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时评 党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创 视频 省委文件 新闻 政务 旅游 生态 体育 专题 图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藏文网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图说青海
用脚步丈量大地 用激情书写青海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24-11-09 10:14:19
编辑:易 娜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11月8日,第25个中国记者节如约而至。清晨,青海日报探秘三江源报道组从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城出发,来到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一路上,成群的藏野驴在山坡、草地、湖畔觅食;藏原羚追逐奔跑,白屁股一跳一跳像是在比心;鄂陵湖水面波光粼粼,赤麻鸭和斑头雁在湖面嬉戏,大美青海用独有的美为奔跑在一线的记者送上节日祝福。

  4600米的海拔让人走两步就要停下来缓口气,但他们记录的笔触从未停止。刚刚参加工作一年的记者王玉莹说:“以这样的方式度过人生第一个记者节,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

  记者,记着。拿起笔,写下时代的注脚;按下快门,留下历史的回眸;扛起摄像机,见证发展的大潮……365天,他们将目光聚焦社区、乡村、工厂、牧场,讲述着青海故事。

  记者节这一天,全省各媒体记者以扎根一线的方式庆祝自己的节日。我们将镜头、笔触对准他们,去记录他们的一天,是记者节的一天,也是最普通的一天。

青海日报摄影记者魏雅琪说:“行走永不止步”。本人供图

  难舍昼夜的坚守

  清晨4时30分,青海日报编辑出版中心的编辑绽娟关上办公室的灯,结束一天的工作,也迎来自己的第10个记者节。

  每晚21时踏着夜色上班,在别人熟睡时归家,在夜班编辑的世界里,黑夜永远占据主导。她说:“‘青海日报’,报头上那鲜红的四个字每天在我的眼前闪动,将我与党报事业紧紧联结在一起。作为采编工作的‘守门人’,感慨于这份工作的艰辛,更感奋于这份职业的意义。未来的路上,我将跟同事一起把好报纸出版的最后一道关。”

海北藏族自治州广播电视台的记者齐潇辉正在剪辑视频。本人供图

  清晨5时,海北藏族自治州广播电视台的记者齐潇辉穿上厚厚的冲锋衣,外面再套上羽绒服,和两位同事从电视台出发前往同宝山拍摄日出。

  此时的同宝山天寒地冻、冷风刺骨,齐潇辉摸着像冰块一样凉的摄像机反复调整参数和角度。寒冷中,从黑夜等到天空渐渐发白发亮,看着太阳快出来的时候摁下快门键,开始近两个小时的延时摄影……

  齐潇辉说:“比起将镜头记录的美好呈现给大家,这些辛苦又算得了什么?新闻在哪里,记者就应该在哪里,我将一往无前,用心用情讲好海北故事,传播好海北声音。”

  18时,西海都市报记者周建萍来到“书香润夏都 阅动嘉年华”阅读季启动仪式城东分会场暨“书遇城东”品牌推广活动的现场,她抓紧活动前的半小时深入采访。活动开始后,采访、拍照、拍摄视频,再在回家的路上编写稿件,她忙忙碌碌地结束了这个记者节的最后一个采访任务。

  她感慨:“新闻路上,我参与过很多重要的‘青海时刻’。展望未来,将积极践行‘四力’,让双脚沾满泥土,让眼睛发现美好,让思维触及深邃,让笔触展现力量,传播青海好声音。”

青海新闻网记者陈郁在深夜写作新闻稿件。本人供图

  21时,青海新闻网记者陈郁结束对青海省医院麻醉学科带头人王云主任医师的采访,一边整理采访的素材,一边构思新闻作品。

  从业10余年,陈郁觉得每一次采访任务都能接触到不同的人和事,感受不同的喜怒哀乐,这种丰富的人生体验是其他职业很难给予的。她说:“将一如既往地以懂青海、爱青海、宣传好青海的热忱,创作出更多反映人民心声、记录时代精神、传播青海声音的好作品、好文章。”

青海日报社玉树记者站记者程宦宁在一线采访。本人供图

  步履不停的执着

  虽然今天“过节”,但作为一名基层记者,青海日报社玉树记者站记者程宦宁依旧奔波在一线。汽车行驶在前往玉树市安冲乡结拉村益曲卡山庄的山间小路上,他要去采访挖掘益曲卡山庄从无到有的感人故事。

  程宦宁说:“身为记者,于时光中匆匆奔走,有幸可以用手中的镜头捕捉人间百态,用文字书写青海故事。未来仍将无畏前行,不负使命与热爱。”

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才贡加采访现场。张多钧 摄

  青海藏文报“乡村振兴路上有我”专题报道组同样在玉树州奔波。这次的采访已经持续多日,记者节这一天他们深入囊谦县,看乡村新变,了解变化背后的故事。

  报道组记者杨本才让干劲十足:“奔赴在一线采访,让记者节变得更有意义。记者节是重新出发、深入新闻现场的号角。”

  11月9日,是第33个全国消防日。青海法治报社推出“119橙色力量”栏目,记者祝嘉忆的工作就是讲述一线消防员在火灾救援、道路救援、自然灾害救援、群众生命安全救援等方面的感人故事。

  她说:“自己走过许多别人未曾走过的路,听过许多别人未曾听过的故事,这一路或坎坷或崎岖,但依然坚持在新闻现场,用手中的笔记录着行进中的青海,这样的忙碌何其有幸。”

  青海日报新闻中心摄影记者魏雅琪忙碌在海东市平安区,她计划拍摄一组有关物流贸易的新闻图片,客观展示全省物流行业发展运行情况,展现青海发展活力。

  作为一名摄影记者,魏雅琪将镜头视作观察世界的眼睛、记录时代的工具。她说:“心中有梦,脚下有力。愿你我在路上,见证更多美好!”

海东日报融媒体中心记者李永兰(中)正在采访。本人供图

  海东日报融媒体中心记者李永兰在记者节这天,选择再次前往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积石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现场。她见证了灾区救援的“海东速度”,见证了灾后恢复重建的“海东力量”,灾区群众生活和灾后恢复重建成了她心里的牵挂,每隔一两个星期就要去走一走、看一看,一年来从未间断。

  李永兰嘴边最常挂的一个词就是“下乡”,她始终坚信“优秀的记者是跑出来的。”

  同日,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融媒体中心记者罗自强早早驾车驶向祁连山国家公园德令哈片区生态管护站,去完成他关于德令哈片区管护员的选题报道。经过几个小时的颠簸才到达目的地,罗自强做好准备工作后,便跟随着管护员走进祁连山国家公园德令哈片区……

  有人问他当记者累不累?罗自强的回答是:“这是自己的选择,既然选择了,我就去适应它、接受它。因为热爱,所以一定会坚持走下去。”

青海日报新媒体中心记者顾植霞正在录制节目。本人供图

  不负使命的初心

  “距离直播开始时间还有5分钟,大家准备好。”一号演播室是青海日报新媒体中心视频组工作人员顾植霞的“主战场”。直播结束后,她和同事要迅速对整场直播碎片化剪辑,将最有吸引力和传播价值的片段以最快速度通过短视频平台推送出去。

  顾植霞说:“每一次我都希望再新一些,再深一些,为关注我们的粉丝朋友送上一份有营养的‘新闻餐’。今天是我们的节日,不管今天演播室的主角是不是我们,在这个职业身份中,我都能获取向上的力量。”

  作为西宁晚报社政文部的记者,施翔的名字与西宁的许多新闻事件紧密相连,调研采访占据了记者节的所有时间,也让他回想起每当西宁的重要时刻,在角落中默默记录的自己。

  “记得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8·18’山洪灾害发生后,我跟随市委主要领导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行进中,我通过语音连线、编辑信息等方式,将现场情况发回后方记者后再呈现给读者。”施翔说,“让现场的声音更直观、更严谨、更权威,是作为时政记者必须坚守的态度,面向未来,我愿继续执笔为文、书写精彩。”

青海广播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马艳珍(左)正在工作。本人供图

  青海广播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记者马艳珍和她所在的摄制组一大早就来到青海省博物馆,这是她们今年最主要的拍摄工作——将镜头对准青海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她们要深入发掘历史文化遗产的内涵与价值,用镜头和笔触讲好青海故事、传播好青海声音、展现青海形象。

  马艳珍说:“从事新闻工作11年,依然记得成为记者的第一年给自己定下的座右铭:‘一名合格的记者,需要对社会、对个体,抱有热诚而无私的关注,并将这种关注转化为舍我其谁的责任感、使命感’,我将坚持这样做下去。”

  “如今,冷凉蔬菜已成为青海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中的‘明星单品’。”青海日报社新闻中心记者王菲菲在跟随西宁海关前往海东市乐都区采访的路上,仔细记录着。

  这是一个她熟悉又常知常新的领域,她说:“珍惜每一次与脚下泥土的相遇,记录现代化新青海建设精彩瞬间,就是这个节日里我收获的最宝贵的礼物。”

  (贾泓 执笔;杨红霞 尹耀增 牛玉娇 李庆玲 提供素材)

推荐阅读
中共青海省军区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召开
省委议消会议召开 陈刚讲话 吴晓军主持
延续“红医精神”以脚步丈量高原大地
青海西宁:湟水河(西宁段)水质稳定达到Ⅲ类
第34届中国新闻奖 18届长江韬奋奖评选结果揭晓
青海新闻网有限公司招聘总成绩及体检等事项通知
这一年“西宁之声”诚意满满
西宁城北区打造北川创新创业活力区
24H热点
党建引领激起一池金融“活水”
以“绿”焕发电解铝“第二春”——因地制宜发展新...
用脚步丈量大地 用激情书写青海
国内首座镶嵌混凝土面板堆石坝 羊曲水电站首台机组...
【进博会青海进行时·图片看进博】通过镜头再次感受...
保护耕地,筑牢粮食安全“生命线”
国家重点保护动物频频现身大通
来沙索麻村感受碧水丹山
【进博会青海进行时·图片看进博】“青海省老字号和...
【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让每一颗“红星”都闪光
热点图片
党建引领激起一池金融“活水”
党建引领激起一池金...
以“绿”焕发电解铝“第二春”——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一线报道
以“绿”焕发电解铝...
用脚步丈量大地 用激情书写青海
用脚步丈量大地 用激...
国内首座镶嵌混凝土面板堆石坝 羊曲水电站首台机组并网发电
国内首座镶嵌混凝土...
【进博会青海进行时·图片看进博】通过镜头再次感受进博时刻
【进博会青海进行时·...
保护耕地,筑牢粮食安全“生命线”
保护耕地,筑牢粮食...
国家重点保护动物频频现身大通
国家重点保护动物频...
来沙索麻村感受碧水丹山
来沙索麻村感受碧水丹山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img

用脚步丈量大地 用激情书写青海

青海日报
2024-11-09 10:14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全文
img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img

用脚步丈量大地 用激情书写青海

青海日报
2024-11-09 10:14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发送给朋友、保存图片

用脚步丈量大地 用激情书写青海

  • 2024-11-09 10:14:19
  • 来源:青海日报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11月8日,第25个中国记者节如约而至。清晨,青海日报探秘三江源报道组从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城出发,来到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一路上,成群的藏野驴在山坡、草地、湖畔觅食;藏原羚追逐奔跑,白屁股一跳一跳像是在比心;鄂陵湖水面波光粼粼,赤麻鸭和斑头雁在湖面嬉戏,大美青海用独有的美为奔跑在一线的记者送上节日祝福。

  4600米的海拔让人走两步就要停下来缓口气,但他们记录的笔触从未停止。刚刚参加工作一年的记者王玉莹说:“以这样的方式度过人生第一个记者节,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

  记者,记着。拿起笔,写下时代的注脚;按下快门,留下历史的回眸;扛起摄像机,见证发展的大潮……365天,他们将目光聚焦社区、乡村、工厂、牧场,讲述着青海故事。

  记者节这一天,全省各媒体记者以扎根一线的方式庆祝自己的节日。我们将镜头、笔触对准他们,去记录他们的一天,是记者节的一天,也是最普通的一天。

青海日报摄影记者魏雅琪说:“行走永不止步”。本人供图

  难舍昼夜的坚守

  清晨4时30分,青海日报编辑出版中心的编辑绽娟关上办公室的灯,结束一天的工作,也迎来自己的第10个记者节。

  每晚21时踏着夜色上班,在别人熟睡时归家,在夜班编辑的世界里,黑夜永远占据主导。她说:“‘青海日报’,报头上那鲜红的四个字每天在我的眼前闪动,将我与党报事业紧紧联结在一起。作为采编工作的‘守门人’,感慨于这份工作的艰辛,更感奋于这份职业的意义。未来的路上,我将跟同事一起把好报纸出版的最后一道关。”

海北藏族自治州广播电视台的记者齐潇辉正在剪辑视频。本人供图

  清晨5时,海北藏族自治州广播电视台的记者齐潇辉穿上厚厚的冲锋衣,外面再套上羽绒服,和两位同事从电视台出发前往同宝山拍摄日出。

  此时的同宝山天寒地冻、冷风刺骨,齐潇辉摸着像冰块一样凉的摄像机反复调整参数和角度。寒冷中,从黑夜等到天空渐渐发白发亮,看着太阳快出来的时候摁下快门键,开始近两个小时的延时摄影……

  齐潇辉说:“比起将镜头记录的美好呈现给大家,这些辛苦又算得了什么?新闻在哪里,记者就应该在哪里,我将一往无前,用心用情讲好海北故事,传播好海北声音。”

  18时,西海都市报记者周建萍来到“书香润夏都 阅动嘉年华”阅读季启动仪式城东分会场暨“书遇城东”品牌推广活动的现场,她抓紧活动前的半小时深入采访。活动开始后,采访、拍照、拍摄视频,再在回家的路上编写稿件,她忙忙碌碌地结束了这个记者节的最后一个采访任务。

  她感慨:“新闻路上,我参与过很多重要的‘青海时刻’。展望未来,将积极践行‘四力’,让双脚沾满泥土,让眼睛发现美好,让思维触及深邃,让笔触展现力量,传播青海好声音。”

青海新闻网记者陈郁在深夜写作新闻稿件。本人供图

  21时,青海新闻网记者陈郁结束对青海省医院麻醉学科带头人王云主任医师的采访,一边整理采访的素材,一边构思新闻作品。

  从业10余年,陈郁觉得每一次采访任务都能接触到不同的人和事,感受不同的喜怒哀乐,这种丰富的人生体验是其他职业很难给予的。她说:“将一如既往地以懂青海、爱青海、宣传好青海的热忱,创作出更多反映人民心声、记录时代精神、传播青海声音的好作品、好文章。”

青海日报社玉树记者站记者程宦宁在一线采访。本人供图

  步履不停的执着

  虽然今天“过节”,但作为一名基层记者,青海日报社玉树记者站记者程宦宁依旧奔波在一线。汽车行驶在前往玉树市安冲乡结拉村益曲卡山庄的山间小路上,他要去采访挖掘益曲卡山庄从无到有的感人故事。

  程宦宁说:“身为记者,于时光中匆匆奔走,有幸可以用手中的镜头捕捉人间百态,用文字书写青海故事。未来仍将无畏前行,不负使命与热爱。”

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才贡加采访现场。张多钧 摄

  青海藏文报“乡村振兴路上有我”专题报道组同样在玉树州奔波。这次的采访已经持续多日,记者节这一天他们深入囊谦县,看乡村新变,了解变化背后的故事。

  报道组记者杨本才让干劲十足:“奔赴在一线采访,让记者节变得更有意义。记者节是重新出发、深入新闻现场的号角。”

  11月9日,是第33个全国消防日。青海法治报社推出“119橙色力量”栏目,记者祝嘉忆的工作就是讲述一线消防员在火灾救援、道路救援、自然灾害救援、群众生命安全救援等方面的感人故事。

  她说:“自己走过许多别人未曾走过的路,听过许多别人未曾听过的故事,这一路或坎坷或崎岖,但依然坚持在新闻现场,用手中的笔记录着行进中的青海,这样的忙碌何其有幸。”

  青海日报新闻中心摄影记者魏雅琪忙碌在海东市平安区,她计划拍摄一组有关物流贸易的新闻图片,客观展示全省物流行业发展运行情况,展现青海发展活力。

  作为一名摄影记者,魏雅琪将镜头视作观察世界的眼睛、记录时代的工具。她说:“心中有梦,脚下有力。愿你我在路上,见证更多美好!”

海东日报融媒体中心记者李永兰(中)正在采访。本人供图

  海东日报融媒体中心记者李永兰在记者节这天,选择再次前往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积石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现场。她见证了灾区救援的“海东速度”,见证了灾后恢复重建的“海东力量”,灾区群众生活和灾后恢复重建成了她心里的牵挂,每隔一两个星期就要去走一走、看一看,一年来从未间断。

  李永兰嘴边最常挂的一个词就是“下乡”,她始终坚信“优秀的记者是跑出来的。”

  同日,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融媒体中心记者罗自强早早驾车驶向祁连山国家公园德令哈片区生态管护站,去完成他关于德令哈片区管护员的选题报道。经过几个小时的颠簸才到达目的地,罗自强做好准备工作后,便跟随着管护员走进祁连山国家公园德令哈片区……

  有人问他当记者累不累?罗自强的回答是:“这是自己的选择,既然选择了,我就去适应它、接受它。因为热爱,所以一定会坚持走下去。”

青海日报新媒体中心记者顾植霞正在录制节目。本人供图

  不负使命的初心

  “距离直播开始时间还有5分钟,大家准备好。”一号演播室是青海日报新媒体中心视频组工作人员顾植霞的“主战场”。直播结束后,她和同事要迅速对整场直播碎片化剪辑,将最有吸引力和传播价值的片段以最快速度通过短视频平台推送出去。

  顾植霞说:“每一次我都希望再新一些,再深一些,为关注我们的粉丝朋友送上一份有营养的‘新闻餐’。今天是我们的节日,不管今天演播室的主角是不是我们,在这个职业身份中,我都能获取向上的力量。”

  作为西宁晚报社政文部的记者,施翔的名字与西宁的许多新闻事件紧密相连,调研采访占据了记者节的所有时间,也让他回想起每当西宁的重要时刻,在角落中默默记录的自己。

  “记得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8·18’山洪灾害发生后,我跟随市委主要领导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行进中,我通过语音连线、编辑信息等方式,将现场情况发回后方记者后再呈现给读者。”施翔说,“让现场的声音更直观、更严谨、更权威,是作为时政记者必须坚守的态度,面向未来,我愿继续执笔为文、书写精彩。”

青海广播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马艳珍(左)正在工作。本人供图

  青海广播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记者马艳珍和她所在的摄制组一大早就来到青海省博物馆,这是她们今年最主要的拍摄工作——将镜头对准青海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她们要深入发掘历史文化遗产的内涵与价值,用镜头和笔触讲好青海故事、传播好青海声音、展现青海形象。

  马艳珍说:“从事新闻工作11年,依然记得成为记者的第一年给自己定下的座右铭:‘一名合格的记者,需要对社会、对个体,抱有热诚而无私的关注,并将这种关注转化为舍我其谁的责任感、使命感’,我将坚持这样做下去。”

  “如今,冷凉蔬菜已成为青海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中的‘明星单品’。”青海日报社新闻中心记者王菲菲在跟随西宁海关前往海东市乐都区采访的路上,仔细记录着。

  这是一个她熟悉又常知常新的领域,她说:“珍惜每一次与脚下泥土的相遇,记录现代化新青海建设精彩瞬间,就是这个节日里我收获的最宝贵的礼物。”

  (贾泓 执笔;杨红霞 尹耀增 牛玉娇 李庆玲 提供素材)

编辑:易 娜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