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时评 党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创 视频 省委文件 新闻 政务 旅游 生态 体育 专题 图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藏文网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图说青海
【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雕刻”幸福生活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陈俊 查小甫
发布时间:2024-09-25 08:59:28
编辑:李家奕
多杰才旦正在进行雕刻上色。陈俊 摄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泥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青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弘扬地域特色文化、传承民间优秀技艺、扩展就业创业门路、塑造地域人文经典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在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查甫藏族乡查一村,藏族非遗传承人多杰才旦凭借一双巧手,带领当地汉族、藏族群众通过“指尖技艺”精心“雕刻”幸福生活,在大山深处描绘出一朵朵绚丽的民族团结之花。

  多杰才旦自幼酷爱绘画和泥塑,6岁就跟随师父学习国画和油画。初中毕业后,拜访多位名师学习技艺,并跟随师傅走南闯北,后拜当地油画老师李英德为师。

  2008年,师从唐卡艺术大师增太加,系统学习各种绘画艺术及泥塑艺术。多杰才旦热爱艺术,加之天资聪慧,增太加将各项技艺倾囊相授,使得多杰才旦在泥塑、唐卡、古典彩绘等方面有了长足进步,短短几年间就成为当地颇负盛名的艺术绘画和泥塑制作艺人。

  弹指一挥间,多杰才旦从事泥塑、雕刻、古典彩绘、唐卡制作已三十多年。多年来,他坚守匠心,先后被确定为化隆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化隆传统宗喀泥塑”代表性传承人、海东市乡村工匠。

  8月27日,记者来到多杰才旦家中,只见绿树掩映的古朴院落内,近200件栩栩如生的神龙、色彩鲜艳的花卉、憨态可掬的人物造型等泥塑和石雕艺术作品呈现在眼前,其精湛的艺术水准令人叹为观止。

  初见多杰才旦,他正神情专注、细致耐心地给泥塑上色,一边的桌子上,摆放着各种矿物质颜料、不同类型的玛瑙刀、木刀和不同规格的毛笔。

  看到有客人进来,多杰才旦连忙放下手中的画笔,饶有兴趣地带领大家参观他的得意之作。“这是用于装饰的神龙图案,这边还有梅、兰、竹、菊‘四君子’玻璃钢摆件,这是藏族传统的吉祥八宝泥塑……”

  在驻村干部提议下,多杰才旦现场演示了颜料研制过程。只见他拿出研钵,倒入大颗粒的朱砂原矿,用钵杵用力将矿石压碎,接着顺时针方向快速旋转,将颜料磨成极细微的颗粒。

  “在颜料的选择上,全部运用矿物和植物颜料,这种颜料色泽美观,长期不褪色,常用的颜色有白、黄、红、蓝、绿、紫、青、黑、金九大类,经配色可达159种之多,颜料配制复杂细密。”多杰才旦告诉记者,在长期的绘画实践中,摸索并掌握了色与光的关系,让作品达到更高的美学水准,特别是采用金、银大面积平涂和勾线,使得作品更加大气、庄重、典雅。

  多杰才旦将自己的工作室设在自家的堂屋里,这既是他用来招待客人之处,也是他日常创作的场所。在一间二十多平方米的工作室里,摆放着多杰才旦创作的各类手工艺品。

  查一村驻村干部张乐平告诉记者:“题材、形象、比例、表情、姿态等都是泥塑作品创作时的重要因素。鲜明生动的风格,独特的表现手法和彩绘技艺,是多杰才旦的作品深受顾客喜爱的原因。”

  道路艰辛勇向前,身材瘦弱的多杰才旦凭借着对非遗技艺的热爱和不懈努力,2013年挂牌成立了化隆县隆杰藏饰品加工有限公司。

  “头雁引领”效应下,不少当地群众实现了在家门口务工。在多杰才旦手把手传授下,不少村民逐渐掌握了非遗技艺,实现了增收致富。

  张乐平说,多杰才旦的作品销往全国各地,还与北上广等地客户签订长期订单,为传播青海民族民间艺术、弘扬非遗技艺和优秀河湟文化作出了贡献。

  “我家能脱贫,全靠党的好政策。前段时间,通过县上和乡上的大力支持和推介,我被评为海东市乡村工匠,最近正在申报省级乡村工匠名师,如今的一切都是党和国家给我的。”多杰才旦告诉记者,计划在三年内扩大规模,修建泥塑制作厂房,带领乡亲努力为文化振兴贡献力量。

  查甫乡党委组织委员郭旭升说,为了更好传承发展传统非遗技艺,多杰才旦收了4名徒弟。目前每年在泥塑等方面的纯收入在二十万元左右,带动当地10到16人就业,增收10万元左右。

  多杰才旦的故事只是查甫乡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查甫乡以党建为引领,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持续巩固市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创建成果,以非遗项目为载体,通过非遗项目传承、弘扬、展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方式,使非遗文化成为各族人民精神相依、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进一步增强了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推荐阅读
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举行
省政府常务会议召开 吴晓军主持
青海全面提升残疾人福利服务保障水平
青海又增1条全国乡村休闲旅游秋季精品线路
2024年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候选名单的公示
青海新闻网有限公司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公告
青海海东市第二届中小学生足球和篮球联赛开幕
青海湟源日月臻品首次亮相乡博会
24H热点
西宁湟水国家湿地公园秋景如画
“长江和她的源头”自然教育巡回大篷车活动首站在...
喜看高原好丰景
我省举办第十五届“中国统计开放日”宣传活动
【致敬我们的时代 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青藏铁...
【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青海故事】“光伏村”里...
“雪豹之都”,西宁这样炼成
“沃土5号”马铃薯带来丰收喜悦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产业发...
【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多彩赛事点燃草原激情
热点图片
西宁湟水国家湿地公园秋景如画
西宁湟水国家湿地公...
“长江和她的源头”自然教育巡回大篷车活动首站在上海精彩启幕
“长江和她的源头”...
喜看高原好丰景
喜看高原好丰景
我省举办第十五届“中国统计开放日”宣传活动
我省举办第十五届“...
【致敬我们的时代 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青藏铁路建设硕果累累
【致敬我们的时代 奋...
【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青海故事】“光伏村”里的绿色“双碳梦”
【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
“雪豹之都”,西宁这样炼成
“雪豹之都”,西宁...
“沃土5号”马铃薯带来丰收喜悦
“沃土5号”马铃薯带...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img

【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雕刻”幸福生活

青海日报
2024-09-25 08:59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全文
img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img

【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雕刻”幸福生活

青海日报
2024-09-25 08:59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发送给朋友、保存图片

【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雕刻”幸福生活

  • 2024-09-25 08:59:28
  • 来源:青海日报
多杰才旦正在进行雕刻上色。陈俊 摄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泥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青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弘扬地域特色文化、传承民间优秀技艺、扩展就业创业门路、塑造地域人文经典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在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查甫藏族乡查一村,藏族非遗传承人多杰才旦凭借一双巧手,带领当地汉族、藏族群众通过“指尖技艺”精心“雕刻”幸福生活,在大山深处描绘出一朵朵绚丽的民族团结之花。

  多杰才旦自幼酷爱绘画和泥塑,6岁就跟随师父学习国画和油画。初中毕业后,拜访多位名师学习技艺,并跟随师傅走南闯北,后拜当地油画老师李英德为师。

  2008年,师从唐卡艺术大师增太加,系统学习各种绘画艺术及泥塑艺术。多杰才旦热爱艺术,加之天资聪慧,增太加将各项技艺倾囊相授,使得多杰才旦在泥塑、唐卡、古典彩绘等方面有了长足进步,短短几年间就成为当地颇负盛名的艺术绘画和泥塑制作艺人。

  弹指一挥间,多杰才旦从事泥塑、雕刻、古典彩绘、唐卡制作已三十多年。多年来,他坚守匠心,先后被确定为化隆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化隆传统宗喀泥塑”代表性传承人、海东市乡村工匠。

  8月27日,记者来到多杰才旦家中,只见绿树掩映的古朴院落内,近200件栩栩如生的神龙、色彩鲜艳的花卉、憨态可掬的人物造型等泥塑和石雕艺术作品呈现在眼前,其精湛的艺术水准令人叹为观止。

  初见多杰才旦,他正神情专注、细致耐心地给泥塑上色,一边的桌子上,摆放着各种矿物质颜料、不同类型的玛瑙刀、木刀和不同规格的毛笔。

  看到有客人进来,多杰才旦连忙放下手中的画笔,饶有兴趣地带领大家参观他的得意之作。“这是用于装饰的神龙图案,这边还有梅、兰、竹、菊‘四君子’玻璃钢摆件,这是藏族传统的吉祥八宝泥塑……”

  在驻村干部提议下,多杰才旦现场演示了颜料研制过程。只见他拿出研钵,倒入大颗粒的朱砂原矿,用钵杵用力将矿石压碎,接着顺时针方向快速旋转,将颜料磨成极细微的颗粒。

  “在颜料的选择上,全部运用矿物和植物颜料,这种颜料色泽美观,长期不褪色,常用的颜色有白、黄、红、蓝、绿、紫、青、黑、金九大类,经配色可达159种之多,颜料配制复杂细密。”多杰才旦告诉记者,在长期的绘画实践中,摸索并掌握了色与光的关系,让作品达到更高的美学水准,特别是采用金、银大面积平涂和勾线,使得作品更加大气、庄重、典雅。

  多杰才旦将自己的工作室设在自家的堂屋里,这既是他用来招待客人之处,也是他日常创作的场所。在一间二十多平方米的工作室里,摆放着多杰才旦创作的各类手工艺品。

  查一村驻村干部张乐平告诉记者:“题材、形象、比例、表情、姿态等都是泥塑作品创作时的重要因素。鲜明生动的风格,独特的表现手法和彩绘技艺,是多杰才旦的作品深受顾客喜爱的原因。”

  道路艰辛勇向前,身材瘦弱的多杰才旦凭借着对非遗技艺的热爱和不懈努力,2013年挂牌成立了化隆县隆杰藏饰品加工有限公司。

  “头雁引领”效应下,不少当地群众实现了在家门口务工。在多杰才旦手把手传授下,不少村民逐渐掌握了非遗技艺,实现了增收致富。

  张乐平说,多杰才旦的作品销往全国各地,还与北上广等地客户签订长期订单,为传播青海民族民间艺术、弘扬非遗技艺和优秀河湟文化作出了贡献。

  “我家能脱贫,全靠党的好政策。前段时间,通过县上和乡上的大力支持和推介,我被评为海东市乡村工匠,最近正在申报省级乡村工匠名师,如今的一切都是党和国家给我的。”多杰才旦告诉记者,计划在三年内扩大规模,修建泥塑制作厂房,带领乡亲努力为文化振兴贡献力量。

  查甫乡党委组织委员郭旭升说,为了更好传承发展传统非遗技艺,多杰才旦收了4名徒弟。目前每年在泥塑等方面的纯收入在二十万元左右,带动当地10到16人就业,增收10万元左右。

  多杰才旦的故事只是查甫乡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查甫乡以党建为引领,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持续巩固市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创建成果,以非遗项目为载体,通过非遗项目传承、弘扬、展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方式,使非遗文化成为各族人民精神相依、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进一步增强了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作者 陈俊 查小甫
编辑:李家奕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