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时评 党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创 视频 省委文件 新闻 政务 旅游 生态 体育 专题 图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藏文网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图说青海
保护耕地,筑牢粮食安全“生命线”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谢梦茹
发布时间:2024-11-08 09:24:48
编辑:谢青玉
QQ图片20241108055826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互助县农业农村和科技局供图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作为青海省的农业大县,耕地总面积达90.39万亩(6.026万公顷),广袤的耕地资源,为当地乃至全省提供了稳定的粮食供应。

  近年来,互助县始终将耕地保护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上,持续推进撂荒耕地整治、“非粮化”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持续贯彻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部署,筑牢粮食安全“生命线”,让百姓的“粮袋子”充盈。

  守红线,确保撂荒地“零存量”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互助县各乡镇不同程度地出现耕地撂荒现象。2022年,互助县摸查发现1973.33公顷撂荒地,如何因地制宜解决农村耕地撂荒问题,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互助县交上了一份令人称赞的“清零”答卷。

  “在前期全面摸排的基础上,我们分类制定整治方案,通过‘九个一批’措施,分类推进撂荒地复耕复种。”10月30日,互助县农业农村和科技局副局长胡志桥告诉记者,通过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各乡镇积极推动撂荒地复耕复种,全面维护好粮食安全。

  谈及撂荒地整治,互助县东和乡干部韩芬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她打开手机一边翻动整治前后的照片,一边介绍:“在黑庄村,受地势地形影响,村中坡度大、砂石聚集且黑刺密布的耕地上,村民无法使用机械工具实现农作物耕种,很多地也就成了荒地。”

  “不过,在开展整治工作后,村‘两委’积极发挥带头作用,不仅主动修复了道路,还引导村民自行耕种或将撂荒地流转给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等,就这样,全村38.2公顷的撂荒地全部实现了复耕复种。”韩芬说。

  如今,曾经杂草丛生的撂荒地重新焕发生机,互助县正牢牢守住60260公顷耕地保护红线,确保撂荒地“零存量”。通过复耕复种,耕地利用率得到有效提高,耕地生产能力和重要农产品保障能力也进一步增强。

  保耕地,整治良田“非粮化”

  十月末的互助县,农户基本结束了农忙。而在占用耕地种植的松树田间,数台挖掘机还在紧张忙碌地清理苗木。在威远镇西上街村,一排排青海云杉映入眼帘,西上街村党支部书记王明春正在田间督促苗木清理进度。

  “以前,村民大多种植绿化苗木,种粮食作物的人寥寥无几。一开始种植苗木也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但随着苗木产品过剩,苗木产业发展几乎停滞。”王明春说。

  耕地“非粮化”问题越来越严重,严重威胁着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近年来,互助县积极开展耕地“非粮化”专项整治,将现存的占用耕地种植的绿化苗木等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移除,让耕地全部用于粮食生产。

  王明春介绍:“我们通过村‘两委’动员,采用自清、代清、集体清等方式,对无法再利用的苗木进行清理腾退。在这个过程中,积极解决村民处理苗木时遇到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他们腾地的积极性和复耕种粮的主动性。”

  “我们村大部分村民外出打工或做生意,村里的耕地存在没有劳动力耕种的问题,我们采取土地集中流转的形式,将村民的土地流转给种植大户和专业合作社,在实现复耕复种的同时,也让村民拥有了土地流转租金的收入。”王明春补充道。

  截至10月30日,互助县约1980.6公顷“非粮化”耕地已累计整治完成约1833公顷,整治率达92.55%。在整治的收官阶段,互助县仍在逐步消化存量,确保剩余“非粮化”耕地在年内完成“清零”。

  提质量,建设农田“高标准”

  秋收接近尾声,记者来到互助县台子乡多士代村,公路两旁连片的农田平坦宽阔,格外引人注目,而在一块块土地旁,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灌溉水渠正如火如荼地修建着。

  沿着水渠向农田深处走去,互助县农科局农田办公室主任张海全指着铺设好的U型排水槽说:“灌溉排水系统升级后,‘旱能灌、涝能排’将成为现实,能够极大改善耕地的灌溉条件,更好的提升水资源地综合利用率。”

  记者了解到,于9月30日正式开工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总投资2125万元,项目覆盖塘川镇周家村、威远镇白崖村、台子乡多士代村等3个乡镇的9个村庄。在灌溉与排水工程和田间道路工程建设完成后,项目涉及的571.83公顷土地将转变为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看着眼前大片平整的土地,张海全笑着说:“项目建设完成后,覆盖区可新增粮食作物产能76.29万公斤,年经济效益将增加133.81万元。中低产田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正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最大价值所在。”

  作为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建设“田成方、渠相连、路相通、地平整、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是促发展、惠民生的重大基础工程。

  记者了解到,自2011年至2023年,互助县已建设52个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总面积达3.33万公顷,覆盖率达到55.3%。

  如今,灌溉渠道纵横交错,田间道路平坦宽阔,一块块整齐划一、设施完善的高标准农田正在积极发挥高效作用,为农业机械化作业和规模化经营创造更好条件,有力推动农业生产高质量发展。

推荐阅读
省委平安青海建设领导小组(扩大)会议召开
省政府党组会议和常务会议先后召开 吴晓军主持
延续“红医精神”以脚步丈量高原大地
青海西宁:湟水河(西宁段)水质稳定达到Ⅲ类
第34届中国新闻奖 18届长江韬奋奖评选结果揭晓
青海新闻网有限公司招聘总成绩及体检等事项通知
这一年“西宁之声”诚意满满
西宁城北区打造北川创新创业活力区
24H热点
保护耕地,筑牢粮食安全“生命线”
国家重点保护动物频频现身大通
来沙索麻村感受碧水丹山
【进博会青海进行时·图片看进博】“青海省老字号和...
【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让每一颗“红星”都闪光
【进博会青海进行时·图片看进博】“蓄”势待发,解...
【大道向前 天路放歌——纪念“两路”通车70周年】...
青海省大通县发现中国藓类植物新记录种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希望...
【经济聚焦】解读“领跑”县域商业的“湟中范本”
热点图片
保护耕地,筑牢粮食安全“生命线”
保护耕地,筑牢粮食...
国家重点保护动物频频现身大通
国家重点保护动物频...
来沙索麻村感受碧水丹山
来沙索麻村感受碧水丹山
【进博会青海进行时·图片看进博】“青海省老字号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装展区引无数参观者驻足
【进博会青海进行时·...
【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让每一颗“红星”都闪光
【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
【进博会青海进行时·图片看进博】“蓄”势待发,解码能源变革路
【进博会青海进行时·...
【大道向前 天路放歌——纪念“两路”通车70周年】藏青工业园:青藏高原的“生命中转站”
【大道向前 天路放歌...
青海省大通县发现中国藓类植物新记录种
青海省大通县发现中...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img

保护耕地,筑牢粮食安全“生命线”

青海日报
2024-11-08 09:24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全文
img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img

保护耕地,筑牢粮食安全“生命线”

青海日报
2024-11-08 09:24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发送给朋友、保存图片

保护耕地,筑牢粮食安全“生命线”

  • 2024-11-08 09:24:48
  • 来源:青海日报
QQ图片20241108055826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互助县农业农村和科技局供图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作为青海省的农业大县,耕地总面积达90.39万亩(6.026万公顷),广袤的耕地资源,为当地乃至全省提供了稳定的粮食供应。

  近年来,互助县始终将耕地保护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上,持续推进撂荒耕地整治、“非粮化”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持续贯彻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部署,筑牢粮食安全“生命线”,让百姓的“粮袋子”充盈。

  守红线,确保撂荒地“零存量”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互助县各乡镇不同程度地出现耕地撂荒现象。2022年,互助县摸查发现1973.33公顷撂荒地,如何因地制宜解决农村耕地撂荒问题,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互助县交上了一份令人称赞的“清零”答卷。

  “在前期全面摸排的基础上,我们分类制定整治方案,通过‘九个一批’措施,分类推进撂荒地复耕复种。”10月30日,互助县农业农村和科技局副局长胡志桥告诉记者,通过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各乡镇积极推动撂荒地复耕复种,全面维护好粮食安全。

  谈及撂荒地整治,互助县东和乡干部韩芬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她打开手机一边翻动整治前后的照片,一边介绍:“在黑庄村,受地势地形影响,村中坡度大、砂石聚集且黑刺密布的耕地上,村民无法使用机械工具实现农作物耕种,很多地也就成了荒地。”

  “不过,在开展整治工作后,村‘两委’积极发挥带头作用,不仅主动修复了道路,还引导村民自行耕种或将撂荒地流转给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等,就这样,全村38.2公顷的撂荒地全部实现了复耕复种。”韩芬说。

  如今,曾经杂草丛生的撂荒地重新焕发生机,互助县正牢牢守住60260公顷耕地保护红线,确保撂荒地“零存量”。通过复耕复种,耕地利用率得到有效提高,耕地生产能力和重要农产品保障能力也进一步增强。

  保耕地,整治良田“非粮化”

  十月末的互助县,农户基本结束了农忙。而在占用耕地种植的松树田间,数台挖掘机还在紧张忙碌地清理苗木。在威远镇西上街村,一排排青海云杉映入眼帘,西上街村党支部书记王明春正在田间督促苗木清理进度。

  “以前,村民大多种植绿化苗木,种粮食作物的人寥寥无几。一开始种植苗木也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但随着苗木产品过剩,苗木产业发展几乎停滞。”王明春说。

  耕地“非粮化”问题越来越严重,严重威胁着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近年来,互助县积极开展耕地“非粮化”专项整治,将现存的占用耕地种植的绿化苗木等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移除,让耕地全部用于粮食生产。

  王明春介绍:“我们通过村‘两委’动员,采用自清、代清、集体清等方式,对无法再利用的苗木进行清理腾退。在这个过程中,积极解决村民处理苗木时遇到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他们腾地的积极性和复耕种粮的主动性。”

  “我们村大部分村民外出打工或做生意,村里的耕地存在没有劳动力耕种的问题,我们采取土地集中流转的形式,将村民的土地流转给种植大户和专业合作社,在实现复耕复种的同时,也让村民拥有了土地流转租金的收入。”王明春补充道。

  截至10月30日,互助县约1980.6公顷“非粮化”耕地已累计整治完成约1833公顷,整治率达92.55%。在整治的收官阶段,互助县仍在逐步消化存量,确保剩余“非粮化”耕地在年内完成“清零”。

  提质量,建设农田“高标准”

  秋收接近尾声,记者来到互助县台子乡多士代村,公路两旁连片的农田平坦宽阔,格外引人注目,而在一块块土地旁,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灌溉水渠正如火如荼地修建着。

  沿着水渠向农田深处走去,互助县农科局农田办公室主任张海全指着铺设好的U型排水槽说:“灌溉排水系统升级后,‘旱能灌、涝能排’将成为现实,能够极大改善耕地的灌溉条件,更好的提升水资源地综合利用率。”

  记者了解到,于9月30日正式开工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总投资2125万元,项目覆盖塘川镇周家村、威远镇白崖村、台子乡多士代村等3个乡镇的9个村庄。在灌溉与排水工程和田间道路工程建设完成后,项目涉及的571.83公顷土地将转变为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看着眼前大片平整的土地,张海全笑着说:“项目建设完成后,覆盖区可新增粮食作物产能76.29万公斤,年经济效益将增加133.81万元。中低产田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正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最大价值所在。”

  作为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建设“田成方、渠相连、路相通、地平整、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是促发展、惠民生的重大基础工程。

  记者了解到,自2011年至2023年,互助县已建设52个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总面积达3.33万公顷,覆盖率达到55.3%。

  如今,灌溉渠道纵横交错,田间道路平坦宽阔,一块块整齐划一、设施完善的高标准农田正在积极发挥高效作用,为农业机械化作业和规模化经营创造更好条件,有力推动农业生产高质量发展。

作者 谢梦茹
编辑:谢青玉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