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时评 党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创 视频 省委文件 新闻 政务 旅游 生态 体育 专题 图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藏文网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聚焦青海
【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幕后之“音”,绘就民族团结同心圆
——青海民族团结进步典型事迹系列报道之十二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倪晓颖
发布时间:2024-11-05 07:47:39
编辑:李娜
配音工作现场。倪晓颖 摄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语言,是沟通的桥梁;翻译,则是打开不同文化之门的“钥匙”。

  为使少数民族群众能够看懂电影、看好电影,尤其是看懂科学教育影片,学习技术掌握技能,实现各民族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在青海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1980年青海民族语影视译制中心成立。

  以声音为媒介,架起民族文化交流的桥梁。青海省民族语影视译制中心除译制藏语安多方言外,还承担着为省内其他少数民族,如蒙古族、土族、撒拉族以及藏族康巴方言等译制节目的任务。也正是从那时起,青海草原上有了说着藏语的经典影视剧人物的影像,在高山牧场中,藏族群众感受到了影视剧这一新奇事物带来的惊喜。

  历经44年的探索、奋斗与积累,青海省民族语影视译制中心已发展成为具有民族语影视译制、民族语节目供片等综合能力的专业机构,是全国11家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中心之一。中心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工作主线,扎实做好民族语影视译制工作,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贡献力量。

  千方百计 让农牧民共享先进文化发展成果

  10月16日,记者走进青海省民族语影视译制中心,走近那些在幕后用声音演绎人物故事的少数民族配音工作者。

  录音棚里,录音人员扬进措和配音演员万玛加正在录制《海的尽头是草原》,为剧中人物配音。“要对口型,控制语速,准确把握角色的感情……”万玛加说,配音受口型限制,对白词汉译藏时,译文字数往往比原文长一些,这时就要靠配音演员的天赋,在配音时把握好语速快慢,同时要注意人物情感的表现。

  青海的民族语影视译制事业始于1953年,当时组织16名藏族干部和学生赴长春电影制片厂译制了故事片《金银滩》,开创了我国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的先河。1980年,成立了青海电影译制厂(现更名为青海省民族语影视译制中心)。初创时期,由于人员、技术、设备受限,电影制作质量不尽如人意。尽管如此,当时译制的电影仍深受大家喜爱,农牧民群众不畏风雨,翻山越岭去看露天电影。

  “藏语影视译制从胶片到模拟磁带,逐步发展到现在的全数字化译制阶段,民族语影视译制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省民族语影视剧译制中心副主任永巴说。

  初心如磐,奋楫笃行。如今,译制中心年译制量达到1300集,并为涵盖青海、西藏、甘肃、四川4省区讲藏语安多方言的200多万藏族群众提供文化服务。

  每一部优秀影视译制作品的背后,都有一群默默付出的人。为让涉藏地区农牧民群众第一时间通过影视节目看到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感受到我国在脱贫攻坚、生态文明、医疗保障、国家安全等各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译制剧组常常与时间赛跑,紧锣密鼓地制定译制计划,翻译、审稿、配音、录音、混音等各环节、各岗位紧密配合,加班加点,努力为广大群众呈上质量上乘、艺术精湛的译制片。

  “每个作品涉及的内容都是多样化的,需要对作品的历史背景、时代特色、人物外形与内心世界有深入理解,还要对各种各样的新名词、专门术语有正确的理解能力、掌控能力和驾驭技巧。”配音导演桑杰才让说:“这还不是最难的,由于影片涉及面较广,新名词较多,为避免语言文字出现问题,在此期间还需创作新名词,每一次译制都是一次挑战。”

  与时俱进 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译制中心始终立足青海实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标准化、品质化,让农牧区群众共享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成果。”永巴说。

  为解决省台、基层播出机构译制节目片源问题,译制中心向青海省内六州十九县播出机构免费供片。同时,主动将供片范围扩大至周边涉藏地区,积极与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广播电视台、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广播电视台、阿坝县广播电视台等沟通对接,免费提供译制节目,让更多群众共享文化成果。

  多年来,译制中心职工不辞辛苦,驱车数十万公里,在国道、省道、简易公路上,一个县接一个县地奔波,将满含心血与深情的“节目”交给各地播出机构。如今,译制中心已建立起网络传输平台,将一部部高清译制影片及时送到基层播出机构,让广大农牧区群众享受到高质量文化大餐。截至2023年底,已累计向各台点供片超过1.38万集。

  不仅如此,译制中心坚持用心用情讲好红色故事,高质量译制完成电视剧《山海情》《跨过鸭绿江》《觉醒年代》,电影《金刚川》《古田军号》《半条棉被》,宣讲专题片《党的二十大精神应知应会》(原创)、纪录片《人民的小康》,党课《革命先驱—李大钊》,党史《一颗子弹与一段传奇》等多部不同题材精品节目。

  2024年,围绕新中国成立75周年,推出“百集主旋律影视精品译制”党建品牌活动。译制完成《望道》《林则徐》等优秀影视节目,积极向涉藏地区群众传递党的声音、宣讲党的政策、宣扬时代主旋律,如春风化雨般让“五个认同”深入人心。

  在全体译制人的共同奋斗和努力下,民族语影视译制工作逐年迈上新台阶,年译制量从100集增加到500集,2016年实施完成“安多藏语译制中心”项目后,年译制量翻倍增长到1300集。节目内容从电影、电视剧译制,拓展到专题片、原创短视频、公益广告等;节目影像从标清发展到高清,节目音效也从2.1声道发展到5.1声道。

  截至目前,累计译制各类影视节目近6万部(集),先后完成“四大名著电视剧”“百部爱国主义教育影片”“百部优秀科教片”“千部优秀科普片”“文化资源共享节目”“全国党员远程教育课件”“少数民族语公益电影数字化译制”等重点项目。2016年以来,译制作品先后获得全国性译制奖项25个。

  党建引领 画好民族团结进步同心圆

  译制中心四楼党建室有一面荣誉墙,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具有年代感的奖牌,那是1988年国务院颁发给译制中心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两侧展示的译制作品获得“腾龙奖”“骏马奖”等奖杯和奖状,以及青海省“文学艺术奖”,四川阿坝州电视台等供片对象赠送的锦旗……这些都见证着译制中心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付出的辛勤努力。

  省民族语影视译制中心作为传播党和政府声音、坚守民族地区意识形态主阵地、推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译制机构,始终坚持以“译制”为桥梁、以“影视节目”为纽带,让中华优秀文化在少数民族群众中传播、交流和交融。

  几十年来,译制中心始终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边远农牧区群众服务的思想,创造了卓越业绩,先后被授予“全国服务基层服务农民先进集体”“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先进集体”“全省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先进集体”等称号。

  信念坚定显担当,实干担责践使命。2020年,译制中心译制了39部防疫宣传片,制作了原创双语动画宣传片、MV歌曲等,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2021年,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发生7.4级地震后,译制中心为灾区5所中小学送去了1000集藏语动画片,使孩子们获得了灾后“六一”的特殊礼物。为积极配合开展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宣讲工作,译制中心完整准确译制中央、省委一号文件精神,推动宣讲工作沾泥土、接地气,赢得了藏族群众的好评……

  多年来,译制中心坚持深入一线实地调研,创新译制节目供给方式,积极解决基层播出机构的急难愁盼问题,用实际行动诠释责任与担当,为促进民族团结、推动民族地区文化繁荣发展续写辉煌篇章。

推荐阅读
陈刚吴晓军拜会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
吴晓军:让脱贫成果成色更足 乡村振兴底色更亮
周拉太:潜心做农牧民群众健康的守护人
青海乐都:高素质农牧民培训班开班
青海新闻网有限公司招聘总成绩及体检等事项通知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许可信息
主动救助 情暖人间
青海湟源:健全完善机制 规范河湖管护
24H热点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打造一...
【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幕后之“音”,绘就民族...
【大道向前 天路放歌——纪念“两路”通车70周年】...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绿色水...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让“放...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三曲...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芬芳四...
前三季度青海省经济稳中有进
【牢记嘱托 实干笃行】三江源国家公园成为青海金字...
【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丹心育新苗 赤诚铸团结...
热点图片
青海:为应届大学生就业“搭梯”
青海:为应届大学生...
青海“生命鸟巢”入选联合国COP16 “能源转型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案例集” 是具有代表性、创新性、可推广性、成效显著的典型案例
青海“生命鸟巢”入...
让“放心水”润泽千家万户——“强三农 促振兴”系列报道之六
让“放心水”润泽千...
绿色水电更“绿” 黄河之水更“清” ——走进大河家水电站一线见闻
绿色水电更“绿” 黄...
古驿站迸发新活力
古驿站迸发新活力
云端1号房:离天最近的鸟类安居房 ——探访“‘生命鸟巢’守护三江源头生态和谐”项目案例
云端1号房:离天最近...
青海冰壶运动员再创佳绩
青海冰壶运动员再创佳绩
【生态观察】“绿色”班玛 生态净美
【生态观察】“绿色...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img

【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幕后之“音”,绘就民族团结同心圆
——青海民族团结进步典型事迹系列报道之十二

青海日报
2024-11-05 07:47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全文
img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img

【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幕后之“音”,绘就民族团结同心圆
——青海民族团结进步典型事迹系列报道之十二

青海日报
2024-11-05 07:47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发送给朋友、保存图片

【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幕后之“音”,绘就民族团结同心圆
——青海民族团结进步典型事迹系列报道之十二

  • 2024-11-05 07:47:39
  • 来源:青海日报
配音工作现场。倪晓颖 摄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语言,是沟通的桥梁;翻译,则是打开不同文化之门的“钥匙”。

  为使少数民族群众能够看懂电影、看好电影,尤其是看懂科学教育影片,学习技术掌握技能,实现各民族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在青海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1980年青海民族语影视译制中心成立。

  以声音为媒介,架起民族文化交流的桥梁。青海省民族语影视译制中心除译制藏语安多方言外,还承担着为省内其他少数民族,如蒙古族、土族、撒拉族以及藏族康巴方言等译制节目的任务。也正是从那时起,青海草原上有了说着藏语的经典影视剧人物的影像,在高山牧场中,藏族群众感受到了影视剧这一新奇事物带来的惊喜。

  历经44年的探索、奋斗与积累,青海省民族语影视译制中心已发展成为具有民族语影视译制、民族语节目供片等综合能力的专业机构,是全国11家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中心之一。中心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工作主线,扎实做好民族语影视译制工作,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贡献力量。

  千方百计 让农牧民共享先进文化发展成果

  10月16日,记者走进青海省民族语影视译制中心,走近那些在幕后用声音演绎人物故事的少数民族配音工作者。

  录音棚里,录音人员扬进措和配音演员万玛加正在录制《海的尽头是草原》,为剧中人物配音。“要对口型,控制语速,准确把握角色的感情……”万玛加说,配音受口型限制,对白词汉译藏时,译文字数往往比原文长一些,这时就要靠配音演员的天赋,在配音时把握好语速快慢,同时要注意人物情感的表现。

  青海的民族语影视译制事业始于1953年,当时组织16名藏族干部和学生赴长春电影制片厂译制了故事片《金银滩》,开创了我国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的先河。1980年,成立了青海电影译制厂(现更名为青海省民族语影视译制中心)。初创时期,由于人员、技术、设备受限,电影制作质量不尽如人意。尽管如此,当时译制的电影仍深受大家喜爱,农牧民群众不畏风雨,翻山越岭去看露天电影。

  “藏语影视译制从胶片到模拟磁带,逐步发展到现在的全数字化译制阶段,民族语影视译制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省民族语影视剧译制中心副主任永巴说。

  初心如磐,奋楫笃行。如今,译制中心年译制量达到1300集,并为涵盖青海、西藏、甘肃、四川4省区讲藏语安多方言的200多万藏族群众提供文化服务。

  每一部优秀影视译制作品的背后,都有一群默默付出的人。为让涉藏地区农牧民群众第一时间通过影视节目看到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感受到我国在脱贫攻坚、生态文明、医疗保障、国家安全等各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译制剧组常常与时间赛跑,紧锣密鼓地制定译制计划,翻译、审稿、配音、录音、混音等各环节、各岗位紧密配合,加班加点,努力为广大群众呈上质量上乘、艺术精湛的译制片。

  “每个作品涉及的内容都是多样化的,需要对作品的历史背景、时代特色、人物外形与内心世界有深入理解,还要对各种各样的新名词、专门术语有正确的理解能力、掌控能力和驾驭技巧。”配音导演桑杰才让说:“这还不是最难的,由于影片涉及面较广,新名词较多,为避免语言文字出现问题,在此期间还需创作新名词,每一次译制都是一次挑战。”

  与时俱进 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译制中心始终立足青海实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标准化、品质化,让农牧区群众共享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成果。”永巴说。

  为解决省台、基层播出机构译制节目片源问题,译制中心向青海省内六州十九县播出机构免费供片。同时,主动将供片范围扩大至周边涉藏地区,积极与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广播电视台、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广播电视台、阿坝县广播电视台等沟通对接,免费提供译制节目,让更多群众共享文化成果。

  多年来,译制中心职工不辞辛苦,驱车数十万公里,在国道、省道、简易公路上,一个县接一个县地奔波,将满含心血与深情的“节目”交给各地播出机构。如今,译制中心已建立起网络传输平台,将一部部高清译制影片及时送到基层播出机构,让广大农牧区群众享受到高质量文化大餐。截至2023年底,已累计向各台点供片超过1.38万集。

  不仅如此,译制中心坚持用心用情讲好红色故事,高质量译制完成电视剧《山海情》《跨过鸭绿江》《觉醒年代》,电影《金刚川》《古田军号》《半条棉被》,宣讲专题片《党的二十大精神应知应会》(原创)、纪录片《人民的小康》,党课《革命先驱—李大钊》,党史《一颗子弹与一段传奇》等多部不同题材精品节目。

  2024年,围绕新中国成立75周年,推出“百集主旋律影视精品译制”党建品牌活动。译制完成《望道》《林则徐》等优秀影视节目,积极向涉藏地区群众传递党的声音、宣讲党的政策、宣扬时代主旋律,如春风化雨般让“五个认同”深入人心。

  在全体译制人的共同奋斗和努力下,民族语影视译制工作逐年迈上新台阶,年译制量从100集增加到500集,2016年实施完成“安多藏语译制中心”项目后,年译制量翻倍增长到1300集。节目内容从电影、电视剧译制,拓展到专题片、原创短视频、公益广告等;节目影像从标清发展到高清,节目音效也从2.1声道发展到5.1声道。

  截至目前,累计译制各类影视节目近6万部(集),先后完成“四大名著电视剧”“百部爱国主义教育影片”“百部优秀科教片”“千部优秀科普片”“文化资源共享节目”“全国党员远程教育课件”“少数民族语公益电影数字化译制”等重点项目。2016年以来,译制作品先后获得全国性译制奖项25个。

  党建引领 画好民族团结进步同心圆

  译制中心四楼党建室有一面荣誉墙,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具有年代感的奖牌,那是1988年国务院颁发给译制中心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两侧展示的译制作品获得“腾龙奖”“骏马奖”等奖杯和奖状,以及青海省“文学艺术奖”,四川阿坝州电视台等供片对象赠送的锦旗……这些都见证着译制中心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付出的辛勤努力。

  省民族语影视译制中心作为传播党和政府声音、坚守民族地区意识形态主阵地、推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译制机构,始终坚持以“译制”为桥梁、以“影视节目”为纽带,让中华优秀文化在少数民族群众中传播、交流和交融。

  几十年来,译制中心始终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边远农牧区群众服务的思想,创造了卓越业绩,先后被授予“全国服务基层服务农民先进集体”“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先进集体”“全省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先进集体”等称号。

  信念坚定显担当,实干担责践使命。2020年,译制中心译制了39部防疫宣传片,制作了原创双语动画宣传片、MV歌曲等,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2021年,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发生7.4级地震后,译制中心为灾区5所中小学送去了1000集藏语动画片,使孩子们获得了灾后“六一”的特殊礼物。为积极配合开展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宣讲工作,译制中心完整准确译制中央、省委一号文件精神,推动宣讲工作沾泥土、接地气,赢得了藏族群众的好评……

  多年来,译制中心坚持深入一线实地调研,创新译制节目供给方式,积极解决基层播出机构的急难愁盼问题,用实际行动诠释责任与担当,为促进民族团结、推动民族地区文化繁荣发展续写辉煌篇章。

作者 倪晓颖
编辑:李娜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