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时评 党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创 视频 省委文件 新闻 政务 旅游 生态 体育 专题 图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藏文网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聚焦青海
【大道向前 天路放歌——纪念“两路”通车70周年】
古驿站迸发新活力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西藏日报青海日报青藏线联合报道组
发布时间:2024-11-04 08:13:11
编辑:李娜
青藏铁路、青藏公路、京藏高速穿村而过。吴占云 张多钧 摄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立秋后的藏北羌塘草原,草色渐黄,偌大的草原一片孤寂。8月13日,青藏线联合报道组从当雄出发,沿着京藏高速一路向北驰骋,窗外的草原从眼前极速闪过。京藏高速两旁是青藏铁路和青藏公路,三条道路宛如三条巨龙,向草原深处延伸。

  从京藏高速古露出口下高速,穿过铁路涵洞,便到了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的古露镇萨措村。村内硬化道路四通八达,村民文化广场鲜红的国旗高悬,牧民新居点缀草原,牦牛惬意地晒着正午的暖阳,村党支部书记罗占已经早早地等待在村委会办公室。

  闻着藏香的清香,品着奶茶的醇香,一个草原村庄的变迁渐渐地在脑海中清晰浮现。

  筑路架桥

  “天路”通上雪域

  萨措,藏语意为“驿站”。据村里老人代代口口相传,西藏解放以前,萨措村是进藏路上的一处驿站,承担着西藏与内地之间信息传递、物资运送的重要任务。随着西藏和平解放,旧西藏的驿站退出历史舞台。1954年,青藏公路筑路大军横穿萨措村,短暂停留筑路。从此,古驿站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一条路,直通拉萨。

  1965年出生的罗占,如今是萨措村党支部书记,虽未见证解放军修桥筑路的场景,但从父亲口中感受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解放军修路时,路过牧户家,都会留下一些东西,或是钱财、或是食物、或是衣物,对于牧民盛情提供的牛羊肉,解放军从来不白拿,会拿出相应的物资交换。”

  青藏公路修建至萨措村时,罗占的父亲达扎是萨措村(当时名为萨措乡)党支部书记,也是筑路大军的辅助员,帮助牵马和搬运石料。对于儿时父亲的讲述,罗占已经忘记了很多,如今再次回忆,让他深深体会到筑路大军的不易,修建青藏公路的不易。

  罗占虽未见证青藏公路的修建,却参与到新西藏建设的火热事业中。萨措村背靠桑丹康桑山脉,前望东新牧场,处在辽阔的羌塘草原,距离那曲市87公里,距离拉萨市256公里,青藏公路、京藏高速、青藏铁路、输油管道、青藏电网联网穿村而过。

  1985年,青藏公路铺筑柏油路面,当时20岁的罗占年轻力壮,带领村民参与筑路工程,虽然每天很辛苦,但一想到父亲当年筑路的经历,罗占觉得所有的汗水都是值得的:“一方面,当时修路还能拿工资,另一方面,更是对父亲的慰藉,也算是接过父亲手中的接力棒,继续将家门口的青藏公路修筑得更好。”铺筑柏油路面的青藏线,让村民出行更加便捷,逐步摆脱了牦牛驮运去拉萨的历史。

  “20世纪70年代,路上很少有车,那时候去那曲市购买青稞,骑马赶牛要走3天,每天走到哪里就住到哪里,后来路面铺设柏油后,路上的车多了,路边拦车去那曲市,一天时间就可以。”罗占告诉记者,道路通畅了,村民生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依路发展

  “贫困村”变成“小康村”

  时间的列车退回到1998年的春天,冰雪初融,年仅4岁的嘎玛从家出发,跟着同村的阿克阿佳(藏语意为叔叔大姐)前往拉萨乞讨。关于这一年在拉萨市的经历,嘎玛只记得吃了一个五颜六色的冰激凌,冰激凌的美味让他至今记忆犹新,仿佛就在昨日。

  正是美味的冰激凌,使嘎玛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第二年,嘎玛就回到了村里。见证了城市的繁华和车水马龙,嘎玛立志要走出祖辈世代居住的牧区。对萨措村来说,嘎玛并不是个例。

  “以前,村里有牛羊的牧户只有零星几户,无畜户的生存生活方式就是以乞讨为生,你可以在村里打听一下,像我这个年龄的牧民,八成以上曾经有过乞讨的经历。”罗占告诉记者,那时村里用“十家九空”来形容毫不为过。

  没过几年,嘎玛走进了梦想起航的殿堂——学校。家境的贫寒和路途的险远,使嘎玛的求学之路异常艰难,如今他依然记得当年父亲牵马的背影。“当时家里的交通工具只有马,每周去镇上的小学时,父亲牵马送我过去需要整整一个下午。每次放学时,校门外远远就能看见准时来接他的父亲,牵着红棕色的马在等待。”

  时间的流逝如同翻飞的画卷,每一帧都是无法抹去的印记。2022年,嘎玛从南昌工学院软件工程专业毕业,在外打拼半年后回到了村里,成为一名乡村振兴专干,每月有7000多元的工资。嘎玛的一个弟弟在西藏大学上学,另一个弟弟大学毕业后在镇上开饭馆,家里还有60多头牦牛。

  就在记者采访的前一天,嘎玛刚为新买的越野车上完牌照,新车落地18万元。去年,嘎玛给父亲买了一辆二手车,方便父亲往返牧区,发展畜牧业。

  变化的不仅仅是嘎玛,萨措村家家户户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家家户户至少有一辆代步小汽车,常住人口户均牲畜近40头只,家家户户有产业支撑。2023年,萨措村全村年人均收入近1.1万元,在古露镇11个行政村内最高。

  依靠“路”,昔日的“贫困村”变成如今的“小康村”,牧民的生活越过越好。

  借“路”生财

  新时代的新生活

  在青藏铁路、京藏高速修建过程中,罗占与村民参与了务工,不仅得到了征地补偿,还在家门口找到了工作。罗占如今还记得修建青藏铁路时,他是务工组的小队长,每天有20元的工资,这在当时来说是一笔不菲的收入。青藏铁路建成后,罗占成了青藏铁路护路队队员,保障青藏铁路在萨措村内运行安全。

  地处“动脉”位置,依托“要塞”机遇,古老的驿站焕发新活力,让昔日的“乞丐村”变成如今的“小康村”。萨措村在古露镇11个行政村内是人口最多、牲畜和草场最少的村子,间接导致村民生活贫困潦倒,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罗占记忆犹新:“当时村内很多村民是无畜户,没有任何经济来源,没办法只能去拉萨乞讨,以此养家糊口。”

  青藏公路铺成柏油路后,村民的机会更多了,跑运输、发展畜牧业、做生意……萨措村产业越来越多元化,村里基础设施条件越来越好,村民文化广场、村卫生室、村委会办公室一应俱全,依托安居工程,牧民新居成为藏北羌塘草原最漂亮的建筑。

  “2006年至2017年,村里轮番开展了政府安居工程,有些村民甚至享受二次安居工程,以前的土坯房已经看不到了。”罗占说,冬季牧场家家户户享受了安居工程,牧民住进了防风避雨保暖的新房,夏季牧场住进了政府搭建的彩钢房,告别了住帐篷的日子。

  如今,萨措村家家户户有牦牛,畜牧业成为牧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昔日很多无畜户成为了养殖大户,全村140户牧民中常住户91户,养殖的牦牛达到3000多头,羊500多只。很多牧民搬迁到了那曲市或拉萨市,让孩子接受更优质的教育,享受更高品质的生活。

  漫步萨措村,目光所及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牧民新居点缀着草原,惬意悠闲的牦牛托起牧民幸福的新生活,高速公路上汽车呼啸而过,青藏铁路上火车轰隆隆地驶向远方,带着远方的思念,带着萨措村牧民的心。

  【记者手记】

  从过去的“贫困村”华丽转身,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萨措村究竟经历了什么?记者觉得,这与“要塞”“驿站”“通道”这些词密不可分。西藏和平解放前,萨措村只是进藏路上的一个小驿站,这样的小驿站在进藏路上有很多,萨措村之所以脱颖而出,可以归结于青藏公路这条路,但又不仅是青藏公路这条路。回顾萨措村的蜕变过程,不难发现,青藏公路就像一条血管,为萨措村源源不断输入新鲜血液。新鲜血液的注入,让村民思想观念发生重大转变,给村里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牧民们不再“等、靠、要”,而是立足优势、发挥优势,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更加美好的新生活。这,或许就是萨措村华丽转身的成功密码吧!

推荐阅读
陈刚吴晓军拜会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
吴晓军:让脱贫成果成色更足 乡村振兴底色更亮
青海果洛:拟将1万名生态管护员纳入工会会员序列
青海能源领域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26.8亿元
青海新闻网有限公司招聘总成绩及体检等事项通知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许可信息
西宁积极引进六大领域“高精尖”人才
尖扎县:做好高质量发展的“推介官”
24H热点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三曲...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芬芳四...
前三季度青海省经济稳中有进
【牢记嘱托 实干笃行】三江源国家公园成为青海金字...
【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丹心育新苗 赤诚铸团结...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凝心聚力 山海同行
【文化中国行】长江源头第一家,住在天边的索加
【探寻雪豹之都】他们用红外相机捕捉雪豹的身影—...
中国原子城见证“两弹一星”精神传承60载
【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青海故事】住新城换新貌 ...
热点图片
2024-2025赛季中国冰壶联赛预选赛火热开赛
2024-2025赛季中国冰...
西宁市原创舞蹈诗剧《河湟》走进陕西富平
西宁市原创舞蹈诗剧...
西宁市“生态北山·乐在骑中”自行车爬坡挑战赛激情开赛
西宁市“生态北山·乐...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一根光纤的“自述” ——走进西宁看发展·一线故事⑤
【新时代 新征程 新...
以旧换新惠民生 “换”出消费新活力
以旧换新惠民生 “换...
青海省经济“秋季报”出炉 全力冲刺,以“向稳”实现“求进”与“向好”
青海省经济“秋季报...
【大道向前 天路放歌——纪念“两路”通车70周年】纳木措:点“绿”成金 村民乐开怀
【大道向前 天路放歌...
青海省多地推行“积分超市”助力基层治理
青海省多地推行“积...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img

【大道向前 天路放歌——纪念“两路”通车70周年】
古驿站迸发新活力

青海日报
2024-11-04 08:13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全文
img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img

【大道向前 天路放歌——纪念“两路”通车70周年】
古驿站迸发新活力

青海日报
2024-11-04 08:13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发送给朋友、保存图片

【大道向前 天路放歌——纪念“两路”通车70周年】
古驿站迸发新活力

  • 2024-11-04 08:13:11
  • 来源:青海日报
青藏铁路、青藏公路、京藏高速穿村而过。吴占云 张多钧 摄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立秋后的藏北羌塘草原,草色渐黄,偌大的草原一片孤寂。8月13日,青藏线联合报道组从当雄出发,沿着京藏高速一路向北驰骋,窗外的草原从眼前极速闪过。京藏高速两旁是青藏铁路和青藏公路,三条道路宛如三条巨龙,向草原深处延伸。

  从京藏高速古露出口下高速,穿过铁路涵洞,便到了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的古露镇萨措村。村内硬化道路四通八达,村民文化广场鲜红的国旗高悬,牧民新居点缀草原,牦牛惬意地晒着正午的暖阳,村党支部书记罗占已经早早地等待在村委会办公室。

  闻着藏香的清香,品着奶茶的醇香,一个草原村庄的变迁渐渐地在脑海中清晰浮现。

  筑路架桥

  “天路”通上雪域

  萨措,藏语意为“驿站”。据村里老人代代口口相传,西藏解放以前,萨措村是进藏路上的一处驿站,承担着西藏与内地之间信息传递、物资运送的重要任务。随着西藏和平解放,旧西藏的驿站退出历史舞台。1954年,青藏公路筑路大军横穿萨措村,短暂停留筑路。从此,古驿站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一条路,直通拉萨。

  1965年出生的罗占,如今是萨措村党支部书记,虽未见证解放军修桥筑路的场景,但从父亲口中感受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解放军修路时,路过牧户家,都会留下一些东西,或是钱财、或是食物、或是衣物,对于牧民盛情提供的牛羊肉,解放军从来不白拿,会拿出相应的物资交换。”

  青藏公路修建至萨措村时,罗占的父亲达扎是萨措村(当时名为萨措乡)党支部书记,也是筑路大军的辅助员,帮助牵马和搬运石料。对于儿时父亲的讲述,罗占已经忘记了很多,如今再次回忆,让他深深体会到筑路大军的不易,修建青藏公路的不易。

  罗占虽未见证青藏公路的修建,却参与到新西藏建设的火热事业中。萨措村背靠桑丹康桑山脉,前望东新牧场,处在辽阔的羌塘草原,距离那曲市87公里,距离拉萨市256公里,青藏公路、京藏高速、青藏铁路、输油管道、青藏电网联网穿村而过。

  1985年,青藏公路铺筑柏油路面,当时20岁的罗占年轻力壮,带领村民参与筑路工程,虽然每天很辛苦,但一想到父亲当年筑路的经历,罗占觉得所有的汗水都是值得的:“一方面,当时修路还能拿工资,另一方面,更是对父亲的慰藉,也算是接过父亲手中的接力棒,继续将家门口的青藏公路修筑得更好。”铺筑柏油路面的青藏线,让村民出行更加便捷,逐步摆脱了牦牛驮运去拉萨的历史。

  “20世纪70年代,路上很少有车,那时候去那曲市购买青稞,骑马赶牛要走3天,每天走到哪里就住到哪里,后来路面铺设柏油后,路上的车多了,路边拦车去那曲市,一天时间就可以。”罗占告诉记者,道路通畅了,村民生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依路发展

  “贫困村”变成“小康村”

  时间的列车退回到1998年的春天,冰雪初融,年仅4岁的嘎玛从家出发,跟着同村的阿克阿佳(藏语意为叔叔大姐)前往拉萨乞讨。关于这一年在拉萨市的经历,嘎玛只记得吃了一个五颜六色的冰激凌,冰激凌的美味让他至今记忆犹新,仿佛就在昨日。

  正是美味的冰激凌,使嘎玛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第二年,嘎玛就回到了村里。见证了城市的繁华和车水马龙,嘎玛立志要走出祖辈世代居住的牧区。对萨措村来说,嘎玛并不是个例。

  “以前,村里有牛羊的牧户只有零星几户,无畜户的生存生活方式就是以乞讨为生,你可以在村里打听一下,像我这个年龄的牧民,八成以上曾经有过乞讨的经历。”罗占告诉记者,那时村里用“十家九空”来形容毫不为过。

  没过几年,嘎玛走进了梦想起航的殿堂——学校。家境的贫寒和路途的险远,使嘎玛的求学之路异常艰难,如今他依然记得当年父亲牵马的背影。“当时家里的交通工具只有马,每周去镇上的小学时,父亲牵马送我过去需要整整一个下午。每次放学时,校门外远远就能看见准时来接他的父亲,牵着红棕色的马在等待。”

  时间的流逝如同翻飞的画卷,每一帧都是无法抹去的印记。2022年,嘎玛从南昌工学院软件工程专业毕业,在外打拼半年后回到了村里,成为一名乡村振兴专干,每月有7000多元的工资。嘎玛的一个弟弟在西藏大学上学,另一个弟弟大学毕业后在镇上开饭馆,家里还有60多头牦牛。

  就在记者采访的前一天,嘎玛刚为新买的越野车上完牌照,新车落地18万元。去年,嘎玛给父亲买了一辆二手车,方便父亲往返牧区,发展畜牧业。

  变化的不仅仅是嘎玛,萨措村家家户户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家家户户至少有一辆代步小汽车,常住人口户均牲畜近40头只,家家户户有产业支撑。2023年,萨措村全村年人均收入近1.1万元,在古露镇11个行政村内最高。

  依靠“路”,昔日的“贫困村”变成如今的“小康村”,牧民的生活越过越好。

  借“路”生财

  新时代的新生活

  在青藏铁路、京藏高速修建过程中,罗占与村民参与了务工,不仅得到了征地补偿,还在家门口找到了工作。罗占如今还记得修建青藏铁路时,他是务工组的小队长,每天有20元的工资,这在当时来说是一笔不菲的收入。青藏铁路建成后,罗占成了青藏铁路护路队队员,保障青藏铁路在萨措村内运行安全。

  地处“动脉”位置,依托“要塞”机遇,古老的驿站焕发新活力,让昔日的“乞丐村”变成如今的“小康村”。萨措村在古露镇11个行政村内是人口最多、牲畜和草场最少的村子,间接导致村民生活贫困潦倒,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罗占记忆犹新:“当时村内很多村民是无畜户,没有任何经济来源,没办法只能去拉萨乞讨,以此养家糊口。”

  青藏公路铺成柏油路后,村民的机会更多了,跑运输、发展畜牧业、做生意……萨措村产业越来越多元化,村里基础设施条件越来越好,村民文化广场、村卫生室、村委会办公室一应俱全,依托安居工程,牧民新居成为藏北羌塘草原最漂亮的建筑。

  “2006年至2017年,村里轮番开展了政府安居工程,有些村民甚至享受二次安居工程,以前的土坯房已经看不到了。”罗占说,冬季牧场家家户户享受了安居工程,牧民住进了防风避雨保暖的新房,夏季牧场住进了政府搭建的彩钢房,告别了住帐篷的日子。

  如今,萨措村家家户户有牦牛,畜牧业成为牧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昔日很多无畜户成为了养殖大户,全村140户牧民中常住户91户,养殖的牦牛达到3000多头,羊500多只。很多牧民搬迁到了那曲市或拉萨市,让孩子接受更优质的教育,享受更高品质的生活。

  漫步萨措村,目光所及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牧民新居点缀着草原,惬意悠闲的牦牛托起牧民幸福的新生活,高速公路上汽车呼啸而过,青藏铁路上火车轰隆隆地驶向远方,带着远方的思念,带着萨措村牧民的心。

  【记者手记】

  从过去的“贫困村”华丽转身,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萨措村究竟经历了什么?记者觉得,这与“要塞”“驿站”“通道”这些词密不可分。西藏和平解放前,萨措村只是进藏路上的一个小驿站,这样的小驿站在进藏路上有很多,萨措村之所以脱颖而出,可以归结于青藏公路这条路,但又不仅是青藏公路这条路。回顾萨措村的蜕变过程,不难发现,青藏公路就像一条血管,为萨措村源源不断输入新鲜血液。新鲜血液的注入,让村民思想观念发生重大转变,给村里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牧民们不再“等、靠、要”,而是立足优势、发挥优势,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更加美好的新生活。这,或许就是萨措村华丽转身的成功密码吧!

作者 西藏日报青海日报青藏线联合报道组
编辑:李娜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