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时评 党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创 视频 省委文件 新闻 政务 旅游 生态 体育 专题 图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藏文网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聚焦青海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情牵青海大地 照亮梦想之路
——“组团式”援青综述之三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王宥力
发布时间:2024-09-05 08:16:20
编辑:易 娜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在青海大地上,一支支烛光奏鸣曲正汇聚成一股股力量,奏响青海教育的希望和未来。

  办好教育,事关发展之本、民生之基。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是青海民生工作的重中之重。教育人才“组团式”援青工作开展以来,青海立足六州教育工作实际,依托对口支援平台,紧紧抓住“组团式”援青有利契机,坚持把人才支援和智力支持作为教育援青工作的首要任务。在援青省市的倾情帮扶下,受援学校在发展规划、教学改革、管理创新和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斐然成绩,我省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稳步提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从“硬件”到“软件”、从“输血”到“造血”、从“引才”到“育才”,合力开创了教育支援帮扶工作“多级互动、广泛参与、扩围提质、升级加力”的新局面,有力推动青海教育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高位统筹 共谋青海教育精进之法

  地处三江源头的青海,长期受自然条件、交通条件等因素的影响,面临着发展不足的问题,而教育薄弱的短板更是显而易见。一代又一代青海教育人呕心沥血,却不得不一次次直面“如何走好青海教育之路”这个叩击心灵的问题。他们知道,要想走好这条路,需要逢山开路的毅力,也需要借船扬帆的契机。

  教育人才“组团式”援青就是那抹照亮前路的光。省委组织部、省教育厅高度重视教育人才“组团式”援青工作,全力推动各项举措落地落实。制定印发《关于开展教育人才“双向组团”培养工作的通知》,组织各受援学校选派的50名双向组团教师赴对口支援省(市)优质学校跟岗学习,强化受援学校本土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

  “组团式”援青不仅仅是教育质量发展的帮扶,更是教育之路发展的信心。青海以建机制、育骨干、创品牌为抓手,组织17所“组团式”支援和帮扶学校围绕帮扶机制、人才培养、打造品牌、规范管理、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等方面,制定2024-2035年阶段性发展目标任务,10所重点帮扶县学校形成完善成熟的“一校一方案”,有力地推动了学校建设提档升级。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青海聚焦智力帮扶、人才培养、办学条件改善等关键环节,积极争取国家部委和对口省市、有关学校开展支援帮扶,由援青省市36所一流学校“组团式”支援帮扶6州17所中学,不少都是东部省市学生梦寐以求的名校,选派了178名优秀教师。同时,深入落实援青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等倾斜政策,详细梳理统计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首批帮扶教师结束帮扶返岗后享受专业技术职务优待情况。截至2023年底,第一批“组团式”帮扶省内、省外帮扶教师结束帮扶返岗后享受政策共计66人。

  以质为先 为学生打开心灵之窗

  在各援青单位看来,“援青”援的不仅仅是物,不仅仅是智,还有情。

  于是,有了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100名青少年前往浙江杭州和嘉兴等地参加“浙里石榴红 同心享亚运”活动,促进两地青少年的交流、交往、交融之旅;有了玉树藏族自治州55名师生赴北京参加研学之旅;有了上海市北虹高级中学、鲁迅中学等10所学校师生赴果洛藏族自治州援青帮扶地区开展教师研学、学生夏令营、社会实践之旅……在一次次双向奔赴中,打开了青年学子与外界的交流窗口,增强了师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也提供了展示各自魅力和风采的平台,促进两地师生在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深入交流。

  于是,有了黄南藏族自治州援派教师团队精准对接天津市优质学校、慈善基金会、教师发展中心等部门,在教学教研、教育改善、扶危济困等方面开展帮扶活动,落实爱心捐助资金40余万元,用实际行动加强民族文化的互融互通,共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大爱之举。

  他们扎根青藏高原,用情搭建民族桥梁、用爱浇灌民族学生、用心助力学生成长,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无私奉献精神,践行了一次青海行,一生青海情的深厚民族感情,充分展示了帮扶团队良好的精神风貌。

  在援青省市倾力而为的同时,青海遴选60名优秀教师完成2024年114名省内外帮扶教师新批次轮换工作,做到援青人才压茬轮换,确保工作连续性。选派128名“组团式”帮扶学校党组织书记、东部选派的援青校长,本校骨干教师到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和部分东部省份直属师范大学开展集中培训,进一步提升受援学校教师专业技术能力。

  同时,充分发挥援青教育人才辐射带动作用,将9名援青高中校长特聘为青海省教研专家,为帮扶校长和团队更好地发挥专业优势,带领受援学校教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育人质量创造必要条件。强化教研能力提升,针对我省学校在教育教学和育人工作中面临的问题困难和薄弱环节,组织帮扶团队教师积极申报青海省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提高帮扶学校教育科研工作整体质量和水平。截至目前,经专家评审,2023年立项课题18项(重点课题2项),2024年立项课题51项。

  授人以渔 打造一支带不走的队伍

  “援青为了什么,在青能干什么,离青能留什么?”从山东聊城来到青海的王现忠无数次思考着这个问题。

  “我们要做种桃树的人。”援青干部陈辉从江苏省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来到海南藏族自治州职业技术学校,考虑得最多的就是队伍建设的问题。他带着当地教师做科研、搞学术,从工作机制、学校管理、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等方面毫无保留地传授技艺。

  在所有援青干部眼中,授人以鱼是职责所在,授人以渔才是理想目标。他们知道,青海希望他们培养出一支“带不走”的优秀教师队伍,留下一套“可延续”的学校管理经验。而这些,也正是检验帮扶效果的标准。

  海南州成立苏青网络教师发展联盟,开展同题异构、学科联考、跟岗培训、共享备课资料等活动,巩固深化受援双方各学科结对交流;果洛州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组织教师参加专业技术人才能力提升培训,本土教师的教育理念、管理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效益实现新升级。充分发挥援青教师的“种子”和“催化”作用,不断辐射引领本土骨干教师全面成长进步;黄南州坚持“输血+造血”相结合,援受双方教师共同制定帮带计划,列出“成长清单”,制定“成长路线图”,构建师徒结对、新老结对、专业结对模式,开创性进行日常式、延伸式、跟踪式帮教,有效促进受援双方教师深度交流,提升受援学校教师综合素养和能力……

  教育援青对青海教育高质量发展意义深远。援青干部和老师不仅为青海留下了人才,更注入了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

推荐阅读
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陈刚主持
陈刚吴晓军连夜调度全省防汛工作
青海省海南州智慧农牧装备科技创新中心正式挂牌
青海兴海:幸福村的幸福生活
青海省国防动员办公室关于试鸣防空警报的公告
关于2023年度青海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
青海祁连: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
【行走青海】青海东大门:花海烂漫果飘香
24H热点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情牵青海大地 照亮梦想之...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医疗援青,点亮高原健康...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西宁何...
争做“懂青海、爱青海、兴青海”的践行者 青海“开...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科技赋能,让乡村振兴向...
2024年《开学第一课》开播——青海带全国观众走进...
赓续精神血脉 抓实青年爱国主义教育——青年党团员...
肩负起责任和使命 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新...
勇做“两弹一星”精神的继承者和实践者——核工业...
青海高原康养高质量发展之“路”怎么走?——省政...
热点图片
【行走青海】青海东大门:花海烂漫果飘香
【行走青海】青海东...
【祖国好 家乡美】“美丽工程”修到百姓心坎上
【祖国好 家乡美】“...
【牢记嘱托 实干笃行】避险搬迁,“忧居”变“优居”
【牢记嘱托 实干笃行...
【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在澜沧江畔奏响团结互助美妙乐章
【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
雪豹母子巡山,雪山之王霸气尽显
雪豹母子巡山,雪山...
【文化中国行】青海湟中:阳坡村银铜器从央视走向全国
【文化中国行】青海...
西宁街头雪豹元素遍地开花——“我在西宁遇豹豹”系列报道之三
西宁街头雪豹元素遍...
青海西宁:小区建起“幸福亭”
青海西宁:小区建起...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img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情牵青海大地 照亮梦想之路
——“组团式”援青综述之三

青海日报
2024-09-05 08:16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全文
img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img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情牵青海大地 照亮梦想之路
——“组团式”援青综述之三

青海日报
2024-09-05 08:16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发送给朋友、保存图片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情牵青海大地 照亮梦想之路
——“组团式”援青综述之三

  • 2024-09-05 08:16:20
  • 来源:青海日报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在青海大地上,一支支烛光奏鸣曲正汇聚成一股股力量,奏响青海教育的希望和未来。

  办好教育,事关发展之本、民生之基。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是青海民生工作的重中之重。教育人才“组团式”援青工作开展以来,青海立足六州教育工作实际,依托对口支援平台,紧紧抓住“组团式”援青有利契机,坚持把人才支援和智力支持作为教育援青工作的首要任务。在援青省市的倾情帮扶下,受援学校在发展规划、教学改革、管理创新和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斐然成绩,我省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稳步提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从“硬件”到“软件”、从“输血”到“造血”、从“引才”到“育才”,合力开创了教育支援帮扶工作“多级互动、广泛参与、扩围提质、升级加力”的新局面,有力推动青海教育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高位统筹 共谋青海教育精进之法

  地处三江源头的青海,长期受自然条件、交通条件等因素的影响,面临着发展不足的问题,而教育薄弱的短板更是显而易见。一代又一代青海教育人呕心沥血,却不得不一次次直面“如何走好青海教育之路”这个叩击心灵的问题。他们知道,要想走好这条路,需要逢山开路的毅力,也需要借船扬帆的契机。

  教育人才“组团式”援青就是那抹照亮前路的光。省委组织部、省教育厅高度重视教育人才“组团式”援青工作,全力推动各项举措落地落实。制定印发《关于开展教育人才“双向组团”培养工作的通知》,组织各受援学校选派的50名双向组团教师赴对口支援省(市)优质学校跟岗学习,强化受援学校本土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

  “组团式”援青不仅仅是教育质量发展的帮扶,更是教育之路发展的信心。青海以建机制、育骨干、创品牌为抓手,组织17所“组团式”支援和帮扶学校围绕帮扶机制、人才培养、打造品牌、规范管理、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等方面,制定2024-2035年阶段性发展目标任务,10所重点帮扶县学校形成完善成熟的“一校一方案”,有力地推动了学校建设提档升级。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青海聚焦智力帮扶、人才培养、办学条件改善等关键环节,积极争取国家部委和对口省市、有关学校开展支援帮扶,由援青省市36所一流学校“组团式”支援帮扶6州17所中学,不少都是东部省市学生梦寐以求的名校,选派了178名优秀教师。同时,深入落实援青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等倾斜政策,详细梳理统计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首批帮扶教师结束帮扶返岗后享受专业技术职务优待情况。截至2023年底,第一批“组团式”帮扶省内、省外帮扶教师结束帮扶返岗后享受政策共计66人。

  以质为先 为学生打开心灵之窗

  在各援青单位看来,“援青”援的不仅仅是物,不仅仅是智,还有情。

  于是,有了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100名青少年前往浙江杭州和嘉兴等地参加“浙里石榴红 同心享亚运”活动,促进两地青少年的交流、交往、交融之旅;有了玉树藏族自治州55名师生赴北京参加研学之旅;有了上海市北虹高级中学、鲁迅中学等10所学校师生赴果洛藏族自治州援青帮扶地区开展教师研学、学生夏令营、社会实践之旅……在一次次双向奔赴中,打开了青年学子与外界的交流窗口,增强了师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也提供了展示各自魅力和风采的平台,促进两地师生在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深入交流。

  于是,有了黄南藏族自治州援派教师团队精准对接天津市优质学校、慈善基金会、教师发展中心等部门,在教学教研、教育改善、扶危济困等方面开展帮扶活动,落实爱心捐助资金40余万元,用实际行动加强民族文化的互融互通,共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大爱之举。

  他们扎根青藏高原,用情搭建民族桥梁、用爱浇灌民族学生、用心助力学生成长,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无私奉献精神,践行了一次青海行,一生青海情的深厚民族感情,充分展示了帮扶团队良好的精神风貌。

  在援青省市倾力而为的同时,青海遴选60名优秀教师完成2024年114名省内外帮扶教师新批次轮换工作,做到援青人才压茬轮换,确保工作连续性。选派128名“组团式”帮扶学校党组织书记、东部选派的援青校长,本校骨干教师到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和部分东部省份直属师范大学开展集中培训,进一步提升受援学校教师专业技术能力。

  同时,充分发挥援青教育人才辐射带动作用,将9名援青高中校长特聘为青海省教研专家,为帮扶校长和团队更好地发挥专业优势,带领受援学校教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育人质量创造必要条件。强化教研能力提升,针对我省学校在教育教学和育人工作中面临的问题困难和薄弱环节,组织帮扶团队教师积极申报青海省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提高帮扶学校教育科研工作整体质量和水平。截至目前,经专家评审,2023年立项课题18项(重点课题2项),2024年立项课题51项。

  授人以渔 打造一支带不走的队伍

  “援青为了什么,在青能干什么,离青能留什么?”从山东聊城来到青海的王现忠无数次思考着这个问题。

  “我们要做种桃树的人。”援青干部陈辉从江苏省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来到海南藏族自治州职业技术学校,考虑得最多的就是队伍建设的问题。他带着当地教师做科研、搞学术,从工作机制、学校管理、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等方面毫无保留地传授技艺。

  在所有援青干部眼中,授人以鱼是职责所在,授人以渔才是理想目标。他们知道,青海希望他们培养出一支“带不走”的优秀教师队伍,留下一套“可延续”的学校管理经验。而这些,也正是检验帮扶效果的标准。

  海南州成立苏青网络教师发展联盟,开展同题异构、学科联考、跟岗培训、共享备课资料等活动,巩固深化受援双方各学科结对交流;果洛州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组织教师参加专业技术人才能力提升培训,本土教师的教育理念、管理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效益实现新升级。充分发挥援青教师的“种子”和“催化”作用,不断辐射引领本土骨干教师全面成长进步;黄南州坚持“输血+造血”相结合,援受双方教师共同制定帮带计划,列出“成长清单”,制定“成长路线图”,构建师徒结对、新老结对、专业结对模式,开创性进行日常式、延伸式、跟踪式帮教,有效促进受援双方教师深度交流,提升受援学校教师综合素养和能力……

  教育援青对青海教育高质量发展意义深远。援青干部和老师不仅为青海留下了人才,更注入了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

作者 王宥力
编辑:易 娜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