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在高原广袤的大地上,蜿蜒伸展的铁路,穿越崇山峻岭,记录着青海发展。高原铁路上,火车司机们驾驶机车,牵引着钢铁巨轮,穿梭于城市与乡村之间,见证着中国铁路从蒸汽时代到复兴号时代的辉煌变迁。他们的故事,是时代进步的缩影,也是无数铁路人默默奉献的见证。
二十世纪80年代,中国铁路上的机车大多是蒸汽机车。刘冬鸣,中国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西宁机务段西运车间,一位有着30多年驾龄的老机车司机,至今仍清晰地记得第一次踏上蒸汽机车驾驶室的情景。那是1989年,18岁的刘冬鸣满怀激情与梦想,成为了一名蒸汽机车的司炉工。
“从西宁到兰州,200多公里路程,需要跑10小时,一趟下来,整个人变成了‘黑炭’。”刘冬鸣回忆说,“冬天长时间暴露在低温环境中,眉毛上常常会挂上薄薄的冰霜。夏日炎热,仍要在高温的机车驾驶室工作。在蒸汽机车上工作的日子,是艰苦而充实的。司炉工、副司机、司机3人各司其职,默契配合,驱动着这个庞然大物在铁轨上稳步前行。”
正是这段经历,让刘冬鸣对铁路事业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他见证了蒸汽机车时代的辉煌与艰辛,也期待着中国铁路更加美好的未来。随着科技不断发展,内燃机车逐渐取代了蒸汽机车,成为铁路运输的主力军。1991年至1999年,刘冬鸣通过学习,从蒸汽机车的司炉工成为了内燃机车副司机,最终成为一名司机。那一刻,他感到无比自豪与激动。
“没有锅炉飞溅的煤渣,司机室变得干净了。”刘冬鸣说,“两块前挡风玻璃让视线豁然开朗,火车速度更快了,但压力和责任更大了。”内燃机车的出现,不仅提高了列车运行速度和运输效率,也极大地改善了司机的工作环境,而这种改变的背后是国家改革开放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强大支撑。
进入21世纪后,中国铁路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随着电力机车和动车组的大范围运用,中国铁路的速度和质量实现了质的飞跃。
“现在看看这些年轻的机车司机,他们开的火车都是高科技产品。现在的火车不仅速度快、噪音小,而且还有很多智能化的功能。自动驾驶、智能监控等,让驾驶变得更加轻松和安全。再看看现在的铁路设施,到处是复线、电气化铁路,甚至还有高速铁路,出行再也不是难题了。”说到这里,刘冬鸣的眼神中透露出欣慰和自豪。他欣慰的是,自己见证了铁路事业的巨大进步;而自豪的是,他为这个行业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开火车是个技术活儿,不但需要责任心,还需要很多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积累,需要一个领路人。在铁路机务系统,一趟列车的正常值乘作业通常是由一名机车司机和一名机车副司机完成。30多年的工作使刘冬鸣始终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和警觉性,确保每一次出行的平稳与安全。他不仅对自己要求严格,对徒弟邓俣洋的要求也是如此。
邓俣洋出生于2000年,是一名年轻的电力机车副司机。尽管他的驾龄不长,但他对火车司机这一职业有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邓俣洋的爷爷是一名铁路工作人员,从小在爷爷的影响下,他对火车司机这个职业充满了向往。2022年,邓俣洋从吉林大学机械工程专业毕业后,如愿来到了西宁机务段工作。
“对我来说,火车司机不仅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种责任和使命。我们驾驶的火车,承载着无数人的希望和期待。每一次出车,我都深感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因此,我始终牢记刘师傅的教诲,出车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和专注,确保每一次运输都能安全、准时地到达目的地。”邓俣洋说。
机车驾驶室内,邓俣洋不仅继承了师傅刘冬鸣的敬业精神和专业技能,还亲身体验了中国铁路的飞速发展。他驾驶着电力机车穿梭在祖国的大好河山间,见证了铁路网的不断延伸和机车技术的不断升级。
从蒸汽机车到内燃机车,再到电力机车和复兴号,青海高原铁路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历程。在这个过程中,无数像刘冬鸣和邓俣洋这样的铁路人默默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汗水,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火车司机这一职业所承载的责任和使命永远不会改变。他们依然是铁路的驾驭者,是连接城市与乡村的桥梁,是无数人出行和物流运输的保障,他们在铁轨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时代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