏高原上的传奇历程。

  医院初建格尔木市,面临的是极其艰苦的条件。格尔木地处高原,环境恶劣,物资匮乏。狂风常常呼啸而过,卷起漫天沙尘,犹如凶猛的野兽。严寒的冬季,气温低至零下十几度,仿若冰窖。然而,医护人员并未被重重困难吓倒,他们居住在简陋的帐篷里,以坚韧不拔的钢铁意志和乐观向上的豪迈精神迎接每一个严峻挑战。这种在困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正是“两路”精神在医疗战线的生动写照。

  医院担负着区域卫勤医疗保障及格尔木、拉萨、日喀则大站所属兵站的医疗保障任务,在高原默默奉献,守护军民健康。

  在“两路”建设中,为了保障筑路官兵及工人身体健康,减少人员伤亡,医院根据驻地高寒缺氧、创伤疾病多发且资料空白的客观现实,把心肺内科、普通外科确定为科研攻关重点科室,集中财力和物力,先后在心肺内科设置“高原病研究室”“CCU病房”“光量子血疗室”“心脏工作站”,配置血疗机、血疗参数、紫外线分光、光度计等重要设备,在两个外科联合成立“TCU病房”,在条件艰苦、科技落后、信息闭塞的环境中,尽最大能力为筑路将士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为了更好地服务筑路官兵,医院成立了一支专家医疗队,定期为筑路官兵健康巡诊。医疗队虽然只有十人,却担负着东起日月山、南到拉萨、北到敦煌2000公里青藏公路沿线官兵的医疗保障任务。

  一年中,医疗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工作生活在4500米至5300米的昆仑山、唐古拉山和藏北高原。无论寒暑、节假日,医疗队常年奔走在苍茫高原,为官兵送医送药。行程艰难,医护人员每次来回都要掉几斤肉、脱几层皮。有一次,他们被暴风雪困在5000多米的唐古拉山顶上,没吃没喝、无遮无盖地挨过了三天三夜,硬是把巡诊车推出雪堵路段,艰难地完成了巡诊任务。

  这一优良传统,专家医疗队延续至今。

  2010年玉树发生地震后,医院奉令执行“两线”保障任务,全力开展医疗救治。

  那一刻,时间就是生命,全体医护人员不顾危险,冲锋在前。时任创伤外科主管护师廖显春第一时间报名参加救援队伍。在灾区,她每天忙碌地穿梭在帐篷之间,照顾受伤群众。有一次,廖显春连续工作数十个小时,累得几乎站不住脚,但她依然咬牙坚持,只为了能多救一个人。

  “4月14日晚上8点我们接到任务,坐着军用卡车颠簸了二十多个小时才赶到玉树。”时过境迁,当时一同参加救援的麻醉科主任王育红回忆起那次紧急救援依旧历历在目。

  作为第一家进入受灾地区的医院,看着满目疮痍的地震灾区,医疗队第一时间投入救助。忍受着强烈的高原反应,医疗队每天走街串巷,每一处救援现场都有他们奋不顾身的身影。

  整整一个月,医疗队白天手术,晚上在没有灯光的帐篷中举着手电筒为病人输液,医疗队用行动诠释了白衣天使的责任与担当。

  在全体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医疗队门诊救治伤员2729人,巡诊5037人、抢救危重病人27人,开展手术30台(次),实现了“零感染、零死亡、零新增并发症”的目标,荣获“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等称号。这些荣誉,是对他们无私无畏、英勇奋战的最好肯定。

  从70多年前的“三顶帐篷”,到今天的三级乙等医院。一路走来,医院不断开拓创新,提升医疗技术水平,引进先进设备,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瀚海阑干昆仑山,镌刻高原战士的忠诚;一袭白衣军魂铮,书写姓军为兵的初衷……”军歌嘹亮,医院自战火中孕育而生,一代代人听党指挥,一路负重前行、救死扶伤,传承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这是医院的红色血脉和宝贵财富,更是走向未来的制胜密码。

作者 马振东 董志勇
编辑:李娜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